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诊断学

回忆早已搁浅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68

首页> 医学>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诊断学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曾经我走过轨道

已采纳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科目分为2个单元第一个单元包含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第二个单元包含科目: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这几类科目主要分成4大类,相比中医执业少了一类中医经典其中中医基础类科目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分值占比达到67%,中医临床类科目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学,分值占比达到50%,西医综合类科目包含诊断基础、传染病、内科学,分值占比20%,其余是医学人文类包括医学伦理和卫生法规,分值占比5%,想通过笔试科目还是需要抓住前2大类,尤其近2年越来越偏临床,题目难度有一定增加,所以建议还是看点课买点书吧,自学太难了,我朋友给我推荐金英杰张云清的课,我正在找相关资料看看,你也综合比对看看,找点总结型的课看看吧

138评论

青春不负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比较难。大纲与报考流程。_html先做做历年资料。

155评论

来个熊抱

八纲辨证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八纲辨证源流   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第一节 表 里  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表里辨证的意义   表里辨证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义   表证:邪浅病轻   表证入里  病进   里证:邪盛病重   里证出表  病退  一、 表 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   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1 、表寒证;2、伤风表证;3、表热证;   表证的二个特点:   1、外感时邪; 2、邪浅病轻;  二、 里 证  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里 证   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取其1,以与表证相鉴别)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特点:1、病位深在   2、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三、半表半里  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又称为“少阳病”   临床表现: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   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表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属里   2、表证小便清利,饮食如故   3、里证有内脏系统的机能障碍   4、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一)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第二节 寒 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   “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一、 寒 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   自身阳虚----虚寒   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   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   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二、 热 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   阴虚生内热    --虚热   临床表现: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   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   干燥,脉数等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阴阳辨》   “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饮冷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一)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症状   1、上热下寒: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3、表寒里热:《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2、热证化寒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三)寒热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症状与本质相反的“假象”   1、真热假寒:“热极似寒”   2、真寒假热:“寒极似热”   证候真假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   产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   临床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或寒战,   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口鼻气粗,口   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   证候真假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   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但   重按无力   1、阴盛格阳重证   徐国珍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置而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窗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要求入井,一医视为热,以大承气汤与服。余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余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燠热,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嘎齿有声,以重棉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寓意草》清·喻家言)   寒热真假的鉴别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寒热真假的鉴别   ②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卧,欲得衣被   寒热真假的鉴别   《景岳全书》提出试寒热法:“假寒误服热药,假热误服寒药等证,但以冷水少试之。假热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见呕,便当以温热药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无所逆者,便当以寒凉药解之”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一)表寒证   (二)表热证   (三)里寒证   (四)里热证

117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