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当社会工作者

南方是北方的远方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508

首页> 社工> 不愿意当社会工作者

4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听说她还喜欢你

已采纳

离职对很多成熟企业单位来说是很普通的事情,但在社工发展初期,是可以有更多一些思考在里面,对于社工行业发展与规划是否有多一些启发。近日与局用人单位领导会谈时也提到了社工离职的现象。政府作为购买方,自然是不希望老社工的离职,探讨离职原因,政府方面较多考虑在机构层面提高团队建设等留住社工人才。如果有更多的一些分析,或许原因不止于此,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社工,,看社工离职的原因:从书面上看社工提出的离职申请原因多数写个人原因。若更具体一些,我觉得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第二工作环境的工作限制、岗位上不能发挥专业、缺乏工作满足感、派驻政府科室社工面临的体制内外“感觉不同”、面临成家压力选择更高薪金的工作等等(男性社工偏多,其实在香港也是女性社工比例大大超过男性社工,这个不否认与目前社会观念是有关系的,所以也比较好理解)。社工,前我所督导领域岗位设置,有科室、老人院、综合中心,相对流动率较大还是那些较难开展一线专业工作的岗位(特别是当放在这个岗位的社工,是希望做一线服务,而实际工作不能避免的要承担较多科室行政工作的时候)。从政府的角度思考如何留住社工,较容易想到薪金制度,晋升制度等,而不太容易想到,从事社工行业的这批80后,真正愿意坚持做社工的原因还有那些?社会工作者自己的网络家园我们相信,一个真正想做社工的或者一个好的社工,相对于薪水高低、待遇好坏等,是更看重这份职业给他带来的满足感,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更因为对这份职业的憧憬与归属感。而当这些如工作带来的满足感、专业的发挥等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追求高薪金或者其他职业规划也就很好理解了。以前我们会开玩笑说社工职业道路上“剩者为王”,说的就是社工对职业的坚持。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坚持”,这里也提醒政府部门和机构方思考,现在一些社工岗位的设置是否清楚岗位需求在哪里?一些“坚持”背后,是否有足够的客观环境支持,否则这种“坚持”反而是会令一些想做专业但苦于客观环境不允许,最后坚持的结果就是社工的离职:当然不否认一些社工的离职有个人的原因,但也不排除一些提出离职的社工是真正想做社工的优秀人才。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令优秀人才流失,我觉得是很可惜的。因此,要稳定社工行业队伍,留住优秀社工人才,不是社工单方面的原因,政府、机构及社工行业协会都需要有一些对社工离职原因的理解,才能从不同的方向去做一些的努力。

180评论

抵挡不住的泪水

社区工作者做为社区聘请的人员,尽管也是根据统一的招录,从百万雄兵中杀出去,可是并不算体制内人员,她们既不算是行政编制人员也不算是事业编人员,因而它们的对待当然也是更低的。尽管全国各地都是有颁布标准社区职业工作中人员薪水员工福利的文档,可是从全国各地材料中可以看到政府部门确立的社区工作者标准工资也不高,一些地域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已经很多年并没有提高。

而且,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前景也较为非常渺小。通常情况下,社区工作者的升职之途便是根据换届选举的情况下,进到社区村两委。可是在中国底层,在本地并没有一定的威望和关联,换届选举的情况下压根没机遇进到村两委。社区工作中的工作职责,最先不容易像商业服务行业一样有明晰的KPI业绩考核。其工作职责有点儿好像企业里的文员、行政部门,就算是必须进到社区走访调查,并没有市场销售和营销推广工作压力。

因此这一份工作中,不容易在精神上给人非常大工作压力。平稳,是由于这一份工作中并没有下岗的风险性,并且都没有过多激发、外出的转变。因此你能朝九晚五,循环往复、日复一日的干下来。最终,家近,是由于社会工作者常常招骋本地居所的人。并且上下班时间都不像企业那般打卡签到严苛。你交待自身的工作任务后,下班了去接个小孩买一个菜,全是可以的。

上边逐层文档通告下发,领导干部怎么讲大伙儿如何干,那么干对不对有没有合理适合不适合,是不用个人职工来考虑和承担的,不良影响较多便是指责,撤销一些资质,不容易大量改动,较为类似国家公务员。相比公司的剑影刀光剑影煞费苦心,在身心疲惫层面并不是一个档次的。

50评论

蘑菇头西瓜头

34岁了,考上社区工作人员,干了半年却不想干了,心情特别差时应该想着这个工作本就是要接收很多负面情绪的,应该自己要建立起一道墙挡住,这个要你自己内心强大起来,来来回回时间长了就知道每天就这么些事情和类型,慢慢就会适应了。

社区工作者不属于事业编也不属于公务员,工作一般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等社区组织,目前来说,没有编制,一般的社区都是实行聘任制的,合同到期可以续签也可以离职,对以后报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没有任何影响。

隐形优势?

①离家近:不用背井离乡,不用深入农村,工作就在城镇社区家门口。

②工作清闲:朝九晚五上班,有事随时请假。

③竞争压力小:社区缺口大,报名人数少。

④福利待遇好:基本工资+各种福利待遇。

⑤招录规模扩大:由于疫情,目前社区岗位严重紧缺。

⑥发展前景好: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可参加定向招聘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

152评论

相敬如冰相思成瘾

是的,我辞了。临走的时候,人事循例问了我离职的原因。并问了我,她也很好奇,为什么大多数专业是社会工作的学生都不愿意做社工,是什么原因呢? 我说,我仅仅从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角度来看。我的看法是: 1.钱的问题。我说在广州一个本科生毕业做社工,扣完五险一金拿到手大概是三千左右。三千块钱扣月租(住城中村大概八百)、水电、网费之类的,没了一千;然后吃饭、交通费和话费是一千;然后平常要买个日用品、买点水果零食、衣服之类的要五百吧。算下来还有五百块钱。要纠结去看电影还是去请人吃饭还是送礼给别人?嗯,那就月光啦。这样子,根本没有办法存钱。还有,前提是不能生病不能出意外。就算毕业后拿到助理社工证,也就多三四百。就工资来说,是足够温饱的。但问题是,你估计总是会在要想着如何省钱中度过的。这样子,谁愿意呢? 2.职业前景的问题。很多职业,其实一开始工资大家都差不多的。但基本上做个三四年,工资会到七八千左右。但是做一线社工的话,做个三四年,工资还是不会变哦!你要做个部长,工资五千吧。除非做到主任级别,就有七八千,但一个家综就一个主任。一个大学生他出来工作只要想着自己温饱就够了吗?ta 还要考虑到结婚、买房、生孩子、孩子教育、赡养老人的问题。这样子,除非做到主任级别,否则不可能存到钱。 3.社工专业度认同的问题。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社工这个专业还是被很多人所不知道的。即便身为社工专业学生,要对自己家里人说自己是干嘛的,实在是太困难。我想当大家知道社工就像知道律师一样的时候,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社工即便工资不高,是一个很有声望的工作,我相信也会有很多人去做的。但现在社会还不认可。 4.社工本身专业性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简直是一个恶性循环。高校培养的社工专业学生不做社工,太多非社工专业的人去做。社工的门槛低,只要你态度好愿意做,几乎是谁都可以做社工。但我认为社工是个“专业”的工作,并不应该如此随便的。尽管社工可以接受培训,但是这样发展根基及不稳啊。许多人并不是真的认同和知道社工理念价值。并且我观察到的家综的服务情况,大多数服务还是以搞兴趣小组为主,治疗性小组很少;至于个案工作的成功几率就很少,而且有些个案可能并不能称之为“个案”。 5.社会的制度性问题。社会工作是个舶来品。社会工作的诞生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去解决。随着1886年睦邻组织运动在美国的兴起,行业协会发展促使社会工作发展;再看看香港,香港社工是在1950年代开始培养社工,1972年社会福利署便只雇佣受过训练的社工专业毕业生担任福利署主任,80年代社工积极参政,当选率颇高。而在现在的大陆体制下,社工想要发起社区运动,是不可能的。很有可能被冠以“颠覆、煽动群众”的罪名。(社工和我说,在社区搞个超过150人的活动居委都不让搞,因为不想“惹事变成聚众”)而我认为,做不到这一点,就做不到社工追求的社会公正。现在大陆的社工仍在是政权的附庸。 最后,我一点不后悔学了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带给我的对社会的思考,让我明白这个社会不应该仅仅是个“商业社会”,它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也应该允许和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假如我不学社工,我可能就是个彻底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我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公益的行为,会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情,转身做个冷漠的旁观者。现在的我,更多了一种理解和支持,或许就是所谓的社会关怀或社会责任感。然而,我是个逃跑主义者。我认同也理解社工,但对于社工,我没有那种使命感。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想,假如社工的发展现状是专业的,得到认可的,我会坚持下去的。

170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