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实务攻略

如葵的颜如光的念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4161

首页> 工程师报名> 注册安全工程师实务攻略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猫港余音

已采纳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因为不同专业的实务科目具体内容不同,因此要学习的知识点也不尽相同,但可以根据专业内容进行概括划分,再制定备考方案。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科目分数满分均为100分,合格分数线一般为试卷满分的60%,即60分。

因为不同专业的《实务》科目具体内容不同,因此要学习的知识点也不尽相同,但总体可以分为三类。

1.道路运输专业:实务教材为主,管理适当浏览

由于道路运输专业的教材内容相对较全,基本上能够覆盖大部分的实务考试考点。

因此我们在学习道路运输科目的时候,可以以教材为主,如果有余力,可以再适当学习一些管理相关知识点呦。

2.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化工专业:《实务》与《管理》科目并重

对于这五个专业来讲,教材主要针对的是专业知识,管理相关的知识点相对较少。

但在实务考试中《管理》的知识点也占到了很高的分值,因此对于这些科目,我们要学习《专业实务》和《管理》两门课程的内容。

3.其他专业:《技术》与《管理》科目并重

其他专业比较特殊,这门科目《实务》教材基本上都是事故案例,没有相关的知识点。

其他科目考察的知识点主要来自《技术》和《管理》科目,因此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而言,我们还需要学习《技术》及《管理》科目的课程内容。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科目分数满分均为100分,合格分数线一般为试卷满分的60%,即60分。

参加4个科目考试的人员必须在连续的4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免试1个科目的人员必须在连续的3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应试科目,免试2个科目的人员必须在连续的2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应试科目。

资格考试合格后,由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应急管理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用印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中级)》,该证书在全国范围有效。

已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报名参加其他专业类别考试的,考试合格后,核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的相应专业类别考试合格证明。

161评论

我想一直这么爱着他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在各类资格考试中属于难度中等的考试,知识点本身难度不大,难在知识点多,分散在各个专业中,对于考生的学习和理解都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下面我给大家介绍2022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备考攻略。

(1)基础阶段:4月-5月

这一阶段以基础学习为主。跟随基础视频课通读教材和大纲,了解知识点、考点、重点和难点,配合做一些基础习题增强基础知识学习效果。把握整体知识结构,初步建立知识框架。

(2)强化阶段:6月-7月

这一阶段需要强化基础,把握考点。对比总结新旧教材变化知识点,掌握新教材新增知识点和旧教材新修改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明确重要考点。做一些习题保证学习效果。适当做做真题,把握学习重难点。

(3)刷题阶段:8月

这一阶段需要做大量习题,检验学习效果,扫除知识盲区,填补知识漏洞。结合教材、笔记、高频考点掌握考试要点。整理错题、难题,找到自己的知识薄弱部分,并及时补足。

(4)冲刺阶段:9月-10月

这一阶段需要精研历年真题,把握命题规律,琢磨命题思路,分析选项设置特点,总结解题方法。做真题时要联系题目背后的教材基础知识,重点复习高频次考点知识。

(5)考前:

这一阶段需复习笔记和错题,查漏补缺。做好考前知识点速记。做题保持感觉。强烈建议自己以命题人角度做做考前预测。适当看看预测视频课,做做预测卷。最后,需要调整好心态。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1、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单项选择题中,没有把握时,也要排除干扰项后,猜也要猜一个,不能空着。

2、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多项选择题中,当对某个选项没有把握时,宁愿少选,少选可得分,错选不得分。

二、案例题答题技巧

1、审题时注意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背景材料的描述的关键词;

2、做题要有问必答,每一个带疑问的地方都要回答,都是采分点;

3、答案最好分条作答,条理清楚,易得高分。

55评论

深情久伴两个我全要

【篇一】2021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专业实务》知识点汇总

1.安全技术措施

按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分: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电气安全技术措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措施(如锅炉与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措施、场内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措施等)、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措施等。

2.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培训制度,其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投入,职业健康管理等提出的措施。

常用的安全管理措施有:

1)建立或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4)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5)加强安全生产检查

6)编制或完善应急预案

7)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

【篇二】2021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专业实务》知识点汇总

加油站静电火灾突发性强,常伴随着爆燃、爆炸,扑救难度大,易造成人员伤亡,必须主动做好预防工作。

1、控制油气散发和集聚是加油站防火工作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

、全面推广应用全密封卸油法

油罐车和油罐上安装气相管,在油罐车卸油的同时,将油罐车中的油蒸气回流到油罐车里,避免油罐中的油蒸气从呼吸管中压出,污染空气和产生可能的集聚。

、使用密封加油技术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加油站都是采用敞口加油。加油枪将油品注入汽车油箱的同时,将油箱中的油蒸气“挤”出,散发在空气中,这不仅浪费能源,污染环境,同时还对安全构成威胁。应推广应用密封加油技术,使油蒸气经气相管回流到油罐或油气回收装置里,减少油气散发和集聚。

、应用直埋式地下卧式油罐,取消罐室储油,严禁将油罐、加油机置于室内。因为室内空气不流畅,油蒸气容易集聚,容易引起操作人员中毒和油蒸气达到爆炸极限

、增加通风、消除低洼

由于油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在通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易集聚在一些低洼处,当油蒸气浓度达到爆炸极(浓度为~),遇到明火就会产生爆炸燃烧,因此加油机、卸油口、油罐操作井、呼吸管都应设在通风良好的区域。同时,在加油站爆炸危险区域及邻近区域地坪以下应尽量避免有坑或沟,如有,应用黄沙或素土填实。

2、合理安全地导除静电能够有效防止静电火灾事故的发生

、静电接地

(1)加油站建设的初期就应该将油罐体用扁平铁进行静电接地,当油罐做了防雷接地时,静电荷可以沿防雷接地泄人大地,因此防雷接地可以兼作防静电接地装置。加油车卸油时,应连接静电接地柱,以导除油罐车上的静电,当天气炎热干燥时,应向加油场地浇水,以降低温度和增加湿度。

(2)地上或管沟敷设的输油管线的始端、末端,应设防静电接地装置,以避免管线上聚集大量的静电荷而发生静电事故。两法兰盘之间应做静电跨接,使整个管线的静电荷都能及时泄向大地,如用导电性良好的扁铜带连接相对的法兰盘即可迅速导除静电。

、规范装卸、测量

尽可能采用暗流输油,严禁悬空灌注油品,避免发生湍流和溅射;尽可能减少燃油搅动,运油车往返途中要行驶平衡;禁止向刚停车和刚卸过油的油车、罐车取样以及用油尺测量油料,应静置稳油10min后开盖作业。

、控制流速

加注燃料油时,流速不宜过大,尤其是开始时,要减缓流速。含有水分的燃料流速不应超过lms;不含水燃料不宜超过lms;在油品没有淹没进油管口前,油的流速应控制在~1ms内。

、使用抗静电添加剂,能降低油品电阻,提高燃油导电性,减少静电荷的产生与积聚。但由于抗静电添加剂的成本较高,目前主要应用在航空燃料中。随着乙醇汽油的推广,以醇类为载体或溶剂的抗静电剂会越来越多地使用在不同领域。

3、定期进行静电检测,设置报警器

加油站通过有资质的电气检测公司在每年的春秋季节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接地电阻的测量,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可以结合每年加油站的防雷检测进行。单独作排放静电的接地,电阻不准超过100Ω,输油管线始端、末端的防静电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

在卸油口处设置报警器,卸油时一旦出现静电压过高及时报警。应逐步推广使用带自锁报警功能的静电接地装置,提高静电导泄的可靠性。

4、预防减少人体静电的危害

(1)在危险区域的入口处应设立手握金属接地体,工作人员应先以手触摸接地金属器件等方法导除人体所带静电后,方可进入。

(2)必须穿着防静电鞋、防静电服或棉制工作服,使用符合安全规定的防静电工具,要避免穿化纤衣物和导电性能低的胶底鞋,工作人员穿着防静电服时,内衣严禁有两件以上涤纶、尼龙等材料制成的服装,以预防静电引发火灾。

(3)不宜在危险区域的地坪涂刷绝缘漆,严禁用橡胶板、塑料板等绝缘物质铺地。

5、加油站中应禁止使用手机等非防爆无线通讯工具

加油机、地下油罐出口、通气管以及泄油口附近的三米范围之内属于防爆区,特别是当向油箱注加汽油时,原来空油箱内的油汽便向外飘散,加之新注入的汽油也向空中挥发,使加油的车辆周围油汽密度骤增。如果在防爆区内打手机,会因以下三种原因引起爆炸:

其一,手机按下开关的瞬间会产生轻微火花;

其二,处于发射或接收信号状态的手机在瞬间产生的电子摩擦可能点燃油汽引发爆炸。

第三,对于无线设备,其发射的无线电磁波,会引起一定范围内的金属物体产生感应,甚至产生尖端放电等。

6、采用阻隔防爆技术(HAN)对加油站进行安全改造

经过(HAN)改造的储油罐、运油罐车、液化石油气钢瓶等装有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容器,即使遇到静电、明火、焊接、枪击、雷击、碰撞、误操作等意外事故也不会发生爆炸,从而保障了这些容器使用的安全。这项技术已经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的验收,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39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