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5
浏览数
3356
相遇是缘相爱是份
《会计》教材共计28章,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
(一)会计基本理论(第1章、第28章)
本部分涉及教材第1章及第28章的内容,主要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28章是2015年新增章节,主要讲解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CAS No.39)。
作为基础性知识,本部分内容在考试中所占分值比重很小。但是,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学习和理解后续各章内容的基石,后续各章内容是该部分内容的具体运用和延伸。
对于这部分内容,考生主要应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理解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原则,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计量属性的含义及其运用。尤其注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
(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第2~11章、第13章)
本部分涉及教材第2~11章以及第13章的内容,主要讲解各具体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方法。
本部分内容在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经常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相结合,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本部分属于基础性章节,除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外,其他内容学起来难度不大。考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应特别注意理解每一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即应注意把握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初始计量金额的确定、后续计量及有关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等内容,并重点关注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负债、收入和利润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三)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第14~25章)
本部分涉及教材第14~25章的内容,主要讲解或有事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股份支付、所得税、企业合并等特殊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问题。
本部分内容是整个会计课程的重点,在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通常和第二、第四部分的内容相结合出现在主观题中。
本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考生在平时学习时应先将各个知识点逐个突破,然后再有侧重点地做一些综合演练,以提高解题能力。
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考生应重点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借款费用、股份支付、所得税和企业合并等业务的会计处理;掌握会计政策变更、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等业务的会计处理及对财务报表项目的调整等。
(四)财务报告(第12、26、27章)
本部分涉及教材第12、26、27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企业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及报表中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
本部分内容同样是会计课程的重点,一般和第二、第三部分的内容相结合出现在主观题中。
本部分内容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尤其是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很多考生都难以得到完整的正确答案。因此,学习时除了要多做训练之外,平时还要注意做题程序的规范性,争取把自己掌握的内容做出来。
学习本部分内容时,考生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合并范围的确定及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每股收益的计算。
六、答题技巧:
《会计》这门科目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是最重要的科目之一,是我们注册会计师的看家本领,用处也最大,但考试难度也很高,考试通过率通常最低。
会计以理解最为重要,但与审计不同的是,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感性认识,通过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就能完善所学的知识。会计的学习也是重点很突出 的,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准备,收入利润费用,合并财务报表,差错更正,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等这些问题,都是重中之重。打好会计专业知识基 础是前提,之后掌握一些高分答题技巧,是我们《会计》顺利过关的捷径:
单项选择题:
《会计》科目的单选题特点是陷阱众多,模糊选项掺杂其中。由于后面还有难度更大的多选题和综合题,因此单选题一定要控制时间,不能把过多的时间 和精力放在上面。考生做单选题时要集中精神,先快速过一遍题干,如果能马上识别出考的是哪个知识点就继续往下看选项,如果对于考点陌生或记忆模糊的,建议 马上跳过,先把后面会的做完再回头思考,我们尽量做到让思路连贯,不要纠结不要停顿,这样时间很快就溜走了。单选题其实是相当考验考生的基本功的,如果不 能快速识别考点和陷阱,做起来就会很慢。考生们要谨记,单选题是选择最接近答案的那个选项,不要过多纠结。
多项选择题:
《会计》科目的多选题难度较大。根据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每小题均有多个答案,每题所有答案选择 正确的得分;不答、错答、漏答均不得分,能力等级要求很高。考生在作答此类题型时不妨先采用排除法,选择有把握的选项,对于模糊选项,可以通过题干内容找 线索,因此认真审题对于多选题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综合题:
《会计》科目的综合题分值最高,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很强,但考生们不要害怕,其实综合题得分不难。每道综合题都分几个小题,往往前一两个小题难 度都不大,这是考生们得分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如果想过会计,这些地方是不能过多失分的,对于后面的小题,考生们要认真审题,根据题目要求来作答,在 下笔之前,要先形成答题思路,不能乱答,同时要注意打字排版工整,思路清晰。如果答不上来一定不能空着,答一些相关知识点都比空着强,说不定还能得一两分
亡鱼是岛屿的旧疤
独创新法核心语句:现金流量表编制,主表看现金,附表看利润。借:应收账款—A公司117贷:主营业务收入—A公司1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解析:1、 首先在脑海中回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样子,有个总体的报表观;2、 资产负债表中的处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收账款(117) =未分配利润(100)+应交税费(17)。解析:应收账款金额在借方,表示资产增加,主营业务收入金额在贷方,表示权益增加,导致未分配利润增加,应交税费金额在贷方,表示负债增加。3、利润表中的处理: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解析:主营业务收入金额在贷方,表示收入增加,依次结转顺序为:主营业务收入→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现金流量表的处理: 主表无金额,因为本题中不涉及现金类科目,无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0)=经营活动现金流入(0)-经营活动现金流出(0)。附表又该怎么填呢?根据公式:净利润+……+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增加以“-”号填列)+其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由此可得:净利润(100)+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17)+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117)=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0),也就是说,附表中“净利润”项目填100, “经营性应付项目”填17,“经营性应收项目填”-117。同时也欢迎各位免费收看《现金流量表编制从此不再难公开课》,彻底清扫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原理。如果你目前的工作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为此感到很困惑,那么可选报老师的收费课《现金流量表编制从此不再难》,立马进行现金流量表编制实战。逐题演练:现金流量表怎么编制?核心语句:现金流量表主表看现金,附表看利润。借:银行存款200贷:实收资本—A公司200解析:第一步:报表不是孤立的,表内表间都得兼顾,树立整体报表观。在脑海中回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样子,有个总体的报表观。第二步:资产负债表填报,体现为左右两边同增、同减,左边或右边此增彼减,最终平衡。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本例中左边银行存款增加(200),右边实收资本增加(200),资产负债表平衡。第三步:利润表中的填报,本题不涉及损益类科目与利润表无关,也就是利润表上不填任何数据,不用管它。第四步:现金流量表主表的填报,根据主表看现金这一定论,轻松完成数据精确填报。首先本例是什么活动呢?显然是筹资活动。其次本例是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应归属到“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项目,该项目应填金额是200。再次由于本例属筹资活动,所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0)=经营活动现金流入(0)-经营活动现金流出(0)。第四步:现金流量表附表的填报,根据附表看利润这一定论,轻松完成数据精确填报。根据公式:净利润+……+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增加以“-”号填列)+其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由此可得:净利润(0)=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0),也就是说本例与附表无关,与第三步对应。学员心中疑虑:有学员可能会问,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也清楚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会计凭证多如牛毛,按照前面介绍的方法,有可操作性吗?这里我强调一下,实战编制是一个动手的工作,不但要准确,还得高效率,否则将失去意义。也有人错误以为这是凭证法,其实也是一大认识误区,这和作凭证法绝不是一回事。老师是实战出身,一直从事并研究现金流量表编制多年,并且有自己独创的一套方法。只要你选择相信老师,按照老师的要求,你一定可以在短时间补齐现金流量表编制这个工作短板。更多讲解请收看最新版《现金流量表编制从此不再难公开课》,彻底清扫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原理。如果你目前的工作正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为此感到困惑,报表总是编不平,或者编制效率不高,或者依靠财务软件生成,难以透视来龙去脉,不自信。那么可选报老师的收费课《现金流量表编制从此不再难》课程。
夏天是减肥的好季节
一、现金流量表主表项目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收帐款期初数-应收帐款期末数) +(应收票据期初数应收票据期末数) +(预收帐款期末数-预收帐款期初数) -当期计提的坏帐准备 -支付的应收票据贴现利息 -库存商品改变用途应支付的销项额 ±特殊调整事项 特殊调整事项的处理(不含三个帐户内部转帐业务),如果借: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帐款等,贷方不是“收入及销项税额”则加上,如果:贷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帐款等,借方不是“现金类”科目,则减去。 ※①与收回坏帐无关 ②客户用商品抵债的进项税不在此反映。 2、收到的税费返还=返还的(增值税+消费费+营业税+关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等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除上述经营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支出支出) <即:存货本期贷方发生额-库存商品改变途减少数> +存货期末价值-存货期初价值)]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应付帐款期初数-应付帐款期末数) +(应付票据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 +(预付帐款期末数-预付帐款期初数) +库存商品改变用途价值(如工程领用) +库存商品盘亏损失 -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工资及福利费 -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折旧费和摊销的大修理费 -库存商品增加额中包含的分配进入的制造费用、生产工人工资 ±特殊调整事项 特殊调整事项的处理,如果借:应付帐款、应付票据、预付帐款等(存贷类),贷方不是“现金类”科目,则减去,如果贷:应付帐款数、应付票据、预付帐款等,借方不是“销售成本或进项税”科目,则加上。 5、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的工资,福利费 +(应付工资期初数-期末数)+(应付福利费期初数-期末数) 附:当存在“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福利费时,注意期初、期末及计提数中是否包含“在建工程”的情况,按下式计算考虑计算关系。 本期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工资 =(期初总额-包含的在建工程期初数) +(计提总额-包含的在建工程计提数) -(期末总额-包含的在建工程期末数) 当题目只给出本期列入生产成本的工资及福利,期初无在建工程的工资及福利时,公式为: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的工资、福利费 +(应付工资、应福利费期初数-期末数) -(应付工资及福利费在建工程期初数-应付工资及福利费中在建工程期末数) ※6、支付的各项税费(不包括耕地占用税及退回的增值税所得税) =所得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应交税金(增值税-已交税金) +消费费+营业税 +关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 +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剔除各项因素后的费用+罚款支出+保险费等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8、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不包括长期债权投资收回的利息) =短期投资收回的本金及收益(出售、(广告内容,已被删除)、到期收回) +长期股权投资收回的本金及收益(出售、(广告内容,已被删除)、到期收回) +长期债券投资收到的本金 ※9、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长期股权投资及长期债券投资收到的现金股利及利息 ※10、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 =收到的现金-相关费用的净额 (包括灾害造成固定资产及长期资产损失收到的保险赔偿) (如为负数,在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 11、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收到购买股票和债券时支付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股利和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及上述投资活动项目以外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 ※12、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按实际办理该项事项支付的现金 (不包括固定资产借款利息资本化及融资租赁租赁费,其在筹资活动中反映) ※13、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本期(短期股票投资+短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及手续费、佣金 14、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购买时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购买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及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5、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发行股票债券收到的现金 -支付的佣金等发行费用 不能减去支付的审计、咨询费用,其在“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中反映。 ※16、借款所收到的现金=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收到的现金 ※17、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除上述各项筹资活动以外的其他与筹资活动相关的现 (如现金捐赠) ※18、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偿还借款本金+债券本金 ※19、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支付的(现金股利+利润+借款利息+债券利息) 20、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现金 =除上述筹资活动支付的现金以外的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流出(如捐赠现金支出、融资租赁租赁费) 现金流量表主表几个主要项目的审计 1. 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可以参照以下公式进行分析性复核: 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不属于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收入)×1.17+应收票据(期初-期末)+应收账款(期初-期末)+预收账款(期末-期初)-应收票据贴现利息+当期收到前期核销的坏账-发生销货退回而支付的现金。 使用此公式时,(1)如果公司销售的产品中包括零税率(如出口)、13%低税率的产品,则应剔除这一因素的影响;(2)如果本期有应收票据背书转让和应收账款核销、债务重组及应收款抵销应付款情况,应从公式中剔除; (3)有外币账款形成的汇兑损失(减:收益),也应从公式中剔除。如果用公式法计算出的数据与企业的报表反映出的数有较大差异,则应提请企业查明原因作出处理,并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作出适当记录。 2.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若收到的财政贴息或拨款与购建固定资产直接相关,则应列作“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较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