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超心理咨询师是哪里人

你以为你情深似海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388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张沛超心理咨询师是哪里人

2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在我想你时你正与谁缠绵

已采纳

最近读了张沛超老师的《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这本书。         张沛超,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拥有跨学科综合型的学术背景。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现为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他是一个自在的人,是一个理性天才和感性天才都兼备的人。他说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不自在的人。         “自在”和“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其实这两方面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想持续地工作下去,也就意味着要把不自在转化成自在的能力,或者说能够在不自在当中安在的能力。         自在是没有束缚的意思,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境界,既可指身体的不受羁绊束缚,又可指心灵的自由放逸。自在有“大自在”和“小自在”。有一些高僧,当他们圆寂的时候就会有“得大自在”这种说法。大自在,实在太难得了,看起来希望不大。因此,“小自在”我们还是可以追求的。         我们都希望自在,希望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可生活中有多少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如果要确认一下,得好好地盘一盘,其实答案是挺吓人的。我们的头脑里充满了别人的想法,我们的耳朵里也充满了别人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可能也装了很多别人的情绪。即使我们的生活总在被他人影响,但仍然有活出自在人生的可能性。         如何叫我们自己说了算呢?一个人的想法、价值观、应对生活的态度和风格,其实在他意识到之前,都已经在那儿了。         我们想追求自在,其实是存在思路的:      首先影响我们自在的是我们自己的家庭。我们原先的家庭叫作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里,很多东西的确是影响了我们的情感,影响了我们的愿望,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把很多从家庭当中习得的东西带到社会当中,带到职场里,带到新的家庭当中来。         重建依恋是修复原生家庭结构并从中获得力量的第一步。我们所有人都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着可依恋的对象。因为依恋是我们生命早期最重要的关系,是我们能够生存下来最重要的保障。我们可能会在家庭之外找到人当做我们的“家人”,这是重建依恋的一种方式。         我们的家庭是我们情结的很重要的来源,除了有对于父母的一种依恋的情绪,还有试图介入他们竞争的一种三角关系的情结。种种的情结,再被我们自己的爱和恨所加工。因此就有家庭情结了:“我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我是一个没有家的人,我是一个被他们两个残忍剥削和利用的人┈┈”。         我们应该领悟、修通与原生家庭中的情结,把自己的心软下来,与原生家庭和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与他人互动、建立良好关系。慢慢激活内在能量,让自己生活在“完美家庭”中,真正获得能够以四海为家的坚定信心。         其次是我们的情绪和欲望。如果我们想不受制于家庭,你可能会想:这样好办,只要我不成家,或者离我的原生家庭尽可能远一点,这样的话,我是不是就能够获得自在呢?结果你会发现,有一些人离家已经很远了,可能有半个地球那么远,但他仍然生活在很多的冲突里。在这个时候,其实是由于他内在的情绪部分和欲望部分仍然处于未知当中。我们对自身情绪和欲望未知的程度越高,它们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行为的影响其实就越大。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我们总是为“情”所困,有“喜、怒、哀、惧、嫉、望、无情”等情绪。因此我们面对情绪,发展自己的内心,培养自己承载情绪的能力。能够辨析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知道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的规律。         欲望是一种生命力、一种生命的能量,“欲”有“食欲、性欲、权力欲、联结欲、分离欲、无欲”等。我们常常被欲望所折磨,想从欲望中解脱。或许我们可以借着欲望的力量获得自在。欲望其实不是我们的敌人,所有使我们苦的东西,其实也像无尽的宝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欲望了解、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去接触、倾听、认可自己内心“众生”的疾苦。欲望的自由来去,会帮助我们的人格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动态性。     另外是心理困扰与自在。我们在心理问题当中学会自在,求得自在。         所谓的心理问题,其实只是因为跟大多数人不同。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也不一定一直都追求跟别人保持一致。一个人遭受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扰,这给了他一个锻炼心智、增加心量的机会。         处理心理问题有三种途径:与问题对抗、与问题对话、消融问题。         与问题对抗致力于消除症状,但是当事人可能潜意识里仍旧保留着这个病,在这种时候,仅仅对抗是很难有真德疗愈效果的。         与问题对话致力于找到症结所在,以及症状要传递的关键信息。这样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真相,引导我们的生活。         消融问题致力于消除问题与正常的二元对立。我们不恐惧问题,也不依恋某种所谓的幸福。这种对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保持欢迎的态度有利于我们获得更透彻的疗愈。当我们从这样的问题中恢复过来、解脱过来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不仅丰富,而且会具有多彩多元的人生。        “体验自己的存在,体验自己存在的方方面面,体验自己更大的存在,体验自己与更大存在的关联”。这是张沛超老师写这本书的愿望,更是我们读者从这本书中应当收获的真谛。人的生命不仅仅是肉体和精神,还包括了与这个世界方方面面的关联。所有的感知、情绪、欲望、认知都与我们同方方面面的事物联结这一行为密切相关。        愿你得以觉照内心的阴霾,愿你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

81评论

想想以前爱哭的我

我们常常会听到那句:我们最终都会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最初听到这个说法时,我很不屑,既然知道是自己讨厌的样子,为何还会活成那个样子,这不是矛盾的吗?显然,如果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一定是觉得可笑至极的。但任何事,如果都能按表面意思理解,世界就不会那么复杂了。 仔细想想,当你听到这句话时,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形象,是什么? 父母,长辈、老师,朋友,同学,同事.... 是不是很吃惊,我们最亲、最爱的人,竟然会在这种假设前提下,在我们脑中想起。 大家闭上眼睛想想,你所看不惯的一些言行举止想法和观念,是不是自己身上也有,且有过之无不及,只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不能抽离出来看得那么清楚。 凡是发生必有因,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沛超,张沛超是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督导师,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在《心理学前沿》《国际应用精神分析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武汉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畅销书《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这样权威人士的作品,加上本书的副标题为“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课”,我觉得应该可以解决上述的疑惑,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和他人 书的前言就被作者的自序吸引了,一开始作者就提到了向内,也就是“知己”。“知己”——描述的是一种彼此懂得、心灵相通的朋友关系。拥有这样的朋友当然是人生幸事,但想求得这样的朋友其实很难。为什么呢?因为能不能成为知己是由两个人共同决定的,一个人即使再努力也不能左右这件事。 “知己”还有一层意思是了解自己,也就是“知己知彼”“知人易,知己难”中的那个“知己”。本书探讨的正是这个意义上的知己,它既包括看清自己的本心,也包括了解自己的精神需求。正所谓古人常常追寻的吾日三省吾身,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我们自己,才有可能更好地去和他人相处。所以想让自己变得强大,需要从认识自己开始。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的审视自己呢?一、从他人身上发现自己的轮廓古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要想知道一个人是什么子的人,你看他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就能大致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了。所以要想清晰的认识自我,这个办法就可以利用起来。 利用探索工具:人际同心圆。把和自己关系很亲近的人写在最里面一环里,然后关系稍微远的人写在第二个环里,以此类推到最后讨厌的人写在最外环里。为什么这里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也都要写进去呢?因为喜欢的人身上的优点会被我们正向吸收,我们讨厌的特质也会被我们反向吸收。所以从这些人身上发掘令我们触动的点就是可能我们身上也拥有的一些特质。二、深入探寻内在的底层逻辑让我们针对性修炼强大的内在比如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拖延, 拖延其实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防御机制。 而拖延的原因一般有这些: 1、保持内心的连续性:熟悉让我们觉得安全,所以有时候我们宁愿拖延,也不愿迈入新场景。即使旧环境很糟糕,但我们自然无法割舍。 2、害怕成功: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原因,但有些人确实会这样做。 因为成功也是意味着你要和过去熟悉的自己说再见,这种全新的陌生感,会让人惶恐。另外就是害怕成功后无法满足别人对我们的高期待。 3、害怕失败:要想从不失败,就从不尝试。这样就可以说“不是我不能做,是我没做。”或者内心已经认定自己是失败者,所以做不做无所谓,就继续拖延呗。 4、与价值观不符合:有时候我们拖延,是因为要做的时候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合。比如你让一个社恐曲演讲,他肯定会想尽办法拖延逃避。 5、被动攻击:我对你不满意,但我不说出来,我就是一直拖延,用拖延表达对你的不满。虽然拖延真的很耽误事,我们总想摆脱它,但实际上拖延现象其实是一个自知的机会。通过自知,我们可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然后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这样我们才会主动采取行动,而不是被人推着行动。所以大家应该善用这个机会。、 了解了我们的底层心里逻辑我们就可以做出相对于的解决方案让我们走出舒适区,最后解决这个拖延的问题。三、了解完底层逻辑,开始针对性修图情绪困扰,让我们做情绪的主人“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能够做到掌控自己的情绪的”。如何做到掌控自己情绪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情绪向我们传达的真正语言。比如本书让我知道了:‘烦恼的背后是恐惧和焦虑’‘愤怒的背后是脆弱’‘指责的背后是绝望’‘悲伤可以转化为力量’知道了情绪的第二语言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很好的去解决这些困扰了?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并且利用这些改变自我。让我们找到自我价值。四、获得上帝视角后,重新为自己的人生掌舵当我们能深刻的认识自己,并且掌握了心里的底层逻辑。并且还知道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绪时,我们都可以很坚定的告诉自己,这个情绪出现是正常的,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我们应该这样去应对。这样的我们仿佛是游戏中开了挂,获得了上帝视角。一切都可以在自己的掌握中。结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品质和心理阴暗面,这个并不可怕也并不可耻,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只有我们深刻的认识了自我并且朝着向阳的人生走去,才会放下那些该放下的东西,才能做那些该做的事情。我相信我们都会像作者说的那样变成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的人。

148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