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科二辨析真题

让时光说真话虽然我也怕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370

首页> 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证科二辨析真题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人亦错时光易过时光易过你难留

已采纳

1、掌握答题技巧比看那些常考题更有用。x0dx0a  2、以下提供中学教师资格科目二辨析题答题技巧:x0dx0a  辨析题又叫判断说明题,是一种先判断正误再做判断解释的题型。辨析题的题型由辨和析两部x0dx0a分组成,它的特点是有辨有析,辨析结合。辨是辨别判断,析是指对判断的说明。在全国教师资格中学科目二的考试中出现这种题型是为了考察大家对教育理论相关x0dx0a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同时还可以考查出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x0dx0a  在历年的中学科目二中辨析题一共是4道,每道题为8分,总分为32分。这种题看似简单,但据调查发现,大部分考生在此部分失分率最高,究其原因有以x0dx0a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念扭曲,大部分同学在备考过程中把这种题目简单的看成是判断题,不够重视,认为随意做一做就可以得分,太低的学习动机导致了做题过程x0dx0a中只会简单的判断,对于分析无话可说。从历年的教师资格试卷的辨析题部分来看,最后给出的标准答案往往把重点放在后面的问题的分析上,而不是判断上。所x0dx0a以,我们在做辨析题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判断观点的对错,只能得到2分的分值。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提起重视,多多练习。x0dx0ax0dx0a  其次,失分的另一个原因是,在考试过程中,忽视了答题格式。一般而言,遇到辨析题时,首先进行观点辨别,在答题过程中一般来讲判断会出三种可能:正x0dx0a确、错或片面。但是,教师资格考试中出现片面的几率非常小,大部分考题都只是让我们判断正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二是要说明理由,不少同学失分最多的就在x0dx0a这一点上,说明理由是应有条理的加以阐述并力求做到全面具体如果题中观点正确,那么就要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对。如果题中观点错误,则先要亮出正确观点,x0dx0a然后再分析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并要说明错误观点的原因和其相关的知识等。接下来就是总结,这一步不少同学往往忽视,造成不必要的扣分。可以概括x0dx0a为"一辩,二析,三小结"。x0dx0ax0dx0a  最后,整合答案。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在答题中要使答案逻辑严密、浑然一体,又言简意赅,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对答案要点进行最后的整合:调整要点的前后x0dx0a位置,把联系紧密的观点整合到一块;对共有观点进行合并;用一些总结性的语句对题干进行概括,使答案有放有收。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合答案过程中要注意把握x0dx0a好详略,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内容。

51评论

学霸不罢学

2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统一概念。

【参考答案】错。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错。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教学中要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方向,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

24.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参考答案】错。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比如记忆广度等,在性质上即属流体智力。其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彼此间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此外,心理学家们也发现,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因此,在编制适用于不同文化的文化公平测验时,多以流体智力作为智力比较的基础。

25.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参考答案】错。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是倒U曲线的关系。每种难度的任务都有一个动机水平,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7.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8.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①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慢,而人们不需要的、不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快。

②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形象性的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就越多。

③学习程度。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要好。当然过度学习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④材料序列对遗忘也会产生影响

29.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

【参考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1950)认为,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评价与估量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映。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变化,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基础。阿诺德强调情绪反应序列是情境—评估—情绪,即对情境的评估引出了情绪,且这种评估是一个皮层过程,因此,皮层的兴奋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所以,阿诺德的学说被称为评估—兴奋学说。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0.材料

某校初二女生小芳,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引起他人的注意。当老师批评她或同学责备她时,她不仅毫无羞怯之意,反而感到高兴。平时,小芳和老师、同学们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她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茬,而且常常在当面或背地里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有时还无缘无故地欺辱同学。

当然,小芳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她性格直率,敢作敢为,勇于承担任务,而且身强体壮,体育成绩好,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任务,每次运动会都能给班里争光。

问题:

如果你是班主任,根据材料小芳同学的表现,在对她的教育中,你认为应该贯彻哪些德育原则?(4分)运用哪些德育方法?(4分)请分别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0分)

【参考答案】

30.(1)德育原则:

长善救失。应发扬她性格和体育方面的特长,克服她纪律方面的缺点。

因材施教原则。老师要针对小芳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教师可以摆事实讲道理

锻炼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3)

首先,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其次,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再次,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需要特别的温暖和关怀,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粗暴训斥、讽刺挖苦、甚至体罚。

最后,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合理、明确、适度、有序且有恒的要求,并坚持不懈地贯彻到底。  31、材料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距家园的绳子。被试者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钳子。要求被试者把两根绳子系住(如图2所示),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从而把两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39%的被试者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试者认为钳子只有剪短铁丝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做重物采用的问题:

(1)上述实验主要说明哪种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6分)

该实验结果对教学工作有何启示(6分)

(2)请指出问题解决还学到因素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说明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进行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

(2)其他影响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定势

④原型启发

⑤情绪与动机

⑥个体的智力水平

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此外,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122评论

热情还在

13、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并不是能够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除了教育之外,人类的其他活动也影响人的发展,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休闲活动、日常生活等的影响或显或隐地与人的发展相关。这些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培养人,只是间接地自发影响人的发展。

14、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而且还要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身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15、逆向迁移就是负迁移。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两者本质完全不同。

16、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研究发现: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力越相似。但遗传只是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是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17、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它只能在政治经济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18、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

19、习得性无助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其形成的原因是连续的失败,并把失败归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

20、负强化就是惩罚。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负强化和惩罚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

21、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2、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成正比。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只是多了能力不一定高。

23、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习迁移不仅可能对学校起促进作用(正迁移),也可能起阻碍作用(负迁移),还可能不起作用(零迁移)。

24、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以上就是关于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真题及答案的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备考攻略等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哦!

135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