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认知行为概念

不几久伴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125

首页> 社工> 社会工作者认知行为概念

4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情久弥新

已采纳

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许多心理学家各自独立地发展自己的体系而形成的。他们的体系都有相同或相近的取向,即认知取向。这里简要阐述目前较受我过学校心理咨询者推崇的由美国心理咨询家艾利斯(Ellis)创立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理性情绪治疗理论是目前在心理咨询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认知理论之一。这种理论认为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合理与疯狂的双重性”,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不合逻辑的思考或不合理的观念所导致的,因此咨询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可以通过更加理性的市委,实现更加有效率的生活。它是一种始终致力于改变来访者的错误推理方式,消除来访者恶劣情绪的方法。概括地说,理性情绪治疗理论有三条基本原理:其一,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解释(想法和信念);其二,认知与情感、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负性认知是情感、行为障碍迁移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之关键;其三,情绪障碍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一旦认知曲解得到识别和矫正,患者的情绪障碍必将获得迅速改善。依据上述原理,咨询者所扮演的角色常是积极的教导者的角色,他大体通过“教导”(teaching)和“驳斥”(disputing)两类技术‘来完成’具体的咨询与治疗操作。显然,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对于心理咨询工作来说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因为第一,人的许多心理问题确实与人的非理性思念或思维方式有关,特别是艾利斯所列举的11种非理性的观念、想法,在临床上已被证实与多种情绪失调相联系,有认知曲解、谬误而引发情绪、行为问题的事实得到了心理咨询临床工作者的普遍认可。第二,罗斯(Roush)的研究表明,理性情绪治疗理论适用于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各类人群,并可取得积极的效果。对治疗情感异常、焦虑异常、适应异常等极为有效。艾利斯所提供的研究数据也证明该理论对不同类型的来访者具有较好的咨询效果。第三,该理论与方法强调咨询者的教导、指导作用,这较符合中国教师的固有角色,较符合中国学生的社会化特点,也较符合中国学校师生关系的现实状况,因而可能比较容易被中国学校的师生所接受。第四,该理论与方法能够很容易地与行为技术相结合。而且这种理论与方法原理清晰,易懂易学,实际的咨询操作用时较短,咨询结束后来访者还能获得较好的自助能力。因此,从咨询者的实际条件和咨询效益上看,理性情绪治疗理论也较适合中国学校的心理咨询。但是,由于该理论与方法把咨询的重点放在来访者的认知模式上,因而对来访者的心智能力要求较高。它无法为思维异常者和智力障碍者提供有效的服务,对年龄小的学生可能也无法取得预想的效果。同时该理论与方法强调咨询者的教导作用,这也可能导致咨询者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

149评论

检验罪名

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

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为社工实践提供了方法和原则。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系统化的观点、是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解释、预测、确定干预的办法和模式、指导服务实践的发展、发展新理论。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社会工作价值观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社会工作中几个重要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小时候落下的毛病):儿童时期的经历,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追究童年经历、谈及“性冲动”、自我防卫机制)意识层次:前意识、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2、认知行为理论(想问题的方式有问题):ABC理论即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认知和情绪(ABC理论在个案的模式里归于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了,需要注意)

3、系统理论(人和环境的关系有问题):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它以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和社会,而不是把人和社会分开。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

4、生态系统理论(人和环境的关系有问题):“人在情境中”,人和环境相互影响,不论是个人的正向发展还是生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与其环境密不可分的。包括:生命周期、人际交往能力、角色、地位地域、适应力。

5、人本主义理论(相信你,你行的):强调人的价值和能力,相信人的理性,认为具有理性的人可以自主选择行动。基本原则包括:真诚、温暖、尊重、接纳、同理. (以人为本,注重社工的态度,尊重、接纳、同感等等)

165评论

一杯浊酒敬曾经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认知理论

83评论

窗外桃花

认知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二、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是:1、是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2、是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是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4、是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5、是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三、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具有代表性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的顿悟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1.格式塔的顿悟论格式塔(Gestait)是德语中“完形”的译音,其理论也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具有部分之中所没有的性质,主张对心理进行整体的研究。(1)对学习实质的认识完形派的理论认为,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完形实质上是指对事物式样和关系的认知。在学习中要解决问题,必须对情境中事物的关系加以理解,从而构成一种完形,使学习得以实现。(2)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学习是由顿悟来实现的。顿悟也叫领悟,学习就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领悟是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是对问题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完形的组织过程。考夫卡还认为顿悟是通过综合、分析及联属三种历程而实现的。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布鲁纳是认知主义学习观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学习理论。(1)对学习实质的认识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又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并认为表征有三种: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这三种表征在儿童智慧发展中不断演变,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幼儿时期(1~2岁)主要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第二阶段(3~7岁),这时期儿童开始在头脑利用视觉和听觉的表象或映象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象解决问题;第三阶段,大约从6~7岁开始,这时个体能运用语言、数字等符号代表经验,同时应用这些符号来学习和获得经验。(2)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认为学习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识理解的过程,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布鲁纳强调已有经验的作用。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转化是对新知识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知识的评价: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看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运算是否正确,等等。

16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