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可以剖腹产吗

苍山泪离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1621

首页> 医师> 执业医师可以剖腹产吗

5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余音未了

已采纳

妇产科医师和助产士通力合作让生产回归自然

在科技与人文之间,人类永远有难以摆平的平衡问题,进步神速的科技,即使能够巧夺天工,终究不能「人定胜天」,否则大自然的反扑,绝非人类所能抵挡。生殖医学带来捐精、捐、借腹生子、复制胚胎、复制人等种种令人既喜且忧的新科技新问题,未来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争议的主题之一。

然而,先不谈这些新科技,光是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传宗接代,人类就已经面临了科技带来的诸多问题,以致必须省思是否应该复古,应该回归自然,才符合人类最大的利益。

◎剖腹生产率为何偏高
引发这种思考的主因之一是,地区的剖腹生产率在过去二十年之中,增加了一倍以上,记得一九八○年代初期,当我开始成为妇产科医生时,的剖腹生产率约为15%,九○年代变成三分之一以上的生产是剖腹产,也成为公卫学界及妇女团体抨击的主要议题之一。

剖腹产率节节上升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是:

一生率数下降,人们普遍期待生一个活一个,而不像五○年代可以生一打,夭折两、三个是常态。母子均安的强烈期待,对妇产科医生无疑是一大压力。

二医疗纠纷日益增多,产科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危险科别,剖腹产无疑的可以比等候自然分娩更有把握使胎儿减短处於「黑箱作业」的状态中。

三胎儿监视器的发明,固然挽救了无数的受窘迫中的胎儿,但也由於过度诊断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剖腹产。

四社会的功利主义,使得部分医师受到影响,以剖腹产来提高收入;不过在健保制度拉近自然产与剖腹产的医师费给付之后,这个因素已有部分减少。

五前胎剖腹产未能尝试自然产,使得大量头胎剖腹产的孕妇,几乎没什麼机会选择第二胎以后自然分娩,这也占了剖腹产率难以下降的一大原因,不过除非生产空间改善(有些医院至今仍未在产房中设立剖腹产用之开刀房,如此则万一前胎剖腹产之破裂,还要转送到一般开刀房,这使得妇产科医生敢冒母子均危的风险去做自然分挽的尝试。),以及医疗纠纷的风险下降,否则这点仍不易改善。

六产前诊断的进步,使得部分先天性疾病得以事先看出来,而以剖腹产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七部分民众迷信择日看时,以为高龄产妇无法自然分娩(现在的高龄产妇比二十年前所占的比率多了一倍以上),以为唯有剖腹产才能保持局部的身材,以为只有剖腹产才可减少产痛等等……不正确的观念也使得地区的剖腹产率居高不下。

当我们看到和许多欧洲先进国家的剖腹产率,都一直维持在10%以下,甚至5%,能不汗颜?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情形孰令致之?卫生行政当局、医师、产妇及家属,乃至於整个社会,其实都有责任。
马偕医院针对过去三十年来剖腹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显示,剖腹产率上升到15%时,周产期胎儿罹病率及亡率,都有明显的下降,到20%以上时,则周产期胎儿的状况已不会再更好。而目前各大中小医院的剖腹产率,大部分都在三成以上,低於25%的已属凤毛麟角,显然我们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努力。

◎生产医疗化教我们不得不深思生产方式是否妥当的另一大原因是,目前在医院生产总令人有不自然且缺乏人性的感觉。一方面,生产本身是一种生理的,而非病理的过程,然而为数甚多的非高危险群产妇,却被待之如病人;另一方面,即使是病理性的非正常产程产妇,他们所受到的照顾,也令人有人性化不足的感受。

比方说很多医院不分青红皂白,所有的产妇一入院待产,一律禁食、打上点滴、、腹部装上胎儿监视器……,一连串的动作,虽非酷刑,但却使得产妇有被剥夺行动自由的感受,同时也有人人都准备随时可能剖腹生产之感。这些处置当然有其医学上的作用,但是否必须对每一位产妇都做?是否为了方便医院或医疗人员更具於方便产妇?在在值得我们深思。

在西方,即使是小小的一个剃除的毛发(不包括耻丘部的毛),对产妇是否真的利多於弊都引起了重视,值得我们参考。至於准爸爸进产房(接生室)陪产,LDR(乐得儿,即从待产、生产到产后恢复都在同一个房间)、母婴同室、产台餵奶…等人性化的措施,西方国家已推展了十多年,则至今绝大部分的医院都没有动作,这当然也牵涉到多方面,不过只要有心,应该也不太难达成。

其实对产妇而言,缺乏人性化关怀的感觉,可能从产检就开始了,由於大部分的妇产科医师平均每一小时看诊一、二十个以上的患者,如同一般的病人一样,孕妇也没有分配到多少时间,这当然也跟目前的健保制度下,诊察费偏低有关,不过如果有一些配套措施,例如由对生产过程十分内行的助产士从旁协助解说,去除孕妇的焦虑和疑惑,则状况还是可以改善的。

◎居家生产是否可行当在医院生产变成一种令人感觉不自然、不自在、不自主的事情时,真正应验了「物极必反」的道理,有些人开始追求复古,希望在家中生产,一如四、五十年前的一样,这样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当年的周产期罹病率和亡率,以及孕产妇的罹病率和亡率都很高,这些方面能够进步到今天的水准,主要有赖於抗生素的研发,胎儿监视器和超音波的发明与应用,而这些唯有在医院诊所生产才使得上力。理论上,如果能够完全区分出高危险群和低危险群产妇,则我们可以将低危险给助产士,让产妇在家中分娩。问题是以目前科技之发达,大约也只有百分之七十的生产「意外」状况,可以事先预测出来,仍有三成左右的状况,至今还是在产程中才能看出来。即使把低危险群产妇交给助产士处理,如在家中分娩,发生意外状况,如何来得及转送到医院?即使在医院中,都还有担心产房中没有剖腹产房间和设备,转到一般开刀房,来不及抢救的状况,更何况是在家中,还必需叫救护车。

如以台北市的交通状况而言,一般病患「於交通阻塞」的情形屡见不鲜,如将产妇也置於同一情况,岂不是原本生理的变成病理(本身)加病理(外在),亦即雪上加霜?以产科急症胎盘早期剥离而言,固然有些孕妇原本即属於高危险群,但是仍有许多病例,事后检讨起来,完全找不出危险因子,却在产程中突然出现胎盘早期剥离,有些就在几分钟之内,胎儿迅即亡。再以妇产科医师之梦魇羊水栓塞为例,产妇往往在产中或产后,突然发生呼吸困难,步向亡之路,在医院中抢救都很困难,更何况是在家中!俗语说:「生得过麻油香,生不过四块板」(台语)。

对多数产妇而言,生产是一种生理现象,然而对某些产妇而言,犹如鬼门关前走一回,更不幸的则是根本走不过去,且事先又没有徵兆。针对在医院生产和居家生产的比较研究,其研究样本必须相当庞大,也许必须至少二十万个以上才行,因为目前在医院生产的母体亡率极低(十万分之一、二),周产期状况也相当好,如果没有超大规模的研究样本,恐怕看不出中间的差别。

当然,如果针对产妇及家属的感受来看,居家生产较具人性化,应该是无庸置疑的。另外,以目前地区的医疗纠纷已经是四、五十年前的千百倍数量(官方登记的只是冰山一角)来看,居家生产由於对母体及新生儿的急救比在医院有更大的限制,如果鼓吹起来,恐怕会有更多的纠纷。总而言之,居家由助产士接生,顺利的话可能满意度会比在医院生产高,但不顺利的话,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恐怕是难以弥补的。

目前妇产科医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开倒车的做法。◎改善之道目前国内领有助产士执照的五万人之中,只有不到一千人登记执业中,助产所仅剩二十家,的确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然而如果为了追求更人性化的生产环境,为了降低剖腹产率,而鼓吹居家助产士接生,则又衍生出新的问题,尤其是较高的生产风险。

记得一九八○年代末,我在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妇女医院时,每月该院有一千八百位产妇,可能是全球规模属一属二的产科中心,院内有两个产房,一个用来训练住院医师,一个用来训练助产士,产妇入院时由一位总住院医师在急诊处就根据各种资料,归类为低危险群的,亦即足月、没有过期、不太大、不太小、胎位正常、没有破水、没有母体高血压、糖病、发烧、……即送入助产士负责接生的产房,如有任何状况的则送入医师负责接生的产房。

在助产士接生的产房中,有总住院医师作后盾,一旦产程异常、胎心音异常……则由医师接手处理。由於那是一所主要目的在训练医师和助产士的教学医院,也许人性化的生产环境和制度,未必尽如人意,不过记忆中助产士接生的产妇满意度的相当不错。

我个人心目中的改善之道,既不是复古的助产士到府服务,也不是助产士在助产所接生,而是南加大模式的修正。我的看法是,将闲置的助产人力找回来,进入医院诊所的产房,让她们作第一线的处理,可以一对一或一对二地全程陪伴产妇,如果产妇同意,低危险群的也可以由助产士接生,有状况的则随时由妇产科医院接手,这样大概不但会有较令人满意的生产照顾,也会降低一部份剖腹产率。

这种情形,有一点类似其他医学专科中的技术员或专科护理师,例如麻醉科中的麻醉护士,事实上她们在麻醉医师的指导下,执行了地区绝大部分的麻醉工作。在妇产科住院医院一年比一年少的情况下,如能把助产士重新带回医疗体系中,给他们一定的执业空间(事实上从产前检查开始,助产士就可以和医生一同看诊),生产照顾和医疗品质应会有所提升。

一个比较伤感情的问题是,乃有医疗纠纷,医师和助产士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因为助产士既已接生(而非只是医生接生时的助手),则不可能完全不负担风险,这一点必须先拟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法来。

另外,既有专业风险,也应该有专业收入,健保局不妨深入研究规划,表面上可能多付一笔钱,但如果因而减少一些剖腹产,如果因而提高生产品质,则也许反而是省钱呢!不论是在目前制度下的医院生产,亦或是另外设立更没有医院感觉的生产中心(Birth Center)对於生产过於医疗化,缺少人性化的问题,事实上只要医院主政者、医师以及健保局配合,情况绝对是可以改善的。

辅英技术学院设立助产学系和台北护理学院设立护理助产研究所,显然将在二十一世纪提升助产水准的目标上沟出了一大步,如果妇产科医师和助产士能通力合作,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符合自然与人性的愉快生产经验,这才是全民之福。

165评论

Fault过错

妇产科医师和助产士通力合作让生产回归自然

在科技与人文之间,人类永远有难以摆平的平衡问题,进步神速的科技,即使能够巧夺天工,终究不能「人定胜天」,否则大自然的反扑,绝非人类所能抵挡。生殖医学带来捐精、捐、借腹生子、复制胚胎、复制人等种种令人既喜且忧的新科技新问题,未来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争议的主题之一。

然而,先不谈这些新科技,光是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传宗接代,人类就已经面临了科技带来的诸多问题,以致必须省思是否应该复古,应该回归自然,才符合人类最大的利益。

◎剖腹生产率为何偏高
引发这种思考的主因之一是,地区的剖腹生产率在过去二十年之中,增加了一倍以上,记得一九八○年代初期,当我开始成为妇产科医生时,的剖腹生产率约为15%,九○年代变成三分之一以上的生产是剖腹产,也成为公卫学界及妇女团体抨击的主要议题之一。

剖腹产率节节上升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是:

一生率数下降,人们普遍期待生一个活一个,而不像五○年代可以生一打,夭折两、三个是常态。母子均安的强烈期待,对妇产科医生无疑是一大压力。

二医疗纠纷日益增多,产科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危险科别,剖腹产无疑的可以比等候自然分娩更有把握使胎儿减短处於「黑箱作业」的状态中。

三胎儿监视器的发明,固然挽救了无数的受窘迫中的胎儿,但也由於过度诊断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剖腹产。

四社会的功利主义,使得部分医师受到影响,以剖腹产来提高收入;不过在健保制度拉近自然产与剖腹产的医师费给付之后,这个因素已有部分减少。

五前胎剖腹产未能尝试自然产,使得大量头胎剖腹产的孕妇,几乎没什麼机会选择第二胎以后自然分娩,这也占了剖腹产率难以下降的一大原因,不过除非生产空间改善(有些医院至今仍未在产房中设立剖腹产用之开刀房,如此则万一前胎剖腹产之破裂,还要转送到一般开刀房,这使得妇产科医生敢冒母子均危的风险去做自然分挽的尝试。),以及医疗纠纷的风险下降,否则这点仍不易改善。

六产前诊断的进步,使得部分先天性疾病得以事先看出来,而以剖腹产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七部分民众迷信择日看时,以为高龄产妇无法自然分娩(现在的高龄产妇比二十年前所占的比率多了一倍以上),以为唯有剖腹产才能保持局部的身材,以为只有剖腹产才可减少产痛等等……不正确的观念也使得地区的剖腹产率居高不下。

当我们看到和许多欧洲先进国家的剖腹产率,都一直维持在10%以下,甚至5%,能不汗颜?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情形孰令致之?卫生行政当局、医师、产妇及家属,乃至於整个社会,其实都有责任。
马偕医院针对过去三十年来剖腹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显示,剖腹产率上升到15%时,周产期胎儿罹病率及亡率,都有明显的下降,到20%以上时,则周产期胎儿的状况已不会再更好。而目前各大中小医院的剖腹产率,大部分都在三成以上,低於25%的已属凤毛麟角,显然我们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努力。

◎生产医疗化教我们不得不深思生产方式是否妥当的另一大原因是,目前在医院生产总令人有不自然且缺乏人性的感觉。一方面,生产本身是一种生理的,而非病理的过程,然而为数甚多的非高危险群产妇,却被待之如病人;另一方面,即使是病理性的非正常产程产妇,他们所受到的照顾,也令人有人性化不足的感受。

比方说很多医院不分青红皂白,所有的产妇一入院待产,一律禁食、打上点滴、、腹部装上胎儿监视器……,一连串的动作,虽非酷刑,但却使得产妇有被剥夺行动自由的感受,同时也有人人都准备随时可能剖腹生产之感。这些处置当然有其医学上的作用,但是否必须对每一位产妇都做?是否为了方便医院或医疗人员更具於方便产妇?在在值得我们深思。

在西方,即使是小小的一个剃除的毛发(不包括耻丘部的毛),对产妇是否真的利多於弊都引起了重视,值得我们参考。至於准爸爸进产房(接生室)陪产,LDR(乐得儿,即从待产、生产到产后恢复都在同一个房间)、母婴同室、产台餵奶…等人性化的措施,西方国家已推展了十多年,则至今绝大部分的医院都没有动作,这当然也牵涉到多方面,不过只要有心,应该也不太难达成。

其实对产妇而言,缺乏人性化关怀的感觉,可能从产检就开始了,由於大部分的妇产科医师平均每一小时看诊一、二十个以上的患者,如同一般的病人一样,孕妇也没有分配到多少时间,这当然也跟目前的健保制度下,诊察费偏低有关,不过如果有一些配套措施,例如由对生产过程十分内行的助产士从旁协助解说,去除孕妇的焦虑和疑惑,则状况还是可以改善的。

◎居家生产是否可行当在医院生产变成一种令人感觉不自然、不自在、不自主的事情时,真正应验了「物极必反」的道理,有些人开始追求复古,希望在家中生产,一如四、五十年前的一样,这样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当年的周产期罹病率和亡率,以及孕产妇的罹病率和亡率都很高,这些方面能够进步到今天的水准,主要有赖於抗生素的研发,胎儿监视器和超音波的发明与应用,而这些唯有在医院诊所生产才使得上力。理论上,如果能够完全区分出高危险群和低危险群产妇,则我们可以将低危险给助产士,让产妇在家中分娩。问题是以目前科技之发达,大约也只有百分之七十的生产「意外」状况,可以事先预测出来,仍有三成左右的状况,至今还是在产程中才能看出来。即使把低危险群产妇交给助产士处理,如在家中分娩,发生意外状况,如何来得及转送到医院?即使在医院中,都还有担心产房中没有剖腹产房间和设备,转到一般开刀房,来不及抢救的状况,更何况是在家中,还必需叫救护车。

如以台北市的交通状况而言,一般病患「於交通阻塞」的情形屡见不鲜,如将产妇也置於同一情况,岂不是原本生理的变成病理(本身)加病理(外在),亦即雪上加霜?以产科急症胎盘早期剥离而言,固然有些孕妇原本即属於高危险群,但是仍有许多病例,事后检讨起来,完全找不出危险因子,却在产程中突然出现胎盘早期剥离,有些就在几分钟之内,胎儿迅即亡。再以妇产科医师之梦魇羊水栓塞为例,产妇往往在产中或产后,突然发生呼吸困难,步向亡之路,在医院中抢救都很困难,更何况是在家中!俗语说:「生得过麻油香,生不过四块板」(台语)。

对多数产妇而言,生产是一种生理现象,然而对某些产妇而言,犹如鬼门关前走一回,更不幸的则是根本走不过去,且事先又没有徵兆。针对在医院生产和居家生产的比较研究,其研究样本必须相当庞大,也许必须至少二十万个以上才行,因为目前在医院生产的母体亡率极低(十万分之一、二),周产期状况也相当好,如果没有超大规模的研究样本,恐怕看不出中间的差别。

当然,如果针对产妇及家属的感受来看,居家生产较具人性化,应该是无庸置疑的。另外,以目前地区的医疗纠纷已经是四、五十年前的千百倍数量(官方登记的只是冰山一角)来看,居家生产由於对母体及新生儿的急救比在医院有更大的限制,如果鼓吹起来,恐怕会有更多的纠纷。总而言之,居家由助产士接生,顺利的话可能满意度会比在医院生产高,但不顺利的话,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恐怕是难以弥补的。

目前妇产科医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开倒车的做法。◎改善之道目前国内领有助产士执照的五万人之中,只有不到一千人登记执业中,助产所仅剩二十家,的确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然而如果为了追求更人性化的生产环境,为了降低剖腹产率,而鼓吹居家助产士接生,则又衍生出新的问题,尤其是较高的生产风险。

记得一九八○年代末,我在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妇女医院时,每月该院有一千八百位产妇,可能是全球规模属一属二的产科中心,院内有两个产房,一个用来训练住院医师,一个用来训练助产士,产妇入院时由一位总住院医师在急诊处就根据各种资料,归类为低危险群的,亦即足月、没有过期、不太大、不太小、胎位正常、没有破水、没有母体高血压、糖病、发烧、……即送入助产士负责接生的产房,如有任何状况的则送入医师负责接生的产房。

在助产士接生的产房中,有总住院医师作后盾,一旦产程异常、胎心音异常……则由医师接手处理。由於那是一所主要目的在训练医师和助产士的教学医院,也许人性化的生产环境和制度,未必尽如人意,不过记忆中助产士接生的产妇满意度的相当不错。

我个人心目中的改善之道,既不是复古的助产士到府服务,也不是助产士在助产所接生,而是南加大模式的修正。我的看法是,将闲置的助产人力找回来,进入医院诊所的产房,让她们作第一线的处理,可以一对一或一对二地全程陪伴产妇,如果产妇同意,低危险群的也可以由助产士接生,有状况的则随时由妇产科医院接手,这样大概不但会有较令人满意的生产照顾,也会降低一部份剖腹产率。

这种情形,有一点类似其他医学专科中的技术员或专科护理师,例如麻醉科中的麻醉护士,事实上她们在麻醉医师的指导下,执行了地区绝大部分的麻醉工作。在妇产科住院医院一年比一年少的情况下,如能把助产士重新带回医疗体系中,给他们一定的执业空间(事实上从产前检查开始,助产士就可以和医生一同看诊),生产照顾和医疗品质应会有所提升。

一个比较伤感情的问题是,乃有医疗纠纷,医师和助产士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因为助产士既已接生(而非只是医生接生时的助手),则不可能完全不负担风险,这一点必须先拟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法来。

另外,既有专业风险,也应该有专业收入,健保局不妨深入研究规划,表面上可能多付一笔钱,但如果因而减少一些剖腹产,如果因而提高生产品质,则也许反而是省钱呢!不论是在目前制度下的医院生产,亦或是另外设立更没有医院感觉的生产中心(Birth Center)对於生产过於医疗化,缺少人性化的问题,事实上只要医院主政者、医师以及健保局配合,情况绝对是可以改善的。

辅英技术学院设立助产学系和台北护理学院设立护理助产研究所,显然将在二十一世纪提升助产水准的目标上沟出了一大步,如果妇产科医师和助产士能通力合作,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符合自然与人性的愉快生产经验,这才是全民之福。

80评论

换你笑意

垃圾医院,我老婆明明可以顺产,既然要我们剖腹产,还给我们打催产针 ,垃圾医生非要我们剖腹产,在待产室里面每个产妇都被医生叫建议剖腹产手术,昂贵的费用,住院期间老是叫检查,一天1000块,剖腹产花了差不多5万态度极差,尤其住院部3楼待产室,一个老妇女值班医生的要,老是拿块花布包着头,垃圾,要是在外面遇到,非要骂她,人模狗样的医院然后听住院同一个房间的人说我们可能没有给红包,

173评论

让我回忆让我记忆

深圳市的医保报销不是按照单病种来报销的。不是说某一个病能报多少钱。而是按照住院收费项目来报销的。例如,床位费,一般的双人房是50元,医保可以报销40多(好像现在空调费是不能报销的,每个床位的空调费是10元。加床不收床位及空调费!)。检查费用、治疗费用、药品费用也是有一定的比例的。
按照经验,深圳的医保分为一般性医保、劳务工医保以及离休医保。如果是住院的话,一般医保(包括统筹医保)大致上自费约10%-15%,劳务工医保自费40%。如果需要用全自费的药物或者耗材,一般是要患者签字,证实同意使用。离休医保全报销。
要是想生小孩的时候顺便做了阑尾炎手术。除非你和医生很熟,要不然不可能和你这样做的。因为两个手术是分属不同的科室的。阑尾炎是普外科,生小孩是属于产科。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一般情况下,医生是不能跨范围执业。也就是说普外的医生是不能做剖腹产。妇产科医生不能做阑尾炎。
如果你和那个医院的医生很熟的话,那他们按照规定,要在剖腹产后请普外医生在手术台上会诊。普外医生认为有手术指征后才会给你做阑尾手术。而且普外的医生也肯定是一百个不愿意。在剖腹产的切口上做阑尾,首先是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风险。其次,剖腹产现在一般是用改良的横切口,做阑尾手术是很别扭的。还有一点,连台做的第二个手术,一般来说,收费只能收原价的50%。

79评论

暖阳耀眼

从知道自己怀孕开始,有很多孕妈就会想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其中有一些孕妈们因为害怕自然分娩所带来的疼痛,会选择剖腹产这种方式。

生产那天全家都怀着兴奋又紧张的心情期待新生命的降临,许多孕妈在生产前心情也是十分忐忑,特别是被告知要做剖腹产的孕妇,想到要被划上一刀,心里就开始打鼓了。

进行剖腹产手术其实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不管是术前还是手术中或是术后。

孕产专家提醒:孕期及产后要注意控制体重过快增长,适度运动,爱美宝妈宜坚持涂抹萱恩妈咪防控妊娠纹生长,及时修复孕纹、紧致肚皮肤,同时要保持均衡饮食, 宜常吃新鲜果蔬,及时补充水分。

今天就跟大家介绍一下剖腹产产前产后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可以帮助各位孕妈更好的上生产。

关于剖腹产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做好准备吧!

1、准备剖腹产手术的孕妇请遵照医生的嘱咐,及时去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包括测量呼吸、血压、体温、脉搏等,向医生提供既往病史,同时医护人员将进一步确认准的血型、肝功能和各项每一指标。

在进行手术前,孕妇不要随便离开病房,因为护士可能会随时给你做抽血、备皮、配血等准备。

2、手术前需要孕妇家属签手术和麻醉同意单。

如麻醉意外、出血、器官损伤、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剖腹产综合征等。

剖腹产手术还可能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胎儿窒息、因持续不收缩而大出血、羊水栓等危险情况,产妇及家属手术前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有所了解,与医生共同承担风险,所以,手术前要签同意单。

3、术前不能化妆和涂指甲油。

因为化妆和涂指甲油后,如果发生大出血休克,不利于医生通过面色和甲床指甲的颜色观察和判断休克的程度,可能会延误病情。

手术前取下首饰、发夹、眼镜包括隐形眼镜、活动假牙,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因为如果遇有抢救,慌乱中有可能发生丢失。

4、术前孕妇需要好好调整心理状态。

剖腹产的孕妇在进行手术前心理会很紧张,担心孩子的状况,孕妇可以跟自己的主刀医生和相应的护士多沟通,降低紧张感。

5、在饮食方面剖腹产也要注意一些事情,最好规避掉一些刺激性的食物,或者是类似于引发情绪激动高涨类的食物。如高丽参、洋参等高补养产品。

因为这类食物可以使得孕妈过于兴奋,同时会抑制血小板凝集,会影响剖腹产后止血以及伤口的愈合的情况。

还需提前准备好奶粉,因为剖腹产当天有些宝妈不会很快的下奶,我生宝宝的时候准备的就是圣元优博剖蓓舒奶粉,专门的剖腹产奶粉营养更适合剖腹产宝宝。

76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