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眼清晰
1、企业对于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X)【解析】企业对于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减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负债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X)【解析】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均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3、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但按税法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则产生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该差异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X )【解析】因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差异既可能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也可能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4、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但按税法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则产生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该差异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X)【解析】因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差异既可能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也可能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5、企业的所得税计算和企业的会计核算,都是以货币为基本计量单位。(V )6、纳税主体就是会计主体。(X )【解析】纳税主体是指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一般情况下二者是一致的,在特定条件下,纳税主体不同于会计主体。 7、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将导致在销售或使用资产或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X )【解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将导致在销售或使用资产或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8、《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前提;《企业所得税法》没有持续经营假设的规定。(V)9、税法上的成本概念和会计上的成本概念是一样的。(X)【解析】税法上的成本概念和会计上的成本概念不同。税法上的成本概念相比会计上的成本概念,针对性强,包容性广。 10、《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适用的公司范围是一样的。(X)【解析】《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而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于《企业所得税法》,所以该命题错误。
曾今的曾今是回忆
可以不一致。 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会计主体,必须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的财产权。因此会计主体实际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的同义语,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在现代公司制度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法律主体是法律上承认的可以独立承担义务和享受权利的个体,也可以称为法人。纳税主体就是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现代税收制度中,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这里主要讲一下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区别与联系: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完全对等。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任何一个法人都要按规定开展会计核算。在过去的教材中,曾经提及“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由于法律主体在概念上包含了无需建账核算的自然人,其后教材也就作出了相应的修订。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比如,企业集团、内部销售部门和生产车间均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核算,但它们不是法人。法律主体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会计报表,因此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会计主体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会计报表,如果一个会计主体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则不是法律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