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4
浏览数
7248
苍白的记忆醉般痴洣
2020下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小学语文《静夜思》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激情导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月亮)出示一组月亮图,问: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看看诗人李白会说什么?【板书:静夜思】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字词障碍“霜”“故”,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三)深入研读
齐读第一句。
1.翻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确: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2.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明确:比喻,将月光比喻成地上的白霜;冷清。【板书:月光、白霜、冷清】
3.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李白在做什么呢?齐读第二句,尝试翻译。
明确:我不禁抬起头来望着明月,然后低头思念家乡。
4.诗人为什么思念家乡?
明确:孤身在外,孤独。【板书:孤独】
5.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拓展想象,思考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他会思念家乡的什么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明确:思念家乡的家人、朋友、食物、美景。【板书:思念家乡】
师小结:诗人孤身在外,内心寂寞,看到天上的一轮明月,想到明月此时也在照耀着家乡和亲人,久久难以入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一起来帮帮诗人,帮他给他的家人写一封信。评选出一个写得最好的,给大家分享。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另外搜集其他有关月亮的古诗,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谈谈你在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优点?
【参考答案】
板书是教学设计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加里宁说“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现代教学媒体的大量涌现不仅没有使板书退出教学课堂的舞台,反而更加彰显出板书的不可替代性。也更加丰富了板书的显现形式。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我的板书体现了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的特点。这种图文并茂的板书设计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提炼关键字词的能力。另外,我的板书设计突出重难点,将本节课所学重点知识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知识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简单说说这首诗歌的内容。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时在特定环境中刹那间产生的错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蒙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
多希望你对我诚实
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示例
1.语文课示例:
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
要求:
(1)能在导入部分,结合学生旅游的生活实际和自然景观形成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科学知识学结合起来,将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整体理解古诗的意境。
(2)声情并茂地朗诵这首诗;
(3)带领学生领会诗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和哲理。
(4)有适当的板书。
2.数学课示例:
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
要求:
(1)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能够通过简笔画画出学生举例中的三角形稳定性的图例,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科学知识。
(3)有适当的板书。
考生才艺展示须知
考生根据考场已有条件从音、体、美各项中自选一项进行5分钟的才艺展示。
一、音乐
1.舞蹈:自定节奏表演。
2.演唱:清唱一首歌曲。
二、体育
1.韵律操:不用音乐伴奏,完成一套组合动作;考场有2个花球,可选择使用。
2.体操:考生完成一套动作;考场有2床小体操垫,可选择使用。
3.武术:打一套五步拳或少年拳或自选套路。
三、美术
1.书法(三选一)
①毛笔书法:内容自定
②硬笔书法:内容自定
③粉笔书法:内容自定
2.简笔画:内容自定
以上就是关于2020年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示例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备考攻略等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哦!
她拽
【导读】《题西林壁》是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是教师资格面试中语文科目常考资料,教师资格面试答辩大多会围绕设计思路、教学实施和教师结构化等题目发问。小学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答辩在教师资格证面试中非常重要,面试中会有两个方面的考察,分别是试讲和答辩,答辩在试讲之后进行,对于试讲的结果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想要面试取得比较好的分数,答辩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提前把考官可能问到的问题进行汇总,组织好作答思路,保证遇到此类问题能够很好的作答,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学科答辩:《题西林壁》,一起来看看吧。
1.请你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
【参考答案】
指导朗读这首古诗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中“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到曾学过的《画杨桃》一课?
【参考答案】
《画杨桃》是此阶段学生学过的一篇课文,课文中“我”因为所处角度的不同,画出的杨桃的样子也不同,这一内容和《题西林壁》中,作者角度变化,看到庐山的景象是不同的是有想通之处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会较难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所以我通过学过的《画杨桃》,引导学生理解本诗中蕴涵的道理,由难到易,由已知得未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知识的前后融合、前后贯通,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你的教学目标是如何设置的?
【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阅读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同时,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学生的思维逐渐有条理,求知欲望逐渐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好的提高,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苏轼写作本诗写作背景?
【参考答案】
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5.什么是“题壁诗”?
【参考答案】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颢等。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有关题壁的佳话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了,崔颢题写了《黄鹤楼》之后,李白惊为绝唱,自愧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学科答辩:《题西林壁》,就说到这里了,以上的这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好好准备,把教师资格证面试要点提前了解,提前做好必要准备,保证考试成功!
优质教师资格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