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最严重的是执业药师

初吻是留给闺蜜的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6491

首页> 医学> 药疹最严重的是执业药师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报告老师我想上厕所

已采纳

几种特殊类型的药物反应(1)短程锑剂皮炎型 这是50年代我国采用酒古酸锑钾静脉注射短程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时所见的一种轻型毒性皮炎。其特点为:①患病率高,一般在30%~40%,有的可高达60%~70%。②潜伏期短,均在开始治疗后2~3日内发病。③均在锑剂用量达到3克后发疹。④夏季多见。⑤皮疹对称分布于面、颈、手背和手指伸面,偶见于胸腹部,酷似痱子,密集而不融合,炎症反应轻微,自觉微痒或烧灼感,个别有发热等全身症状。⑥病程有自限性,即使不停药,皮疹亦大多于3~5日内自行消失,伴以糠秕样脱屑。⑦再治偶有复发。未见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组织化学检查发现皮疹与正常皮肤含锑量无甚差异(均约5μgdl)。组织病理似接触性皮炎,无特异性。(2)乳头状增生型 多由于长期服用左碘、溴剂等引起,潜伏期常为一月左右,对症治疗后逐渐消退,全程约3周。(3)红斑狼疮样反应 自60年代初期发现肼屈嗪(肼苯哒嗪)可以引起红斑狼疮样反应后,迄今已知道有50多种药物诸如青霉素、普鲁卡因胺、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保泰松、甲基硫氧嘧啶、利血平、灭滴灵及口服避孕药物等可引起这类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痛、肌痛、多浆膜炎、肺部症状、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肢端发绀和皮疹等。但实验室检查抗双链DNA抗体阴性、补体值正常;临床症状较轻;肾和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甚少发生;停药后症状消退,这些和特发性红斑狼疮表现不同。(4)真菌病型反应 由于大量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常引起体内环境平衡扰乱和菌群失调,出现真菌病例反应,表现为白念珠菌、曲菌或皮肤癣菌感染,前两者可有胃肠道、肺或其他内脏感染,可同时累及多个脏器。生前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尸解中发现严重的全身性真菌感染并非少见。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患皮肤癣菌病者,由于上述药物的应用,癣病皮损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且不易治疗,即使治愈亦易复发,造成癣病防治上的困难。(5)皮质类固醇型反应 若激素应用的剂量较大,时间较久,常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它引起的副作用主要有:①继发性细菌或真菌感染:最多见。②胃肠道:类固醇溃疡,甚至并发出血、穿孔。③中枢神经系统:欣快、易激动、头晕、头痛、失眠等。④心血管系统:心悸、血压升高、血栓形成、心律不齐等。⑤内分泌系统:库欣样症候群、骨质疏松、糖尿病、皮质功能减退及儿童生长发育抑制等。⑥皮肤:痤疮、多毛、毛细血管扩张、瘀斑、皮肤萎缩等。⑦眼:视力模糊、眼压增高、白内障及青光眼等。检查实验室检查方面,皮肤划痕、皮内试验常用以检测患者对青霉素或碘化物有无敏感性,对防止过敏性休克反应有一定价值,但对预防药疹发生的意义不大。体外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等已用于临床致敏原的检测,但仅对部分药物可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188评论

睡觉夹被子的纸妹

药物过敏反应常由药物的降解产物或杂质引起,通常与用药剂量无关,仅见于少数特异体质病人。特异体质病人即使是使用常规剂量或者极小剂量时同样会发生过敏反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药物过敏反应急救流程,希望对你有帮助。   药物过敏反应时的急救措施  ①一旦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此药,并尽快送医院治疗或抢救,离医院远的可先就地治疗并抢救。然后送医院进一步检查与处置。   ②如果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应给抗组织胺药物,肌肉注射或静脉给药,如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维生素C、地塞米松、赛庚啶、扑尔敏、敏迪、息斯敏、皮炎平霜、1%氢化可的松软膏、樟脑酊等。   ③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应分秒必急地抢救,立即使病人头低位躺下,皮下注射或肌注1%肾上腺素5~0毫克(小儿酌减),也可用1~5毫克缓慢静推(以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10毫升)。若皮下注射或肌注肾上腺素疗效不好,可改用4~8毫克静滴(溶于5%葡萄糖500~1000毫升)。呼吸困难时可缓慢静脉注射氨茶碱25~5克,同时人工呼吸,按病怀需要可给氧、保温,并注意维持呼吸与循环功能。  药物过敏的相关急救知识  常见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唑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普鲁卡因、精制破伤风抗毒素、磷霉素钠、复方新诺明、细胞色素C、各种疫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黄连素等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其中青霉系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各种药物过敏反应的首位,约占用药人数的7%~10%,其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也最高,占用药人数的004%~015%,其中过敏性休克发病最急骤,危险最大,通常在注射后数秒钟(甚至在刚注射的一瞬间)发生。也有在数分钟到半小时或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发生。注射青霉素停药72小时以上者,必须重新进行皮试,阴性者方可再用此药。另外,换用不同厂家生产或不同批号的青霉素,亦必须皮试,阴性者方可再用。另外,卫生部规定青霉素制剂(包括长效制剂、半合成制剂),不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即使是口服给药),用药前都要做皮肤试验,阴性者方可使用。近年,卫生部审核批准青霉V钾片免做皮肤过敏试验。总之,青霉素皮试呈阳性者禁用青霉素类各种制剂。  药物过敏的临床表现  药物经口服、注射、灌肠其他或途径进入机体,引起一种特殊的全身性反应,有的在皮肤表现有各种皮疹,叫做药物性皮炎或药疹;有的仅表现为内脏损害;也有的除皮疹外还合并有内脏损害。本文只讨论部分典型的药疹和少数特殊类型的药物反应。  过敏性药疹  根据其潜伏期、发生发展情况、皮疹表现及转归等,至少可分为10多个亚型,如固定性红斑药疹、猩红热样或麻疹样药疹、荨麻疹及血管水肿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结节红斑型药疹、紫癜型药疹、湿疹样型药疹、痤疮样药疹、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等多种类型。它们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点:①有一定潜伏期,一般为4~20日,平均7~8日,如已被致敏,再次用同样药物,常在24小时,平均7~8小时内即可发病。最短者仅数分钟,迟者亦不超过72小时;②多数起病突然,或可先有畏寒、不适、发热等前驱症状;③皮疹发生发展,除固定红斑外,照例呈泛发性和对称性分布;④常伴轻重不一的全身性反应,轻者可不明显,重者可头痛、寒战、高热等;⑤病程有一定自限性,轻者在一周左右,重者亦不超过一月;⑥除在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预后较差外,余均较好。以下分别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亚型。   (1)荨麻疹及血管水肿型药疹   此类药疹比较常见。其皮疹特点是发生大小不等的风团,持续时间较长。自觉瘙痒,可伴刺痛、触痛。可伴有风团周围局部水肿。皮疹可作为惟一的症状出现,亦可作为血清病样综合征、过敏性休克时的一个症状。   (2)固定性红斑(固定疹)药疹   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据统计占药疹的22%~44%。常见的致病药物为磺胺类(以长效磺胺占首位)、四环素类、解热镇痛药及镇静药,水肿性斑片,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重者斑上有一至数个水疱或大疱。红斑数一至数片不等,分布不对称。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好发于口唇及外生殖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常因摩擦引起糜烂。如复发,通常仍在原处发作,与前一次留下的色素斑完全或部分重叠,且常较前一次扩大、增多。皮损局部可伴瘙痒,皮损广泛者期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红斑消退后常留下紫褐色色素斑,多年不退尽,具有诊断价值。少数不带紫色的水肿性红斑,则消退快,且可不留痕迹。个别病例可伴发多形红斑样药疹、荨麻疹样药疹或麻疹样红斑。   (3)猩红热样或麻疹样药疹   皮疹发生突然,或可伴寒战、发热(38℃以上)、头痛、全身不适等。皮疹开始为弥漫性红色斑或半米粒大至豆大红色斑丘疹,从面颈、躯干、上肢向下肢发展,24小时即可遍布全身,分布对称,呈水肿性、鲜红色,压之可退色。以后皮疹增多扩大,相互融合,可累及整个皮肤,酷似猩红热。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而无猩红热的其他表现。皮疹发展至高潮后,红肿渐消,继以大片脱屑,体温正常之后鳞屑即逐渐变薄变细变少,似糠秕状,皮肤恢复正常,全病程不超过一个月,一般无内脏损害。若皮疹象麻疹,则称玫瑰糠疹形药疹,有时上述两种皮疹可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表现。   (4)重症多形红斑药疹   此系严重的大疱性多形红斑,除皮肤损害外,眼、口、外生殖器等出现严重的黏膜损害,有明显糜烂、渗出、疼痛,常伴寒战、高热,亦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胸腔积液及肾脏损害。眼损害可导致失明。罹患该型药疹者儿童多见。   (5)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药疹   其表现为全身皮肤鲜红肿胀,伴以渗液、结痂,继而大片叶状鳞屑剥脱。渗液有臭味。粘膜亦可充血、水肿、糜烂等。此类皮疹可在开始时就全身发生,或在上述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蛋白尿、肝大、黄疸等。是药疹中比较严重的类型之一,其严重性仅次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在未用皮质类固醇年代,其病死率很高。由于引起此型药疹的用药剂量较大或疗程较长,故可能在变应性反应基础上合并有一定的毒性反应。   本症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常在20日左右;病程长,一般至少在一个月。   整个病程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①前驱期:表现为短暂性皮疹,如局限于胸、腹或股部的对称性红斑,自觉瘙痒,或伴发热,此为警告症状,若此时即停药可能避免发病。②发疹期:可缓慢地逐渐从面部向下发展,或开始为急性发作,以后皮疹或快或慢地波及全身。在皮疹发作处于高潮时,全身皮肤鲜红肿胀,面部水肿显著,常有溢液结痂,伴畏寒与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肾、心等内脏损害。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增高,一般在15×109~20×109L之间。③剥脱期:这是本症的特征性表现。皮疹红肿开始消退,继而呈鱼鳞状至大片形脱屑,鳞屑晨可布满床单,并且反复脱落,持续可达1至数月之久。头发、指(趾)甲亦常同时脱落。④恢复期:鱼鳞状脱屑变或糠秕状,继而逐渐消失,皮肤恢复正常。自应用皮质类固醇后,病程可以显著缩短,预后亦大大改观。   (6)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临床上比较少见,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起病急,皮疹于2~3日内遍及全身。初为鲜红或紫红色斑。有时起病时呈多形红斑样,以后增多扩大,融合成棕红色大片。严重者黏膜同时累及,可谓体无完肤。斑上上出现松弛性大疱,形成很多平行的3~10cm长的皱褶,可以从一处推动到另一处。表皮极细薄,稍擦即破,显示明显的棘层松解现象。全身常伴40℃左右的高热。重者可同时或先后累及胃肠道、肝、肾、心、脑等脏器。病程有一定自限性,皮疹常于2~4周后开始消退。如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某些重要脏器的严重受累,或因处理不当可于2周左右死亡。  几种特殊类型的药物反应  (1)短程锑剂皮炎型 这是50年代我国采用酒古酸锑钾静脉注射短程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时所见的一种轻型毒性皮炎。其特点为:①患病率高,一般在30%~40%,有的可高达60%~70%。②潜伏期短,均在开始治疗后2~3日内发病。③均在锑剂用量达到3克后发疹。④夏季多见。⑤皮疹对称分布于面、颈、手背和手指伸面,偶见于胸腹部,酷似痱子,密集而不融合,炎症反应轻微,自觉微痒或烧灼感,个别有发热等全身症状。⑥病程有自限性,即使不停药,皮疹亦大多于3~5日内自行消失,伴以糠秕样脱屑。⑦再治偶有复发。未见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组织化学检查发现皮疹与正常皮肤含锑量无甚差异(均约5μgdl)。组织病理似接触性皮炎,无特异性。   (2)乳头状增生型 多由于长期服用左碘、溴剂等引起,潜伏期常为一月左右,对症治疗后逐渐消退,全程约3周。   (3)红斑狼疮样反应 自60年代初期发现肼屈嗪(肼苯哒嗪)可以引起红斑狼疮样反应后,迄今已知道有50多种药物诸如青霉素、普鲁卡因胺、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保泰松、甲基硫氧嘧啶、利血平、灭滴灵及口服避孕药物等可引起这类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痛、肌痛、多浆膜炎、肺部症状、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肢端发绀和皮疹等。但实验室检查抗双链DNA抗体阴性、补体值正常;临床症状较轻;肾和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甚少发生;停药后症状消退,这些和特发性红斑狼疮表现不同。   (4)真菌病型反应 由于大量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常引起体内环境平衡扰乱和菌群失调,出现真菌病例反应,表现为白念珠菌、曲菌或皮肤癣菌感染,前两者可有胃肠道、肺或其他内脏感染,可同时累及多个脏器。生前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尸解中发现严重的全身性真菌感染并非少见。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患皮肤癣菌病者,由于上述药物的应用,癣病皮损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且不易治疗,即使治愈亦易复发,造成癣病防治上的困难。   (5)皮质类固醇型反应 若激素应用的剂量较大,时间较久,常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它引起的副作用主要有:①继发性细菌或真菌感染:最多见。②胃肠道:类固醇溃疡,甚至并发出血、穿孔。③中枢神经系统:欣快、易激动、头晕、头痛、失眠等。④心血管系统:心悸、血压升高、血栓形成、心律不齐等。⑤内分泌系统:库欣样症候群、骨质疏松、糖尿病、皮质功能减退及儿童生长发育抑制等。⑥皮肤:痤疮、多毛、毛细血管扩张、瘀斑、皮肤萎缩等。⑦眼:视力模糊、眼压增高、白内障及青光眼等。   点击下页查看>>>药物过敏的治疗方法

18评论

人面狗心的废物

一般来说,药疹多在治疗开始后7~10天经过致敏而出现。但如果以前曾接受过同样药物或同类结构的药物治疗,则可于数小时或1~2天内迅速出现。常见的药疹皮肤表现主要有以下的类型。发疹性药疹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所有药疹的95%。临床表现为弥漫性鲜红色斑或半米粒大至豆大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形态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40℃)头痛,全身不适等,半数以上病例在停药后2周完全消退。如未及时停药,可能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则预后不良。荨麻疹样药疹是常见药疹之一,其发病机制可以是Ⅰ、Ⅲ型变态反应。皮疹特点为发生大小不等的风团,这种风团性皮疹较一般荨麻疹色泽红、持续时间长,自觉瘙痒,可伴有刺痛、触痛。荨麻疹可作为惟一的症状出现,也可以血清病样综合征、过敏性休克的一个症状。一般致敏病人表现为用药后数小时,皮肤才开始发生风团性皮疹并有瘙痒,但少数病人在注射青霉素、血清蛋白等药物后数分钟内即出现头晕、心烦、全身泛发大片红色风团、瘙痒与血压降低。剥脱性皮炎常常由于对一般的药疹病人未及时停止致敏药物和适当处理,致使病情发展,皮疹融合而成为剥脱性皮炎,或病情一开始就是突然发病。皮损表现为全身皮肤鲜红肿胀,伴有渗液、结痂,继之大片叶状鳞屑脱落,渗液有臭味。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糜烂等。此类皮损如系初次发病,潜伏期一般在20天以上。可一开始就泛发全身,或在上述麻疹或猩红热样皮损的基础上发生。病程长达一个月以上,是药疹中的严重类型,常伴有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呕吐、恶心,有的可伴有淋巴结肿大、蛋白尿、肝大、黄疸等全身症状。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是发病急,皮疹初起于面、颈、胸部,发生深红色、暗红色及略带铁灰色斑,很快融合成片,发展至全身。斑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可以用手指推动,稍用力表皮即可擦掉,如烫伤样表现。黏膜也有大片坏死脱落。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伴有高热和内脏病变。如抢救不及时,可死于感染,毒血症,肾衰竭,肺炎或出血。有的患者初期表现为多形红斑或固定型药疹,很快再发展为大片红斑、大疱、表皮剥脱。固定型红斑药疹中较常见的类型。形态比较特殊,易于识别。皮疹特点是限局性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红斑鲜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炎症剧烈者中央可形成水疱。损害境界清楚,愈后留有色素斑,每次应用致敏的药物后,在同一部位重复发作,也有的同时增加新的损害,皮疹数目可单个或多个,亦有分布全身者,皮疹大小一般2厘米至数厘米,皮疹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尤以口唇及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趾指间皮肤、手背、足背躻干等处多见。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者约占80%,口腔黏膜亦可发疹。固定性药疹消退时间一般为1~10天,但黏膜糜烂或溃疡者常病程较长,可迁延数十日始愈。多形性红斑可由药物引起的多形红斑,其皮疹特点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丘疹,似豌豆大至蚕豆大,中央常有水疱,边缘带紫色,对称性发生于四肢,常伴有发烧、关节痛、腹痛等,严重者称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可引起黏膜水疱的糜烂、疼痛。病程一般为2~4周。药物超敏综合征是药物引起的特异质反应,特点是发热、皮疹及内脏器官损害(特别是肝)的三联症状。可发生于药物初次应用后7~28天或更长时间发生。如以后再次用该药物,可在一天内发病。初发症状是发热,高峰可达40℃。其次为口周及面部水肿、颈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喉炎。皮损开始于面、躯干上部及上肢。为红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逐步变为暗红色。融合并进行性发展为红皮病。内脏损害在皮疹发生后1~2周内发生,也可长达一个月。肝炎是最主要的症状,血清转氨酶不同程度的升高,通常无黄疸,发生黄疸者常预后不良。暴发性肝坏死和肝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还可能有肾脏、肺、心、中枢神经的损害。血液系统异常表现为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多,发生在最初的2周内。通常在第2~3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湿疹样型常由外用药引起,局部接触敏感,发生湿疹样皮炎后,在内服或注射同一类药物,可发生全身湿疹样皮损。病程常在一个月以上。光敏皮炎型皮疹形态如湿疹样,以露出部位较为严重,但远离暴露日光部位亦可发生。停用药物后,反应可持续数周。当再次用药后,加上光线照射皮肤,可在48小时内激起湿疹样反应。分光毒性和光敏性两种。苔藓样疹型皮损在临床上和病理上极似扁平苔藓,紫红色丘疹,有或无口腔侵犯。皮损广泛,侵及躯干四肢。鳞屑明显,伴有湿疹样变,愈合后留有明显色素沉着,停药后皮损逐渐消退,也有部分呈慢性,持续很长时间。紫癜型临床主要表现为针头大至豆大或更大的出血性紫斑,皮疹变平或稍隆起。这种发疹可以有血小板减少,或由血管的损伤引起。血管炎型好发于小血管,其炎症范围可以从轻度的细胞浸润到急性坏死,严重者可侵犯许多器官的血管,包括皮肤和肾。皮肤损害表现为紫癜、淤斑、结节、坏死,亦有呈结节性多动脉炎样病变。全身性的表现为发热、关节痛、水肿、蛋白尿、血尿或肾衰竭,很少发生肌炎、冠状动脉炎、肺炎和胃肠出血。泛发型脓疱型又称急性泛发型发疹性脓疱病。皮疹常开始于面部及皱褶部位,以后泛发。为针尖大到半米粒大浅表非毛囊性无菌脓疱,散在、密集,急性发病。烧灼感或痒感。停药几天后消退,呈大片脱屑。重者脓疱可融合成脓湖。可伴有发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低钙血症、肾衰竭等全身症状,偶有淤斑、紫癜、多形红斑样靶形发疹、血管炎样疹、水疱、面部水肿及黏液糜烂。痤疮样疹表现为毛囊性丘疹、脓疱,损害类似于寻常痤疮。发展缓慢,常于服药后1~2月以上发生。病程慢性,停药后可拖延数月。

171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