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8
浏览数
2655
肋骨唇印
你为什么特别适合养生?主要是因为我们老祖宗所延续下来的这种秘方,否则也不会说是祖传或者是加血这类的说法了,中医讲究的是固本培元,以人为本,所以说中医特别适合养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中医讲究的是膳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药膳,这样是可以调理身体的,但是在西医当中是没有的,所以说中医是比较适合养生的一种方法。
高冷boy呆萌giel
学中医的确是懂得普通人多一点的中医知识,而且用在了实际生活的保健当中,会对身体的健康和维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能够将身体调理得很好,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这个并没有完全的指标。医生就不生病吗?医生就不得癌症吗?学中医的医生就不吃西药吗?中医院的医生个个都是白须飘飘长寿之人吗?我觉得这个说法都是标签化的。我所认识的学中医的医生,有许多都分配到了西医院,而且采用的西医的方式替客人诊疗,自己生病了也会打消炎针,也会请其他的医生帮助检查。因为现在医学的分科非常的细,专业非常的强。中医更注重是西医的辅助治疗。我所认识的学中医的人,也有患癌症的,也有得慢性病的。只不过他们能够运用所学到的中医知识,帮助自己或者病人用最好的方法调理,但是并不能阻止一些疾病的发生。而且许多当医生的人因为非常的劳累,他们可能会用一种不健康的方式减压,比如吸烟,比如喝酒。就算是学过中医又如何?在面对人生重大的压力之下,每个人都是平凡普通的人。中医并不是包治百病,学中医的医生也不会个个的健康长寿。但是中医院的学生,学以致用的话,的确是在调理亚健康方面,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优势,更懂得生命的意义!
不知几许
养生和中医的理论相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初步建构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雏形,又经后世医家的发展和补充,逐渐走向完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确立了中医养生的原则。如天人相应、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形神共养形,即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其中主要是精与气这两个方面。神,即以神情、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形神共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身体和精神都能够均衡统一与和谐。药食同源药食同源、同理、同养、同用是中医饮食养生的一大特色。“药食同源”是指食物与药物皆属于天然产品,其性能相通。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药食同用”、“药食同养”是指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皆由同一理论指导,也就是“药食同理”。中医养生提倡“药补不如食补”。动静互涵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能促进新陈代谢以增强体质,并能防止早衰。但并不表示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中医养生学更强调静养的作用,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才是养生的根本大法,以静养生的原则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我国的老庄道家以及后来的道教都主张以静养为主。正气为本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这人身的“三宝”。“三宝”的根本在于保护脾肾。肾为先天之本,内蕴元阴元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肾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关系极为密切。若肾精充沛,内则五脏安和,外则肌肤润泽,容颜焕发,耳聪目明。所以,肾气旺盛,人就不易衰老。而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所以,脾胃强弱也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因此无论是调理肾元还是顾护脾胃,两者应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平衡阴阳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辨证施养辩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所谓的“三因治宜”——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意思是掌握适度,注意调节,方才是上上之策!
一两浊酒三四好友
作为北中医在读学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学习的理论:首先中医学的学生学习的理论一定是与中医有关的。刚一入学必会有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中医基础理论里包括阴阳学说、藏象理论、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等都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理论,中医不同于西医,讲究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想要学习中医的话一定会了解到中医有四大经典,其中《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大学本科阶段的必修课,其中也蕴含着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刚开始学习的阶段,因为接触到的理论并不是十分的充足,所了解到的也没有那么的全面,因此治病救人是谈不上的,敢于给自己治病的学生应该也不是非常的多。但一般来说,在掌握基础理论后,大家也都会意识到平时的饮食起居的重要性,并且杯子里一般来说也都装的不是清水了。可以说在平时就会比较注意了,也包括会时常观察自己的舌苔和脉象。在这个阶段,学生们一般会从各个社团中获得很多知识。真正的可以给自己治一些小病,应该是在学过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之后,一般就可以开始小试身手了。在经典课程开过之后,对于中医学的认识就又上了一个台阶,更加可以为自己,或是身边的人调理一下身体了。当然中医更重要的是治未病吧,因此对于理论的了解,对于平日的身体反应出来的征象的注意也是十分重要的。应该说平日里好好学习,掌握好学习的每一门课程,在本科结束之后是完全可以调理自己的身体的。同时,平日针灸相关学科等的学习,也对这方面有很多的帮助,可以说是非常容易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一门学科,也对家里人有比较大的帮助吧。
痞子仙女
你好,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大了,我要用四本书来回答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简而言之,中医防病主张治未病,即通过养生锻炼身体,使身体更强健,身体好抵抗力就好,自然不容易生病。正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早起早睡,锻炼身体,三餐均匀规律,饱饿均匀,不暴饮暴食,零食就别吃了。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情绪。大致是这些中医治病,通过望闻问切,审查内外,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开方遣药。你百度搜一下望闻问切,里面还有很多内容,我就不啰嗦了。中药有温热寒凉四性,酸甜苦辣咸五味。这个讲起来也是长篇大论,你看看中药学就知道了。中药治病就是利用草药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比如气虚,就有可以益气的药,像黄芪,党参,人参之类;血虚用补血的药,像阿胶,熟地,当归;高热要用清热的药,像黄芪,石膏,知母,滑石等。我就举几个例子,太多了说不完,有兴趣看看上面四本书。
优质医学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