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工商管理公式

国民女神大众男神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616

首页> 经济师> 初级经济师工商管理公式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他是我老公你别碰她是我老婆你别动

已采纳

第二节 技术改造方案选择

一、技术改造规划

企业技术改造规划是指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对企业的技术改造方向、任务和措施进行的计划。它是在国民经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行业和地区规划要求,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它包括本企业技术发展方向,一定时期技术改造应达到的目标,技术改造的具体项目、规模(投资额)、内容和办法,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衔接。技术改造所需要的资金、设备、原材料,技术力量的来源,具体负责单位和人员,改造后的经济效益等。

企业技术改造规划的具体内容有:

(1)明确企业技术改造的战略目标、安排和实施步骤。

(2)确定企业生产过程应达到的技术水平。

(3)明确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水平及指标。

(4)通过技术改造确定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能源和原材料节约、利润、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及措施。

(5)确定技术改造的重点、时间安排和进度。

(6)实施上述事项所必需的组织和技术措施、资金筹措和人员的培训。

二、技术改造项目的确定及其可行性研究

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确定投资方向阶段。

(2)项目的初步选择阶段。

(3)项目拟订阶段。

(4)项目的评价和决定阶段。由于企业技术改造较为复杂,涉及的问题多,政策性强,因而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难度较高。

(一)技术改造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分析的核心是企业技术改造的技术选择问题。

(二)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进行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需要对技术改造方案的总投资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

在计算技术改造方案的总投资时,除了考虑由于进行技术改造而追加投资外,还应该把由于技术改造引起的某些生产能力消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计入总投资之中。也就是说,技术改造后形成的生产能力,不仅以追加投资为代价,而且还以旧的生产能力的消失为代价,这一代价将要靠改造后增加的收益按标准回收期予以收回为在此情况下,其总投资可按下式计算:

K总=K新+K损-K利

式中K总——技术改造的总投资;

K新——因技术改造而新追加的投资额;

K损——技术改造中拆除的旧设备、旧设施等所造成的损失金额;

K利——拆除固定资产回收利用的价值。

【例1】某造纸公司拟实施某项技术改造项目,预计需要新投资5 000万元,拆除旧厂房设备将会损失300万元,而这些厂房设备的残值为50万元。该项目的总投资额K =5 000+300—50=5 250(万元)。

在计算技术改造方案的经济效益时,会遇到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只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而其产量规模基本不变的技术改造方案,比如只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改善产品质量的方案,由于未改变生产规模,因而,不存在使部门平均成本升高的情况,其投资效益表现为产品成本的节约。这种只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可按下式计算:

E=Qt(C0—C1)E0— K

式中E——技术改造的年度经济效益;

Q1——技术改造后的年产品产量(Q1=Q0);

C0、C1——技术改造前、后的产品单位成本;

K——技术改造的总投资;

E0——标准投资效益系数。

当E>O时,技术改造方案可行;当E<0时,技术改造方案不可行;而当E=0时,则要看环境保护、劳动条件是否良好而决定改造方案是否可行。

【例2】 某厂年产煤100万吨,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消耗,需耗资2 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完成后,每吨煤的成本将由原来的230元降低至200元,试确定该方案是否可行。

假设标准投资效益系数为,则:

E=100×(230-200) x2 000

=3 000—600

=2 400(万元)

因为E>0,故该改造方案可行。

另一种情况是,当旧厂技术改造、生产规模显着扩大后,其经济效益则表现在产品成本的降低、产量的增长以及因产量增长而带来的收益上。规模扩大,可能使部门成本提高。为了不使部门平均成本升高,首先计算保证部门平均成本不升高的单位成本降低额,即成本降低的临界值,一般用a表示。当技术改造方案的单位成本降低额等于或大于a值时,改造方案可以考虑;否则,不予考虑。在该改造方案被确认可以考虑后,要借助于一个与改造后规模增大情况相当的新厂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扩大生产规模的改造项目,其经济效益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E=(Q0C0+Q2C2+E0K2)-[Q1C1+E0( K+L)]

式中E——技术改造的年度经济效益:

Q0——技术改造前的生产规模;

C0——技术改造前的单位成本;

Q1——技术改造后的生产规模;

C1——技术改造后的单位成本;

Q2——新建厂的生产规模;

C2——新建厂的单位成本;

K2——新建厂的投资额;

E0——标准投资效益系数:

K——技术改造的总投资;

L——改造期间的减产损失总额。

减产损失=减产数量×(单位售价一单位成本)

在上式中,Q0C0+Q2C2+E0K2为新建厂方案的年计算费用,而Q1C1+E0( K+L)为改造方案的年计算费用。当E>0时,说明改造方案较建新厂方案计算费用有节约,改造方案优于新建厂方案;当E<0时,建新厂方案较改造方案的计算费用有节约,建新厂方案优于改造方案;当E=0时,如果环境保护、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则可认为改革方案可行。

仍以例2来说明,假设技术改造完成后,产量由原来的loo万吨增加到180万吨。假设新厂建设需要投资5 000万元,建成后,年产130万吨,新厂的单位成本为180元吨。新厂建设时减产30万吨,已知每吨煤的售价为300元: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

E=(100×230+130×180+×5000—{180×200+×[2000+30×(300—230)]}

=47 900—37 230

=10 670(万元)

因为,E>0,说明改造方案较新建厂方案费用有节约,改造方案优于新建方案。

三、技术改造方案优化选择的方法

技术改造方案优化选择的方法有多种,这里只介绍投资回收期法、追加投资回收期法和效益成本分析法。

(一)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是指某技术改造方案的投资额用该方案实施后的净收益额来补偿的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

其计算公式如下:

T=(ΣK)P

式中 T——投资回收期;

K——投资额;

P——年平均净收益额。

投资回收期T越小越好,它表示用于技术改造投资将得到补偿的时间短,投资发挥的效用快。对于不同的部门和行业油于工程项目使用寿命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因此衡量投资回收期标准也不同。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不同部门和行业的标准投资回收期。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如小于标准投资回收期,则认为该方案是可行的;否则,就是不可行的。当某一技术改造项目有多个实施方案时,要首先计算出每个方案的投资回收期,与标准投资回收期进行比较,淘汰超过标准投资回收期的方案。然后,再比较其余的方案,选择投资回收期最短的方案作为优选方案。它适用于对资金时间价值忽略的静态分析,而且各方案是互斥方案,即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例如,某技术改造项目有四个互斥方案,其投资额和年净收益额如表6-l所示。

设标准投资回收期T=8年,在方案1、方案2、方案3、方案4中,方案4.的投资回收期最短,所以应该选择方案4。

这种方法是在对投资额无约束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有投资约束,则第一步应该淘汰超过投资约束的方案。

(二)追加投资回收期法

追加投资回收期是指某技术改造项目有两种以上方案时,采用某一方案比采用其他方案多投资的部分,由采用这一方案比采用其他方案节约的经营费用来补偿所需要的时间。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甲方案比乙方案投资少,而经营费用多;或者甲方案比乙方案投资多,而经营经费用少。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技术设备先进一些,投资就得多一些,带来的好处是将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消耗就省,因此经营费用就少。在此情况下,就要用追加投资回收期来进行方案评价与优选。现以公式表示:

当Kl>K2,ClC2,则

式中Kl、K2——两个方案的总投资额;

Cl、C2——两个方案的经营费用;

Td——追加投资回收期。

利用追加投资回收期法优选技术改造项目方案,就是要将扎和n(标准投资回收期)

进行比较,当Kl>K2,ClK2,ClTn时,方案2为优选方案,淘汰方案1。当有两个以上方案时,采用两两相比,逐一淘汰的办法。举例说明:

某技术改造项目有三个互斥方案,其投资额及经营费用如表6-2所示。

设标准投资回收期为Tn=5年,试选最优方案。首先将方案3同方案2比较:

因为Td

再将方案3同方案l比较:

因为Td

(三)效益成本分析法

效益成本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和比较技术改造项目的各方案在整个寿命期间内收益的现值与成本比率,以确定各技术改造方案排列的优先次序和取舍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考虑资时间价值下的动态评价的一种方法,用益本率指标反映。益本率即为项目方案整个寿命期内收益的现值与成本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i——投资收益率。

当益本率大于1时,方案可以考虑接受;当益本率小于l时,方案应予拒绝;而当益本率等于l时,得等于失,此时应视资金的充足与否而决定方案的取舍。

在资金约束的条件下,按益本率从高到低排歹IJ进行选择,直到投资总额已经用完,或已无益本率BC>l的方案为止。

16评论

你是我不可触及的伤口

第二节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即指厂房、车间和设备的布局,包括工厂总平面布置和车间布置。

一、厂址选择

厂址选择就是确定工厂坐落的区域和具体位置。厂址选择是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涉及政治、经济、技术、地理、物流、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影响厂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1)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布局和规划;各地方的规划、发展及有关法规。

(2)接近客户,交通便利,通讯方便。

(3)资源的充分获取和利用,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人力、物力资源。

(4)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及环境保护。

(5)长远发展的余地。

(二)厂址选择的主要步骤

1.确定选址目标

2.收集数据、分析因素,拟定初步候选方案

3.评价候选方案

4.选定最终厂址方案

(三)厂址选择的方法

1.因素评分法

因素评分法是对多个候选厂址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步骤如下:

(1)首先列出有关的影响因素,并规定对各因素进行评价的尺度,一般情况下用分数作为尺度。同时规定尺度的范围,如 1-10 或 1—100 均可。

(2)对各因素按其重要程度赋予一定权数。

(3)按照规定的尺度列出每一等级的相应分数,为候选厂址的各个因素进行定级评分。

(4)用各个因素的得分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并把所有因素的加权值相加,得到每一个备选地址的最终得分。

(5)选择总分最高的候选厂址为优选方案。

对于一些非定量的因素,因素评分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决定因素的权数和评分都有一定主观性,因此在最终确定厂址时,还要和其他方法的分析结果综合起来评定。

2.重心法

如果厂址选择主要是考虑生产中的运输成本,可以采用重心法来选择厂址位置。重心法的基本思想是所选厂址可使主要原材料或货物总运量距离最小。

基本步骤如下:

(1) 首先准备一张标有主要原材料供应基地(或大批货物运达目的地)位置的地图;然后将一个直角坐标系覆盖在该地上,就能得到基地或目的地的坐标(如图4—1所示)。

(2)确定新建工厂与现有各原材料供应基地的运输量。

(3)求出其重心的坐标。即计算新建工厂的位置坐标,使新厂址与各原材料供应基地之间的总运量距离最小。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Xi——表示第i材料供应地在X方向的坐标;

Yi——表示第i材料供应地在Y方向的坐标;

X0,Y0——选定的厂址在X方向及Y方向的坐标;

n——表示主要材料供应地的数目;

Qi——表示第i材料的年运输量。

(4)选择使总运量距离最小的坐标点对应的位置为最合适厂址。

重心法只能粗略地估算厂址的位置,在具体确定时,还要根据其他条件和因素的综合分析来确定最佳厂址位置和地点。

二、生产过程空间组织的原则与形式

(一)生产过程空间组织的原则

(1)有利于企业内各项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安全生产保证,有利于职工的身心健康,满足“三废”处理要求。

(3)有利于合理利用空间,防止浪费,减少运输空间。

(二)生产过程空间组织的形式

1.工艺专业化布置

按工艺专业化原则设置生产单位的优点是:

(1)对产品品种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便于充分利用生产设备与生产面积,提高生产设备和生产面积的负荷系数;

(3)便于进行工艺专业化管理,并有利于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

缺点是:

(1)产品加工路线长,运输工具、运输工人和中间仓库增多,使厂内运输费用增加;

(2)生产周期延长,资金占用增加;

(3)管理工作复杂化。

2.对象专业化布置

对象专业化布置就是以产品(或零件、部件)为对象来设置生产单位。

按对象专业化原则设置生产单位的优点是:

(1)可以缩短产品加工路线,节约运输工具和人力,减少仓库等辅助面积的占用;

(2)减少产品的运输时间和停放时间,缩短生产周期,减少生产中在制品占用量和流动资金占用量;

(3)减少了车间之间的生产联系,从而简化并改进了计划管理与生产核算工作,有利于建立生产责任制,有利于在制品管理、质量管理;

(4)有利于按期、按质、按量、成套地完成生产任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

(5)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

缺点是:

(1)不利于充分利用设备和生产面积;

(2)不利于对工艺进行专业化管理;

(3)对产品变化的适应性差。

3.混合式布置

混合式布置就是指综合利用工艺专业化原则和对象专业化原则建立生产单位的原则。

4.固定布置

固定布置是指将加工的对象如产品、零部件的位置固定不变,而人员、设备、工具向其移动,并在该处进行加工制造的一种设施布置方式。

163评论

蛋疼就捂着

三、联测法

联测法(比例推算预测法)是指以一个企业的普查资料或以某一个地区的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判断、联测,确定某一行业以至整个市场的预测值的方法。

简单地说就是运用一部分或局部的市场、经济资料及有用的相关比率来预测另一部分或全局的市场预测值的方法。

联测法的预测步骤如下:

(1)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局部市场;

(2)研究局部市场情况;

(3)确定局部市场与另一部分或全局市场的相关比率;

(4)利用局部市场状况和相关的比率来预测出另一部分或全局市场的状况。

在应用联测法进行预测时应注意所选取的局部市场(小范围)应具有代表性,确定的相关比率应正确。

联测法具有以下特点:

(1)预测过程和操作手段大大简化,能解决一些难题;

(2)省时、省力。

【例7】假设某公司的商品主要在五个城市销售,而且研究发现此商品与就业人数密切相关,公司记录2010年的各城市销售量如表3—5所示,经过对城市l市场的就业人员的抽样调查发现,2011年该市就业人员对公司这种商品的购买量将为每100人4件,试预测2011年这五个城市该种商品的需求量。

四、转导法

转导法是指根据政府公布或调查所得到的经济预测指标转导推算出预测结果的市场预测方法,又称为经济指标法。

【例8】某商业企业主要经营小家电商品,现打算对2012年的销售额作出预测。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资料,2011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 439亿元。从历年情况看,上半年零售总额平均占全年零售总额的42%,预计2012年零售总额在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后将逼近年递增;再依据去年资料,家用电器销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小家电销售额占家用电器销售额的15%,而该企业所在城市小家电销售额占全国小家电销售额的2%,该企业的小家电销售额占该城市小家电销售额的50%。

解 全年销售额=11 439÷42%=27 (亿元)

明年全年销售额=全年销售额×(1+)=32 (亿元)

明年家电销售额=明年全年销售额×(亿元)

明年小家电销售额=明年家电销售额×15%=(亿元)

明年城市小家电销售额=明年小家电销售额×2%=(亿元)

明年该企业小家电销售额=明年城市小家电销售额×50%=(亿元)

五、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把预测目标同其他类似市场问题的变化加以对比分析,推断其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定性预测方法,是根据市场的相似性,从已知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类推其他类似的市场未来的变化趋势的预测方法。

类比法的特点是:应用广泛、手段简便、实用性和论证性强。

(一)类比法的类型

类比法的类型有:

1.产品类比预测法

2.行业类比预测法

3.地区类比预测法

(二)应用类比预测法应注意的问题

(1)既充分考虑不同市场目标的相似程度,还要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和相关程度的影响,相对类比的程度加以调整和修正,使预测值更接近实际情况。

(2)注意类比对象的时间跨度。

【例 9】 假设某商业企业建立的连锁店 A,6 年中市场销售额的历史统计资料如表 3-6所示。

根据企业和市场研究资料,连锁店 B 与连锁店 A 经营业务基本相同,其他配货送货方式 基本相同,只是连锁店 B 建立在较繁华的区域,估计客流量比 A 店所在地区高出约 50%,其 居

民收入平均水平也高出约 30%,而且该市平均家庭收入第六年比第一年增长约 2 倍,但经营 成本将会增加 20%。综合考虑上述情况,估算出连锁店 B 的销售额可能是 A 的销售额的倍。因此类比连锁店 A 的发展规律预测连锁店 B 的销售情况。

年份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销售额

环比指数

表 3--6 市场销售额统计表 单位:百万元

解 第一年连锁店 B 的销售额预测值为:×(百万元) 第二年连锁店 B 的销售额预测值为:×(百万元) 第三年连锁店 B 的销售额预测值为:×(百万元)

六、指标预测法

指标预测法是指根据经济发展中各种经济指标的变化,来分析判断市场未来发展变化趋

势的方法。 指标预测法的工作步骤:

(1)研究分析历史经济形势波动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2)设计经济指标体系(或给出预警界限);

(3)关注指标变化;

(4)预测近期内经济形式或市场行情运行 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

(5)采取相应对策。

指标预测法的特点是简单、迅速、敏感,直接反映市场经济形式的波动。

指标预测法分为领先落后指标预测法、扩散指数法、企业景气调查法、压力指数法等方法。

(一)领先落后指标预测法

领先落后指标预测法是指根据经济发展有关指标的变化同市场变化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来分析、判断、预测市场发展前景的一种预测方法。按经济发展指标同市场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划分,经济发展指标大致分为三大类:领先指标、一致指标和落后指标。领先指标也叫先行指标,它是先于市场变化的,即经济指标先变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市场才发 生变化。一致指标也叫同步指标,它的变动与市场的变化几乎同时发生。落后指标的变动在时间上落后于市场经济活动。这三类指标的划分是相对的,有些经济指标既可作为领先指标, 也可作为落后指标。

领先落后指标预测法的一般步骤为:

(1)确定预测目标。

(2)选择领先指标。领先指标的选取主要是根据经济理论、经济关系、实践经验或实证性分析等,找出与预测对象有直接关 系并起领先变化作用的经济变量。

(3)收集和处理相关的统计数据。一般应收集 15 年以上的 数据来找出领先指标变化与预测指标变化之间的规律。

(4)利用领先落后关系进行外推预测。

(二)扩散指数法

扩散指数法的计算公式: DI =A C× 100

式中:DI 表示扩散指数;C 表示全部指标数目;A 表示某一时间上呈上升趋势的指标个数。

(1)DI>50,达到 60 以上时,表示市场处于上升状态,即市场未来会出现景气情况。DI由50向100上升,经济总量加速增长趋势,市场前景看好;DI 由100向50下降,经济总量仍在增长,但增长速度放慢。市场前景黯淡。 (2)DI=50 认为市场达到转折点。

(3)DI<50,达到 40 以下时,表示市场处于下降状态。DI 由 50 向 0 下降,经济总量下降, 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DI 由 0 向 50 上升,经济总量下降速度减慢,经济出现回升趋势,市场开始复苏。

应用扩散指数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涉及若干指标组成的扩散指数时,应选择一组影响预测目标变化的领先指标,以便用于外推预测。若领先指标的逐期变化不规则影响扩散指数预测能力时,扩散指数中也可包括 一些同步指标。此外,指标数目应为两位数,以使指标群的代表面大一些。

(2)涉及若干地区(部门、行业、企业、产品品种、股票种类等)组成的扩散指数,既要注意所选指标的统一性,又要注意地区(部门、行业、企业、产品品种、股票种类等)的代表性, 同时观察数目应尽可能多一些,代表面尽可能大一些。

(3)扩散指数计算时距有月、季、年之分,当采用月距和季距计算扩散指数时,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应考察各指标与上年同期对比的增减变化,然后计算扩散指数。 .

(4)用扩散指数进行预测时,一些重大事件的影响可能被忽略,因此,预测时应注意分析其他重要因素或事件的影响。

(5)扩散指数只能预测事物的变化趋向,不能预测事物变动的幅度,它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预测。

(三)企业景气调查法

企业景气调查法是指以问卷为调查形式(参考案例分析),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景气指标为体系,以对宏观经济环境判断和微观经济状况判断相结合的意向调查为内容,通过对问卷调查资料的汇总处理,计算有关景气指数来反映本期的实际景气状 况和下期的景气状况的走势。

景气指数,又称为景气度,它是对企业景气调查中的定性指标通过定量方法加工汇总,综合反映某一特定调查群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所处的状态或发展趋势所作的综合判断的一种 综合指标。景气指数可分类为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

(1)企业家信心指数又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企业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与 宏观政策的认识、看法、判断与预期(通常为对“乐观”“一般”“不乐观”的选择)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和信心。

(2)企业景气指数又称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 营情况的判断与预期(通常为对“好”“一般”“不佳”的选择)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景气指数的数值通常用纯正数的形式表示,取值范围在 O~200 之间。l00 为景气指数的 临界值;当景气指数大于 l00 时,表示经济状况趋于上升或改善,处于景气状态;当景气指 数小于 l00 时,表明经济状况趋于下降或恶化,处于不景气状态。

(四)压力指数法

压力指数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的比率,其数值的大小反映了经济关系的变动,因而可作为市场预测的指南。 常用压力指数如下:

(1)需求对供给的压力指数。

需求对供给的压力指数=商品需求量÷商品供给量×100%

一般,比率越大,则越趋向求大于供,价格趋于上涨;比率越小,则越趋向求小于供,价格趋于下降;比率为 100%时,则供求平衡,价格趋于均衡。

(2)需求对生产的压力指数。

需求对生产的压力指数=商品需求量÷商品生产量×100%

比率越大,则生产不足,价格趋于上涨;比率越小,则生产过剩,价格趋于下跌。

(3)零售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压力指数。

比率越小,说明市场农产品供应越充足,物价总水平趋于稳定;比率越大,则市场农产品供应越不足,市场压力大,物价总水平趋于上升。

(4)结余购买力对零售市场的压力指数。

结余购买力对零售市场的压力指数=(居民储蓄余额+手存现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0%

比率值越大,市场压力越大;比率值越小,市场压力值越小。特别是每百元零售额分摊 的结余购买力过大,则意味着有较多的货币停留在流通中,物价总水平趋于上涨,通货膨胀较严重。

(5)结余购买力对商品存货的压力指数。

比率越小,结余购买力对商品存货的压力越小;比率越大,结余购买力对商品存货的压力越大。

30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