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了我你快不快乐
固定资产在年末不论是否发生减值均应进行减值测试。是不对的。企业应当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况,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⑴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⑵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⑶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⑷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等;⑸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企业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提前处置资产等情形,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⑹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没有你我活不长
随着2018年财报披露期的悄然而至,商誉这个“雷区”随时有引爆的可能。 1月4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官网披露的《企业会计准则动态(2018年第9期)》提到,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相较于商誉减值,商誉摊销能够更好地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因为商誉摊销能够更加及时、恰当地反映商誉的消耗过程。 若商誉减值改为摊销,意味着上市公司商誉以逐步摊销的形式替代一次性归零,这极大减轻了公司业绩波动的风险,并降低商誉“爆雷”的可能性。 然而根据四大人士的介绍,目前只是出于讨论阶段,真正落地应该还很远,对2018年的公司业绩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A股商誉规模在2018年站上了 历史 最高位。Wind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第三季度,沪深两市全体上市公司的商誉共计达到1.45万亿元,为A股 历史 上首度突破1.4万亿元;而在2014年-2017年,这一数据分别是3331亿元、6542亿元、1.05万亿元、1.3万亿元。 商誉的膨胀源自近年来近乎疯狂的高溢价并购。一些公司热衷于“画大饼”,以高于自身利润数倍的代价收购资产,并豪言对赌业绩增长,盲目乐观致使账面形成巨额商誉。而天价商誉犹如定时炸弹,一旦业绩变脸,商誉大幅减值之后必然引起股价滑坡。 界面新闻整理发现,2018年12月,合计有4家上市公司公告了商誉减值准备。智慧能源(600869.SH)和江南化工(002226.SZ)分别公布了拟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情况,而常铝股份(002160.SZ)和焦点 科技 (002315.SZ)在2018年报业绩预告中表明了商誉减值迹象。智慧能源公告,对公司2012年至2017年收购的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圣达电气有限公司等7个事项所形成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合计金额为1.35亿元。计提后,公司商誉由19.26亿元降至17.91亿元。智慧能源曾叫“远东电缆”。2014年-2017年,公司先后斥巨资跨界并购,以此进入新能源产业的各个条线,包括锂电池、智慧机场等。由于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公司的营业收入仍倚赖“老本行”电缆业务,并购而来的新能源业务板块贡献平平,还带来了商誉减值的风险。 商誉减值的主要原因在于收购方无法实现业绩承诺;商誉占总资产比重越大,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对业绩造成的冲击就越大。界面新闻整理了在2018年报业绩预告中提到公司可能面临商誉减值的个股,其中约有81%的个股业绩表现不佳,被标记为“略减”、“首亏”、“续亏”、“预减”或“不确定”。可以预见,这些个股中将产生2018年财报商誉“爆雷”的重灾区。超万亿商誉也引起监管层的重视。早在去年11月,证监会就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强调,上市公司必须定期或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与商誉减值相关的所有关键信息。
你和她在一起了吧
有关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首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与商誉有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减值损失应首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
岛未荒心未老姑娘我还没死碧海蓝天白婚纱姑娘该醒了
随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活跃,“商誉”也随之再度进入投资者的视线中。近期,就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购买资产,并明确表示将产生新的商誉。
按照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应当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商誉减值测试。证监会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就提示商誉减值风险。而一些公司的商誉减值风险不容忽视。
近期多家公司买资产
产生新商誉
企业扩张时,很多时候不可避免地要采取并购资产的形式,这种扩张方式本身无可厚非。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便形成商誉。而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某项资产,在进行并购时,往往会采取溢价方式取得,这就使得商誉的产生成为普遍现象,而随着上市公司并购案例的不断增加,A股市场新的商誉仍在不断产生中。
如蓝黛传动、三垒股份等上市公司近日均涉及购买资产或股权,并在相关公告中明确提及将形成商誉。
蓝黛传动近日公告称,拟向晟方投资等33名交易对方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台冠科技89.6765%的股权,并向不超过10名(含10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蓝黛传动称,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将形成金额较大的商誉。
三垒股份28日晚间发布的收购相关公司股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称,公司拟以其新设的控股子公司收购天津美杰姆公司100%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将会形成数额较大的商誉。公司在可行性报告作出的风险提示中称,如果美杰姆每年度实现净利润未达评估预测数,则商誉可能存在减值迹象,将直接影响美杰姆及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
不久之前,证监会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提及在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上,要注意四个方面。
一是要定期或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重点关注特定减值迹象,包括:对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不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公司应结合可获取的内部与外部信息,合理判断并识别商誉减值迹象。当商誉所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出现特定减值迹象时,公司应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恰当考虑该减值迹象的影响。
公司应合理区分并分别处理商誉减值事项和并购重组相关方的业绩补偿事项,不得以业绩补偿承诺为由,不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二是要合理将商誉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三是在商誉减值测试过程和会计处理中,按规定步骤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恰当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合理估计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恰当利用资产评估机构的工作成果。
四是在商誉减值的信息披露中,公司应在财务报告中详细披露与商誉减值相关的、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有用的所有重要信息。
警惕商誉减值风险
临近2018年底,上市公司即将交出全年的经营答卷,而其中,商誉对部分上市的业绩影响不容忽视,以往年份已出现不少因大额商誉减值导致公司出现巨亏的案例。
2017年度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坚瑞沃能。2018年4月19日,坚瑞沃能发布业绩修正公告称,公司预计2017年度亏损36.89亿元。而在之前,公司预计2017年度盈利5亿元~6.25亿元,从预计盈利到修正为预计巨亏,主要差异在于商誉的减值上。最终公司公布的2017年报显示,公司巨亏36.84亿元,光是对因收购深圳沃特玛公司产生的商誉一项,就计提减值46.14亿元。可以说,商誉的大额减值是导致坚瑞沃能当年度巨亏的主要原因。
据数据显示,2017年报的报告期,A股上市公司计提的商誉减值损失合计约366亿元,规模相对于同期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而言,比例并不太高,不过涉及的公司数量却接近500家,覆盖面较广。包括坚瑞沃能在内的78家上市公司当期计提的商誉减值损失均超过亿元。而2018年中期,也已有包括南京新百、宁波东力在内的近40家上市公司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
另据统计,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共有超过2000家上市公司账上存在商誉,商誉余额合计达1.45万亿元。
从商誉的绝对规模来看,中国石油、美的集团、潍柴动力、青岛海尔、中国平安、广汇汽车、海航科技、紫光股份、纳思达、华能国际、上海医药、锦江股份、中信证券等13家公司的商誉余额均超过百亿元,居于市场前列。
不过,商誉的相对规模,恐怕更能反映商誉减值时对公司造成的潜在风险。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共有134家公司商誉余额占到股东权益(即净资产)的一半以上,其中紫光学大、凯瑞德等18家公司商誉余额规模超过了公司同期的股东权益。
业绩承诺到期之后 上市公司商誉面临集体减值!
防范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 基金紧盯财报规避业绩黑天鹅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