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5
浏览数
18085
如阳光如初见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
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以及人口流动常态化等原因,我国农村传统养老保障不断弱化。同时又因现代养老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我国农村整体养老保障不足。农村老年群体不仅面临着养老的难题,还面临着因家庭年轻劳动力外出而引发的心理、安全和家庭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农村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对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城乡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成为影响我国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补齐当前发展短板、实现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的关键内容。其中,专业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服务者,依托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可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于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农村养老服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构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工作模式过程中,老年人的个体需求情况、农村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农村老年人群体存在内部差异,其面临的问题也错综复杂,既要从宏观层面调节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对农村社区老年人生活环境进行再建构,也要从微观层面对有需求的农村老年人以及家庭提供直接性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具体的社会工作介入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主要着眼于与农村老年人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是社会公平的最好体现。目前,政府已出台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一些政策,如农村低保、新农合,但这些举措实际上并未覆盖所有农村老年人。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格局一直占主导地位。在此层面上,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运作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整合农村老年人的政策法规,使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并积极构建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工作体系相关政策法规;二是政府通过结合行政系统内部既有岗位,开发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相应的岗位,并建立健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三是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农村老年人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四是在原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引进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充分挖掘农村本土性资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第二,中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是在农村社区层面开展农村老年人工作。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并且缺乏老年人参与的社区活动和社区组织。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生产劳动、亲情慰藉、生病照料、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等问题则是中观层面介入的工作内容。首先,农村老年社会工作通过强化日常生活的认同感将社区内居民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借助外部力量激发社区内在活力,提升农村老年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积极拓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养老服务功能。其次,社会工作者在充分了解农村社区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发动和组织村民互助,组织其他社区成员,如妇女、村里的中小学校老师和学生,一起帮助农村老年人增强与农村居民的互动,改善邻里关系。此外,农村老年人自助互助也是操作性较强的活动之一,如组织低龄老年人帮助高龄老年人、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帮助健康状况不好的老年人、经济条件好的老年人帮助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不断推动建立农村失能、留守、高龄等特殊和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最后,社会工作还要强调培养社区领导、促进社区自治,社区中身强体健的、有威望的、有能力的老人都可以成为社区领导,发挥老年人的自身潜能。
第三,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主要是一对一地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服务,内容涉及农村老年人的心理、行为、认知和家庭等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工作方法和相关技巧帮助农村老年人解决个体面临的问题,如心理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充分了解和认识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和需要,直接面向老年人个体采取措施,并通过介入解决具体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第三方介入或改善外部环境,以达到间接帮助农村老年人的目的。在具体实务过程中,农村老年社会工作者结合老年个案工作中自我探索、同理心、怀旧和生命回顾等技巧帮助老年人认识其所面临各种问题的根源,了解其与家庭、周围环境的关系,并通过家庭和社区资源整合促进农村老年人在行为上的积极转变,使老年人主动融入社会、参与活动,从而改善当前的生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背景与意义
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民工服务与管理创新迫在眉睫,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更是农民工群体的服务需求,也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需要持续回应的问题。尤其北京和上海等特大型现代化都市,对于农民工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及其创新成为社会治理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而社会工作则是助力“人的城镇化”进程和缓解农民工社会问题的重要创新手段,这既符合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经验,也是我国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群体的实践经验。
农民工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特殊性和艰巨性是政府和学界的共识,这一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缓解或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我国城镇化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同时,当前传统服务部门相对静态化的服务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工群体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服务需求,因此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转变理念和方法,以积极回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农民工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了如下主要特点:其一,社会贡献与政策福利的非对等性,流动人口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却没能均等化地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其二,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农民工群体正在进入代际更替的末期;其三,流动原因更趋多元和复杂,第二、三代农民工更青睐城市的工作与生活,留在城市的意愿更加强烈;其四,流动方式由个体劳动力流动向家庭化迁移转变,并带来整个需求的变化,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和家庭问题日益成为核心关注点;其五,流动形态由“钟摆式”流动向在城市稳定工作和生活转变;其六,需求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等特点,对社会政策的诉求更加强烈。因此,农民工社会问题的解决亟须借助具有专业性的服务手段为解决农民工社会问题注入新的发展力量。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服务,不仅是国际社会工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农民工社会服务与治理创新的重要选择。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社会组织在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群体的实践上取得了较好成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从国际社会工作发展历史来看,移民社会工作是较多社会工作先发国家和地区的领域之一,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而向前推进的。反过来讲,社会工作也是应对城镇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的重要专业力量。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城市劳动者和产业工人的主体,更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较早进入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视野。
自2006年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呈现出全面发展和快速推进的突出特点,在既有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再次受到高密度关注,也成为社会工作发展领域不可或缺的内容。《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社会工作政策制度都明确将农民工纳入社会工作重点服务对象。再加之民办社工机构的早期介入和经验探索,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农民工社会服务与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一方面,顺应了国家引导解决农民工社会问题、促进其城市和社区融入的时代要求。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多元方法可以有效协助政府推进农民工社会问题的解决,也能够协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步伐;另一方面,把农民工服务纳入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重要领域,也拓展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和范围,它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故人温残
1、坚定一个思路: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全民共建。首先,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健全体制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开展教育培训,编织起延伸到农村基层的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通过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机制;其次,采取“盘活存量、多元吸纳、转换提升、专业引领”科学方式,发展“社工、从工、义工”三支队伍,为统筹城乡社会服务“均等化”提供组织保证。三是改革传统的政府包揽社会服务管理模式,调动民营资本和职业社工积极性,拓展社会工作的社会化职能,使之真正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延伸和补充。四是构建“政府主导、社工服务”制度体系,为各级社工机构提供可持续发展经费保障,让专业社会工作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务实成效,以彰显政府职能转型后的社会机制活力。2、以社区诊断为突破口:巩固和完善社区民主管理自治机制。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社工介入行政村管理,除个案、小组方法外,社区诊断是重要突破口。首先,要结合行政村换届选举,宣传贯彻宪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增强村民法律意识,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其次,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帮助建章立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民主监督等制度建设,推动社区自治管理,依法治理社会事务;其三,引导、帮助社区居民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提高村两委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区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因此,以构建“示范社区”为特征的专业化社会工作,必然成为政府关注的新农村建设大事。政府实现管理职能转移,应改变过去大包大揽做法,把涉及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化职能,如民主管理、公共服务、乡风民俗和社区利益诉求等,交还给社会,在政府主导下,启动民营机制和专业化运作,延伸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乃至民主自治政策的实惠,才能真正体现“和谐在社会,活力在社区”的优越感。这个转变,必须有专业人才介入,通过培养“示范典型”影响带动周边。既要在纵向持续推进典型引路,又要在横向创新点面结合机制,运用点上经验指导面上工作,因地制宜、滚动式发展,争取在“十二五”期未,全国约有20-30%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本,达到社会工作专业要求的示范社区标准。3、国际视野、本土路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社会化新路。本土化社会工作在中国古代就不泛实例。如,孔子大同理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鲧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法、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墨子主张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等。可见,中国式社会理想,小康、和谐等社会工作理念,都孕含着丰富的“社会责任”内容,这不仅是东方文化精粹,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根基。它与西方从基督教义演绎而来的“爱心救助、普世情结”,施舍弱者的“救世主”人道精神、个人责任观等,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执政为民、权为民用”,不仅是我党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宗旨,我们倡导社会工作,目的是“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不是一种改良或安抚。诚然,西方国家从社会责任出发,创立的许多福利性政策,如“助人自助”社会工作理念,对我们仍然有可参考价值。但不能全盘照搬,忽视民族传统根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用国际化视野,探讨本土化路径,走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社会化新路。4、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激发农民自觉参与美丽、幸福家园建设。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存在“对政府投入期望过高,却对自身作用发挥意识颇淡”的“等、靠、要”,甚至不作为思想。党的各级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细胞,通过引导社会服务,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设“连心桥”,可起到执政党在群众中不可替代的政治核心作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细胞,如何通过引进社会服务,启迪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只有通过专业社工人才介入,宣传新农村建设美好愿景,宣传示范区农民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新观念、新风尚,使“学有榜样、干有信心”,才能激发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