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胶体真题

不求在身边只求不被忘记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277

首页> 教师资格>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胶体真题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深爱不弃久赖不腻

已采纳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暂无

二、简单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老师进行一个创新实验,将铜与浓硝酸的反应设计成如图。小试管内放有铜片,大试管装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用胶头滴管滴加浓硝酸,看到红棕色气体生成,反应结束后,将小试管倒在大试管即可。

(1)创新实验的优点有哪些?

(2)创新实验有哪些教育意义?

22、某老师在进行氨气性质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组成结构等理论知识,然后预测氨气的性质并与书本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加以验证,深化对于氨气性质的理解,得出氨的性质后,总结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

问题:(1)该老师除了使用了联系-预测策略,还使用了什么学习策略?

(2)使用联系-预测策略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3)化学事实性知识可以与哪些知识联系?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将HCl加入Na2CO3和KHCO3中,所加HCl体积相同,学生据此进行了实验。(m混为Na2CO3和KHCO3混合物的质量,V气是产生的气体体积)

①Na2CO3和K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②V的体积为________。

(1)回答①②两个问题。

(2)写出正确的作答思路。

(3)分析学生可能做错的原因。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24、(1)第一个老师的授课思路是什么?

(2)第二个是采用到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3)第三个是案例当中老师授课的优点是什么?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2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实验2-1的实验现象?

(2)针对“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加以设计(不少于300字)。

106评论

先森扰我心菇凉乱我情

【 #教师资格证#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考 网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版本一  一、考题回顾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  试讲题目  1.题目:物质的分类  2.内容: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如图2-4)。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中的溶质粒子通常小于1nm,浊液中的粒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二者之间的胶体粒子,其大小在1—100nm之间。  如果考察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类分散系的稳定性,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的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有些液态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与溶液相区别。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够将它们区分开呢?  3.基本要求:  (1)要有适当的情境创设。  (2)教学过程中要有课堂互动环节。  (3)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目  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2.谈谈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初中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那么按照物质组成成分的种类,可以把物质怎样进行分类呢?  【学生回答】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师提问】可否进一步分类?  【学生回答】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教师引导】之前主要学习了纯净物的进一步划分,今天来研究混合物的进一步分类。  环节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问】混合物通常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我们把这样的体系叫做分散系。阅读教材找到分散系的概念。  【学生回答】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提出问题】结合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说一说对于硫酸铜溶液、泥水来说什么是分散质、分散剂?  【学生回答】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为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分散剂。溶液中溶质分散质为硫酸铜固体,分散剂为水;浊液中分散质为泥,分散剂为水。  【提出问题】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出具体的实例。  【学生回答】气气(空气);液气(云雾);固气(灰尘);气液(泡沫);液液(酒);固液(泥水);气固(海绵);液固(珍珠);固固(合金)。括号外为分散质、括号内为分散剂。  【提出问题】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学生回答】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提出问题】将Fe(OH)3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此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分散质粒子比胶体的大。  【提出问题】结合刚才所做的实验和教材“科学史话”的内容,思考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与胶体粒子大小有什么关系,胶体能够发光吗?  【学生回答】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  【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光通过溶液和浊液时,没有光亮的“通路”出现?  【学生回答】溶液也能发生光的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散射及其微弱。所以,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时则观察不到这种现象。  环节三: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解析: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就是与这一特征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胶体还有哪些性质,课下预习。  【答辩题目解析】  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参考答案】  不是。Na2O2属于金属氧化物,但是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2.谈谈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版本二  一、考题回顾  高中化学《萃取》  试讲题目  1.题目:萃取  2.内容:  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这种方法叫做萃取。将萃取后的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做分液。分液常使用分液漏斗。  (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如图1-7);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如图1-8)。  (4)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如图1-9)。  图1-7倒转分液漏斗时应关闭玻璃塞和活塞图1-8萃取图1-9分液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注意师生互动。  (2)教学过程需要进行实验或者相关教具进行模拟演示即可。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2.学生在进行自主的萃取实验操作时,身为老师应该指导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实物导入  【实物展示】展示球型分液漏斗和梨型分液漏斗。  【提出问题】球型分液漏斗我们在初中的时候经常使用,另外这个也叫分液漏斗,大家看它和球型分液漏斗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颈短,斗体更大。  【教师引导】这个叫做梨型分液漏斗,我们今天就用它来做个实验。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梨型分液漏斗在参与实验过程之前需要检漏,以便确定是否可以使用。  【演示实验】梨型分液漏斗的检漏讲解操作。  (关闭分液漏斗颈部旋塞,向分液漏斗内注入适量的蒸馏水,观察旋塞的两端以及漏斗的下口处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关闭上磨口塞,左手握住旋塞,右手食指摁住上磨口塞,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正立,将上磨口塞旋转180度,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则此分液漏斗可以使用。)  【学生实验】梨型分液漏斗的检漏操作。  【教师引导】用梨型分液漏斗来做一个新的液液分离的实验操作,分离碘水中的碘单质。  【提出问题】思考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碘水中的碘提取出来要选择四氯化碳做萃取剂呢?  【学生回答】因为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较大,且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也不发生反应,可用做萃取剂。  【提出问题】结合视频中的演示实验,总结萃取实验的操作步骤。  【学生回答】(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提出问题】萃取前后,分液漏斗中颜色是如何变化的,萃取后,上下层溶液分别含有什么?  【学生回答】萃取前漏斗中是碘水呈黄褐色,萃取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颜色变淡,下层紫红色,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提出问题】思考萃取后溶液上下层如何分离,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下层溶液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目的是能使得到的目标产物更纯净。(可设错,教师再纠正)  【演示实验】分液。  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教师总结】装液→震荡→静置→分液。  环节三:拓展提升  【学生实验】萃取碘水中的碘,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请学生课下总结学过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答辩题目解析】  1.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萃取是利用系统中组分在溶剂中有不同的溶解度来分离混合物的单元操作。即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溶质物质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2.学生在进行自主的萃取实验操作时,身为老师应该指导什么?  【参考答案】  学生在进行自主的实验操作时,老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规范的操作、仪器存在的问题(如梨形漏斗漏液)等进行指导并帮助进行解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版本三  一、考题回顾  高中化学《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试讲题目  1.题目: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2.内容:  氮是动物、植物和原生生物体(如真菌、细菌)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体活动的必需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方方面面。  在自然界中,大豆、蚕豆等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铵根离子(NH4+)和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转化为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植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为NH4+、NO3-、NH3,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另外,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氮的氧化物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影响氮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另一个方面是人类的活动。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再根据需要把氨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如氮肥、硝酸)。某些含氮化合物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中进行转化。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和农作物的枝叶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参与氮的循环。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简单的板书设计。  (2)教学过程中要有课堂互动环节。  (3)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目  1.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都有哪些?  2.本节课你都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教师课前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  【教师引导】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俗话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过后,人们发现庄稼的长势非常好,叶子绿油油的,就像刚施了氮肥一样。那么雷雨生成了什么肥料?又是怎样生成的呢?本节课共同学习氮的循环。  环节二:新课教学  【读书指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方方面面”的材料。  【提出问题】请仔细观察课本图3-2-2,说一说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有哪几种方式?  【学生回答】预设学生从动植物体、雷雨放电、人类活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提问】结合氮循环的三种方式,请找出氮循环过程中的几种含氮的物质,写出它们的化学式,标出氮元素的化合价并指出它们的物质类别。  【学生回答】结合氮循环的方式寻找含氮的物质,写化学式、标化合价、指出类别、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展示。  【教师指导】对不完善的地方予以指导,进行完善。  【教师提问】人类活动会对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再根据需要把氨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如氮肥、硝酸)。某些含氮化合物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中进行转化。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和农作物的枝叶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参与氮的循环。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用图示的方式表示氮在生物圈中的循环?  【小组讨论】  【答辩题目解析】  1.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都有哪些?  【参考答案】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主要有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和硝酸等。  2.本节课你都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首先谈话法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提出了多个引导性问题,如“说一说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有哪几种方式、人类活动会对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产生什么影响呢?”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其次,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就让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且分成小组去绘制氮在生物圈中的循环的流程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67评论

欲戴皇冠手拿权杖占你为王欲戴皇冠稳拿你心霸你为后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中)参考答案与解析

【来源于网络】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答案】

(1)①简化实验装置,便于操作且更为环保;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③通过创新实验,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努力做到举一反三;④创新实验能让化学教师丰富自己的教学和研究,秉承课程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研究。

(2)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创新和实践型人才;②有利于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③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以及主动创新的能力;④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有利于引导化学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2.【参考答案】

(1)①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全面的观察和体验氨气性质及其变化,做到从各个方面明确感知化学事实,从而加深对事实性知识的印象,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②知识结构化策略

将事实性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

(2)①要做到尽可能多方面、多角度联系,大胆预测。

②要保证预测有理有据,而不是无根据地胡乱猜测。

③将预测结果与正确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并针对差异做进一步深入学习。

(3)化学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技能性知识、情意类内容等。各类化学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①可以与理论性知识联系。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着丰富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在进行事实性知识学习时形成的科学思想就属于理论性知识,两者可以紧密结合。

②可以与技能性知识联系。化学技能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用语、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等技能。在进行事实性知识学习时可以借助实验让学生认识各类物质的性质,因此可以把技能性知识很好的运用到事实性知识中。

③可以与情意类内容联系。情意类内容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在各类化学知识中间,在教材中分布零散,且多以隐性的方式存在。因此,借助事实性知识可以很好的渗透情意类内容。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参考答案】

(1)1:2;2016

(2)分析前两组数据,固体混合物质量增加一倍时,产生气体体积也增加一倍,因此可得第1组、第2组反应,均为固体混合物完全反应,因此可以由任一组数据计算固体混合物中Na2CO3和K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设Na2CO3和KH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由第1组数据列式可得:

104x+100y=3.060g

2x+y=67222400mol

可得x=0.01mol,y=0.02mol

可得Na2CO3和K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分析第三组数据,固体混合物质量为第1组的3倍,盐酸体积大于第1组的3倍,因此盐酸过量,因此可得固体混合物质量完全反应,产生气体体积为第1组的3倍,即2016mL.

(3)学生做错第一问的原因:缺乏分析信息的意识,不能从前两组数据的关系得到哪一种反应物完全参与反应,因此不能顺利得到Na2CO3和KHCO3的比例;

学生做错第二问的原因:分析问题考虑不够全面,机械套用生成物与反应物成比例的结论,而易忽略到盐酸过量的条件。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24.【参考答案】

(1)教学思路:通过方程式计算氧化还原Fe3+和KI的量→试验结束后判断是否还有Fe3+→试验验证还存在→猜测存在原因→验证存在Fe3+→推导出同一条件反应,既可正向进行,也可逆向进行→总结可逆反应的定义。

(2)教学策略:①实验探究策略;②直观策略;③情境创设策略。

(3)好处:①突出学生为主体;②提现以核心素养为宗旨;③重视实验探究式教学;④教学方式及策略多样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1)2-1实验现象:①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钾混合无明显现象;②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

(2)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定义;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能准确判断离子反应是否会发生。

2.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总结离子方程式发生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化学用语的通用性,简洁性,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发、谈话法、实验探究法、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到电离情况,提问电离出来的离子在水溶液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学生实验2-1,观察现象,记录表格,并且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2.师生共同分析硫酸钠和氯化钡溶液的电离情况。

3.视频展示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在水溶液中结合的微观动画图。

4.学生总结并书写出:Ba2++SO42—==BaSO4?。

5.教师总结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6.教师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拆、删、查。

7.学生实验2-2并书写多种酸与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8.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出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9.学生实验2-3,观察实验现象,书写离子方程式。

10.小组讨论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者生成水。

(三)巩固提升

列举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提纯、物质鉴定中的实例。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课下总结离子方程式书写易错点提示。

58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