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6
浏览数
14186
偷吻我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这一章书,是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列为第四章。 译文:(卿大夫)非先王规定的服装不敢穿,非先王的礼法言论不敢讲,非先王遵奉的道德行为不敢行。所以,不合礼法的话不讲,不合道德的行为不行。口中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言,自身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行,纵使言语传遍天下,也不会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为天下皆知,也不会有怨恨厌恶。“服饰、言语、行为”,三者都能完备无缺,然后就能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烝民》说:“要早晚勤奋不懈,来侍奉于天子。” 感悟: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们一定也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特别在语言上,一定要想想这句话给来访者的能量是拉上的还是拉下的。如果是拉下的就不要说,以免给来访者造成伤害。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要的是给来访者看到未来的希望,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的正向价值,以此增加自己的价值感。
丑的想整容帅的被人砍
昨天在听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课的时候,有一个实习心理咨询师说的话,让我特别有共鸣。那是在说道,为什么想要做心理咨询师,入行的动机是什么的时候。 那个实习心理咨询师说了,是好奇心,对人性,人的心理的好奇跟探索的欲望。 她说,自己就会有这样的感触,喜欢养花花草草,喜欢种植植物。 看着每一个植物开花结果的样子,心情就很好。 哪怕只是静静看着那些绿色植物,心情都会莫名的很好。 然后我就突然特别有共鸣,这段时间就特别喜欢多肉,喜欢绿色的植物。 因为我一直觉得花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花开的时候很美,但也很容易凋零。 绿色植物就不一样,那种绿色给你生命的感觉,给你能量和欣欣向荣的感觉。
百媚千嬌爲君一笑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心理咨询师 人格特征。这就如同选拔运动员和电影演员一样, 重要的不是看他是否受到过专业训练, 而是看他具有何种内部资源和潜力, 看他是否具有创造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一项助人的事业, 其价值取决于它对人赋予多少人性, 人性的具体内容是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主题, 其生命力取决于它对人性的态度和对人性的理解程度。因此心理治疗师应首先是一个善良、坚强的人, 具有爱心的人。爱心是产生人格魅力的根本动力, 而人格魅力又恰恰是影响病人所最需要的内在源泉。心理治疗师应该具备创造性, 具备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形象和逻辑的一种巧妙结合的思维。而这种创造力正是来源于治疗师灵魂深处的特质。创造力的要素不同于模仿, 在治疗过程中是治疗师与病人在其互动关系中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来的真实。治疗师还应具有渊博的知识, 应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 敢于并善于严格地解剖自己, 这是治疗师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俗话说: “正人先正己”, 一个不善于作自我分析的人又如何去给病人进行精神分析呢?治疗师无疑应是一个学者, 但更应该是一个语言大师。治疗的重要手段是语言, 一个不善于运用语言符号的人, 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治疗师。例如在催眠治疗中, 治疗师要在丰富的想象中铸造出符合规定情景的语言, 又用语言来描绘传达这种想象。这包含着即兴创造的力量。治疗师在治疗中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一种指导语, 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症状随机灵活运用。当然, 一个理想的心理治疗师, 严格地说应具有临床心理和医学临床的专业培训, 同时又具有广泛的人文学科的知识。而最重要的还是具有艺术创造的能力%把一切有关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为一体并能运用自如的能力。因为从本质上说, 心理治疗与咨询是一门伟大的综合性艺术。治疗师与病人接触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种崭新的创造, 治疗师应该是创造这种瞬间的名符其实的艺术家。 我个人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乃至心理治疗学家的一个先决条件, 要看这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混合而成的人格气质。事实上, 我们能够在我们的周围发现, 有一些人, 他们没有任何心理学的知识, 更没有什么专业方面的训练, 但是他们具有着吸引人的魅力、乐于倾听、能设身处地的替他人考虑, 替他人着想, 能提出中肯而妥贴的建议与意见。故他们有着众多的倾诉者, 愿意向他们倾诉自己情感生活中的苦恼, 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纠纷等等难言之隐。这些人可以被称为“天生的心理咨询师”, 是成为专业的从业者的好坯子。在经过精心雕琢与反复锻造后,有可能成为这一行业中的姣姣者。成为一名咨询师与治疗家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是需要一定的学历或者说大学本科的学历。除此之外还要有对一般文化知识的掌握。根据我自己的心理分析临床实践, 来接受分析与治疗的人, 其所诉说的问题的内容基本可归纳到童年期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和性、爱情与婚姻这样二个主题中。这两个问题也是各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的两大基本成因。更一般地说这两大问题实际上又是个人的生理与心理成长和文化内在化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而导致的错位与不匹配的表达。为了充分理解他们的叙说、问题及症状, 尤其是隐藏在叙说、问题与症状背后, 并且支配着它们的被压抑的愿望与动机, 治疗师需要经过适当的哲学训练以便具有良好的分析推理能力, 能够从纷繁的现象中迅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真正症结。同时咨询师与治疗家还需要具备一般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知识, 以及语言学与修辞学的知识。缺乏这些知识将影响咨询或治疗师对来访者问题的正确判断, 并会影响咨询或治疗的进程及结果。成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与治疗师的最后一项, 也许是最为关键的一项条件, 当然是接受该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并接受系统的咨询、治疗或分析的训练。 所谓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方面包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本身的理论与技术; 另一方面还应包括精神病学的理论与诊断技术。
你已忘记你的曾经我来过
收入问题- 不稳定收入,高支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好处是时间相对自由,缺点是要承担节假日,天气,来访脱落等不稳定性,作为一个16年从九月开始在北京个人执业者来说,比较幸运是赶上心理&互联网创业潮,在收入上不用受线下机构的分层剥削(传统大概55左右).收入上可以得到价值最大化。
跟你吵闹宣示占有权
(一)我是你的镜子 实战课上到第五课,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过程却越来越艰难。 第四次模拟咨询,虽然很期待做咨询师,因为突然出现的咽炎,考虑到来访者的感受,最后选择做了求助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一起上课的小伙伴的成长,在她们身上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咨询师的影子。 这节课解决了一直埋在心里的一个疑问。真正开始接触心里咨询后,作为咨询师总有一种无力感,来访者是抱着解决自身问题的初衷来的,那怎样才算是真正解决了问题呢,是咨询师觉得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还是来访者自己认为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还有,有些现实问题不是咨询师可以解决的,这种状况之下咨询师该怎么办,咨询本身的意义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围绕着我,虽然知道作为咨询师能提供的服务很有限,但总觉得哪里没有思考明白。 这次课堂上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咨询师能解决和修通的是情感层面的问题”,就是这句话我突然明白:现实中的问题终归要靠来访者自己解决,甚至说有些现实问题本来就是死循环,没有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咨询师能做的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访者,倾听他的困惑,梳理他的思绪,让他慢慢的看清自己的内心。现实问题交给现实去解决。而咨询师在咨访关系中也可以做真实的自己,有真实的感受。这样的感触突然让我布满云雾的内心敞亮了起来。 非语言倾听的课堂上感触最深的便是大家自由舞动的体验环节了,原来表情,肢体语言,甚至眼神都可以传达很多的信息 ,有一群和自己“一致”的人陪着自己会让自己变得强大和不可思议。慢慢地真切的感受到,有一面能够看到自己的“镜子”是那么的让人温暖和感动。 我有一段时间在想,那些弃世的人,如果他们的生命中曾经有这样一面“镜子”,他们一定会在看到自己的伤感和无奈之余,也会看到“镜子”里的那个自己是那么地爱自己。 对接下来的招募来访者有些期待,也有些忐忑。 但是,心理咨询师这条路我想走得远一点,为自己,为家庭,也为面前这样来来往往的人! (二)让我来温暖你 第五次实战课的作业未完成。忙是借口,并未忙到没时间接咨询,真正的阻力来源于不自信和内心对于接待陌生来访者的忐忑不安,所以并未主动争取,选择了假装遗忘和逃避。 实战课之前和上实战课的过程中自己给了心理咨询师很多的预设,虽然接触之后不像其他人一样给心理咨询师披上神秘的面纱,但是依旧认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可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但在模拟咨询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无力感。 作为一名还在路上的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咨询本身有很多的期待,但是因为知识和经验所限,感觉自己并不能自信且自如的去做好心理咨询师这一工作,所以畏首畏尾。 掰着指头数上课的次数,一边盼着上课,上课让自己觉得内心充实和满足;一边又怕上课,调整上课时间和长途跋涉让我身心俱疲。但每一次都不忍心请假,我喜欢心理学,也渴望接触心理咨询。 第六次的实战课觉得是一个突破,十节课的课程,十分之六本来就是坚持了多一半,坚持到最后的信心又多了一些。实战技能的增多也给了自己一些支持,特别是一起学习的小伙伴的分享也会带给自己很多启发。 共情,是第六次实战课讲到的技能。课程上到第六次,突然有些词穷,有时候思路清晰但并不能清楚的表达,能感受到来访者的感受,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一直和语言打交道,到真正共情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说不出话来了。从模仿开始,争取做到能够独立思考,这大概是条不错的途径。 共情,对于来访者该是莫大的支持。不管世俗,不论对错,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有包容,接纳,理解和温暖,这也许是来访者最需要的。每一位来访者都是带着问题、迷茫或者说是创伤来的,当他们踏进咨询室的那一刻,当他们决定和一个陌生人讲述自己经历的那一刻,一定是经过艰难的抉择,默默的鼓足了勇气的。所以,正如老师所说,每一位来访者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如果说心理学是一条大路,让生活归于安详,自己归于宁静,那心理咨询便是一道光,能让处于黑暗当中的人看到一线光明,而共情便是一件小棉袄,能帮助来访者抵御风寒。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因为身体不适,第七次实战课请假了。伴随着遗憾和焦虑过了一周。 第八次实战课突然开始提前想象分离,不知道相伴了三个月之久,和老师以及一起学习的伙伴分开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最多的该是不舍吧,其实不用等到真正分别,从这次实战课开始已经有了这样的感受。 过去的两周仍旧未能招募到来访者,有因为周围的人们对于心理咨询的曲解,觉得走进咨询室是一件比想象中还要艰难的事情;也有因为规则的设置,一部分来访者为了避免双重关系而婉拒;更多的是来源于自己的不自信,觉得没有足够的理论背景支撑自己去从容的面对来访者,所以并没有很积极主动的去执行这件事情。但愿存在心里的期待和真心可以鼓励自己接待到陌生的来访者。 第八次实战课的内容于我意义应该更大一些。“沉默”,这是我最怕面对的场景,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咨询中,突然出现的沉默有时会让我无所适从,我常常会耐不住沉默,或提问,或应答,不能坦然的去感受沉默。 体验环节中,我扮演了来访者,我自己分明感受到沉默了很长时间,沉默到我自己都有些尴尬,但大家却并未感觉到我的沉默。这样一来我更加意识到自己不能很好地去应对和感受沉默,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我给自己的评价是略有些急躁,虽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开始慢慢地趋于平和,但仍旧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 体验中还有一个环节让我触动颇深。在我陪同蒙着眼睛的搭档走过“崎岖”的路途时,我更多的是焦虑和担心,生怕她因为我的指引不周而受到伤害,甚至宁愿自己去当那个蒙眼的人。我小心翼翼的“搀”着她,看着她跟着我的步伐慢慢走到终点,我常常地舒了一口气。是的,我“剥夺”了她自己探索的权利,她给予了我足够的信任,而我包揽了所有的责任。我以为这是对她好,这是我帮助她的方式,我让她感受到了安全和温暖,但我却忽略了这样一点:如果离开我,她能不能很好地再次面对这样“崎岖的路途”。我开始反思,咨询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咨询师该“站在”来访者的哪个位置呢? 常言道:沉默是金,其实细细想来,咨询中的沉默又何尝不是一块金子,通过沉默,可以感受来访者的心里,捕捉来访者情绪,甚至可以通过合理地处理沉默建立更好的咨访关系。 突然想到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竟是如此的应景!
你瞎啊
我是上元教育上元喵
立志承包你一生的职业培训!
喵喵与你一起吐槽、一起努力,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是充满梦想的分割线-------
自从学习了心理学后,
一定会遇到的就是
经常被问是否能一秒看透别人心思,
是否会催眠别人,
以及是否神神叨叨看谁都有病。
答案当然是:NO!
心理咨询师作为新兴职业之一,
是助人成长和自我成长
可以并驾齐驱的职业。
为什么这么说?
来听听他们的说法!
在我看来,做心理咨询,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
前者专指:建立了正式的咨询关系,已经付费的,在约定时间内进行的咨询(无论面谈、电话,还是网络咨询)。这类咨询的特点是它的封闭性和即时交流。
另一类是广义的咨询,包括有心理咨询意义的与朋友的聊天,网络上的心理问答(免费),甚至撰写心理专栏类文章、作为电台某些节目的嘉宾做心理类节目,等等。这些都可以算是非正式的、广义上的咨询。
当然,实际上,严格来说,只有狭义的心理咨询才算是正式的心理咨询。
在最初进行网络咨询的一年里,我遇到过几次退款(大约三次,那时我在淘宝开心理咨询网店,现在已经不做了),理由大致有:(1)毫无帮助;(2)不专业。虽然这段经历说出来似乎显得很低端,但是它为我累积了最初的网络心理咨询体验,让我知道了帮助别人解决心理困惑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我并不讳言它,我从内心里感谢这段经历!
后来,当我的收费标准提高到300元次(这是电话咨询价格)后,说实在的,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尊严感更加强了。同时,我也更加尽心了,比如,在咨询结束后,开始为来访者出具《心理咨询报告》(通常3000-5000字),同时,不停地进行自我进修、学习,以提高心理咨询的成效。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说实在的,我确实为这个职业而自豪——从我乐于向别人说出自己的职业身份就一点就能看出来。近日,我与几个刚认识的小区居民说起自己是心理咨询师时,他们立刻表示:这门职业将越来越重要,并举例说比如地震、重大灾害过后,对于受创的人来说心理咨询师非常重要。
有人说:在心理咨询行业混出个名堂的咨询师不多,很多死在了成长路上。我想,做心理咨询师的体验与名气、声望、成就等的确有关。一般来说,你的名气越大,在行业内的地位就越高,影响力也越大,你的咨客就更多,收费当然可以更高。
但是,话并不是绝对的。即使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咨客较少,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如果他真正怀着一颗助人自助的心,有过人的洞察力与广博的爱心,有精湛的心理咨询技能或者展现出这方面的天赋,他仍然能体验到强烈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还有一点特殊性:它对你的心灵成长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如果你不注重这一点,那么你可能很快陷入职业倦怠中,难以提振精神帮助别人。
在这几年里,我从阅读中成长良多。在此可与你略作分享:
《家庭会伤人》约翰布雷萧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谁在我家》,伯特海灵格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过犹不及》亨利克劳德博士著,海天出版社
《生命的重建》露易丝海著,中国宇航出版社
《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派克著,中国商业出版社
《高明的心理助人者》吉拉德伊根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维吉尼亚萨提亚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今天开始爱自己》谢丽尔理查森著,中信出版社。
@邹根生
我在做咨询的时候,最大的感触之一就是每个人都是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他们有那么多故事,感触,和尚未理清头绪的想法需要分享,然后在叙述的过程中成为自己生命的旁观者,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
所以心理咨询师要学会的第一门功课是听,不是说。高质量的倾听传达出的信息是:我接纳你的情绪,我也理解它们,无论那是歇斯底里的愤怒还是低到谷底的哀伤。
很多来访者的反馈是,只要咨询师坐在对面认真听完他们要讲的,心情就好了一大半。为什么这么神奇?因为被倾听的时候,你感到了与人相连。
在听的过程中,咨询师要一边动用理性的力量接收并整合听到的所有信息,然后分析,判断,选择治疗方向;另一方面要动用感性的力量,把自己完全丢进来访者的情绪世界里,感受着他的感受,期待,和需要,等一下还没完,然后把你理解到的藏在话语背后的感受反馈给他,让他获得“被懂得”的体验,以此来建立一个安全又信任的咨访关系,这段既真实又虚幻的关系将成为来访者在今后改变和成长的重要基石。
再来谈谈心理咨询师如何获得自我成长。在学习不同的理论以及背后的人性观的时候,你唯一的参照物就是你自己。当你学习了“家庭体系如何塑造人”,你才明白自己和原生家庭那简单而又复杂,遥远而又近切的关系;当你学习了“依附理论”,你才明白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愤怒,逃避或不知所措都是因为心底的不安;当你学习了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关系,你才明白自己为什么悲伤,又为什么焦虑。而你了解的这一切,是一生中能够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你更理解了自己,也就更接纳了自己,当然,也知道了如何改变自己。对自己建立了同理心,就更能够同理他人。
如果人人都学点心理学,世界真的会很和平。
@匿名
-------关于上元教育-------
我们是有思想有温度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会计丨设计丨IT丨教师丨建工丨资格丨学历丨外语
关注我,每天干货、趣闻、高质量内容等你哟~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