回答数
3
浏览数
5754
我的眼泪还在怀念
复利现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V = P * (1 + rn)^(nt) r。
复利现值系数的计算公式其中V 是复利现值;P 是投资的本金;r 是每年的利率以小数表示;n 是每年计息次数;t 是投资的时间以年为单位。
复利现值系数反映了每一期利息对未来现金流的影响程度。如果复利现值系数较大,说明每一期利息对未来现金流的影响较大,即投资的风险较高;反之,如果复利现值系数较小,说明每一期利息对未来现金流的影响较小,即投资的风险较低。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来确定复利现值系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如果投资者希望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并且愿意承担较高的风险,可以选择较大的复利现值系数;反之可以选择较小的复利现值系数。
复利现值系数的用法
复利现值系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金融、投资和经济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复利现值系数常用于计算投资项目的现值,以评估项目的投资回报和风险。复利现值系数的定义是:现值 = 未来现金流(1 + 利率) ^ 期数。
其中复利现值系数的作用是将未来的现金流折算到现在的价值,以便更好地比较不同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投资项目的现值,从而评估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复利现值系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内部收益率简称为IRR。IRR是指使项目净现值简称NPV等于零的折现率。通过求解IRR方程,我们可以得到项目的现值系数。
柠檬不萌哪有我萌
复利现值的计算公式为:P=F*1(1+i)^n其中的1(1+i)^n就是复利现值系数。
pa与pf的公式主要区别是表达内容不同:PA的意思是已知年金A让求现值P,FA的意思是已知年金A让求终值F。
两者区分的关键是看现金流量是一期还是多期,如果是一期,就用复利现值PF;如果是多期,且每期的数值相等,则使用年金现值,即PA。
复利现值系数计算方法:
复利现值(PVIF)是指发生的一笔收付款的价值。例:若年利率为10%,从第1年到第3年,各年年末的1元,其价值计算如下:
1年后1元的现值=1(1+10%)=(元)。
2年后1元的现值=1(1+10%)(1+10%)=(元)。
3年后1元的现值=1(1+10%)(1+10%)(1+10%)=(元)。
复利现值的计算公式为:P=F*1(1+i)^n其中的1(1+i)^n就是复利现值系数。记作(PF,i,n).其中i是利率(折现率),n是年数。根据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查到具体对应的复利现值系数了。
你是我毒
中级会计考试的时候,不直接给复利终值和复利现值的系数表,而是以符号的形式给出的系数。因此,对于有关系数的表示符号需要清楚。
复利终值和复利现值关系:(1)复利终值和复利现值互为逆运算;(2)复利终值系数(1+i)n和复利现值系数1(1+i)n互为倒数。(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期数为1时,复利终值和单利终值是相同的。(4)在财务管理中,如果不加注明,一般均按照复利计算。
所有你用得到的系数肯定给的,这个完全不用担心。问题是,也可能会给你一些用不上的系数迷惑你,要注意。
互为倒数希望采纳
利率,i只是利率,d是折现率,收益率如果和利率一致,也可以用i表示。
在百度上面问这些问题可能不太好,介绍你去excelhome论坛提问,很快就会有人来解答的,我原来也是这样做哦
:kj86.news1qitatoolflxzx *** .htm使用方法很简单,左边是期数,也就是年数右边是利率,相交的那一栏就是你要的数据了。当然具体计算的时候有时没那么简单,有时需要使用插入法才可以求的。如果你有财务管理的书,那么书的后面一般都有1元复利终值表、1元复利现值表、1元年金现值表和1元年金终值表。
很多财务管理教材后面都附有的,中级里的就有,自考的财管书后也附有.到这下吧::mswk.Soft12228200802还有这::zhukuai..asp?id=65937
复利终值系数(即复利)是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都要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以计算下期的利息。这样,在每一计息期,上一个计息期的利息都要成为生息的本金,即以利生利,也就是俗称的“利滚利”。复利的计算公式:F=P*(1+i)^nF—终值(n期末的资金价值或本利和,Future Value),指资金发生在(或折算为)某一特定时间序列终点时的价值;P—现值(即现在的资金价值或本金,Present Value),指资金发生在(或折算为)某一特定时间序列起点时的价值;i—计息周期复利率;n—计息周期数。
现金流量现值=实际现金流量×(ps,i,n)×(sp,r,n)其中:(ps,i,n)为复利现值系数(sp,r,m)为复利终值系数i为名义利率n为年数r为通货膨胀率此外,现金流量现值=实际现金流量÷(1+实际折现率)^n或者,现金流量现值=名义现金流量÷(1+名义利率)^n这里重点要注意的是现金流量的计算口径要一致。
优质经济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