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6502
余瘾
培养卓越工程师就是要使工程教育的办学方式实现从学科专业单一性和独立性向学科大类交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根本转变;使培养目标实现从重视理论传授向重视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转变;使评价标准实现从唯论文唯奖项等向考察实际创新贡献为主的根本转变。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已被列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近日,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举行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0所985知名高校进入了“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单位名单。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在稳步推进。 从培养卓越工程师到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如何?卓越工程师该如何培养?科技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历经十余年,经历了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再到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三个发展阶段。”重庆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罗远新介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服务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教育部出台了多项专门的政策措施,各地政府和高校也积极行动,组织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形成了持续建设的体制机制。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2017年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三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今年9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瞄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及时增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本科专业71个,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建设了1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会同行业部门布局建设了50所现代产业学院、33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11所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累计支持1100多所高校和800多个企业实施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两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支撑了第一制造大国的建设发展。 改变“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高校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着力点。此次教育部将10所985高校作为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主要依托这些高校优势学科专业,实施特色人才培养专项,使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建立教学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等。 以中西部地区首个卓越工程师学院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该学院的定位为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试验田’。”重庆大学常务副校 长、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刘汉龙表示,学院主要聚焦“智能化+新能源”的产业发展方向,突破传统学院学科边界,以解决产业共性技术和需求创新问题为导向,努力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重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培养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国家急需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 在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更像是一场学术研讨会。学生以项目制组成团队,创新试验的成果在该学院实验室里随处可见。 “我们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希望改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刘汉龙介绍,学院采用项目驱动模式,主要围绕智能汽车、智能制造与产品创新三大方向,设置系列技术类课程和项目制课程,搭建系列共性技术实验室和应用实验室,按照实验室管理模式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学生培养过程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课程将由重庆大学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讲授,企业导师进驻课堂。工程硕士、工程博士要在企业科研实践累计达到1年和2年,这让学生毕业后立即就能着手企业的研究项目。 急国家所急培育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则重点瞄准“储能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双碳”“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商用大飞机”等领域培养专项人才。今年秋季学期首批252名研究生已进入该学院学习。 打通卓越工程师培养“最后一公里” 如何培养出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如何打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刘汉龙表示,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生态,是我国科技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卓越工程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稀缺资源。培养卓越工程师就是要使工程教育的办学方式实现从学科专业单一性和独立性向学科大类交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根本转变;使培养目标实现从重视理论传授向重视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转变;使评价标准实现从唯论文唯奖项等向考察实际创新贡献为主的根本转变。 此外,还要支持建设新型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有助于加强政府和市场对教育的协同赋能,填补现代产业学院与未来技术学院之间的空白地带。同时,卓越工程师学院通过项目制教学和扎实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产品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探索解决国家和产业对关键重大技术的创新需求。 2020年重庆大学和重庆两江新区合作开展新工科教育实验,在国内率先创建“学科交叉,项目驱动”重庆大学明月科创实验班,打通产业和学校的边界,成效明显,此次成立的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就在此基础上深化合作而来。 在首届卓越工程师培养高峰论坛上,多名院士专家也共同指出促进校企联合,深化产教融合,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 “卓越工程师培养要将授课方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现场教学转变,把课堂和实验室开设在工程一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表示,要在工程一线不断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向锦武认为,高校目前对航空领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复合型跨学科创新人才紧缺,还需建立以实际工程需求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联合发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中,也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要始终致力协同联动,充分调动校企积极性,联合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深度融合。(记者 雍 黎)
海棠花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三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为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明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三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是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启动大会编辑校企合作校企合作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会议。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22个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20多家企业的代表和60多所高校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培养特点编辑教育部“卓越计划”启动会 陈希副部长讲话教育部“卓越计划”启动会 陈希副部长讲话“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细则编辑主要目标卓越计划之清华大学卓越计划之清华大学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1] 基本原则卓越计划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卓越计划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实施领域卓越计划之上海交通大学卓越计划之上海交通大学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要特别重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 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1] 实施措施编辑一、创立高校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卓越计划之西南交通大学卓越计划之西南交通大学新机制;二、以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四、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五、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部门职责编辑卓越计划之南京大学卓越计划之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政策支持,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共同采取措施,破解难题,教育界要加强与工业企业界的合作,高等学校要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本地区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并对本地区参与计划的高校予以重点支持。国务院主要参与部门:人社部、财政部、工信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交通部、商务部、国资委、质检总局、安监总局、中国工程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主要参与行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卓越计划之华中科技大学卓越计划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等。教育部将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安排,主动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有关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政策、实习安全与保险政策、联合培养企业的财税政策等,为实施“卓越计划”,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育部教育部在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该计划的实施:卓越计划之北京交通大学卓越计划之北京交通大学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卓越计划之华南理工大学卓越计划之华南理工大学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国家留学基金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习。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制订通用标准,与行业部门联合制订行业专业标准,高校按标准培养人才。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中国工程院卓越计划之天津大学卓越计划之天津大学(2张)启动“卓越计划”,加紧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委托左铁镛院士到会讲话)。中国工程院高度重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积极支持和配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并围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组织开展了相关的咨询研究。实施“卓越计划”,需要科技界、教育界和企业界携手合作。为支持计划的实施,工程院推荐了十多位院士,与教育部联合组建“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卓越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目的就是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将各方面专家的智慧凝聚到“卓越计划”的具体实施之中,确保科学推进“卓越计划”。住建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卓越计划之东南大学卓越计划之东南大学副巡视员赵琦介绍了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高校土建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经验。赵琦表示,住建部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卓越计划”给予支持:一是与教育部门、行业学协会、企业、高校共同构建土建类专业“卓越计划”组织管理体系。二是研究制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标准,为“卓越计划”培养提供依据。三是选择部分通过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参加“卓越计划”的试点。四是鼓励建筑企业、勘察设计机构及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卓越计划”。院校名单编辑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2] 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天津大学燕山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南昌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方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中北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沈阳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长春工程学院吉林化工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淮阴工学院常州工学院盐城工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温州大学中国计量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厦门理工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南昌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烟台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州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海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理工学院成都大学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科技学院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新疆工程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三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
优质工程师报名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