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2
浏览数
14508
牛掰你挤乳沟啊
2015年3月北京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心理学)(答案仅供参考) 一、选择 1、强调研究过程中应对被试者产生积极的影响,避免对被试身心发展产生伤害的研究原则是 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教育性 D 系统性 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 A 自我实现的需要 B 尊重的需要 C 社交的需要 D 安全的需要 3、认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的简化的遗忘理论是 。 A 衰退说 B 干扰说 C 动机说 D 同化说 4、学生学习“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这种学习属于 A 符号学习 B 事实学习 C 概念学习 D 命题学习 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体现的是人际吸引中的 。 A 外表吸引 B 能力吸引 C 相似吸引 D 性格吸引 6、个体因无法应对外界对个人能力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称为 。 A 角色冲突 B 工作压力 C 适应不良 D 职业倦怠 7、在托尔曼的迷宫试验中,白鼠在没有获得强化之前,学习以及存在,只是未表现出来,这种现象称为 。 A 操作性行为 B 辨别学习 C 潜伏学习 D 获得学习 8、用简要的词语写出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次要观点,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及其各种观点直接的关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 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 复述策略 D 认知策略 9、教师一想到班级中的好学生,总是到他的优点,而很难想到他的缺点,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 A 首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 刻板印象 D 投射效应 10、一个学生认为服从、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优师)。同时,他还将教师规定的准则视为固定不变的。他的道德发展处于 。 A 他律阶段 B 自我中心阶段 C 自律阶段 D 公正阶段 选择答案: 1c 2a 3d 4c 5c 6d 7c 8b 9b 10a 二、填空题 11、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是计划、 、观察和反思。 12、韦纳将成败归因分为内外性、稳定性和 三个维度。 13、奥苏伯尔认为可利用性、 和稳定性是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机构变量。 14、长时记忆可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 。 15、在技能练习中期,练习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心理学称之为“ ” 16、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 和调节策略。 1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提出假设和 四个阶段。 18、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结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和 。 19、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包含真诚、尊重与接纳和 。 20、教师自编测验具有信度、 和区分度三个特征。 填空答案:11行动 12可控性 13可辨别性 14程序记忆 15高原现象 16监视策略 17检验假设 18 片面到全面 19同理心 20效度 三、辨析(4*5=20) 21、佛洛伊德认为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正确。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为本我服务,所以是正确的。 22、负强化的实质就是惩罚 错误。负强化是通过消除一个不愉快的刺激,从而使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增加;而惩罚则是消除一个愉快的刺激,从而降低反应发生的频率或可能性。所以两者不一样。 23、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非常牢固,不易消失和遗忘 错误。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不牢固,容易消失或遗忘。 24、移情会阻碍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错误。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会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25、中高考是典型的标准参照测验 错误。是常模参照评价。 四、简答 (6*5=30) 26、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答:(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27、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答:(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其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A.从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 B.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C.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8、简述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 (1)活动的对象不同。前者活动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后者则是头脑中的映像,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 (2)活动的结构不同。前者是系列动作的连锁,不能省略,后者则可以省略或简缩。 (3)活动的要求不同。前者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的联结,后者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29、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1)变通性。具有创造性的人在处理问题或学习时,总能做到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问题的思考具有比较大的弹性,思考路线并非固定在一个方向(优师),而是向多个方向发散且变化多端。 (2)独创性。独创性在行为上的表现则是超出常规,擅长做一些别人从未想过和做过的事;观念新颖独特,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敢于向挑战。 (3)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具有创造性的人,其思维敏捷、灵活、迅速,具有口若悬河的谈吐,行为快速,对事物的反应总量比一般人多。 30、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道德认知表现出具有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特点。 (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的特点。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发展是协调的、一致的。年龄越小,各成分之间越一致。 五、论述 31、阐述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教学实际加以分析 答: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人表现出来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 (1) 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 (2)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八种以上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3) 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 (4) 各种相对独立的智能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即便是同一种智能,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5) 因此,我们很难找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 3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自我效能”。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成败经验。个体自身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很大。 (2)对他人的观察。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巨大的作用。 (3)言语劝说。它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 (4)情绪和生理状态。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也影响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祭奠那死去的爱情
湖南省2011年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申请认定教育心理学(中学)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的选择题栏内。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D) A、德育与智育 B、知识与技能C、动机与迁移 D、学习与教学2、小红认为,她喜欢狗,所以每一个人也都喜欢狗。她所表现出来的是前运算思维的何种特征?(C) A、不可逆性 B、单维性C、自我中心 D、集中化3、中学阶段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哪一个人格发展阶段相对应?(D) A、信任对不信任 B、自主对羞耻C、勤奋对自卑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4、在解决问题时,强调速度而非精度任意球认知风格是(A) A、冲支型 B、反思型C、场依存型 D、场独立型5、一位学生这样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如果我能在40分钟内完成好学习任务,那么就出去和玩。”这里他所运用的是(C) A、外部强化 B、替代强化C、自我强化 D、负强化6、教师在开始讲授“雷达的工作原理”时,先让学生讨论了对“回声”的了解,接着他将雷达的工作原理与类似的回声联系起来。他使用了下列哪种技术?(B) A、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B、信息论生先行组织者C、标记 D、提示策略7、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生表现出来的对稳定、可预测环境的需要,属于(B)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C、归属需要 D、自尊需要8、“形式训练说”所讨论的迁移实际上属于(D) A、正迁移 B、负迁移C、特殊性迁移 D、普遍性迁移9、某学生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加入中介词,将其加工成“gas-该死—煤气”。该学生所使用的策略是(A)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 D、计划监控策略10、知识学习中,理解某一原理意义的学习属于(A)A、陈述性知识学习 B、程序性知识学习C、策略性知识学习 D、操作性知识学习11、下列活动中,属于心智技能活动的是(A)A、下棋 B、体操C、书法 D、游泳12、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这类问题主要属于(B)A、结构良好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C、界定清晰问题 D、非现实问题13、学生李亦看到自己的朋友体育课不守纪律,随便离开操场却没有遇到麻烦,于是他下次也参与进去,朋友行为对他产生了影响。这种学习属于(B)A、直接学习 B、替代学习C、亲历学习 D、试误学习14、班主任采取通过全班同学讨论协商建立行为准则并约束行为的方式来实现课堂管理。这种管理利用的是(B)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 D、从众15、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是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整体状况,并据此安排自己的教学。按福勒和布朗所划分的教师成长阶段,该教师所处的成长阶段是(C)A、关注生存 B、关注学生C、关注情境 D、关注结果 二、填空题:16、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所涉及的学习与教学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评价与反思过程。17、国内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中学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18、迁移认知结构论认为,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辩性与稳定性是影响迁移的最关键因素。19、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或避免失败。20、加里培林认为心智形成经历五阶段,即:活动定向、物质或物质化、有声言语、无声的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活动阶段。21、已有研究表明,创造与智力的关系表现为一定条件下相关的非线性关系。22、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23、教师对教育教学在学生学习行为及学习成绩中影响作用的主观估计被称之为教学效能感。24、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扮演着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的角色。25、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成正比或是一致的。26、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提出的课堂纪律四类型是:教师促成的纪律、群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27、有效的课堂管理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是: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学生投入学习和帮助学生自我管理。28、由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被称之为直觉式的道德感。29、根据自编测验题的构成特点以及对学生的反应限制来区分,“是非题”属于客观题类型。30、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31、高原现象一般出现在技能练习的中期。32、研究表明,与适度学习相比较,学习某材料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 时,记忆效果最好。33、学习动机具有激发、指导和维持或调节,或强化功能。34、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包括三个过程,即获得、转化和评价。35、自我意识从观念上区分,可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三、简答题:36、概述学生特征差异的表现方面。①性格的态度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37、简述意义学习的基本条件。①学习者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②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38、简述三种记忆系统及其特点。①瞬时记忆,保持时间0.25—2秒②短时记忆,保持时间2秒—1分钟③长时记忆,保持时间1分种以上,直至终身。39、简述资源管理策略的主要构成。①学习时间管理②学习环境管理③努力与心境管理④社会资源与社会支持的管理40、简述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特性四、论述题:41、根据观察学习的有关研究,论述榜样示范法在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实施要求。①应注意榜样的特点,选择可接近或可信服的榜样。②应注意榜样示范行为的呈现方式。③应注意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及后果。42、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教师常采用不同的办法进行处理。下面是3个实例,请用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分析说明各实例中处置学生不当行为的教育措施的心理学依据(即采用的行为矫正策略)。例一:课间,学生张明和王林吵架。前来上课的老师厉声制止,毫无效果,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于是决定用8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吵个够,而让其他学生在一旁静观。结果两个学生很快就不再吵架了。例二:肖云上课总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干扰同学的学习。他多次承诺改,很快又重犯。今天上课时,他趁李军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不注意,抽掉李军的椅子使其重重地摔了一跤。老师这里严肃宣布,取消肖云很期待的和全班同学一起去春游活动的资格。例三:对于平时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一旦他在某节课不讲闲话,老师就及时予以表扬。上述3个实例中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置措施,集中体现了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视为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除过程,而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条件是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外部条件。例一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餍足法(过度满足法)。他在采用其他方法无法终止学生违规行为的特殊情况下,让学生过量的重复其原有行为,使其因得不到强化、失去意义而自动消退。例二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代价法(负惩罚或取消惩罚)。该学生违规行为多次发生,现为促使他放弃,教师采用违反了要付出代价的惩罚性措施,来使其错误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例三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强化法(正强化)。他对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不讲闲话”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实际是通过强化与学生原有错误行为不相容的行为,来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优质教师资格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