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化学高中考试真题

你的脸正好适合我的巴掌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6804

首页> 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证化学高中考试真题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整天灭婊不累么

已采纳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暂无

二、简单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老师进行一个创新实验,将铜与浓硝酸的反应设计成如图。小试管内放有铜片,大试管装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用胶头滴管滴加浓硝酸,看到红棕色气体生成,反应结束后,将小试管倒在大试管即可。

(1)创新实验的优点有哪些?

(2)创新实验有哪些教育意义?

22、某老师在进行氨气性质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组成结构等理论知识,然后预测氨气的性质并与书本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加以验证,深化对于氨气性质的理解,得出氨的性质后,总结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

问题:(1)该老师除了使用了联系-预测策略,还使用了什么学习策略?

(2)使用联系-预测策略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3)化学事实性知识可以与哪些知识联系?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将HCl加入Na2CO3和KHCO3中,所加HCl体积相同,学生据此进行了实验。(m混为Na2CO3和KHCO3混合物的质量,V气是产生的气体体积)

①Na2CO3和K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②V的体积为________。

(1)回答①②两个问题。

(2)写出正确的作答思路。

(3)分析学生可能做错的原因。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24、(1)第一个老师的授课思路是什么?

(2)第二个是采用到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3)第三个是案例当中老师授课的优点是什么?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2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实验2-1的实验现象?

(2)针对“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加以设计(不少于300字)。

96评论

小子丫头想你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中)参考答案与解析

【来源于网络】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答案】

(1)①简化实验装置,便于操作且更为环保;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③通过创新实验,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努力做到举一反三;④创新实验能让化学教师丰富自己的教学和研究,秉承课程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研究。

(2)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创新和实践型人才;②有利于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③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以及主动创新的能力;④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有利于引导化学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2.【参考答案】

(1)①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全面的观察和体验氨气性质及其变化,做到从各个方面明确感知化学事实,从而加深对事实性知识的印象,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②知识结构化策略

将事实性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

(2)①要做到尽可能多方面、多角度联系,大胆预测。

②要保证预测有理有据,而不是无根据地胡乱猜测。

③将预测结果与正确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并针对差异做进一步深入学习。

(3)化学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技能性知识、情意类内容等。各类化学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①可以与理论性知识联系。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着丰富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在进行事实性知识学习时形成的科学思想就属于理论性知识,两者可以紧密结合。

②可以与技能性知识联系。化学技能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用语、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等技能。在进行事实性知识学习时可以借助实验让学生认识各类物质的性质,因此可以把技能性知识很好的运用到事实性知识中。

③可以与情意类内容联系。情意类内容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在各类化学知识中间,在教材中分布零散,且多以隐性的方式存在。因此,借助事实性知识可以很好的渗透情意类内容。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参考答案】

(1)1:2;2016

(2)分析前两组数据,固体混合物质量增加一倍时,产生气体体积也增加一倍,因此可得第1组、第2组反应,均为固体混合物完全反应,因此可以由任一组数据计算固体混合物中Na2CO3和K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设Na2CO3和KH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由第1组数据列式可得:

104x+100y=3.060g

2x+y=67222400mol

可得x=0.01mol,y=0.02mol

可得Na2CO3和K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分析第三组数据,固体混合物质量为第1组的3倍,盐酸体积大于第1组的3倍,因此盐酸过量,因此可得固体混合物质量完全反应,产生气体体积为第1组的3倍,即2016mL.

(3)学生做错第一问的原因:缺乏分析信息的意识,不能从前两组数据的关系得到哪一种反应物完全参与反应,因此不能顺利得到Na2CO3和KHCO3的比例;

学生做错第二问的原因:分析问题考虑不够全面,机械套用生成物与反应物成比例的结论,而易忽略到盐酸过量的条件。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24.【参考答案】

(1)教学思路:通过方程式计算氧化还原Fe3+和KI的量→试验结束后判断是否还有Fe3+→试验验证还存在→猜测存在原因→验证存在Fe3+→推导出同一条件反应,既可正向进行,也可逆向进行→总结可逆反应的定义。

(2)教学策略:①实验探究策略;②直观策略;③情境创设策略。

(3)好处:①突出学生为主体;②提现以核心素养为宗旨;③重视实验探究式教学;④教学方式及策略多样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1)2-1实验现象:①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钾混合无明显现象;②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

(2)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定义;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能准确判断离子反应是否会发生。

2.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总结离子方程式发生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化学用语的通用性,简洁性,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发、谈话法、实验探究法、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到电离情况,提问电离出来的离子在水溶液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学生实验2-1,观察现象,记录表格,并且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2.师生共同分析硫酸钠和氯化钡溶液的电离情况。

3.视频展示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在水溶液中结合的微观动画图。

4.学生总结并书写出:Ba2++SO42—==BaSO4?。

5.教师总结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6.教师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拆、删、查。

7.学生实验2-2并书写多种酸与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8.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出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9.学生实验2-3,观察实验现象,书写离子方程式。

10.小组讨论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者生成水。

(三)巩固提升

列举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提纯、物质鉴定中的实例。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课下总结离子方程式书写易错点提示。

172评论

我爱他如命他当我有病

2020下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高中化学《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在中学的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连有小灯泡和电源的两个金属片插入不同溶液中,发现有的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有的则不能,哪些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呢?

【学生回答】氯化钠溶液,烧碱溶液,盐酸溶液……都可以使小灯泡发光。

【提出问题】为什么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一起来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以NaCl溶液为例,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导电?

【提出问题】NaCl晶体由哪些粒子构成?

【学生回答】Cl-和Na+。

【提出问题】NaCl晶体加入水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将NaCl加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Cl-和Na+脱离NaCl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

NaCl=Cl-+Na+

(教师结合上图、学生回答进行讲解,示意图可以通过大屏幕呈现或者让学生看教材也可以。)

2.酸、碱、盐的电离

【提出问题】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

【学生回答】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HCl、HNO3、H2SO4都能电离出H+,因此,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提出问题】试着写出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

【学生回答】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OH-

Ca(OH)2=Ca2++2OH-

Ba(OH)2=Ba2++2OH-

KOH=K++OH-

NaOH、Ca(OH)2、Ba(OH)2、KOH都能电离出OH-,因此,从电离的角度认识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小组活动】列举常见的盐,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

【学生回答】

小组回答①:根据CuSO4、NaNO3、MgCl2等的电离方程式,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错误答案,该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铵根离子当做金属阳离子对待。)

小组回答②:(NH4)2SO4、NH4Cl也是盐,但是电离出的阳离子不是金属阳离子。

小组回答③:盐能电离出的阳离子有金属阳离子、也有铵根离子,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酸根离子。

……

【教师总结】由此可知盐是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出问题】从电离的角度判断Na2SO4、Na2CO3、NaHCO3是不是盐,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如何书写?

解析:Na2SO4、Na2CO3、NaHCO3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SO42-

Na2CO3=2Na++CO32-

NaHCO3=Na++HCO32-

教师需要讲解NaHCO3属于酸式盐,电离时,电离成金属阳离子和酸式酸根离子。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思考NaHSO4的电离方程式该如何书写?酸式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有什么规律没有?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从电离的角度分析酸、碱、盐的组成。

【参考答案】

从电离的角度来看: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2.概念原理的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参考答案】

概念原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法策略:

(1)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

(2)关注学生的原有认识,建立概念间的联系。

(3)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概念。

(4)抽象概念形象化,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

(5)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9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