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送东阳马生序真题

几向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206

首页> 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证送东阳马生序真题

4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别抗拒

已采纳

楼主你好!送东阳马生序在初、高中阶段可能会考察默写,所以其中的重点句要把握,比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这些句子同样也是翻译的重点。另外就是题目可能会问你,你对宋濂的学习经历有什么感悟?这就需要结合对文章全文大意的理解,然后可以答一些学习的品质上去,比如:坚持不懈、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等。我也就是给你个参考哈【^_^】

100评论

狗篮子满天下

【 #教师资格证#导语】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8年上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试讲真题(网友回忆版)  1.《金岳霖先生》朗读第一段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2.《我与地坛》作者感情和思想讲课问题环境描写的作用  3.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段  4.阿房宫赋写作目的  5.“奇妙对联”专题探究  6.《六国论》朗诵最后两段,设计问题体现作者观点  7.《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人教版选修课文  8.韩愈的《师说》要求是朗读第一段,找出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9.优美的汉字综合探究  10.作文题,滋味  11.史铁生作品,作者情感和周围环境什么关系。  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情朗读全诗,体会情感怎么表现诗词情感  13.必修五专题探究《有趣的语言翻译》诗歌翻译诗歌翻译经验中西文化交流  14.《过秦论》  15.荷塘月色采莲那段,问朗读  16.兰亭集序:景物描写与思想议论之间的关联  17.《荷塘月色》中的《采莲赋》能不能删,设计一个活动。  18.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尾特点  19.对文言现象进行梳理,文言句式,文言词语,两个方面,就梳理一下文言词语(一词多义,通假字,等)还有文言句式(省略句,被动句)要举例子!  20.劝学讲出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1.过秦论六国论  22.我与地坛  23.金岳霖先生(1、朗读第一段;2、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24.韩愈师说  25.荷塘月色  26.声声慢  27.大堰河  28.社戏节选  29.送东阳马生序第一二端(届时加点字:致,稍走,被)  30.念奴娇赤壁怀古  ……  陆续更新中,敬请关注!!!  【扩展阅读】  教师资格证面试总分为100分,那么,教师资格证面试多少分通过?成绩保留多久呢?  1、教师资格证面试多少分通过?  教师资格证面试合格分数一般没有固定,教师资格证面试合格与否由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2、教师资格证面试成绩保留多久?  考生在通过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后,即可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该合格证明有效期为3年。

89评论

我从未住过你心

一、课文主旨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大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二、结构内容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余幼时……余因得遍观群书”请幼时求书之难,虽难而得博览群书。  第二层“既加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讲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这里有叩问之难,跋涉之难,食宿之难;虽难而心中快乐。  第三层,最后一句话,总结说自己大体上就是这般艰难。  第二段写当前的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今诸生学于太学……假诸人而后见也”这部分先讲学生的住、食、穿的条件都十分优越,再讲学习环境好,这里有读书环境好,老师好,书应有尽有。  第二层“其业有不精者……岂他人之过哉?”这段是发议论。对于那些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而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三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难句解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3.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4.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故,特意。全句译作:马生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讲述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来告诉他。  四、对比论证的运用  课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例如吃的方面,“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这些对比之后,结论使自然得出了: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质”低下的问题,而是用心不专的问题了。  五、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本文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描写、议论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例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障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把对“先达”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人物的神态。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绵绣、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农、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讲述了分之大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苦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揭示出的道理。教学设计示例《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古代劝学名言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适当补充。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呢?共四个方面。一是家贫读书之难;二是援疑质理之难;三是从师求学之难;四是敝衣粗食求学之难。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文中哪些词写出了读书的艰难?求学的主要方式是:援疑质理。读书的艰难:假借藏书,手自笔录。3.《送东阳马生序》文中表现了明代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与作者的哪些求学经历相对照?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坐大厦而诵诗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宜有之书皆集于此。诸生衣食之丰与作者生活俸禄之薄相对照;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借书苦读相对照;诸生有师传授与作者从师求学之苦相对照;诸生有求必应与作者质疑请教之难相对照。4.《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所强调的主旨是什么?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 10、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1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什么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嗜学与家贫。12、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请举一例。及笄,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13、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什么角度写的?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出一言以复”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而不知”生活之苦:“主人日再食…略无慕艳意”14、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幼时求学艰难,成年后求师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5、作者成年后,求知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6、作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作者是如何克服的?幼年抄书之难:克服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成年求师之难: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求学奔走之难: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读书生活之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7、“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借助这一细节,表明自己一年四季抄书的艰苦,突出自己当时学习的勤奋和刻苦。18、作者大篇幅写老师的严厉,其作用是什么?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作者虔诚恭敬的态度,突出作者求师的艰难。19、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地求教。2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意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21、“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衣食无忧,无奔走之劳。22、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越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因为作者心中有读书这件快乐的事。23、文中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从中求教道路之苦。对比写法。24、文中通过典型事例全面地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从文中可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地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25、作者写学习时条件极为艰苦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26、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的关系?学习条件不好,也可能学习得好,像宋濂;学习条件好,也可能学习不好,像同舍生。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守“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自身的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27、请简要概括文中有哪些对比之处,说说运用对比的好处。老师的态度和自己的求学态度进行对比,同舍生的条件和自己的条件对比。28、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29、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有怎样的苦乐观?现代中学生对宋濂之苦是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应更好地珍惜优越的条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远大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就会认为乐且乐此不疲。30、读罢此文,你有什么感受写出来?读了此文,我为宋濂所折服,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乐,相比之下,惭愧不已。而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道理: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具有恒心和毅力,就会学有所成。31、写出古人刻苦求学的事例。苏秦锥刺骨,孙敬头悬梁,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回答人的补充 2009-11-20 16:12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阐述的?明确:见板书设计(解说: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渲染描绘,笔法简洁,文采飞扬,气韵流动。尤以首段对“趋行百里,负箧曳屣于硕师名人求教;俯身倾耳,甘于粗敝为进德修身足乐”的记叙、描述;第2段对“被绮绣,沃甘肥,学有不成怎可怨天?书满栋师常伴,业有不精岂非不专”的记叙、描述,以及二者的对比,从而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这样的写法更是美妙绝伦,学习时务必引导学生仔细品味。)2.补出下列语段中省略的成分。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明确:先达、余、余、余、余(解说:此题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3.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是为了勉励马生专心向学,刻苦自励。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7.“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51评论

醉後抉定愛上你

【 #教师资格证#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考题回顾【多版本】  1、木兰诗  2.沁园春雪  3.散步  4.陋室铭  5.天净沙秋思  6.《春》仿写比喻句  7.望月  8.范进中举  9.最后一课  10.《陋室铭》  11.石壕吏  12.水调歌头  13.杜甫望岳  14.河中石兽  15.我微笑着走近你  16.我的叔叔于勒  17.行路难  18.苏州园林  19.少年正是读书时  二、考题解析【例如:《行路难》】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板书标题)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3.教师解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三)小结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3.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四)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答案】  对于《行路难》这一课,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为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了解李白生平和作品风格。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会多次引导大家诵读本首诗歌。《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领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学生便能够从中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最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2.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脍炙人口的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去实现理想的佳句,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破”“挂”二字极富气势,传神地表达了作者不因一时之失意而气馁,而是极为乐观,对自己的仕途理想充满信心。  以上几点都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希望能够和学生分享,也希望学生能从中受到陶冶和启发。

11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