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造价师考试会全国普及

心不死难以安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890

首页> 职业资格> 二级造价师考试会全国普及

5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好哇塞闺蜜是个花姑娘

已采纳

一级造价工程师可以全国注册执业。二级造价工程师只能在考试省份注册执业。

94评论

伴我久还是暖我安

不是的,和二建一样属于省证,只能在报考的省份注册执业。

61评论

再美的回忆也成过去式了

不是的江苏省:报考条件 按人事部、建设部《关于印发<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的通知>》(人发[1996]77号)和人事部、建设部《关于实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人发[1998]8号)中(除第五款外)及人事部办公厅《关于2001年上半年各专业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人办发[2000]100号)对报考条件的有关规定做好报名及资格审查工作。 (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香港、澳门居民,遵纪守法,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均可申请参加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 工程造价专业大专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5年;工程或工程经济类大专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6年。 工程造价专业本科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4年;工程或工程经济类本科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5年。 获上述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和获硕士学位,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3年。 获上述专业博士学位,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2年。 (二)在《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1996]77号)下发之日(1996年8月26日)前已受聘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和《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两个科目,只参加《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和《工程造价案例分析》两个科目的考试。 1970年(含1970年,下同)以前工程或工程经济类本科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满15年。 1970年以前工程或工程经济类大专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满20年。 1970年以前工程或工程经济类中专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满25年。 (三)有关工作年限的要求是指报名人员取得学历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间的总和,其截止日期为考试报名年度当年年底。 建设部: 1、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均可申请参加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 (1)工程造价专业大专毕业后,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五年;工程或工程经济类大专毕业后,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六年。 (2)工程造价专业本科毕业后,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四年;工程或工程经济类本科毕业后,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五年。 (3)获上述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和获硕士学位后,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三年。 (4)获上述专业博士学位后,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二年。 2、在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1998〕8号)下发之日前,已受聘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两个科目,只参加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和工程造价案例分析两个科目的考试: (1)1970年(含1970年,下同)以前工程或工程经济类本科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满15年。 (2)1970年以前工程或工程经济类大专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满20年。 (3)1970年以前工程或工程经济类中专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满25年。一)参加全科(4科)考试的条件: 1、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中级职务,并任职满3年。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高级职务。 3、1970年(含1970年)以前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中专毕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中级职务,并任职满3年。

44评论

把命都给你了

一级造价师是全国通用,二级造价师除了京津冀和江浙沪一般是在省级区域内有效一造与二造的区别:一级造价工程师1、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出题、统一组织。2、考《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计价》《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4科。3、考试成绩实行4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4、证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颁发。5、一级造价工程师的执业范围包括项目全程的工程造价管理与咨询等等。二级造价工程师1、全国统一大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主出题并组织实施。2、考《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知识》《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2科。3、考试成绩实行2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4、证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颁发。5、二级造价工程师除了协助一级造价工程师开展工作之外,也可以独立开展工作。

135评论

我好稀罕你

二级造价师不是全国通用。根据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规定:二级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合格者,原则上在所在行政区域内有效。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跨区域认可办法。

80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