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7038
咒友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考题及答案教师资格证考试语⽂考题1.为教学培根的《谈读书》⼀课,教师计划通过⼀篇同样与"求知"有关的作品进⾏导⼊,以下恰当的⼀项是( )。A.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B.莱蒙托夫《祖国》C.杰克·伦敦《热爱⽣命》D.契诃夫《变⾊龙》1.【答案】A。解析: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论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突破过去⼈们早已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故本题选择A项。2.学习鲁迅《阿Q正传》,教师讲解"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声,似乎确凿打在⾃⼰头上了"⼀句的修辞⼿法,并补充其他例⼦引导学⽣理解,下列合适的是( )。A.⼤⾍见掀他不着,吼⼀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冈也动了。(施耐庵《景阳冈打虎》)B.如果出到⼗⼏⽂,那就能买⼀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帮,⼤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隔壁的房⼦⾥,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鲁迅《孔⼄⼰》)C.⽣命像向东流的⼀江春⽔,他从最⾼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冰⼼《谈⽣命》)D.那树有⼀点佝偻,露出⽼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烟⽕⼀样繁密。(王⿍钧《那树》)2.【答案】A。解析:题⼲中的例句为夸张(超前夸张)。A项为夸张;B项为借代,"短⾐帮"代指劳苦的劳动⼈民;C项为⽐喻;D项为⽐喻、拟⼈。故本题选择A项。3.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2011版)》围绕"教学建议"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不恰当的是( )。A.学⽣是语⽂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B.教师应努⼒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C.语⽂教学要注重语⾔的积累、感悟和运⽤,尤其是让学⽣打好扎实的语⽂基础。D.重视学⽣读书、写作、⼝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实践,提倡多读多写,让学⽣在语⽂实践中学习语⽂,学会学习。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标的理解。C项语⽂教学要注重语⾔的积累、感悟和运⽤,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打好扎实的语⽂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的好奇⼼、求知欲,发展学⽣的思维,培养想象⼒,开发创造潜能,提⾼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提⾼语⽂综合应⽤能⼒。故本题选择C项。4.教科书中《爱莲说》设置了⼀道练习思考:"《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根据课⽂内容,说说作者⼼⽬中的君⼦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下,如何理解'出淤泥⽽不染'的⼈⽣境界?"对思考练习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A.强调学⽣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B.⿎励学⽣展开对话,表达个⼈观点C.引导学⽣理解概念,提升整合能⼒D.促使学⽣深⼊思考,学会质疑探究4.【答案】C。解析:思考题中"根据课⽂内容,说说作者⼼⽬中的君⼦具备哪些美好品质"旨在帮助学⽣进⾏深⼊思考,感受"花之君⼦"——莲的美好形象,培养学⽣的审美情趣。"和同学讨论⼀下,如何理解'出淤泥⽽不染'的⼈⽣境界?"这⼀问题的设置,⿎励学⽣表达个⼈观点,展开与⽂本、他⼈的对话。C项中"引导学⽣理解概念"违背了练习的审美探究的初衷,仅从"花之君⼦"⽚⾯的字义上去理解,未体现语⽂课程的⼈⽂性特点。故本题选择C项。5.阅读《我的第⼀本书》教学实录,回答问题。师:感谢三位的精彩朗读,哪位同学来点评⼀下?⽣1:⽗亲的第⼀问应该读出"⽣⽓"的⼝吻,刚才朗读者语⽓嫌低了。师:他说要读出⽣⽓的语⽓,同意吗?⽣2:不同意。因为这⼀问前⾯的语境是⽗亲"愁苦"地望着"我",所以应该是声⾳低沉些。师:好!请你朗读这⼀句,体会⼀下。(⽣动情地读。)师:那么,读第3、4节,⽗亲感动我们的主要是什么呢?⽣3:对"我"学习的⽆⽐关⼼,对"我"的疼爱。⽣4:对"我"友情的尊重,对"我"做法的理解。⽣5:这样的⽗亲值得《羚⽺⽊雕》中的⽗亲学习。(⽣笑)⽣6:对"我"的宽容和尊重。这样的⽗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承"少写了⼀横,⽗亲就将"承"改为"成"字,很让⼈感动。师:同学们品味得很到位,第8节还没有同学分析。让我们⼀起先把第8节读⼀遍。(⽣齐读第8节。)以下对画线部分的评价,有⽋妥当的⼀项是( )。A.通过让学⽣点评学⽣的⽅式,发挥学⽣在课堂中的主动性。B.⽼师不直接对学⽣的⾏为给予评价⽽是把问题抛给另外的学⽣,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C.学⽣思维活跃,迁移能⼒很强,课堂上要注意保护学⽣的迁移思维。D.教师对学⽣从不同⾓度理解课⽂内容的⽅式没有给予恰当的肯定就进⾏下⼀节内容。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教学评价。教师有对学⽣给予肯定的评价,因此选择D选项。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考点⼀、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向全体学⽣(2)促进学⽣全⾯发展(3)促进学⽣⽣动,活泼,主动发展(4)促进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5)着眼于学⽣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法:途径有:(1)树⽴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作(3)举⾏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法有:(1)提⾼教师队伍⽔平,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主导性作⽤,更新教育理念,提⾼素养)(2)将教育⽬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5)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分析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提⾼全体学⽣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以尊重学⽣个性,注重开发⼈的⾝⼼潜能,注重形成⼈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和发展的需要;⼆、学⽣观我国所倡导的学⽣观:以⼈为本和全⾯发展理解“⼈的全⾯发展”的思想⼈的道德、体⼒和智⼒的全⾯、和谐、充分的发展。⼈的劳动⼒全⾯发展素质教育的学⽣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为本,⼈的全⾯发展本质是⼈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的全⾯发展理解“以⼈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的全⾯发展为本“以⼈为本”是⼀种肯定⼈的作⽤和地位,强调尊重⼈、解放⼈、依靠⼈和为了⼈的价值取向。教育中以⼈为本就是以学⽣为本(1)学⽣是完整的,具有独⽴意义的个体(2)学⽣是学习的主体(3)学⽣需要尊重(4)学⽣都有潜⼒学⽣的全⾯发展要求从⾝⼼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社会⽂化发展三个⽅⾯⾝⼼健康发展:⽣理⼼理健康的成长,⽣理⼼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主体性发展:建⽴正确的⾃我认识,培养正确的⼈⽣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发展的⼈所需的⾃觉发展,主动发展。(主体性发展是中学⽣全⾯发展的核⼼)社会⽂化发展:主要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运⽤“以⼈为本”的学⽣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的对待每⼀个学⽣,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缺陷等歧视学⽣教育中以⼈为本就是以学⽣为本,以全体学⽣的全⾯发展为本坚持以⼈为本,必须⾯向全体学⽣,必须以学⽣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必须以促进学⽣全⾯发展为⽬标;中学⽣全⾯发展为本的要求:中学教育必须以中学的发展需要为本,必须以中学⽣的全⾯发展需要为本,必须以全体中学⽣的发展需要为本“以⼈为本”也就是所有学⽣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公平的原则教育机会均等,要求公正的对待学⽣,不因何种原因,给予学⽣相同的教育机会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的个性发展分阶段教育:学⽣的才能有⾼有低,因⽽给予学⽣的教育机会要按照学⽣的才能⾼低来进⾏分配;因材施教:学⽣的个性潜能不同,因⽽给予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提供有利于发展的教育机会。师⽣关系:尊师爱⽣,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三、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1)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学习的意识和能⼒(2)培养和发展⾃⼰的反思能⼒,成为反思型教师(3)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的培养(5)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具备终⾝学习的意识(1)为什么要终⾝学习①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学习②教师⾃我实现必须终⾝学习③提升教学⽔平须坚持终⾝学习④提⾼教育创新精神须终⾝学习⑤终⾝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⑥教材改⾰要求教师必须终⾝学习(2)教师终⾝学习的可⾏性教师学习的内容:①学习能⼒学习②专业知识学习③教育理论学习④信息技术学习教师终⾝学习的⽅法①系统的终⾝学习②校本学习③成⼈教育④媒体学习教师终⾝学习在教学中的作⽤①提⾼课堂教学效率②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③传播终⾝学习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各种⽅式和⼿段促进⾃⾝的专业发展要求:(1)培育学习能⼒,做学习型教师(2)培养反思能⼒,做反思型教师(3)培育创新精神,做创新型教师(4)培养合作能⼒,做伙伴型教师;(5)培育科研能⼒,做研究型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理学知识,情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博的知识视野要获得专业的终⾝发展就要终⾝学习,可通过正规,⾮正规,校本专业教育发展⽅法有: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反思,教育研究全⾯提⾼教育教学质量(1)抓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2)重情感教育,培养健全⼈格(3)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4)多联系实际,培养动⼿能⼒(5)多样化教学,强化主动学习(6)重因材施教,强化学困帮扶如何提⾼教学成绩:(1)讲⽅法:处理好师⽣关系;(2)讲落实:监控好教学环节;(3)讲思路:培养好学习习惯;(4)讲科学:发展好教研能⼒。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作的热情和决⼼(1)教师职业的责任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是①学⽣全⾯发展的培养者②民主师⽣关系的建⽴者③学⽣学习过程的指导者④教育信息的开发应⽤者⑤学⽣健康⼼理的培育者(2)教师职业的价值对教师个⼈:可以满⾜教师作为个体⾃我⽣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他⼈:对国家,社会,集体和⼈类都有着巨⼤的贡献,为社会和进步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全⾯发展的接班⼈和建设者(或者①教师是⽂化传递者②教师是⽂明促进者③教师是智慧开启者④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西风烈
【 #教师资格证#导语】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8年上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试讲真题(网友回忆版) 1.《金岳霖先生》朗读第一段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2.《我与地坛》作者感情和思想讲课问题环境描写的作用 3.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段 4.阿房宫赋写作目的 5.“奇妙对联”专题探究 6.《六国论》朗诵最后两段,设计问题体现作者观点 7.《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人教版选修课文 8.韩愈的《师说》要求是朗读第一段,找出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9.优美的汉字综合探究 10.作文题,滋味 11.史铁生作品,作者情感和周围环境什么关系。 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情朗读全诗,体会情感怎么表现诗词情感 13.必修五专题探究《有趣的语言翻译》诗歌翻译诗歌翻译经验中西文化交流 14.《过秦论》 15.荷塘月色采莲那段,问朗读 16.兰亭集序:景物描写与思想议论之间的关联 17.《荷塘月色》中的《采莲赋》能不能删,设计一个活动。 18.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尾特点 19.对文言现象进行梳理,文言句式,文言词语,两个方面,就梳理一下文言词语(一词多义,通假字,等)还有文言句式(省略句,被动句)要举例子! 20.劝学讲出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1.过秦论六国论 22.我与地坛 23.金岳霖先生(1、朗读第一段;2、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24.韩愈师说 25.荷塘月色 26.声声慢 27.大堰河 28.社戏节选 29.送东阳马生序第一二端(届时加点字:致,稍走,被) 30.念奴娇赤壁怀古 …… 陆续更新中,敬请关注!!! 【扩展阅读】 教师资格证面试总分为100分,那么,教师资格证面试多少分通过?成绩保留多久呢? 1、教师资格证面试多少分通过? 教师资格证面试合格分数一般没有固定,教师资格证面试合格与否由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2、教师资格证面试成绩保留多久? 考生在通过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后,即可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该合格证明有效期为3年。
你我酣畅
高中语文《登高》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语文《登高》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学生诵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导入语: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初步了解
1.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
(三)精读诗歌,赏析内容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优质教师资格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