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是我的事
杨一家人叫“杨家将”市民王女士说,她有5个家族微信群,婆家、娘家的都有,还有表(堂)兄弟姐妹等年轻人的群。5个微信群的名字各不相同,比如有30多人、长辈也在其中的群就叫“相亲相爱一家人”,只有堂兄弟姐妹的群,因为都姓王就叫“王的后代”。记者在街头采访发现,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家族微信群,其中带有“一家人”这3个字眼的群名使用率最高,比如“幸福一家人”“快乐一家人”等等。“我的家族微信群叫‘杨家将’,因为我们姓杨啊!”在这些微信群名中,以家族姓氏命名是很多的人首选,如“李家大院”“韩家帮”,姓蔡的叫“菜市场”,姓董家族群叫“董事会”……电视名称受追捧外公姓熊 取名“熊出没”“继承者们”“乔家大院”“搞笑一家人”“快乐家族”“奔跑吧兄弟”“一家老小向前冲”……这些家族微信群的名字是不是很眼熟?对,它们都是从电视剧或者电视节目里延伸出来的。24岁的小邵是个韩剧迷,他们家族的微信群本叫“邵兴家”,寓意着家族兴旺,但韩剧《继承者们》风靡时,她就决定改成“继承者们”,但长辈不同意,她争取了很久才改的。“我的家族群是这样的:爷爷家的家族群是堂妹雪桃创建的,名为‘雪桃带头说泡’;外公家的家族群,因外公名字里有个龙字,我取名为‘龙的传人’;我老婆爷爷家的家族群,名字叫‘幸福王国’,里面大多人姓王。”市民小金说,至于他老婆外公家的家族群嘛,因为老外公姓熊,他干脆取名叫“熊出没”。长辈们好发红包直接命名“老张家有钱”记者发现,很多人的家族微信群里都拉进了老中青幼三四代人,有长辈有晚辈,发红包就少不了了。“我们家的微信群就叫‘老张家有钱’。”张先生说,逢年过节或小辈过生日,他们都会在群里发红包。有时想找孩子们,直接问话他们都不爱吭声,但只要在群里发个红包,就能把他们全部“炸”出来,屡试不爽。“直接给孩子发200元现金红包,他们没感觉,但他们在群里抢个三块五块的,又是发笑脸,又是行礼感谢的,很好玩。”张先生说,他现在发微信红包都发出经验了,大家都图个乐呗。家族微信群维系亲情在这些家族微信群中,还要很多霸气的“皇亲国戚”、“朱家财阀”,或者要减肥的“我们要瘦瘦瘦”,喜欢打麻将的叫“麻将世家”……千奇百怪的群名,让人忍俊不禁。在这些群里,在群里发言和发红包最勤奋的是老年人,年轻人热衷晒娃晒玩晒美食。“我妈之前就是单独发各种心灵鸡汤和各种谣言,我也懒得回她,现在都是发到群里。”吴先生说,只要群里有一个人说一句话,这个话题就可以聊下去。“其实不管家族微信群叫什么名字,它存在维系的是一种亲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汶华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和长辈住在一起, 一年难得回去一两次,年轻的一辈也很难见面,但有了微信家族群,年轻人晒娃晒吃晒玩,老人看了也很高兴,大家的感觉是“天涯若比邻”,感受到的亲人之间的暖。
感谢小三
参考这个博客里有关电影的介绍吧之前看过李心洁演的《见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女主角汶自幼失明,终于有一天,她接受了角膜移植开始能够看到周围的事物,但却也因此带来了无尽烦恼。她用她的眼神演出的内心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新片《鬼域》一出来我就在BT上下下来看。李心洁在影片中饰演了一位女作家,她在创作一部恐怖小说的过程里,堕入小说构思中的情节,离奇进入了一个鬼异的世界,经历连串不可思议的恐怖遭遇。据说虽然拍过众多的恐怖片,但李心洁直言《鬼域》是表演难度最大的一部影片,因为片中很多地方都是采用视觉特效,因此在拍戏时,她只能通过自己的想像做出各种各样的表情和动作。 她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她仍然用她的眼神来塑造出来的女人的软弱和另人怜惜的惶恐心态。另外她所演绎的女主角这次是以作家的身份出现的。传说神经病能够打开潜意识大门,作家中有许多都有精神病症状。或者说出来别人都不能相信,他们投身到他们的世界里创作。李心洁用自己的感受去体验作家的经历。把自己的经历容入小说,把自己的经历容入电影角色,她既是作家又是自己小说笔下的人物。 同时电影通过对遗弃世界的重显来呼唤人们对亲情,对往事的追忆,以启迪人们关注身边的一些容易忽略掉的东西,还有珍惜现在的生活。这一点在恐怖片中表现出来尤为可贵。 我喜欢李心洁,她说这是她告别鬼片的电影,我期待通过这部电影可以使她在影坛取得新成就。加油!
不分手的恋爱只是一首歌
好。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九三学社社员、管理学、心理学双硕士、高级心理顾问、企业EAP高级讲师、国家首批OH卡注册执行师。擅长处理强迫、抑郁、焦虑等神经症问题以及个人成长、人际沟通等问题。
夜店的荷尔蒙是我忘了痛
孙中山革命:●1883年 与陆皓东捣毁神像。●1884年 “始有志于革命”;鼓动“勿敬朝廷”,被视为“大逆不道”,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为“四大寇”;《致郑藻如书》。●1894年 《上李鸿章书》;兴中会成立。●1895年 香港密谋起义失败,陆皓东等就义。●1896年 伦敦蒙难。●1898年 拜会康有为、梁启超。●1899年 两党合作失败。●1900年 惠州起义失败。●1904年 加入致公会。●1905年 同盟会成立;《民报》创刊,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1906年 提出“五权宪法”。●1907年 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1908年 钦州、廉州起义、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 武昌起义。●1912年 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发表《孙大总统对外宣言》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辞临时大总统职。●1913年 宋教仁被刺;发动二次革命。●1914年 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1915年 发表《讨袁声明》,发动“护国运动”。●1916年 发动护法运动;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1917年 被迫辞去大元帅职,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列宁复函孙中山,向“中国革命的领袖”致敬,“共同进行斗争”。●1918年 《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付梓;发表《护法宣言》; 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 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建国方略物质建设》付梓;会见李大钊。●1922年 以大元帅名义发动员令,命令各军分路出师北伐;与陈炯明失和,北伐失败;李大钊由京到沪会见交谈,并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1923年 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中国国民党总章》;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复命廖仲恺与越飞商谈中苏联合细节; 再建大元帅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发表《关于粤海关关余问题宣言》,抗议美、英干涉中国内政;李大钊抵广州,协助完成国民党改组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1924年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办黄埔军校;发布《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通过《国共合作草案》、《国民党与世界革命运动草案》;发布《北伐宣言》,举行北伐誓师典礼; 应冯玉祥之邀,同意北上;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对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发表《入京宣言》。孙中山思想▲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注释“政府之能”——“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评价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天安门广场孙中山像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