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4
浏览数
7947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您是否曾经有过陷入某事中不能自拔的经历,或者像家人抱怨的那样,总喜欢“一条道跑到黑”。不少具有这种行为风格的人最后获得了成功,但与之一步之遥的另一面就是固执了。那么———固执心理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身边发现一些“悲情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并不愚钝,却常常陷入某一个绝对没有好处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任凭周围的亲戚、朋友、旁观者如何劝说,他们总是执迷不悟,甚至还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来欺自己,直到有一天,当他受尽折磨,终于解脱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近日出版的科普杂志《大科技》介绍了这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这种心理问题为何存在,它对人们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为此访问了几位专家。何种因素导致执迷不悟“执迷不悟指的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如果将自己这种已有的经验驾驭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话,就产生了执迷不悟。”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曹芬元表示,人本身对事物是有自己认知的,对事件的态度是由自己的评价来决定的,而且这种评价是依赖于其自身的经验。此外,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在解释人的执迷不悟的心理时,认为这是由认知失调导致的。他认为,人都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平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承认事实,一是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平衡。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失调———当你做决定采取行动或者遇到跟你原先预想的不一样的信念、情感或价值观后,引起内心冲突,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的李玲认为,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执迷不悟,但执迷不悟并不一定是由认知失调所引起的。导致执迷不悟的原因有许多:首先是思维定式,以前认识事物的习惯可能会影响后来认知事物的方式,而不会因时因事而进行变化,这表现为人们的固执;其次,有的执迷不悟是由于心里的保护,有时人们未必认识不了事物的客观,只是由于自我防御机制,会使人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说我们在劝解别人的时候语言要恰当,如果不恰当的话,两人会因为言辞争论,而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再者,有的是由认知失调引起的,比如说曾经有一个女孩深陷爱情,别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在她,但女孩子就坚持认为那个男人是爱她的。这就是另一种的固执。
绿了樱桃红了芭蕉
“人不仅会犯错误,而且会将所犯错误合理化。”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人:当有问题或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从来不承认错误,即使错误已经明明白白,他们也绝不低头认错。关于这一点,有的人曾这样说过:我能接受一个容易犯错的人,但绝不跟从不认错的人相处——知不知错可能只是智力问题,但认不认错却是人品问题。
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有的人之所以会死不认错,原因可能要复杂的多。
为什么有的人会拒绝承认错误?
认错本来就是一件充满了压力和风险的行为
虽然我们经常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但认错本身就代表对自我的一种否认,这种自我否定带来的消极心情,会让人本能的想逃避这个行为。对于比较敏感和内心脆弱的人来说,有时很难承受这种压力。所以认错也需要勇气,只有对那些自我价值感比较高的人来说,认错才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因为他们更容易承受因自我否定而产生的消极心情。
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当我们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我们的心理就会具有自觉或不自觉的想要摆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倾向。
犯错是一件让人很不安的事情,为了消除这种不安,我们的心理很容易启动一种合理化的防御机制。所谓合理化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时候,就会自动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理由,以减少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己的自尊免受伤害。
比如有的虽然在婚姻中出轨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错,而是指责另一半平时不关心自己,或者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一种大家都有的共性行为,比如“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等,这些都是合理化防御机制的表现。
成长过程中一些经历,让他们认为认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有的父母对孩子比较严苛,一旦孩子做得不好,往往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在孩子承认错误以后不能正确的引导,而是体罚和羞辱自尊心的方式进行惩戒。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形成的认知就是:做错事是丢人的,会受到羞辱。
因此,年幼时不能得到家长正确引导的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很容易养成“打死也不认错”的条件反射。即使成年以后,他们也会遵循这样的心理模式,不管什么样的错误都不承认,或者用沉默这种不回应的方式代替。
除了以上这些情况,还有一些特殊人格类型的人,也很难认错。
自恋型人格
这种人格的人对自己有夸大的自我认知,他们心中的自己是理想化的、完美的,是不应该犯错的。
自恋型人格的人在与人交往时,缺乏共情的能力。所谓共情是指能站在他人角度体验他人苦与乐的能力。因为无法感受到别人的感受,因此他们很难发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们造成伤害当被他人指责时,他们会用否认的方式去回避自己的问题,用拒绝认错来维护自己完美的形象。
偏执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问题和责任归咎于他人。
这种类型的人之所以不承认错误,最主要的原因是无法信任他人。他们习惯了猜疑一切,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即使没有足够根据,也会怀疑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他们会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而将发生的一切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如果承认自己错了就是中了“阴谋”,因此,和人有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就会归咎于它人动机不良,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就像有的人说的,从不承认错误是一种单向的暴行,他们通过压榨别人的自尊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但假如你的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人,或者你的伴侣、甚至你的父母就是这样类型的人,那么我们该怎样和他们更好的相处呢?
如何与从不认错的人相处
如果认定ta就是一个从不认错的人,就降低自己的预期,不要执着于对方口头上的道歉。
虽然这是一种很难让人接受的情境,但是执着于此除了让自己不满以外,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对于关系不够亲密的人,我们可以远离,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家人,要学会让自己接受现实。所谓接受现实,就是不在这件事上纠结。
而且,对于道歉这件事,我们也要认识到,一种是口头上的道歉,另一种是行为上的道歉。有的人虽然嘴上从不服软,但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问题的时候,也会通过行为上的姿态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歉意。识别出这些信号,也有利于缓解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生活,我们要学会带着问题去生活。一个人犯了错总是不认错,这确实是问题,但是有问题的人不代表就没有其它的优点。遇到冲突的时候,生气归生气,但是时候我们还是要清醒的认识到,这就是与你一起生活的人,有让我无法接受的缺点,但是也有让我感到温暖的优点。
固执心理是一种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人具有敏感多疑、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易冲动和诡辨、缺乏幽默感等特点。固执的人常常发生与朋友分手、与恋人告吹、夫妻不和、父子反目等情况,因而可以说,固执是人际交往的大敌。固执可分为感觉性固执、记忆表象固执、情绪固执,这些心理现象可以连成一体,形成一种习惯,当别人破坏这种习惯时,就会使个体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苦恼的情绪,从而引发攻击性行为,表现出强烈的固执。
很多时候,在身边有一些“悲情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并不愚钝,却常常陷入某一个绝对没有好处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任凭周围的亲戚、朋友、旁观者如何劝说,他们总是执迷不悟,甚至还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来欺自己,直到有一天,当他受尽折磨,终于解脱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近日出版的科普杂志《大科技》介绍了这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这种心理问题为何存在,它对人们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何种因素导致执迷不悟“执迷不悟指的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如果将自己这种已有的经验驾驭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话,就产生了执迷不悟。”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曹芬元表示,人本身对事物是有自己认知的,对事件的态度是由自己的评价来决定的,而且这种评价是依赖于其自身的经验。
导致因素
“固执指的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如果将自己这种已有的经验驾驭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话,就产生了执迷不悟。”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曹芬元表示,人本身对事物是有自己认知的,对事件的态度是由自己的评价来决定的,而且这种评价是依赖于其自身的经验。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在解释人的固执的心理时,认为这是由认知失调导致的。他认为,人都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平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承认事实,一是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平衡。后者就是人们所说的认知失调———当自己做决定采取行动或者遇到跟自己原先预想的不一样的信念、情感或价值观后,引起内心冲突,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的李玲认为,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执迷不悟,但执迷不悟并不一定是由认知失调所引起的。导致执迷不悟的原因有许多:首先是思维定式,以前认识事物的习惯可能会影响后来认知事物的方式,而不会因时因事而进行变化,这表现为人们的固执;其次,有的执迷不悟是由于心里的保护,有时人们未必认识不了事物的客观,只是由于自我防御机制,会使人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说人们在劝解别人的时候语言要恰当,如果不恰当的话,两人会因为言辞争论,而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再者,有的是由认知失调引起的,比如说曾经有一个女孩深陷爱情,别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在她,但女孩子就坚持认为那个男人是爱她的。这就是另一种的固执。
自尊心过强是导致固执心理形成的基础。自尊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自尊有睿智的思想,熟练的技能,幽默和风趣的谈吐,精辟的论证,高尚的品格以及谦虚的态度,因而只能用执拗、顶撞、攻击、无理申辨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使固执心理在这种满足中得到发展。这样,必然会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浮夸、傲慢、懒惰、墨守陈规是构成固执心理的要素之一。这种人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对周围环境或人漠不关心,易与人发生摩擦,处不好人际关系。自己的内心苦闷,却又不能耐心地听别人讲话,因而使自己的心理积聚无处排解,最后陷入心理变态的泥潭之中。
个人修养、平时所交往的对象是固执心理形成和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常与个人修养好,善于应酬周旋、灵活性强或虚心随和的人交往,往往会改变或减弱本人的固执程度;而固执心理的人与固执心理的人交往,会促使双方更加固执。
这是很常见的。人在认知时会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受主观影响,有时认知会偏离客观事实。就比如说“旁观者清”,就是因为旁观的人没有先入为主的那种经验和情绪,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事情,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清”。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位女士谈道:有时候自己太过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行,所以就觉得以后的每一件事情自己也可以做到。同时又想着“自己说不行,我偏要试一试,证明给你们看,你们都是错的”。还有人说:也说不好为什么会那样,只是觉得有样东西自己没有尝试过,很想试一试。有时别人也说了,自己心里也觉得可能会失败,但是又隐隐觉得有成功的希望,就有强烈的欲望去试一试。
固执心理是可以说服的。首先,要克服虚荣心。人无完人,这是客观事实,用不着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夸夸其谈、不懂装懂,要把精力引向事业,使虚荣心这种变态“能量”得到转化,达到心理平衡。其次,要提高个人修养,丰富知识,把自己从教条和陈规陋习之中解脱出来。要尊敬和信任他人,培养自己宽容待人的态度。不要过于欣赏自己的成绩,谈论别人的不足,要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不要去计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其三,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以及无礼的言语和行为,加强自我调控,学会使用感情转化的心理调适方法。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从书籍中获得抚慰: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说过:“读一些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实验表明,经常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更能使那些固执的人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丰富的知识使人聪慧,使人思想开阔,使人不拘泥于教条的陈规陋习。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越有知识越要谦虚,为人处事要尊敬和信任他人。
加强自我调控: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以及无礼的言语和行为。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善于应用幽默,自我解嘲地找个台阶下,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养成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习惯:固执,常常思维狭隘,不喜欢接受新事物,对未曾经历过的东西感到担心。为此,要养成渴求新知识,乐于接受新人新事,并学习其新颖和精华之处的习惯。
终年无客终年无心
原因太多了。其中一点是思维的能量不够强,导致思维容易定在一个角落而无法转动。加上思维背后的潜意识里,又有个自己没有发现的执念存在着,这就造成了思维被‘角落’禁锢力的禁锢更加严重,于是变得更加没有转动力了。其实,固执的人在他们潜意识里是有种执念的,那种执念因为太深了所以他们本人是发现不到的。在那种执念的操控下,他们的主意识会不由自主的围绕着那个执念而运作,造成他们会不由自主的通过各种扭曲去捍卫那个执念,并且整个过程他们的主意识又是发现不到的。固执人中,大部分主要还是我执太重,强大的我执让他们不断的通过扭曲他们的主意识去保护那个我执。特别是内心深处对尊严和名利的执着,如同强大的心磨一般隐藏在潜意识里,他们的主意识表面看是固执的、狡辩的、扭曲的、不可理喻的,其实原动力还是在维护潜意识里的那种执着,并且那种执着他们自己是发现不到的,因为笼罩的太深太紧密了,就如同睡眠中做梦的人,不知道自己在睡眠在做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