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讲我听
一、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如果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相同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的风险。抽样风险分为下列两种类型:
1、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形成不正确的结论,影响审计效果。
2、信赖不足风险和误拒风险:追加更多的程序,影响审计效率。
对此需要中华会计网校各位学员注意的有两点:
第一,只要抽样,抽样风险就存在。
第二,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成反方向变动:样本规模越小,抽样风险越大;样本规模越大,抽样风险越小。无论是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注册会计师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如果对总体中的所有项目都实施检查,就不存在抽样风险,此时审计风险完全由非抽样风险产生。
二、非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任何与抽样风险无关的原因而得出错误结论的风险。
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导致非抽样风险的原因包括下列情况:
1、注册会计师选择的总体不适合于测试目标。
2、注册会计师未能适当地定义误差(包括控制偏差或错报),导致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样本中存在的偏差或错报。
3、注册会计师选择了不适于实现特定目标的审计程序。例如,注册会计师依赖应收账款函证来揭露未入账的应收账款。
4、注册会计师未能适当地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例如,注册会计师错误解读审计证据可能导致没有发现误差。注册会计师对所发现误差的重要的判断有误,从而忽略了质十分重要的误差,也可能导致得出不恰当的结论。
5、其他原因。
注意:
非抽样风险是由人为错误造成的,虽不能量化,但可以通过仔细设计其审计程序来降低、消除或防范。
风在与我等待
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和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也就是抽取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的风险。全查和抽样都会存在检查风险。而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通过这种式子就很容易明白之间的关系了。
跟样本规模无关的都可以认为是非抽样风险。
检查风险中是包括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的。
空说喜欢
对选出来的样本做审计程序,评价样本结果,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现在分别总结如下。在中华会计网校机考模拟中有相关练习题,大家可以做些练习以巩固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
一、分析样本误差: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样本的结果、已识别的所有误差的质和原因,及其对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的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推断总体误差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1、在实施控制测试时,由于样本的偏差率就是总体偏差率的最佳估计,所以,注册会计师将样本偏差率直接视为推断的总体偏差率,但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抽样风险。
2、当实施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现的错报金额推断总体错报金额,并考虑这一结果对特定审计目标及审计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三、形成审计结论
1、统计抽样结果评价(在控制测试下将总体偏差率上限与可容忍偏差率比较;在细节测试下将总体错报上限与可容忍错报比较)。
2、非统计抽样结果的评价(在控制测试下将样本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比较;在细节测试下将总体错报与可容忍错报比较)。
左耳进心我说你听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步骤:
(一)样本设计:审计抽样中样本设计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测试目标;
2、定义总体与抽样单元,注册会计师应当确保总体的适当和完整;
3、定义误差构成条件。
(二)选取样本
1、确定样本规模;
2、选取样本;
3、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
(三)评价样本结果
1、分析样本误差;
2、推断总体误差;
3、形成审计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