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13450
暖色爱人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运用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大致趋势;准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2.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能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
3.语文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策略,能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动机、组织学习、总结提升;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能依据教学需要恰当选用教学媒体。
4.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及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式;能够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评价理念为指导,针对学生实际,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领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运用分析文本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解释推论、评价判断的能力。
3.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知识,遵循高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写作教学的过程,能够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目的、内容及要求,自主、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5.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根据学生需求,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6.正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能够在教学中体现其倡导的基本理念,落实其规定的课程目标。
7.熟悉现行通用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方式、选文特点,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教材。
8.掌握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
9.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基本理念和模块设置,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
2.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已有知识水平,诊断并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4.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5.能够把握所选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准确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6.能够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所选教学内容及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7.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
8.了解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9.能够设计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如读书报告会、书评交流会),引导学生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10.了解编制教学方案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方案。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2.能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
3.能够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4.能够根据高中语文的不同课型(如讲读课、自读课、活动课),运用恰当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
5.能够在阅读、写作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反馈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6.能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反思。
7.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
8.能够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形成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等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恰当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
2.能够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够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内容,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评价策略。
4.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语文学习的状况,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5.能够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完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能力。
三、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学习《声声慢》,有学生提出课文的插图有错误,窗前的菊花太繁盛,没有“满地黄花堆积”的凄清之感。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A.插图问题我们还是课下再讨论,好吗?
B.有点道理,大家看看插图还有没有其它错误?
C.很有批判意识,敢于质疑教材,大家为他鼓掌。
D.观察很仔细,来描述一下你体会到的凄凉之感吧。
(2)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生1: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是自杀!
(学生一片哗然)
师:杀出程咬金来了,说说你的观点。
生1: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生2: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致死。
生1: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了她,不让她做祝福的事,不做就是了。她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生3: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生1:她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兴许在李镇、王镇能找到活干呢。
生4:“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有李四老爷,王镇有王四老爷。
师:你们的讨论已经涉及小说的社会环境。请大家阅读第一二段,想一想“鲁镇”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A.教师能抓住讨论的焦点,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B.学生讨论没有涉及问题的实质,影响了教学进度。
C.教师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观点,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尊重。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探究故事发生的背景。
2.教学设计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2)题。
李白《将进酒》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单元介绍
《将进酒》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为:《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苏幕遮? 燎沉香》。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中写道:
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实物投影。
问题:
(1)作品中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词句写出你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2)根据以上材料,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案例分析题
(1)以下是一位教师使用语文读本的方法,阅读材料,总结该教师使用语文读本的特点(写出一点即可),并简要分析。
①专题讲演。由小组讨论推荐中心发言人,或学生自荐谈感受。
②主题辩论。围绕本组感兴趣的篇章选题。辩论不求正规,只求思想的碰撞。
③精彩文段推荐。主要由文段朗读和推荐意见两个环节构成。
④“我喜欢的20句话”。要求学生记住阅读篇目中印象最深刻的20句话并能够默写。
⑤“我最喜欢的文章排行榜”。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读本》篇目打分,然后统计出数据并张榜。
(2)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问题。
我爱我“家”
(一)
①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有一个家:爸爸、妈妈和我。我家有一套三居室的房子,爸爸和妈妈有一张大大的双人床,而我有一间粉红色的小房间。对了,还有一只成天睡觉的哈巴狗。
②家,最让人依恋的是爸爸的肩膀、母亲的怀抱,爸爸的肩膀坚稳如山,母亲的怀抱温暖似春。早上起床有妈妈做的早餐可吃,晚上和爸爸一起游戏。周末我们一家人还常去爬山野餐呢!爸爸和妈妈给我讲了好多好多的事情:泰山、长城、金字塔、泰姬陵;巨石阵之谜,尼斯湖怪兽;蜂鸟只有两三只蜜蜂那么大,海马是由“爸爸”“生”出来的……
③哦,还有乖巧的小狗不断地摇着小尾巴……
④小时候,家是我生活的全部。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采,但我爱我家,我恋我家;家,让我放心地躺在她的怀里,让我串起一个个班斓的梦。
(二)
⑤大一点了,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把我送到了一个有许多小朋友的地方,把我的手交到了老师的一双很温柔的手上。于是,我来到了学校——我的新“家”。
⑥学校里,有我的老师。老师,是舵手,带着我们在学海航行;是向导,领着我们在书山长途跋涉。老师,是无私的太阳,把光明和温暖不断地倾注到我的身上和心上……老师,是你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为我指出人生的真谛。
⑦学校里,还有我的许多朋友。我的朋友是清风,总会带来清凉,扫除我心中的闷热;是久旱的雨露,滋润我心田上的花朵;是雨天里的一把小伞,是骄阳下的一片绿荫,是长征路上的甘泉……在学校里,我们放声地读书、交谈、拼搏,骄傲地大笑……
⑧我爱这个集体,这个“家”。
(三)
⑨与我的伙伴一样,我,黄皮肤,黑眼睛,流淌着我们祖先的血……“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让中华民族的光荣、伤痛与我同在,让秦皇汉武的英魂与我同在;让杜甫、苏轼的华章、白发与我同在;让北国江南与我同在,让长江黄河与我同在;让少年中国与我同在,让中国少年与我同在;让飞天神舟与我同在……
⑩我们是花儿一样的少年,我们是挺拔的小树,我们是矫健的雏鹰,总有一天,我们会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会在蓝天白云下翱翔……我心动于“家”,我爱祖国这个“家”。
(四)
①几年前有人曾问过我,下辈子,你最想要个什么家?我当时说:那要看缘分。
②现在看来,我是十分有缘的。有人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偶然一遇”。我想,下辈子我肯定再做爸爸和妈妈的女儿,肯定再做今生老师的学生,肯定再和今生的朋友同窗,而更重要的是,我肯定还是一个中国人! ③我要大声地说,我——爱——我“家”。
问题:
①请找出第④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第⑦段中的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错别字A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
错别字B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
病句: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
②请指出该作文存在的问题(写出一点即可),并提出修改建议。
高歌取醉
1.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2科):《综合素质考试大纲》、《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2.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2科):《综合素质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3.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15科):《综合素质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等13科。4.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15科):《综合素质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等13科。其中,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综合素质考试大纲》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是相同的。面试考试大纲分为三类:《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初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高级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拓展】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离人迈进老树
《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 考试目标
1. 英语学科知识与能力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沟通能力;具备从事高中英语教学所需要的英语语言能力;能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等相关知识。
2.英语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适合高中英语教学的学科教学知识和英语课程标准知识,并能用以指导高中英语教学。
3.英语学科教学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英语学科特点,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并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学方案。
4. 英语学科教学实施能力
理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具备实施语言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能够依据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5. 英语学科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
了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进行恰当的评价;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思路。
二、考试模块内容与要求
(一) 语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学研究中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2.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包括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获取教学资源和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和与学生良好沟通的能力;能够筛选并改编适合高中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材料。
3.能在语篇中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学等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二)语言教学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英语教学基本理论,理解语言观、语言学习观、语言教学观等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2.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目标内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以及课程标准的其他相关知识,并能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运用。
3.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的教学基本原则、讲解和练习方法。
4.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听、说、读、写)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训练方法。
5.能结合英语社会文化语境,设计并实施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训练。
(三)教学设计
1.了解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已有的英语知识、语言能力和学习需求,能够说明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2.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3.掌握根据恰当的教学内容,设定合理、明确与具体的教学目标。
4.能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安排合理的教学过程、编制辅助教学材料。
5.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有效的学习评估活动。
(四)教学实施与评价
1.掌握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能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活动。
2.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语言讲解、互动练习、提问、反馈等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3.掌握课堂管理基本方法,熟悉课堂活动常用组织形式,能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能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发挥教师的作用。
4.掌握课堂总结的方法,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与评价,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5.了解现代教育技术,能够针对不同英语课型,整合多种资源和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
6.了解高中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知识与方法,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
7.掌握教学案例评析的基本方法,能够对所给的教学案例进行评价。
8.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思路。
三、试卷结构
四、 题型示例
I. 语言知识与能力
1. 单项选择题(语言知识)
(1)Thousands of ex-army officers have found _________ jobs in private security firms in the US.
A. lucrative B. ludicrous
C. longish D. lucky
(2)The manager persuaded the team to play the game. What actually happened according to this statement?
A. The manager played hard.
B. The team played hard.
C. The team actually did not play.
D. The manager actually did not play.
II. 单项选择题(阅读理解)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
Transcribe the sound represented by the underlined letter(s) in the words and then describe it. (10 points)
Medicine in Britain
In Britain there is a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the NHS), which is paid for by taxes and national insurance, and in general people do not have to pay for medical treatment. Every person is registered with a doctor in their local area, known as a general practitioner or GP. This means that their name is on the GP’s list, and they may make an appointment to see the doctor or may call the doctor out to visit them if they are ill. People sometimes have to pay part of the cost of drugs that the doctor prescribes. GPs are trained in general medicine but are not specialists in any particular area. If a patient needs to see a specialist doctor, they must first go to their GP and then the GP will make an appointment for the patient to see a specialist at a hospital or clinic.
Although everyone in Britain can have free treatment under the NHS, it is also possible to have private medical care, for which one has to pay. Some people have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to help them pay for private treatment. Under the NHS, people who need to go to a hospital (e.g., for an operation) may have to wait a long time. If they pay for the treatment, they will probably get it more quickly.
Anyone who is very ill can call an ambulance and be taken to a hospital for free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Ambulances are a free service in Britain.
(1)In the British medicare system, a doctor who serves a local community is more likely to be paid by ________.
A.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B. everyone in the country
C. insurance companies D. tax payers and personal contributions
(2) Some people opt for private medical service because it is ________.
A. quick and free
B. long waiting list and paid service
C. short waiting time and paid medicare
D. short waiting time and better medicine
III. 语言教学知识
1.单项选择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belongs in communicative practice?
A. Repeating sentences that the teacher says.
B. Doing oral grammar drills.
C. Reading aloud passages from the textbook.
D. Giving instructions so that someone can use a new machine.
2. 简答题(中文作答)
(1)请辨析下列两个句子的不同点并解释原因。
Did you eat something this evening?
Did you eat anything this evening?
(2)英语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并处理学生的语言错误?请举例说明。
IV.教学设计题
请根据以下提供的信息和语言素材进行教学设计。本题用英文作答。具体要求是:根据所提供的语言素材设计教学活动,要求教学设计目标具体、教学内容分析恰当、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完整、师生任务明确。
学生概况:本班为中等城市普通学校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班级人数为40人。多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合作意识较强。
教学时间:45分钟
语言素材:(加粗单词为学生首次接触的词汇)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above five to seven million people spoke English. Nearly all of them lived in England. 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 people from England made voyages to conquer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nd because of that, 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Today, more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first, second or a foreign language than ever before.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even if they don’t speak the same kind of English. Look at this example:
British Betty: Would you like to see my flat?
American Amy: Yes, I’d like to come up to your apartment.
So why has English changed over time? Actually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t first, the English language spoken in England between about AD 450 and 1150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English spoken today. It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the English we speak at present. Then gradually between about AD 800 and 1150, English became less like German because those who ruled England spoke first Danish and later French. These new settlers enrich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especially its vocabulary. So by the 1600s Shakespeare was able to make use of a wider vocabulary than ever before. In 1620 some British settlers moved to America. Later in the 18th century some British people were taken to Australia too. English began to speak in both countries.
Finally by the 19th century the language was settled. At that time two big changes in English spelling happened: first Samuel Johnson wrote his dictionary and later Noah Webster wrote The Americ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The latter gave a separate identity to American English Spelling.
English now is also spoken as a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in South Asia. For example, India has a very large number of fluent English speakers because Britain ruled India from 1765 to 1947. During that time English became the language for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English is also spoken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nd countries in Africa such as South Africa. Today the number of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is increasing rapidly. In fact, China may have the largest number of English learners. Will Chinese English develop its own identity? Only time will tell.
V.教学情景分析题(中文作答)
分析以下教学片段:
T: What did your mummy do yesterday, Wang Lin?
S: My mummy buyed the dress for me.
T: Oh, that is nice, your Mummy bought it for you, did she?
S: Yes.
T: Where did she buy it?
S: She buyed it in town.
T: Oh, she bought it in town for you. Well, it is very nice.
优质教师资格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