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李玲

我记性不好别和我谈曾经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6657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李玲

5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她只是无意闯入的第三者

已采纳

胶带球有毒。

胶带球是用胶带缠起来的,而胶带含有甲酫,另外胶带的主要成份是PVC,也就是聚氯乙烯,其中氯有刺激性气,并且有腐蚀性,PVC也就是电线外表的表层。

相关报道:

一个小小的“胶带球”,究竟有多大魅力?在多家学校附近的文具店,一众小学生都在购买“胶带球”。

一家文具店店主告诉记者,胶带球卖得挺火,店里只剩了些存货。记者看到,胶带球根据质量和粘球的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价格,大多在3到6元不等。

其貌不扬的胶带球,缘何成为校园玩具新宠?不少文具店店主给出答案:这是学生们日常消遣的玩具,价格不贵、携带方便,随手拿起来就能玩,“比玩手机游戏强吧。”店主们说。

一些在玩具店购买胶带球的小学生告诉记者,用小球把胶带上的胶黏剂撕拉下来,并不断用胶黏剂包裹小球,小球越来越大,玩胶带球的过程让他们觉得很解压。

“当你烦恼时,当你伤心时,当你发呆时,你可以用网红胶带球来解压!”记者注意到网络售卖“网红胶带球”的时候,也会把“解压”二字放在搜索的关键词中。在对家长的采访中,他们的关注点在于是否真能解压,以及玩胶带球的安全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玲军认为,胶带球的发明还是比较有创意的,玩球的过程要手眼配合,需要玩家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不会思考过多,身心可以得到暂时的放松,专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减压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玩球”上瘾,李玲军认为家长不必过分焦虑,孩子好奇心重,关注好玩、新鲜事物很正常。如果家长不反应过度,孩子就不会出现“上瘾”行为。孩子对某种玩具的喜爱会倦怠的,风靡也只是一段时期的现象。

对于家长们关心的安全问题,记者查阅发现,透明胶带由胶粘剂和薄膜组合而成,胶粘剂由合成橡胶制作而成,合成橡胶是一种有毒的物体。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要嘴咬断透明胶带,在玩完胶带球后清洗干净双手,保护健康。

44评论

鱼的七秒就是想念

拥有“体面财富”与“闲暇时间”让他们觉得幸福北京慧源心理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李玲认为,这批人觉得幸福的最大原因是拥有了“生活必需的‘体面财富’与‘闲暇时间’”。“体面财富”是个人身份价值与消费能力的直接证明。人们通过运用自身的知识体系及综合素质,获得某种比较理想的工作所提供的物质保障,能够满足个人对于社会“认同感”的心理需求。当“新中间阶层”收入达到“5000~7000”元的范围之内,这个数字为额外的物质享受和娱乐消遣提供了比较可靠的经济保障。与此同时,薪金与职务的大幅度提升使自我价值感空前高涨,更加稳固了人的自信心与进取心。比起其他的阶层,他们可能更多闲暇时间。除了下班后的时光、周末及法定节假日,他们还追求一切进行个人心理调适放松的零散时间,能够缓解压力与紧张感。“新中间阶层”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在这个历程的不同时期,新中间阶层的幸福感并不相同。一般而言,作为典型新中间阶层,他们的幸福感一般都经历三个阶段:积累时期当你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薪金可能不算优厚,但已经基本能够维持大城市的物质需求。这个阶段的幸福感来自于生活初步稳定后自我“存在价值”的证实与提升,它会随着薪金的增加或职位的升迁而持续壮大。膨胀时期当你成为一个典型的“新中间阶层”,收入属于“5000~7000”元的范围之内。这个时期的幸福感实际上是物质与精神同时达到相对最佳和谐状态的一种心理体验,因此又被称为“最幸福”的时期。沉淀时期当你的收入和职位已经处在高于“新中间阶层”的程度之上,由金钱所营造和提供的幸福感与成就感逐渐趋于稳定和沉寂。随着物欲需求空间的逐步缩小,自我内心需求则开始日益庞大,但由于暂时缺乏对于未来清晰明确的构思和规划,使得伴随当前高收入所本该享受的宁静与平和被打破,幸福感反而会变得模糊与不确定。在北京博爱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专家刘铁刚看来,“新中间阶层”有别于大众以往认知的传统“中间”状态。“中间”在此时,并不意味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境遇,而是一种职业生涯承上启下的进取阶段。“新中间阶层”并不只是针对“薪金水平”的一种概念划分,它在更多意义上包含了与当代生活观念相匹配的精神因素及心理因素。中间阶层是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说它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其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最主要的革命对象。官僚资本指四大家族及军阀控制的资本。中间阶层是需要争取的,不分上层和下层,是无产阶级针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刘铁刚表示,“新中间阶层”中的很多人,并不会懒散地安于“中间”现状,他们非常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社会角色赋予自身的发言权及行为能力。对于未来,他们大多有着清晰的规划安排,并竭尽全力地向目标不断迈进。在越来越重的社会竞争压力下,新中间阶层之所以能保持幸福感,只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幸福秘籍。学会就事论事。在做事之前,首先明确这份工作是否是自己真心向往并值得全力付出的。如果答案确定,那么就专注投入,而不掺杂过多的内心需求,保持纯净的工作心态,增强成就感。不要苛求完美。不无休止地追求完美,不当做不到最好就不罢休的“拼命三郎”,因为他们都因为无法超越极致的压力和困扰而疲惫不堪,幸福感更无从谈起。了解金钱的价值。懂得人的幸福体验实际上来源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感受,因此,努力工作的同时不会忘记在周末去看一场心仪的电影,在假期计划一次阳光海滩的旅行。理直气壮地发泄。再优越的工作也会有说不出的压力与困扰。聪明的白领,不会把自己逼到忍无可忍时再暴跳如雷或焦虑抑郁,有着及时发泄不良情绪的生活习惯。承认变化。在蜕变的过程中,可能会一帆风顺地升职加薪,也可能会遭遇到意外的变故和打击。懂得学会承认“变化”的存在,不在失意时怀念曾经的成就和安稳,也不在得意时忘却潜在的危机和挑战。想象成功。幸福感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状态。即使还没有实现理想中的职业目标,甚至正在受挫与失败中煎熬,也会尝试想象成功,并尽量细化“成功后”的喜悦感受。这些东西会在无形中刺激创造力与进取心,弱化“艰苦”奋斗感受,提升动力。

158评论

我是美比我是帅比

您是否曾经有过陷入某事中不能自拔的经历,或者像家人抱怨的那样,总喜欢“一条道跑到黑”。不少具有这种行为风格的人最后获得了成功,但与之一步之遥的另一面就是固执了。那么———固执心理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身边发现一些“悲情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并不愚钝,却常常陷入某一个绝对没有好处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任凭周围的亲戚、朋友、旁观者如何劝说,他们总是执迷不悟,甚至还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来欺自己,直到有一天,当他受尽折磨,终于解脱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近日出版的科普杂志《大科技》介绍了这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这种心理问题为何存在,它对人们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为此访问了几位专家。何种因素导致执迷不悟“执迷不悟指的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如果将自己这种已有的经验驾驭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话,就产生了执迷不悟。”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曹芬元表示,人本身对事物是有自己认知的,对事件的态度是由自己的评价来决定的,而且这种评价是依赖于其自身的经验。此外,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在解释人的执迷不悟的心理时,认为这是由认知失调导致的。他认为,人都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平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承认事实,一是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平衡。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失调———当你做决定采取行动或者遇到跟你原先预想的不一样的信念、情感或价值观后,引起内心冲突,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的李玲认为,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执迷不悟,但执迷不悟并不一定是由认知失调所引起的。导致执迷不悟的原因有许多:首先是思维定式,以前认识事物的习惯可能会影响后来认知事物的方式,而不会因时因事而进行变化,这表现为人们的固执;其次,有的执迷不悟是由于心里的保护,有时人们未必认识不了事物的客观,只是由于自我防御机制,会使人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说我们在劝解别人的时候语言要恰当,如果不恰当的话,两人会因为言辞争论,而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再者,有的是由认知失调引起的,比如说曾经有一个女孩深陷爱情,别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在她,但女孩子就坚持认为那个男人是爱她的。这就是另一种的固执。

173评论

土豆土豆你个西红柿番茄番茄你个马铃薯

固执的性格,是童年的不公平经历和成年后的眼界心胸狭窄造成的。

55评论

摸着他的腰真的好想要

“人不仅会犯错误,而且会将所犯错误合理化。”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人:当有问题或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从来不承认错误,即使错误已经明明白白,他们也绝不低头认错。关于这一点,有的人曾这样说过:我能接受一个容易犯错的人,但绝不跟从不认错的人相处——知不知错可能只是智力问题,但认不认错却是人品问题。

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有的人之所以会死不认错,原因可能要复杂的多。

为什么有的人会拒绝承认错误?

认错本来就是一件充满了压力和风险的行为

虽然我们经常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但认错本身就代表对自我的一种否认,这种自我否定带来的消极心情,会让人本能的想逃避这个行为。对于比较敏感和内心脆弱的人来说,有时很难承受这种压力。所以认错也需要勇气,只有对那些自我价值感比较高的人来说,认错才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因为他们更容易承受因自我否定而产生的消极心情。

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当我们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我们的心理就会具有自觉或不自觉的想要摆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倾向。

犯错是一件让人很不安的事情,为了消除这种不安,我们的心理很容易启动一种合理化的防御机制。所谓合理化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时候,就会自动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理由,以减少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己的自尊免受伤害。

比如有的虽然在婚姻中出轨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错,而是指责另一半平时不关心自己,或者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一种大家都有的共性行为,比如“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等,这些都是合理化防御机制的表现。

成长过程中一些经历,让他们认为认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有的父母对孩子比较严苛,一旦孩子做得不好,往往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在孩子承认错误以后不能正确的引导,而是体罚和羞辱自尊心的方式进行惩戒。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形成的认知就是:做错事是丢人的,会受到羞辱。

因此,年幼时不能得到家长正确引导的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很容易养成“打死也不认错”的条件反射。即使成年以后,他们也会遵循这样的心理模式,不管什么样的错误都不承认,或者用沉默这种不回应的方式代替。

除了以上这些情况,还有一些特殊人格类型的人,也很难认错。

自恋型人格

这种人格的人对自己有夸大的自我认知,他们心中的自己是理想化的、完美的,是不应该犯错的。

自恋型人格的人在与人交往时,缺乏共情的能力。所谓共情是指能站在他人角度体验他人苦与乐的能力。因为无法感受到别人的感受,因此他们很难发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们造成伤害当被他人指责时,他们会用否认的方式去回避自己的问题,用拒绝认错来维护自己完美的形象。

偏执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问题和责任归咎于他人。

这种类型的人之所以不承认错误,最主要的原因是无法信任他人。他们习惯了猜疑一切,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即使没有足够根据,也会怀疑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他们会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而将发生的一切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如果承认自己错了就是中了“阴谋”,因此,和人有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就会归咎于它人动机不良,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就像有的人说的,从不承认错误是一种单向的暴行,他们通过压榨别人的自尊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但假如你的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人,或者你的伴侣、甚至你的父母就是这样类型的人,那么我们该怎样和他们更好的相处呢?

如何与从不认错的人相处

如果认定ta就是一个从不认错的人,就降低自己的预期,不要执着于对方口头上的道歉。

虽然这是一种很难让人接受的情境,但是执着于此除了让自己不满以外,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对于关系不够亲密的人,我们可以远离,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家人,要学会让自己接受现实。所谓接受现实,就是不在这件事上纠结。

而且,对于道歉这件事,我们也要认识到,一种是口头上的道歉,另一种是行为上的道歉。有的人虽然嘴上从不服软,但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问题的时候,也会通过行为上的姿态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歉意。识别出这些信号,也有利于缓解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生活,我们要学会带着问题去生活。一个人犯了错总是不认错,这确实是问题,但是有问题的人不代表就没有其它的优点。遇到冲突的时候,生气归生气,但是时候我们还是要清醒的认识到,这就是与你一起生活的人,有让我无法接受的缺点,但是也有让我感到温暖的优点。

固执心理是一种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人具有敏感多疑、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易冲动和诡辨、缺乏幽默感等特点。固执的人常常发生与朋友分手、与恋人告吹、夫妻不和、父子反目等情况,因而可以说,固执是人际交往的大敌。固执可分为感觉性固执、记忆表象固执、情绪固执,这些心理现象可以连成一体,形成一种习惯,当别人破坏这种习惯时,就会使个体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苦恼的情绪,从而引发攻击性行为,表现出强烈的固执。

很多时候,在身边有一些“悲情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并不愚钝,却常常陷入某一个绝对没有好处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任凭周围的亲戚、朋友、旁观者如何劝说,他们总是执迷不悟,甚至还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来欺自己,直到有一天,当他受尽折磨,终于解脱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近日出版的科普杂志《大科技》介绍了这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这种心理问题为何存在,它对人们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何种因素导致执迷不悟“执迷不悟指的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如果将自己这种已有的经验驾驭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话,就产生了执迷不悟。”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曹芬元表示,人本身对事物是有自己认知的,对事件的态度是由自己的评价来决定的,而且这种评价是依赖于其自身的经验。

导致因素

“固执指的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如果将自己这种已有的经验驾驭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话,就产生了执迷不悟。”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曹芬元表示,人本身对事物是有自己认知的,对事件的态度是由自己的评价来决定的,而且这种评价是依赖于其自身的经验。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在解释人的固执的心理时,认为这是由认知失调导致的。他认为,人都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平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承认事实,一是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平衡。后者就是人们所说的认知失调———当自己做决定采取行动或者遇到跟自己原先预想的不一样的信念、情感或价值观后,引起内心冲突,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的李玲认为,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执迷不悟,但执迷不悟并不一定是由认知失调所引起的。导致执迷不悟的原因有许多:首先是思维定式,以前认识事物的习惯可能会影响后来认知事物的方式,而不会因时因事而进行变化,这表现为人们的固执;其次,有的执迷不悟是由于心里的保护,有时人们未必认识不了事物的客观,只是由于自我防御机制,会使人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说人们在劝解别人的时候语言要恰当,如果不恰当的话,两人会因为言辞争论,而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再者,有的是由认知失调引起的,比如说曾经有一个女孩深陷爱情,别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在她,但女孩子就坚持认为那个男人是爱她的。这就是另一种的固执。

自尊心过强是导致固执心理形成的基础。自尊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自尊有睿智的思想,熟练的技能,幽默和风趣的谈吐,精辟的论证,高尚的品格以及谦虚的态度,因而只能用执拗、顶撞、攻击、无理申辨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使固执心理在这种满足中得到发展。这样,必然会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浮夸、傲慢、懒惰、墨守陈规是构成固执心理的要素之一。这种人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对周围环境或人漠不关心,易与人发生摩擦,处不好人际关系。自己的内心苦闷,却又不能耐心地听别人讲话,因而使自己的心理积聚无处排解,最后陷入心理变态的泥潭之中。

个人修养、平时所交往的对象是固执心理形成和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常与个人修养好,善于应酬周旋、灵活性强或虚心随和的人交往,往往会改变或减弱本人的固执程度;而固执心理的人与固执心理的人交往,会促使双方更加固执。

这是很常见的。人在认知时会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受主观影响,有时认知会偏离客观事实。就比如说“旁观者清”,就是因为旁观的人没有先入为主的那种经验和情绪,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事情,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清”。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位女士谈道:有时候自己太过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行,所以就觉得以后的每一件事情自己也可以做到。同时又想着“自己说不行,我偏要试一试,证明给你们看,你们都是错的”。还有人说:也说不好为什么会那样,只是觉得有样东西自己没有尝试过,很想试一试。有时别人也说了,自己心里也觉得可能会失败,但是又隐隐觉得有成功的希望,就有强烈的欲望去试一试。

固执心理是可以说服的。首先,要克服虚荣心。人无完人,这是客观事实,用不着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夸夸其谈、不懂装懂,要把精力引向事业,使虚荣心这种变态“能量”得到转化,达到心理平衡。其次,要提高个人修养,丰富知识,把自己从教条和陈规陋习之中解脱出来。要尊敬和信任他人,培养自己宽容待人的态度。不要过于欣赏自己的成绩,谈论别人的不足,要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不要去计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其三,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以及无礼的言语和行为,加强自我调控,学会使用感情转化的心理调适方法。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从书籍中获得抚慰: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说过:“读一些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实验表明,经常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更能使那些固执的人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丰富的知识使人聪慧,使人思想开阔,使人不拘泥于教条的陈规陋习。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越有知识越要谦虚,为人处事要尊敬和信任他人。

加强自我调控: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以及无礼的言语和行为。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善于应用幽默,自我解嘲地找个台阶下,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养成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习惯:固执,常常思维狭隘,不喜欢接受新事物,对未曾经历过的东西感到担心。为此,要养成渴求新知识,乐于接受新人新事,并学习其新颖和精华之处的习惯。

9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