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9255
怕最后
2020下初中音乐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音乐《蓝色多瑙河》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音乐,多媒体展示蓝色多瑙河视频
教师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图片中美丽的景色、动听的背景音乐让我们沉醉其中。这就是欧洲的第二大河——多瑙河,他像一条蓝色的丝带横贯欧洲大陆,很多文人墨客用诗句赞美它。
2.揭示曲目
有一位音乐家为了赞美多瑙河,谱写了一首著名的乐曲《蓝色多瑙河》,这首歌曲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这位音乐家走进这蓝色多瑙河,一起领略多瑙河上美妙的异域风情。
(二)新课教学
1.初次欣赏乐曲,介绍圆舞曲。
教师提问:乐曲是几拍子的?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乐曲是38拍,38拍强弱弱的轻快、优美特点带给我们的情绪是热烈的、欢快的,有一种舞曲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它就是圆舞曲。圆舞曲又叫华尔兹,三拍子,曲调流畅速度可快可慢。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既在舞会中做伴舞之用,也在音乐会上演奏。
2.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一圆舞曲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一圆舞曲音频。
①感受圆舞曲节奏、速度、旋律的特点。
老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模唱第一圆舞曲的旋律,说说圆舞曲的速度、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速度轻快……
老师归纳总结:乐曲轻盈优美,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②学唱第一圆舞曲的旋律。
学生随老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记忆第一主题旋律。
(2)听赏第二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二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二圆舞曲音频。
①感受圆舞曲三拍子动作的特点。
老师设置问题:听辨这段旋律在速度、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表现的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学生回答(情绪热烈、欢快,速度较快。表现了人们在欢快地跳着舞)
②感受弱起小节的特点。
老师指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找出音乐的强拍,讲解弱起小节的特点:
老师指导学生哼唱这段旋律,注意弱拍和连线的拍子要准确,空拍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③学生体会演唱。
(3)听赏第三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三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三圆舞曲音频,熟悉第三圆舞曲的节奏特点。
老师设置问题:听辨这段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回答(节奏有切分的感觉,表现了舞姿很轻俏、节奏欢快的舞蹈场面)
(4)听赏第四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四主题谱例,并播放第四圆舞曲音频。
①熟悉第四圆舞曲的旋律特点。
教师提问:听辨这段旋律的节奏及旋律线的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旋律上下起伏,节奏自由,表现人们翩翩起舞悠然自得的样子,让我们跟着旋律画旋律线感受这段音乐的旋律变化,再次熟悉音乐。
②学生跟随音乐画旋律线。
(5)听赏第五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五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五圆舞曲音频。
①熟悉第五圆舞曲的力度特点。
老师设置问题:听辨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举手回答:力度较强,表现了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
教师总结:四分附点音符和四拍长音的连续使用使这段音乐显得有弹性,富有动感。
②学生体会欣赏。
(三)巩固提高
1.整体欣赏管弦乐《蓝色多瑙河》视频。
学生感受不同方式演绎的这首名曲,熟悉五首圆舞曲的旋律,多层次了解这首圆舞曲的旋律特点。
2.介绍作曲家
老师设置问题:我们跟随这位音乐家感受到了多瑙河上人们翩翩起舞的欢快场面,你们能猜出这位音乐家是谁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他就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小提琴家兼指挥家。于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他自幼酷爱音乐,不到7岁写下了第一首圆舞曲,此后有大量的圆舞曲问世,一生创作圆舞曲400余首,有“圆舞曲之王”的声誉,轻歌剧16部,他的代表作有《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皇帝圆舞曲》,轻歌剧《蝙蝠》等。
3.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情感升华
(1)播放影像资料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吗?
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创作了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后来小约翰·施特劳斯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很快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也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还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2)教师追问:我国有哪些乐曲名扬世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音乐作品,我们中国也不例外。比如《流水》就与贝多芬的《欢乐颂》一起送入了月球,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一同领略了多瑙河畔的美丽风光,同时也亲身体会到了小约翰.施特劳斯那份赤诚的爱国之情。在以后的音乐课中,我们还将欣赏到更多更好的音乐。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怎样与学生进行良好地沟通?
【参考答案】
如果要进行良好地沟通就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表现出真诚的关心。如果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信任教师,则肯定会乐于与教师进行沟通。
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对于调皮的学生就要经常谈话,督促他改掉缺点。对于不善言谈和性格孤僻的学生,还可以进行书信和谈话相结合的方式,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心灵。语言要幽默、委婉、含蓄。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良好地沟通,需要耐心的聆听,了解他心中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积极聆听的态度,可以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要避免当学生讲话时,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蓝色多瑙河》中有五个小圆舞曲,您能说一下五个圆舞曲有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初中音乐《斯卡伯勒集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歌唱导入
教师使用吉他弹唱民谣《南方姑娘》,提问学生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流行歌曲。
通过学生回答得出是流行歌曲中的民谣,随后,教师再次提问:大家听歌哪些民谣歌曲?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民谣,民谣是民间流行的、富有民族色彩而又朗朗上口的短小歌曲,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二)初步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提问学生:音乐的情绪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音乐是明显的小调风格,声音柔和,速度是稍快的。
(三)探究学习
1.发声练习,教师提醒学生采用“wu”母音进行发声练习,要注意声音的圆润和嗓音的保护。
2.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随钢琴识读乐谱,注意音乐的节奏和节拍。
3.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随钢琴伴奏用“wu”哼唱旋律,并用手进行挥拍练习。
4.教师请同学找出歌曲中的连音线,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时值的准确性和声音的连贯和柔和。
5.教师范唱,学生模仿,提醒学生在演唱时要注意嘴型,不要把声音唱得太干瘪。
6.教师请同学找出音乐中出现的变化音,随后用钢琴聆听变化音的音高,学生进行模唱。
7.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歌词,发挥想象思考音乐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讲解: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它的名字叫斯卡伯勒集市,美丽而祥和,到处长满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四季有风在和煦地吹。这首歌的歌词通过士兵给自己钟爱的姑娘分配三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歌曲通过这三个愿望表达“真正的爱能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这一浪漫的主题。
8.教师请学生带着歌词演唱歌曲,并注意音乐情感的表达。
9.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哨笛演奏的音频,并未学生进行讲解:哨笛的音色空灵悠远,干净纯粹,经常使用在英国的民谣中。随后请学生拿出竖笛代替哨笛,进行练习。
最后,教师指挥学生跟随音乐,用竖笛合奏歌曲。
(五)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这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英国的这首民谣,感受了异域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可见,不同地区其音乐风格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体验,所以我们应该多去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的音乐之美。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国外的民谣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说一下,流行音乐有哪些体裁?
【参考答案】
民谣、摇滚乐、说唱音乐、电子音乐、爵士乐、乡村音乐,蓝调音乐等。
2.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答案】
首先,通过播放图片,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全班学生对图片内容引发思考,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人物入手,有效组织教学;
其次,在学习整首作品时,通过分步骤学习,降低学习难度,不断提问学生相关问题,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感受作品的内涵;
然后,在分步骤学习时,能够保证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的过程进行,问题的设置需要有引导性,使学生的愿意主动去参与作品的实践探索;
最后,通过老师幽默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抓住学生注意力,更好地进行学习。
时光予我一个深爱之人
2020下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小学音乐《爱的祝愿》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音频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生日快乐歌》音乐片段,师生共同聆听,并提问:这段音乐名字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抢答。(《生日快乐歌》;生日祝福)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名字是《生日快乐歌》,表达的了满满的生日祝福。生活中我们会收到很多祝福,比如生日、节日、纪念日等等,都传递着爱和美好的祝愿。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部小提琴独奏曲,一起来感受音乐中流淌的美好情感吧。顺势引入课题《爱的祝愿》。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初次播放作品,并提问:速度是怎样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不快不慢;美好)
教师总结:作品速度是中速稍慢的,音乐速度术语标记为小行板,带给我们恬静优美、意蕴绵长的感受。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动人的旋律,另一方面是由于小提琴本身的音色柔美,接近人声,演奏出的旋律带给人细腻的情感体验。
2.教师为学生介绍作品:《爱的祝愿》又译《情人的问候》,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本曲不仅是作者爱德华·埃尔加的代表作之一,而且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名篇。本曲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风格,轻松而典雅,是极适用于舞会和沙龙等场合的音乐。
(三)深入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谱例,并思考:在旋律中有哪些装饰性记号?
学生自由回答。(倚音)
教师总结:记写在旋律音斜上方的倚音,演奏时快速向主要音划过去,加入装饰音丰富音乐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体会倚音效果,在聆听时画旋律线,并思考:作品一共分为几个部分?旋律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三部分;不断起伏)
教师总结:作品分为三个部分,旋律起伏较大,但小提琴本身属于歌唱性的旋律乐器,因此演奏出的音乐也会是连贯的。
3.教师引导学生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分别播放三个部分的音乐,并讨论:三个部分各自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音乐播放完毕后,教师引导进行自由回答。(第一部分柔美、第二部分更深情、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柔美的旋律相似)
教师讲解:第一部分主题为E大调,44拍子,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柔美的旋律,恰似的绵绵的祝福之语;第二部分主题转为G大调,柔美的曲调更加深情,也仿佛透露一丝忧郁含蓄;第三部分在经过带有泛音色彩的华丽过门后,又再次出现第一部分的旋律,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全曲在第一部分主题的变奏形式下逐渐减弱而终了,仿佛浓烈祝福之语不断,逐渐变为喃喃私语,继续着祝愿和深情。
4.教师完整播放作品,学生跟随音频轻声哼唱,并思考:谱例中的旋律部分一共出现几次?是相同还是相似?
学生自由回答。(两次;相似)
教师鼓励并总结:同学们聆听得都很仔细,谱例中的音乐分别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出现两次,在第三部分出现时略微发生变化,加入了尾声,补充了作品,提升了情感抒发。
(四)巩固提高
教师完整播放作品,并以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10分钟时间跟随旋律自由进行体态律动,从律动中感受作品意境。
随后进行小组展示,教师鼓励并总结:《爱的祝愿》这部作品饱含深情,在聆听过程中不自觉令人人心生温暖的感受,同学们的律动幅度都较小,在第三部分,有些小组与第一部分动作相同,有些小组加入了一些互动的动作,同学们都表现出了音乐的温柔。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教师呼吁学生音乐可以传递情感,在音乐中尽情去畅想和感受。
作业:搜集作者其他优秀作品,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对于第二阶段学生,有什么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3~6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2.什么是倚音?具体分类是什么?
【参考答案】
记写在旋律音斜上方的小音符叫做倚音。倚音可以由一个音或数个音构成。可以在主要的音的前面,也可以在主要音的后面。倚音有单倚音与复倚音之分、前倚音与后倚音之分、短倚音与长倚音之分。
我知道你很爱他
2020下初中体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体育《低冲击步伐及篮球变向不换手运球》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介绍本课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队列整齐、集合迅速。
2.导入:同学们,我来问大家几个问题?谁能告诉老师篮球运动的发明者是谁呢?嗯,男同学说的很快,是詹姆斯·奈史密斯。排球呢?大家也说对了,是威廉·摩根,由此大家可以发现,我们有些体育运动是由一些热爱生活的人创造的,那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健美操是由谁创造的呢?大家都摇头了,老师来告诉大家,健美操的发明人叫做简·方达,是美国的一名影视明星,在1981年的时候她出版了《简·方达健美术》轰动了世界,我们今天继续跟随上一节课的脚步,来学习健美操低冲击力步伐。
(二)准备部分
1.游戏:小鸟飞
方法:三人一组,其中两人手拉手组成鸟巢,另一人为小鸟站在鸟巢中间,另外选出三名同学做自由飞翔的小鸟,老师为猎手,场地为树林。当听到猎手口令"小鸟飞"时,每只小鸟需要更换自己的位置找到新的鸟巢;当听到"鸟巢飞"时,小鸟不动,鸟巢更换搭档组成新的鸟巢并围绕小鸟站立;当听到"狂轰乱炸飞"时,所有人重新组合。
规则:在指定场地进行,不可出界,每次更换要与不同的人组成新的组合,没找到组合的小鸟或大树奖励5次俯卧撑(男)或蹲起(女)。
2.韵律操(重复4~6次)
1×8:原地律动(手叉腰)。
2×8:踏步(手臂变化)。
3×8:并步(手臂变化)。
4×8:跑步+开合跳(手臂变化)。
3.专项准备活动
正压腿、侧压腿、正踢腿、侧踢腿、两人一组压肩。
组织教学:体操队形,教师示范,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节奏感强。
(三)基本部分
1.示范
正面示范、背面示范。
提问:老师今天的示范动作与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动作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上节课的动作基本上是双脚站在地面上,今天的动作是两脚交替的移动。
组织教学:圆形,教师在圆心示范。
2.讲解(本节课的动作组合)
低冲击力步伐:是指有一只脚始终接触地面的动作。
动作组合共四个八拍:
1×8:V字步+一字步(手臂侧上举+胸前拍手)。
2×8:交叉步(手臂侧平举)。
3×8:吸腿(手臂上举)。
4×8:迈步后屈腿(手臂向前冲拳)。
动作要领:
V字步:一脚向斜前方迈一步,另一脚随之向另一斜方向迈一步,成两脚开立,屈膝,然后再依次退回原位。(一字步,相同,方向正前方迈步)
交叉步:一脚向侧迈出一步,另一脚在其后交叉,随之再向侧一步,另一脚并拢,屈膝点地。
吸腿:一腿屈膝上抬,另一腿微屈缓冲。
迈步后屈腿:一脚站立,另一腿后屈,然后还原。
3.练习
(1)我教你学(递进教学)
第一八拍(V字步+一字步):
教师领做:脚下动作,慢速—常速(口令)。
手臂动作,慢速—常速(口令)。
手臂+脚下动作,慢速—常速(音乐)。
学生练习:第一八拍完整动作(音乐)。
错误动作:V字步迈腿放脚错误,没有成V字形。
纠正方法:教师语言讲解,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练习相互纠正错误。
第二八拍(交叉步):
教师领做:脚下动作,慢速—常速(口令)。
手臂动作,慢速—常速(口令)。
手臂+脚下动作,慢速—常速(音乐)。
学生练习:第二八拍完整动作(音乐)。
错误动作:动作不连贯,跟不上音乐。
纠正方法:教育语言讲解,结合口令慢速反复练习。
第一八拍+第二八拍:教师领做—学生练习(音乐)。
第三八拍(吸腿+手臂上举):
教师领做:脚下动作,慢速—常速(口令)。
手臂动作,慢速—常速(口令)。
手臂+脚下动作,慢速—常速(音乐)。
学生练习:第三八拍完整动作(音乐)。
错误动作:勾脚吸腿。
纠正方法:教师语言讲解,学生两人一组压脚背练习。
第一八拍+第二八拍+第三八拍:教师领做—学生练习(音乐)。
第四八拍(迈步后屈腿+手臂冲拳)
教师领做:脚下动作,慢速—常速(口令)。
手臂动作,慢速—常速(口令)。
手臂+脚下动作,慢速—常速(音乐)。
学生练习:第四八拍完整动作(音乐)。
错误动作:学生动作错误,后屈腿做成吸腿。
纠正方法:教师语言讲解,纠正错误动作。
四个八拍完整练习:教师领做—学生练习(音乐)。
组织教学:圆形,教师中间示范,巡视指导。
要求:动作标准,练习认真,体会膝踝环节的弹动。
(2)大家一起跳(分组练习)
组织教学:异质分组,全班分成五组,小组长带领进行四个八拍动作完整练习,练习过程教师巡视指导,个别纠错。
要求:小组统一完成练习,动作整齐,小组长对全组负责。
(3)集思广益(小组创编)
组织教学:
①播放健美操表演视频,学生观看有关队形变化的特点。
②教师讲解常用的健美操队形,如:2-3-4队形、2-3-2队形等。
③分组方式不变,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队形及造型的创编,组员之间相互讨论,组长对全组负责,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创编内容要有开始和结束的造型,至少三次不同队形变化,动作完整,有表现力。
4.检验—"最佳杯"班内健美操比赛
方法:小组展示创编成果,抽签排出比赛顺序,每组结束后,学生互评,最终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完成奖、最佳活力奖、最佳变化奖、最佳团结奖。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
放松舞蹈:伸展手臂、双腿、躯干。
组织教学:圆形,教师圆心示范领做。
要求:相互合作,聆听音乐,放松身心。
2.小结
(1)学生分享本课收获。
(2)教师总结。
3.回收器材、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4.展示:篮球变向不换手运球技术。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举例说明如何区分无冲击力动作、低冲击力动作、高冲击力动作?
【参考答案】
无冲击里动作:指两脚始终接触地面,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没有腾空的动作。一般在练习前面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如:弹动。
低冲击力动作:指有一只脚始终接触地面,如:踏步。
高冲击力动作:指有腾空阶段,对身体有一定的冲击力。一般是有跑跳的动作形式,如:开合跳。
2.请说明在创编环节是如何操作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是这样做的:
(1)给学生播放有关健美操表演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这样做是让学生明白队形变化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创编的素材。
(2)教师讲解关于队形变化的知识,这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创编的方法。
(3)在创编环节,采用的是异质分组,将技术水平与表现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意识,对性格内向不敢于表现的同学给予一定的激励。这样做也能保证在检验环节比赛的公平性。
(4)在创编环节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是要有开始和结束的造型,二是不少于三次的队形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相互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5)在创编的过程中,要求小组长对本组负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体育骨干。
(6)教师的巡视指导,在学生创编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这样做能够很好的把握全班,利于教学组织。
优质教师资格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