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研究

梦海梓伊千金叹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340

首页> 会计职称> 所得税会计研究

4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雨打南窗不闻声

已采纳

法律分析:对于企业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部分分别核算。在开发阶段,判断可以将有关支出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包括:(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只有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如果确实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第十条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一)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二)企业所得税税款;(三)税收滞纳金;(四)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五)本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六)赞助支出;(七)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八)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衍生问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条件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研发费用税前扣除适用于财务核算健全并能准确归集研发费用的居民企业。以下三类企业不能享受加计扣除:一是非居民企业。二是核定征收企业。三是财务核算不健全,不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企业

125评论

梦繁风花倾城古

所得税会计研究目前,随着国家相关财务与会计和税收政策、法规的不断出台,我国“会税分家”的轮廓已经清晰,所得税会计不仅仅是理论问题,它的实际应用问题也已摆在人们面前,关注所得税会计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一、基本概念(术语)及所得税会计的属性界定(一)基本概念:所得税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会计学科必然涉及一些专门术语。收益概念在所得税会计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由此派生出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概念是所得税研究的出发点。同时又据此衍生出所得税会计的归属性概念:所得税费用与应纳所得税。1、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会计收益,也称账面收益、报告收益,是根据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通过财务会计准则,尽可能精确地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以利于实现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目标。应税收益,也称计税利润、纳税所得,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确认的收益,也是企业申报纳税和政府税收机关核定应税额的依据。应税收益的确认受税法约束,并因政府修订税法而变化。2、所得税费用与应纳所得税。所得税费用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所得税金额。它是根据财务会计准则计算的,企业当期所创造的收益所应负担的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是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适用税率和规定的税基(计算的企业当期对政府的纳税责任)。(二)计税差异:会计制度和税法两者的目标不同,对收益、费用、资产、负债等的确认时间和范围也不同,从而导致按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和按税法计算的“应税收益”之间产生差异。通常将这种差异称为“计税差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引入全新概念——暂时性差异,它包括时间性差异和由于计量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差异。1、永久性差异:我国强调的是“计算口径”,侧重核算。因此,由于企业一定期间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计算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称为“永久性差异”。2、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的跨期摊配是所得税会计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对暂时性差异加以界定。第一类,时间性差异,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的差异。(1)先在财务报表上确认,后列入应税收益的收入或利得。(2)先列入应税收益,后在报表上确认的收入或利得。(3)先在报表上确认,后列入应税收益的费用或损失。(4)先列入应税收益,后在报表上确认的费用或损失。第二类,确认计量方式不同造成的差异。(1)因税收减免造成可折旧资产税基减少。(2)用递延法进行会计处理的投资减免税。(3)当报告货币就是功能货币时国外业务的影响。(4)通涨指数导致资产税基增加。(5)按购买法核算的企业合并。(三)属性界定;所得税的本质(性质)。各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对所得税的性质有“收益分配观”和“费用观”两种不同的观点。“收益分配观”认为,向政府缴纳的公司所得税与股东分配的股利一样,具有分配企业收益的性质,只不过分配的对象是国家而已。它是财政观上的所得税。“费用观”则认为,在会计报表中,公司所得税可视为企业为获得收益而发生的一种支出,是费用性质的项目,它是会计观上的所得税。这两种观点是对所得税从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那么,在我国所得税究竟是费用还是收益的分配呢?其划分的关键取决于报表的向导。如果一个国家的报表导向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则所得税就应视为费用;如果是为企业管理当局服务,所得税必然被看作收益的分配。2、所得税会计的属性。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二、关于我国所得税会计框架的设想构建我国所得税会计框架主要针对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构建原则问题,是从所得税会计系统的“外部”来考虑的,即我国当前未来的所得税会计系统的建立怎样与其所处环境融为一体;第二个是其框架结构应包含哪些内容,是从所得税会计系统的“内部”构造来考虑的。(一)构建原则。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这是从时间角度考虑的。相比而言所得税会计比财务会计更具“时效性”。因为所得税会计更多的受税法及相关法规、条例的约束。构建我国的所得税会框架应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过于重视现实操作性,可能存在很快过时的风险,而太超前几乎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又显得华而不实。因此,从时效性考虑,应尽可能面向未来,同时又留有余地。2、扎根本国,放眼世界。构建我国的所得税会计,要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博采众长。从国内情况看,企业的类型很多,因此在构建所得税会计时,要尽可能适应各种类型的企业。(二)我国所得税会计框架的设想:1、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理论框架。所得税会计的理论框架是由目标、假设、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等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1)所得税会计的目标: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内各系统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作为子系统的所得税会计目标自然与母系统的财务会计目标相一致。这就决定了所得税会计必须围绕财务会计的总目标服务,真实反映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2)所得税会计师的基本假设: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中专门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会计程序。这决【参考文献】1、何亮、康德彬.所得税会计理论结构初探[M].会计文苑,2008(4)2、所得税会计应用的问题[J].会计信息,2007(8)3、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4、王延明.所得税会计与税收筹划[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定了它的基本假设主要是以下四项:A、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B、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有了这种假设,一些公认的所得税会计实务处理方法才能被广泛采用,如处理时间性差异的纳税影响法。同时企业有关所得税记录和纳税申报才能真实可靠。C、会计分期假设:国家税务部门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需要企业定期提供决策和征税依据的财务信息,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将连绵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期间来计算损益,及时缴纳税金。同时这种假设也为跨期摊配程序提供了理论依据。D、货币时间假设:在货币时间价值的前提下,时间性差异导致使用货币的利益并不限于一个年度,真正利益在于当该项目是循环发生时,实际上获得的利益将远远超过在短期内使用资金的利益。因此,在所得税会计中,应以货币时间价值代替货币计量假设。(3)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概念。开篇第一部分已述及,在此不再赘述。(4)所得税会计的基本原则。A、除非获得批准,纳税人必须一贯地采取某些会计处理方法;B、纳税人采用的财务会计方法必须清晰地反映纳税人的所得;C、对于已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全部事项的当期或递延税款,应确认为当期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D、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计量某一事项的当期或递延所纳税款,以确认为当期或未不年份应付或可退还的所得税金额;E、为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不须预计未来年份赚取的收益或发生的费用的应纳税款,或已颁布税法或税率变更的未来执行情况。(5)所得税会计模式。从不同角度对所得税本质的理解,派生出两种不同的所得税会计处理程序,即“分配观”下的“应付税款法”和“费用观”下的“纳税影响法”。两种模式的关键差别在于对“时间性差异”的会计处理上。应付税款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分配说”在实践中,会计制度严格遵从税法要求,目标一致,故不存在时间性差异的特点是简便易行,过去我国一直沿用。纳税影响模式基于“费用说”,适用于权责发生制会计。这种模式承认会计目标和税法目标有所不同,时间性差异应予以确认,因而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数据有可能不一致,这一模式涉及复杂计算过程,且方法颇多,存有争议,但仍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运用,可以说是所得税会计方面的“国际惯例”。2、所得税会计结构。所得税会计的结构是由现行的税制结构决定的,并随着税制结构的变动而变动。它与税制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税制结构是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所得税会计结构则是从企业角度出发,根据企业所属行业规模来决定的。三、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基本方法(一)应付税款法:是指企业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处理分录为: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违背了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权责发生制,以致逐渐被淘汰。(二)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处理分录为: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借或贷:递延税款等等。

126评论

我不够完美却没有胆怯我不够天真却懂得爱恋

tax payable method是应付税款法,是基于收益表的债务法,即计算出当期应交多少所得税,就: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与所得税负债,应交的企业所得税与入企业所得税费用的金额相同。balance sheet approach是基于资产负债观的企业所得税计算法,理论基础是资本维持观,即只有在原资本已得到维持或成本已经弥补之后,才能确认损益。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其特点是:当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收益表债务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核算观念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负债观出发,认为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应首先关注其对资产负债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或损失)。所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认为,所得税会计的首要目的应是确认并计量由于会计和税法差异给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带来的影响,将所得税核算影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放在首位。而收益表债务法从收入费用观出发,认为首先应考虑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从收入和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的收益。我国过去对企业评价一般强调利润指标,核算观念更多地侧重收入费用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收入费用观逐步被更为科学的资产负债观所取代。此次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准则中明确指出企业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说是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中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迈出了极大的一步。二、核算基础不同所得税会计研究的是按照会计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进行会计处理的方法。收益表债务法从收入和费用的会计确认标准与税法确认标准的差异出发,将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划分为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是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异,所反映的是当期差异,时间性差异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与负债的确认出发,采用暂时性差异取代了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指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账面金额之间的差异,强调差异的内容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所反映的是累计差异。故称二者的核算基础不同,收益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而资产负债表法是从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三、核算的范围不同收益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而资产负债表法是从暂时性差异出发,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核算的范围是不同的。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除了包括时间性差异,还包括非时间性差异。主要包括:第一,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没有向母公司分配全部利润;第二,重估资产而在计税时不予调整;第三,购买法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根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这些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而在计税时不作相应调整;第四,作为报告企业整体组成部分的国外经营主体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以历史汇率折算;第五,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的账面金额不同于其初始计税基础。导致二者范围不同的原因在于以上这些项都是对资产或负债进行直接调整而导致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税基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对于这部分差异的税收结果,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其产生的当期就予以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以后各期转回。但由于这部分差异不是时间性差异,因而按收益表债务法核算,反映不出这部分差异的未来税收影响,只作为永久性差异,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影响以后会计期间。这样,两种方法核算下的本期及以后各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均不相等。四、递延含义不同收益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使用“递延税款”概念,其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分别代表预付税款和应付税款,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概念,大大拓展了“递延税款”的含义,更具有现实意义,是资产负债表中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确认,及该企业预期收回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如果能使未来税款支付额大于或小于这种收回或清偿从会计角度应纳税金额,则要求企业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产生的原因在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该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不一致。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负债应当与其他资产和负债分别列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当期所得税负债区别开来。五、核算的程序和方法不同收益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纳税所得X适用税率±递延税款。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暂时性差异所反映的是累计的差额,而非当期的差额,首先根据暂时性差异计算出期初和期末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然后倒挤出本期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其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收益表债务法已被大家所熟悉,这里重点介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

19评论

为谁拾起破碎的心

我看看能不能帮你.

131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