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师主要事迹

中你的毒已经上瘾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7

首页> 医学> 中药师主要事迹

5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伴我醉

已采纳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岳太和山(武当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27评论

街头奔跑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168评论

说不完的甜言蜜语理不断的藕断丝连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

116评论

声嘶力竭的情歌

李时珍生平事迹: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告诉李时珍,他爹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让李时珍给看看。说完把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李时珍抓起药渣,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诉他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日华本草》的记载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38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地立碑纪念。解放后,李时珍基地,又得到再次修整。 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67评论

沧桑的曾经光明的未来

他的主要事迹如下:一、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业务技能堪称一流。他常说:“要做一名称职的医生;就得有过硬的业务水准。”他在实践中履行了这一诺言。1985年调回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工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名特殊的女病人(结婚多年不能生育)使他成为一名专治不孕症的医师。十几年如一日,他向书本学习,先后研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中国古代房内考》等近百本中医书籍,做了近20万字的心得笔记。为了能研制一帖专治不孕不育症的药物,经常利用休息天,到上海附近的山区里采集药物、尝试药物。他把药方用疏通经络的方法和艾草熏烤的手法,由表及里,大胆实验。为了找准穴位,确保最佳疗效,他不知在自己的身上做过多少次试验。为了使药效配合得恰到好处,他不仅自己用口尝试,而且让妻子与自己一起尝试。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他到处拜名医,寻遍申城及周遍地区的药师。自费收集了70多帖民间的土特秘方。结合自已的临床,不断加以改进,从数百种中草药中,精选出16种有特效的中草药,精心提炼加工出纯中药颗粒冲剂“开元冲剂”, 于1999年获得武警部队医院院内制剂:武制FP02022批文;2002年获得武警部队武制流字【2002】第01号批文,能在全国武警部队推广,已在嘉兴、无锡、大连、沈阳、西安武警医院使用。自拟自制“开元冲剂”专治女性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不调、继发闭经及输精管阻塞所致无精子症。动物试验(大鼠)证实“开元冲剂”中剂量、高剂量能显著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生长。他不断总结经验,先后撰写论文30余篇,其中20多篇刊登在全国性杂志和医学书籍上,《艾灸治疗不孕症128例疗效观察》于1996年获得武警部队医疗成果三等奖。他编写的专著:《沈观印话不孕》、疑难病中西医结合丛书之一《不孕不育症》、《沈观印话不孕》修订版《不孕不育疑难病医案录》,填补了国内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症的空白。不少国家的医护人员专程到我院访问取经,或邀请他外出讲学。18年来,已治愈2116名不孕不育症患者。二、不记得失,无私奉献,职业道德广为传诵。在沈观印的脑海中,一直铭刻着“一个好的医生,要时刻想着奉献,不能给金钱的铜臭玷污白衣战士的名号。”沈观印同志由一名普通医生成为了一名著名专家,他付出的太多太多。有人说,你已功成名就,你的收入应该跟你的知名度划等号,以弥补你付出的巨大代价。然而,他仍然是过去的他,每天早晨骑着自行车提前上班,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工作岗位。整日穿着一身橄榄绿,从没有穿过一件名牌服装。加班误餐,要么啃着冰冷的面包,要么吃碗汤面。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全国各地甚至外国朋友慕名赶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每天,他超负荷地工作。由于求子心切,很多人悄悄地向他塞红包,请他赴宴,甚至有的送礼上门,都被他一一婉言谢绝。据不完全统计,他拒收病人红包、礼物680多人次,折合人民币10万余元;国内先后有7家医院出高薪聘请他,其中一家年薪开到了 20万元,但他从未为之所动。一名马来西亚商人想挖他到国外去开私人诊所,开出的价位令人啧舌,结果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他共收到各类锦旗86面,镜匾32块,感谢信1000多封。患者发自内心地称之为 “当代送子观音”。三、一心为民,热忱服务,工作作风令人敬佩。“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这是沈观印同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当他收到治愈患者寄来的娃娃照片,他都会奔走相告,“看,又治好了一个。”为了方便病人治病,坚持每周两至三次到邮局为病人邮寄包裹,他家的旧床单和旧衣服都被他用光了,外孙女出世只好到外购买尿布。他抽屉里3000多张邮寄包裹回执,真实地记载着他一片真情为病人服务的动人故事。邮局的人都说,沈军医对待病人就象对待自已的亲人一样。为增强患者对不孕症知识的认识,他每月都要义务地举办一次专题讲座,还开通了“沈观印热线”,家里的电话成了免费向广大患者提供服务的工具。他给患者治病,从不分是不是节假日,特别是对外地患者,只要病人来院求治,他随叫随到。对待病人总是笑脸相迎,耐心解释,热情周到,总是变着法儿让患者开心,精神上予以莫大的鼓舞。病人有什么需求,他都能及时相助。十几年来,他放弃了每年的休假,也几乎没有过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由于工作量大,他常常加班加点,甚至有时带病坚持工作。在医院工作的人,经常看到他边挂盐水,边在回答病人的问题。很多病人都由衷地说,沈医生真是一名人民的好军医。鉴于沈观印同志的杰出表现,2000年底,武警总部给他荣记三等功一次,2001年,被评为武警部队优秀共产党员,被《上海市2001年年鉴》收录为10名“著名人物”之一。2001年8月,沈观印到了退休时间,但为了部队的需要,为了病人的需要,在部队领导的要求下,他毅然同意再干三年(延聘)。现任武警部队医学科学技术专业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武警部队中医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武警部队卫生系列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武警部队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中心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男科学会不育症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性医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委员、上海市中医不育症协作中心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风痹症康复俱乐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徐汇区老年医学会副理事长等10个职务。

49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