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心理咨询师王老

泪水滴在键盘上泪水忘在回忆上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312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大观心理咨询师王老

5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太美的承诺只因为太年轻

已采纳

假如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林黛玉是一位才女,也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追求真爱的多情女。她性格孤僻、尖刻、高傲,悲悲切切地度过了一生。后来在玉石姻缘的喜庆音乐声中,口吐鲜血而死。真是香魂一缕随风去,花落人亡两不知。然而,从科学角度来看,如果木石姻缘成功,黛玉和宝玉喜结连理,未来的发展将会如何呢?■林妹妹的个性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林黛玉的个性。林姑娘自幼多病,她一进大观园时所表现的哀愁性格,就预示着她的不幸命运。黛玉的孤僻、哀愁性格,绝不是偶然的,这是她幼年时代人生际遇的产物。她出身诗礼人家,从小聪慧异常,又娇生惯养。母亲在她小时候就去世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幼年的黛玉因失去母亲缺少了爱,爱的缺乏使她产生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又使她养成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她的父亲忙于公事,后来又在她的少年时代去世。父母早亡,使她得到的亲情较少。这种经历使她十分孤独,十分早熟。少年时代的她身心也受到沉重的压抑。她读书时,教她书的是个非常封建的老学究,根本不懂女孩子的心理,尤其是林黛玉这样一个失去母亲的孤寂少女。那些乏味的四书五经、烈女传之类的经典,沉重地压抑着这个少女本已冷寂的心。13岁她到外祖母家,虽然外祖母家豪华富有,但是,那不是她的家,她有寄人篱下之感。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心理医学告诉我们,亲人亡故,离乡背井,都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重大心理指数。可以说,林黛玉从小就受到太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抑环境中形成的个性,使她必然是个小心眼,处处小心地维护着自己的自尊和不受伤害,而过分的敏感很容易自伤。她对宝玉也使小性子,“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有一次,黛玉试探着说宝玉有了好姻缘了。这本来是试试宝玉的,没有想到宝玉见她不了解自己,气得摔了通灵宝玉。“黛玉则哭了起来,说要砸玉,不如砸我。”结果“一行啼哭,一行气喘,一行是泪,一行是汗,不胜虚弱”。还使性把她送给宝玉的穗子剪掉。■如果木石姻缘成功可以预料,如果黛玉与宝玉结婚,非常有可能是另一种悲剧。第一,她的个性的相融性很差,时时处处警觉着,敏感地观察着周围发生的事情,对无关的事情或是微小的事情,可能会反应过度,最后很可能导致与宝玉关系的恶化。有一次夜访怡红院,宝玉的几个小丫头不知是她,正闹着玩,说是天晚了,没有去开门。本来这是件小事,但使她怄气了许久,最后宝玉赔了许多不是,才算了结。婚前与婚后男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而黛玉的这种小心眼的个性却是比较稳定的,在婚后势必再次与宝玉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可能是宝玉再次让步,直到对天发誓林黛玉才会罢休。如果第二第三次地这样闹,宝玉的态度很可能会渐渐变化,最后不再让步,而黛玉则绝不会罢休。到此,很可能好姻缘会变成恶姻缘。第二,按照社会心理学理论,夫妻间的心理是经常发生冲突的,冲突的原因很多,如对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双方远离自我、心理不能调适、难以进入心理和谐状态。而深层的原因很可能是中国人难以启齿的性的差异。由于黛玉有肺部疾病,身体虚弱,加上严重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可能有开放的性观念。而宝玉一直在温柔乡中过日子,少年时就与袭人有了亲密关系,平时又总是有一小群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围在身边。他的性观念和性要求,肯定与黛玉有巨大落差。按照婚姻学研究,有婚前性经验的人容易离异,对性生活不满意的人容易离异。因此,宝黛结合,非常有可能以悲剧告终。第三,宝黛悲剧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生物学原因。他们两人是表兄妹,其基因之间有着相当大的相似性。他们结合而生儿育女,精卵配对时,原来不一定表现出来的有病症状,就会表现出来。他俩生下的孩子,完全可能不如黛玉秀慧,更不会如宝玉那样面如施粉,眼如朗星。很可能生下的孩子带有遗传病,有的会早夭,有的会弱智,没有一个孩子会超过他们俩。对于荣国府,重要的是荣宗耀祖,如果接二连三地生下病态孩或早夭孩,老祖宗、王夫人她们必定会有意无意地加大对黛玉的压力,这样,这对夫妻的命运就可能岌岌可危了。这不仅有遗传学依据,也有统计学依据。达尔文的夫人爱玛是他的表姐,容貌姣好,温柔达礼。达尔文曾担心表兄妹之间的婚姻会遭到自然的惩罚,但是又下不了决心割断恋情,幻想上帝会因粗心原谅他们。但结果,自然规律没有放过这对近亲夫妻。他们生下六七个孩子,有几个生下不久就夭折了,有一个孩子一辈子不会走路,有一个是弱智……达尔文为此非常痛苦。可以预期,林姑娘与宝二爷生下的孩子,不会更好些,因为他们也是表兄妹结合,而且,宝二爷本来有癔症,林姑娘也有忧郁症之类的精神疾病。■我给林姑娘心理咨询林姑娘患的是心病,如果她前来进行心理咨询,如何帮助她渡过难关,调适心理?应该说,她的心理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几乎到了边缘状态,不过,还没有达到神经症和精神病性障碍。她需要心理咨询,也需要心理治疗。如果我给她咨询,我想先给她吃一点我自己研制的心药。脑科学家发现,大脑中分泌一种名叫恩多啡因的脑啡肽,它会给人带来愉快欣慰的感觉。孩子吃奶的时候,学生考试成功以后,会感觉一种轻快感,就是因为大脑中分泌了这种物质的缘故。让林姑娘服用这种妙药,先让她从寻死觅活状态中解脱出来。接下来,我想寻找她童年心理的伤痕。也许是母亲的离去在她心头留下了创伤也许是父亲远出当官的一次别离引起她的孤独无依之感,也许是那位老儒生对她的一次严厉训斥造成了她的心病,也许是别的什么心理事件。总之,要把埋藏在她心头的心病种子找出来,就像医生将病灶挖出来一样。我想改变她认知的方式。我要告诉林姑娘,从科学的角度讲,宝玉不值得爱。宝玉这样的公子哥儿,爱他值得吗?他在爱上你之前,早就与袭人不干不净了,这样的男人靠得住吗?再说,你们是表兄妹,为你们的后代着想,还是及早离开宝哥哥为上策。还有,世界大得很,好男人多得很,何必认准一个时不时摔宝玉犯傻病的人呢?我建议这位求助者,丢开这件事,既然他与宝钗好上了,那就让他们好吧。你自己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说写诗,让她转移一下注意力。林黛玉一旦醉心于写诗,心病就会淡忘,就会去过平常人的生活。她写诗写得越勤,也许她的心理康复得就越快。最好让紫娟也陪着她写诗。写诗就作为家庭作业,让她每周上我的咨询室来的时候带来,我们一起品评。我建议林黛玉和紫娟,她们不宜再住在潇湘馆里,那里竹影树影,容易勾起心酸事。我建议她们主仆住到刘姥姥的庄上去,那里有蝈蝈蟋蟀,有小河田野,有村姑村妇,那里民风淳厚,不像荣国府里一个个似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治好林妹妹心病很难首先,对林姑娘进行心理咨询不是一件容易事。这是因为,第一,林姑娘的心理咨询很可能是被动的。因为她的爱情就是她的生命,她的爱被剥夺,她就认为生命已经没有意义。没有主动性的求助者,心理咨询的效果不佳。第二,林姑娘是个过于自信的女子。她的聪明,既是优点,在此时又演变成了缺点。她只信自己,咨询师的金玉良言,在她看来,了无新意,甚至会认为心理咨询师污浊不堪,是哪里来的臭男人。她将一切认识新观念之门全部关上,并插上门闩。因此,咨询的效果,如果有的话,也是十分缓慢的。心理咨询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咨询的对象需要具备以下一些条件,如一定的智力基础,内容合适,人格基本健全,动机合理,有交流能力,对咨询有一定的信任度。她所缺乏的,是咨询的动机和一定的信任。因此,给她咨询是非常艰难的。尽管如此,对于这位才女、弱女、不幸女,我还是要努力把她从生死的边缘救回来。心病还要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我知道,只有用最大的努力,用最好的心药,才能化解林小姐的心病,唤起她生的留恋。不过,聪明如她,也许还有一线希望。也许,经过这一劫,她有可能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健康、开朗的女子,也许她会找到新的爱情……

19评论

逢场作戏何必当真

近亲结婚,应该不适合的。

16评论

冷調素顏冷調淡妝

我觉得还不错,脱胎换骨的表演,很放的开,像换了一个人,完全没有原来的影子。只不过大家喜欢联想章子怡以往的形象,会觉得不习惯。

25评论

淋着雨流着泪

黛玉为何取闹无常在与宝玉相处时,黛玉经常仗着宝玉的包容,无理取闹,蛮不讲理。 表面上看,这是因为黛玉是一个敏感而孤傲的人,容不得别人,尤其是宝玉的轻视,因此爱使个小性子;深层次看,这是由于黛玉对爱情没有安全感,一旦感觉失去宝玉的关注,或者宝玉与“金玉良缘”接触过近,她就会焦虑不安,失去平日的气度和理智,对宝玉斤斤计较,事事苛责。进一步说,黛玉对爱情焦虑的根源是其内心深处无法克制的自卑感。 在心理学中,自卑一般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长期的自卑会导致自卑情结,即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能力和成就等各方面的负面评估倾向。相比其他自卑类型,黛玉所患的自卑属于敏感型自卑,其显著特点在于敏感和对于细节的纠结,具体表现为:①心思细腻,觉察敏锐,常常纠结于细节不放,对小事过度猜疑;②常过分夸大自己的缺陷,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甚至毫无根据地臆造出许多弱点;③不能冷静地分析所受的挫折,不能平静地对待自己的过失,有时会迁怒于人,甚至觉得他人故意迫害自己;④信任度低,对他人经常疑心,不能客观地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爱情中的这种敏感型自卑直接导致了爱情中的“无理取闹”,即指在恋爱关系中,一方由于对自身及未来的信心不足,对感情患得患失,对恋人挑刺责难,不断取闹折腾来唤起恋人的注意和关爱,以恋人的妥协退让作为心理安慰。 那么出身书香门第而又才貌双全的林妹妹为何会如此敏感自卑呢? 一来是家世变迁。黛玉本也是大家闺秀,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荣国府中贾母之女,贾政之妹。黛玉是独女,深得父母之宠,其父在她年纪小小就请西席来教导黛玉。可惜好景不长,贾敏在黛玉年幼时离世,贾母念其孤苦,接来荣国府抚养。没多久父亲林如海也病故,黛玉就此长住荣国府,成“旅居客寄之人”,甲戌本第三回回目为“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脂砚斋侧批:“收养”二字触目凄凉之至!寄居荣国府初期,黛玉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对心高气傲的黛玉而言,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 二来是性格折损。原本黛玉深得宠爱,自视甚高,然而父母相继去世后,对于她来说,除了荣国府,举目无亲,“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木”都要靠贾府提供,这使她非常没有安全感。此刻黛玉不得不谨小慎微,而她与宝玉的爱情之中情敌丛生,婚姻更是无人做主,因此变得敏感而压抑。如《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黛玉想到“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黛玉早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后是寄人篱下的孤儿,这种落差也时刻伤害着黛玉的自尊,令她更加消极地看待自己。黛玉的自卑情结使她常常表现得孤高疏离、多疑脆弱。 三来是缺少足够的关注度。黛玉虽是贾母的“心肝”,宝玉的“知心人”,但她身份上不如“四春”,外戚姊妹中,林黛玉又比不得拥有百万家富的薛宝钗,甚至比不上同是父母早亡却又有叔婶抚养的史湘云。第二十二回,脂砚斋批语“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去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贾母替宝钗热热闹闹地张罗生辰,对于黛玉的生辰却不过问。第四十回,刘姥姥游大观园,贾母对潇湘馆只说“这屋里窄”,但到了蘅芜苑,贾母却将自己珍藏的连宝玉也不得见的“梯己”拿出来给宝钗,又亲自为宝钗设计布置屋子。甚至在抄检大观园之时,也是“断乎检抄不得”薛宝钗的屋子,却对林黛玉照抄不误。贾府一方面将黛玉作为“不是咱们贾家的人”、“亲戚”(袭人、王熙凤语),另一方面,待客之道又因人而异,对黛玉的待遇显然不如宝钗。 四来是容易被人看轻。第四十五回,黛玉解了心结,对宝钗坦言:“那些底下老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黛玉处境之难,一目了然,但她也是太过忧心忧虑,轻贱了自己。因此黛玉对别人的态度非常敏感,生怕别人看低她。 黛玉为了补偿心中的自卑感,她就要不断地寻求宝玉的关注和体贴,而且因为生怕受到宝玉的轻视和忽视,想要控制宝玉,将宝玉拴在自己身边。事实上,最轻视黛玉的恰恰是她自己。如第二十九回所写,“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黛玉试探宝玉,是信不过宝玉的真心,更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使得她与宝玉的爱情之路走得异常曲折。黛玉甚至因为自卑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抑郁型人格障碍症,精神不振,常年病病恹恹,药不离口。 第三十四回,黛玉与宝玉“提帕定情”,黛玉一时可喜、可悲、可笑、可叹、可愧,一时五内沸然,浑身火热,却不知病由此起。黛玉也表现得寡言少语,过分担忧,容易发怒,自感负担沉重、精力不济,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困难重重、无能为力和难以预料结局,对生活的看法充满悲观愁情,感伤春花秋月,黛玉的《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就是最好的代表。第三十八回,众姊妹作诗,黛玉“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虽被李纨推为魁首,但也自认为“到底伤于纤巧些”。 纵观《红楼梦》,黛玉对爱情的焦虑本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她并非宝玉婚姻良配,比较林家家道中落,黛玉本身也身体孱弱,不具管理豪门贵族的能力。宝玉可选“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及有“金麒麟”的史湘云。她俩一个是有才、有貌、有家世,另一个也是才貌双全、性情乐观,两人都深得贾府长辈的喜爱,对黛玉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宝玉自小成长于女儿堆里,有些心性未定,爱与其他人打打闹闹,而黛玉容易胡思乱想,却碍于女孩的矜持和自尊不便一再提点,因而更加焦虑不堪。 爱情本是一种平衡结构,其核心成分是自信。可悲的是,黛玉带着满腹的自卑展开与宝玉的爱情,一路下来充满了焦虑和不安,三日一小闹,五日一大闹,到头来把自己闹得抑郁,而原本甜美的爱情变成了折腾彼此的怨情。 表面上看,黛玉是一个敏感而孤傲的人,容不得别人的轻视,因此爱使小性子;深层次看,黛玉对爱情没有安全感,一旦感觉失去宝玉的关注,就会焦虑不安;进一步看,黛玉爱情焦虑的根源是其内心深处无法克制的自卑感,为了补偿心中的自卑感,她需要不断寻求宝玉的关注和体贴。事实上,最轻视黛玉的恰恰是她自己。尤三姐的这种刚烈人格,往往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原则性,但容易刚烈过头,冲动之下鲁莽行事。面对柳湘莲的猜忌,她焦急、失望,甚至绝望,但她依旧不辩解、不纠缠,以极端行为血洗自己的清白。明明可以有很多选择,尤三姐却偏偏选了绝路,让人为之叹息。有时候,压力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人通过主观认知强化了事件的消极性。 岳晓东: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1993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现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心理分会首任会长,内地20多家机构的特邀顾问、名誉理事长等;内地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如《北京科技报》、《青年心理》、《校园心理》、《中国日报》(英文版);受聘担任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岳晓东博士在心理咨询、创新思维、青少年偶像崇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成绩斐然。他先后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特别是他的《登天的感觉》一书,使国内成千上万的人对心理咨询有所了解,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近年来著有《爱情中的心理学》、《决策中的心理学》、《历史中的心理学》、《追星与粉丝》等。

15评论

闺蜜我有过

《非常完美》的全部背景音乐如下:

扩展资料:

《非常完美》是2011年贵州卫视开出的一档适应时尚都市生活的大型甜蜜恋爱告白真人秀节目,也是首档明星告白真人秀,由陈怡主持。

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公平的婚恋,交友平台,时尚绚丽的舞台设计和浓缩的甜蜜“约会”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微信,微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贵州卫视《非常完美》也唱响了全新的“微”约会时代。节目在特别时期,会开办群体专场晚会,返场集锦,让观众了解男女嘉宾牵手之后的故事,更具真实性。

节目主持人为陈怡,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曾主持的节目有《梦想星空》、《情感之旅》、《非常周末》、《综艺大观》、《梦想中国》等。

情感嘉宾有:

1、寇乃馨,1971年5月22日生于台湾台北,台湾节目主持人。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主持人、演员。丈夫是黄国伦。

2、王瑞,80后,家乡新疆阿勒泰。现居湖南长沙,资深媒体人、策划人、电视评论员、品牌专家、情感专家、专栏作家、主持人、编剧、脱口秀创作者。

3、夏东豪,心理咨询师,CCTV、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等各大省级电视台常邀心理专家。中国、菲律宾、西班牙三国混血,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他以俊朗的形象、正面的能量、热情的感染力及一针见血的辛辣点评,深受观众和咨询者的肯定,被誉为最受欢迎的催眠师及职业讲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非常完美

157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