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二傻
书鲁亮侪
[清]袁枚
【文 意】
己未年冬天,我到保定总督衙门拜见孙文定公。刚坐下,守门人报告:“清河道员鲁之裕禀报公事。”我到东厢房回避,见一位魁梧男子,年约七十许,眼眶高耸,额头宽广,白须飘然而神采奕奕;分析水利工程状况,滔滔万言。我深感惊异,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二十年后,鲁公亡故已久,我因某人丧事逗留于南京沈氏家,与友人随意交谈,提到鲁公,座中客人葛闻桥先生详细介绍如下:
鲁公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年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苛,提、镇、司、道及其下属各级文武官员奉命守职,都极为谨慎。进见时,皆心无旁骛,目不斜视。鲁亮侪即在田总督手下效力。
一日,田总督命鲁亮侪去中牟县罢免李县令,摘取其官印并就地代理县令。鲁亮侪便装出行,身着粗布衣,戴草帽,骑驴进入中牟县境。只见当地父老数百人,相互搀扶于路边,愁苦哀叹,鲁亮侪上前施礼讯问,答道:“闻听鲁公来接替我们县令,客官在开封是否知道此事?”鲁亮侪含糊应对,反问道:“你们为何探听此事?”答道:“我们县令为人贤德,大家不忍让他离去。”再行数里,又见许多儒生打扮的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离去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向他申诉?”有人摇手说:“咄!田总督早已有令,即便十个鲁公,又能做什么?何况鲁公正为取代李县令的职位而来,岂肯舍己而让人?”鲁亮侪此时心中已十分敬重李县令,却只默然无语。
来到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文尔雅,他作揖请鲁亮侪进门,说:“官印早已备好,专等先生到来!”鲁亮侪拱手回礼道:“我见您相貌服饰,并非奢侈放纵之人,而且在乡民士绅中颇有贤良之名,为何刚上任便使国库亏空?”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南部人,与母亲分别后,宦游京师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于是移公帑银借俸,迎母赡养。谁知母亲刚到来,却被弹劾去官,无奈如此命薄!”话未毕而潸然泪下。鲁亮侪道:“我受暑热极,请备热水让我洗浴!”他便直接进入另一房间,边洗浴边思索,思绪波动。良久,他以手击水发誓:“若依照常规行事,岂是大丈夫所为!”于是他穿戴整齐,向李县令告辞。李大惊,问:“您去哪里?”答:“到省城。”李交付官印,他不收。李坚持要交,说:“不可连累先生!”鲁亮侪将官印铿然掷地,厉声道:“您太不了解我鲁亮侪了!”竟拍马飞驰而去,全县百姓都焚香祝送。
到省后,鲁亮侪先晋见布政、按察两司长官,禀告事情原委。两司都说:“你疯了?这种事,别的督抚尚且不可,何况田公!”次日晨,鲁亮侪到总督衙门时,两司长官已先到。名帖尚未投进,衙门内外叠声传呼鲁亮侪晋见。只见总督田公面色铁青,南向盛怒而坐。司、道以下十余文武官员排列两旁。田公斜视鲁亮侪,问:“你不处置县衙事务,来此何干?”答:“有事回禀。”问:“官印何在?”答:“在中牟。”又问:“交付何人?”答:“李县令。”田公一声冷笑,环顾左右而言:“天下竟有如此摘印的吗?”众人答:“没有。”两司官员皆起立谢罪:“我等平素管束无方,以致有如此胆大妄为之属员,请将鲁亮侪一并弹劾,把他交于我们来严审并纠察其结党营私之罪,以惩戒其余。”鲁亮侪免冠叩首,高声道:“按理本该如此。但请容之裕一言:之裕本一寒士,为求官来河南。得中牟县令一职,喜甚,恨不连夜升堂理事。不料一入县境,耳闻目睹李县令在百姓、士绅中,深得人心。见其本人,方知他挪用公款的缘故。若大人您已知道他的情况而命我取而代之,我沽名钓誉,故意空手而归,则罪在我;若大人不了解其实际情况而命我去,我回来向您讲明情由,请示大人旨意,希望不辜负大人爱才之心及皇帝以孝治天下之意。假如大人认为李县令无可怜悯,那我再去取印也不迟。再不然,辕门外求职而不得者尚有数十名,之裕乃何等人,胆敢违抗大人旨意!”田公于是默然无语。两司长官使眼色令鲁退下,鲁亮侪则不告退而径直走出。刚到屋檐外,田公改换了脸色,走下台阶,招呼道:“回来!”鲁回来跪下。田公又招呼道:“向前!”他取下自己所佩戴的珊瑚顶戴给鲁亮侪戴在头上,叹道:“奇男子!这顶戴应该给你。没有你,我几乎误撤了好官。可是弹劾奏章已送出,怎么办?”鲁问:“几天了?”答:“五天,快马也追不上了。”鲁说:“大人有恩旨,我能追还。我年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大人果真要追回奏章,请赐令箭一枝为凭证!”田公应允,于是鲁亮侪即刻出发。五天后,奏章追还。中牟县令最终无事。从此鲁公名闻天下。
原来先前,鲁亮侪的父亲曾任广东提督,因受三藩胁迫,与之结盟。当时亮侪只七岁,作为人质扺押在吴三桂处。吴王上朝时,亮侪穿黄夹衫,头戴装饰貂蝉的武官帽,在旁侍立。他年少性情豪放,读书毕,每天与吴王帐下健儿学习古代秦国、越国的作战方略以及投掷、跳跃等技艺,因此他的武艺尤为超绝。
【原文】
己未冬,余谒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 ① 。坐甫定,阍启:“清河道鲁之裕白事 ② 。”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口析水利数万言。心异之,不能忘。后二十年,鲁公卒已久,余奠于白下沈氏 ③ 。纵论至于鲁,坐客葛闻桥先生曰:
鲁字亮侪(chái),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 ④ 。鲁效力麾(huī)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 ⑤ 。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màn) 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cù)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
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 ⑥ 。”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kēnɡ)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 ⑦ 。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nì)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饬(chì)亡素,致有狂悖(bèi)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tǎnɡ)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溜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要盟 ⑧ 。亮侪年七岁,为质子于吴。吴王坐朝,亮侪黄夹衫,戴貂蝉侍侧 ⑨ 。年少豪甚,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掷涂赌跳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⑩ 。
【注释】
①己未:即清乾隆四年。制府:即直隶总督衙门。孙文定:康熙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时为总督。②清河道:即清河道道员。甫(fǔ):刚刚。阍(hūn):门卫。③白下:南京的别称。奠:祭。④田文镜:雍正皇帝的心腹重臣,治下极严,做事雷厉风行。提:提督,省级军事长官;司:布政司、按察司,分管省级民政、司法的长官。提、司:分别指省辖的高级文武官员。镇:镇台,镇守一地的总兵。道:道员为知府、知县之上的文职官员。镇、道:分别为省属地方的中级文武官员。⑤中牟(móu):今河南中牟县。令:县官。摄:代理。⑥暍(yē):中暑,这里指暴热。汤:热水。⑦诣辕:至衙门。古代高官巡狩田猎时,以车为门,称辕门,这里指总督衙门。两司:即布政司与按察司。⑧与三藩要盟:明末降清将领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分别被封为镇守云南、广东、福建的藩王,称三藩,后叛乱被平。要盟:指被胁迫而结盟。⑨黄夹衫:黄马褂。貂蝉:武官帽上的装饰物。⑩嬴越勾卒:指战国时秦国与越国作战时的阵形。嬴:指秦国。勾卒:军阵名。掷涂赌跳:指投掷泥块、比赛跳高等武艺训练。
【述评】
清官、好官之难为,自古皆然。两篇文章所写三位好官李梦登、中牟县李县令、鲁亮侪,其经历、命运皆令人同情。
作为县官李梦登爱民如子,在任期间,其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百姓着想。他与百姓之间结下的情谊,甚是感人,尤其是他穷困潦倒之时,“百姓争食之”,醵金、赠伞,为之送行。可怜的李梦登,始终不明白丢官的原因;其实,李梦登之赴任,去巡抚衙门报到,不肯行贿门吏,不肯听从巡抚指教,就已经埋下被罢官的祸根,至于所谓“断狱具词,不如令式”,不过是欲加之罪的口实而已。
中牟县李县令是深得百姓士绅拥戴、有口皆碑的好官,而总督大人居然一无所知,而他借俸迎母,致官帑亏空之过,进入田文镜的耳朵时,必定已是变味变质的情报,于是田文镜不问情由要立刻拿下。若不是遇到“奇男子”鲁亮侪,其命运当与李梦登相同。
鲁亮侪之“奇”,不过是敢于违背上峰旨意,敢于说出事实真相而已。在官僚社会,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长官意志,长官意志便是一切,全省上下唯田文镜马首是瞻,所以“两司”皆认为鲁亮侪是“病丧心”,荒唐至极。若不是田文镜改变主意,鲁亮侪与中牟县李县令之命运恐怕比李梦登还要惨。田文镜肯于知错改错委实难得,他能成为朝廷重臣,确非等闲之辈。
鲁亮侪的形象在文章中极为生动,他文武双全,品德高尚,才学、胆识过人,且以中牟县事“名闻天下”。然终其一生沉沦下僚,年逾七旬“白须彪彪然”,不过是个管水利的道员。按理官场应该是衡量人的品行、学识和能力的公正天平,但其实它不是!官场上之荣辱升沉,实则正如中牟县李县令所言:“命也!”
爱妮不是两三天爱君不是三两天
侪 chái
〈名〉
(形声。从人,齐声。本义:同辈,同类的人) 同本义。又称:侪辈
侪,等辈也。——《说文》
侪,耦也。——《汉书·扬雄传》注
吾侪小人。——《左传·宣公十一年》
晋郑同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礼记·乐记》。注:“犹辈类。”
文王犹用众,况吾侪乎?——《左传·成公二年》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副〉
一起
长幼侪居。——《列子·汤问》
小题1:(1)代理(2)隐藏身份,改装出行(3)何不 (4)直接到小题2:A小题3:D小题4:刚上任就钱库亏空。
小题5: 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小题6: 依凡而行者,非夫也! 小题1:无小题2:A(倒装句;B:倒装句;C:判断句;D:省略句)小题3:(A:殷,形容词作动词,震响;B:烟,像烟一样,名词作状语;C:意动用法,以……为劣;D:高尚的。
)小题4:无小题5:无 小题6:无 【译文】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苛刻,提、镇、司、道及其下属,接受安排奉命守职,极其谨慎,在进见田文镜时,没有人眼睛敢东张西望。
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让他就此代理县令一职。
鲁公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发愁,鲁公走上去拜了两拜询问情况,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含含糊糊地说:“你们问这个做什么?”回答说:“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的原因啊。”
鲁公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咄!田总督早有命令,即使有十个鲁公又有什么办法?何况鲁公正是取代李县令职位而来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鲁公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
李县令向鲁公作揖,请鲁公进去,说:“官印已经等公很久了!”鲁公也向他拱手回礼,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而且在读书人和老百姓中间,盛传着您的贤名,怎么会刚刚上任就钱库亏空了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
母亲到了,我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我一路来受了暑热,你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说罢,就直接走到别的房间去。
鲁公一面洗澡,一面思索,内心不能不有所感动。想了很久,他敲浴盆中的水发誓说:“按照常规行事的人,不是大丈夫!”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非常吃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到省里去。”
李县令交给他官印,他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扔在地上,厉声说:“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的为人!”说完就拍马飞驰而去。全县的人民都焚香送他。
侪 chái
〈名〉
(形声。从人,齐声。本义:同辈,同类的人) 同本义。又称:侪辈
侪,等辈也。——《说文》
侪,耦也。——《汉书·扬雄传》注
吾侪小人。——《左传·宣公十一年》
晋郑同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礼记·乐记》。注:“犹辈类。”
文王犹用众,况吾侪乎?——《左传·成公二年》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副〉
一起
长幼侪居。——《列子·汤问》
《给季弟书》【译文】
辛卯年,我客居粤地已有二十来天了。常常想到我弟弟为人耿直做事谨慎,很期望你有远大的前程,圣人所说的“坚强、果敢、质朴、谨慎”,你大概都靠得上了;只是“刚”本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弟弟却在这方面变成了一个“疏”字,再变为一个“褊”字,后又慢慢变成了一个“傲”字了。
过去我对弟弟你管教很严,最近五六年来,看到弟弟你所确立的志趣及操守,很有建树和气象,能看出你已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常想慢慢培养出我弟弟的一腔正气与傲然自立的精神,所以总不忍心过于压制你,再加上我自身常有优柔寡断、迁就纵容的缺点,我弟弟你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大凡小的偶尔的过失,我都会宽容你,让弟弟你不会因此而有所犹豫顾忌,能正直做人而又无所顾虑。因为这两点,所以我现在管教你也还是很宽松的。但我这样做就是一种纵容,很想回去跟你畅叙一番。
你和人一同做事,也是i艮尽职的,常常缺乏周全的考虑;遇事时你从不回避艰难险阻,却不能事先考虑清楚,总认为这样做不会损害大的原则。不关注日常事务中的细节之处,似乎并不会有大大的危害,但因此而做错了事贻误他人,从而又害了自己的事是常常有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疏”啊。你恨世间恶事,视同仇敌,总是表现在言辞和脸色上;亲朋好友有了过错,你劝了他们还是不听,于是你就轻看那个人;别人不看重你,你总是很生气地远离他;别人的行为中有一点不如你所愿,你就整天心怀愤恨、郁郁寡欢。这真的是心胸狭窄,不能不改变啊。有些人属平庸之辈,你就把他当作平庸之人而轻视人家;有的人地位微贱,你就把他当地位低的人而拒绝往来;你的傲气,总是不肯因为别人而稍稍委屈一下。因此你总是不可一世,欺凌排斥他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为人粗疏就要坏事,心胸狭小就会接近刻薄,高傲就会隔绝他人而最终被他人隔绝:这三点都是刚直之德的害处啊。但是这几点毕竟是出于刚直,如果能扬其长避其短,就能在古今之人中独自拥有一种造诣了。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先贤们认为“内心有真情的人态度一定会平顺温和,平顺温和的人就一定会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就一定会有和顺之貌”。我的弟弟对待父兄总是很恭顺谨慎的,但是和顺之貌怎么反而这么少见呢?难道你没有快乐,缺少关爱吗?大概是还缺少一种学问来柔化你那刚直和高傲的品性,使得你想要谦为人下而又不能谦啊。弟弟你自勉吧!
【原文】
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作者】魏禧(1624~1681) ,我国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人。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强调作文章要注重“酝酿积蓄,沉浸而不轻发”。擅长将简洁的叙述和恰当的议论结合起来,收引人入胜之效果。清初,人称魏禧、汪琬和侯方域为散文三大家。魏禧的诗有深沉雄浑之风。
释义:
1.家族的世代,泛指人际的一种先后次第:~分。先~。长(zhǎng)~。后~。晚~。前~。
2.等,类(指人):吾~。尔~。~出。无能之~。
3.人活着的时间,毕生:我这一~子。
4.车百辆,亦指分行列的车。
详细释义:
〈名〉
(形声。从车,非声。本义:百辆车)
1.同本义
辈,若军发车,百辆为辈。——《说文》
也指车列,车队
稠人广众,荐宠下辈。(下车来推崇赞扬他们。)——《史记》
2.世;辈分
古人不可见,前辈谁复继?——杜甫《赠李邕》
又如:前辈;后辈;长辈;晚辈
3.某类人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汝辈所惜罗程艺耳。——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我辈;侪辈;流辈;朋辈;鼠辈;辈类(同辈,同类)
4.群,队
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及得解。——《三国志·满宠传》
5.等级;类别
马有上中下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副〉
6.成批地
名臣辈出。——范晔《后汉书》
〈量〉
7.表示人的多数,批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汉书·李广苏建传》
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史记》
拼音:bèi
相关词语:
1.俦辈:chóu bèi 释义及出处:同辈。 明 唐顺之 《休宁陈氏墓庐记》:“翁在俦辈中,岸然长者魁杰之气。”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涵 老见其胸襟意气,逈出俦辈,以飞将军目之。”
2.渠辈:qú bèi 释义及出处:他们。 宋 朱熹 《答胡季随》:“ 王 氏《中说》,最为渠辈所尊信。”《金史·欢都传》:“君相之位,皆渠辈为之,奈何?” 清 恽敬 《后溪先生家传》:“赖天子甚圣,若疏其恶,暴之渠辈,言不得入,非特免祸,且大用。
3.个辈:gè bèi 释义及出处:此辈。 前蜀 贯休 《村行遇猎》诗:“伤嗟个辈亦是人,一生将此关身己。
4.时辈:shí bèi 释义及出处:当时有名的人物。《后汉书·窦章传》:“ 章 谦虚下士,收进时辈,甚得名誉。” 唐 王维 《休假还旧业便使》诗:“时辈皆长年,成人旧童子。” 清 唐孙华 《三迭随庵韵》之一:“百叠红牋修版谒,嬾随时辈鬭精神。”
5.凡辈:fán bèi 释义及出处:平庸之辈。亦指同辈。《后汉书·李固传》:“明公踵 伯成 之高,全不朽之誉,岂与此外戚凡辈耽荣好位者同日而论哉!” 清 刘大櫆 《樵髯传》:“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齐叫化》:“虽不若乃翁,已超於凡辈。”
6.朋辈:péng bèi 释义及出处:宋 陈亮 《众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辈之中夺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强,不知所以为策。” 明 何景明 《慈恩寺》诗:“十年复到此,朋辈各天涯。”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冰心《后记》:“自己年纪大了,朋辈自然也多,‘老成凋谢’。”
7.辈数:beì shù 释义及出处:
指辈分,行辈。
《 红楼梦》第七一回:“首席便是 薛姨妈 ,下边两溜顺着房头辈数下去。”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 韩世才 ﹞为人奸滑,是 韩老六 的远房本家。论辈数,他是 韩老六 的侄子。”
这两句都出自《后汉书·范升传》(后汉书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问题中那第一句有删减,这里把删减过后的翻译和全句翻译都放上。
问题中句(删减)译文:使官员和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不是国家的人(都不像是这个国家保护的人)。这样下去,青州和徐州的盗寇就像在帷帐里一样。
问题中的这句其实不全,为方便理解下附此句所在段落的节选: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胡、貊守关,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全句译文:现在正值岁首,而发动百姓远征,(结果是)野草不能充饥,田地荒芜不能耕种,股价飞涨,涨到几千钱一斛。这样使官员和百姓陷于水火之中,都不像是这个国家保护的人。这样下去,就像让北方的胡、貊(都是少数民族)来守关,那青州和徐州的盗寇就像在帷帐里一样了。
第二句是全的,译文:《左氏》不把孔子遵为老师,而(这本书)出于左丘明之手,只是师徒相传,又没有其他人传承,又不是先帝所存之道(不是先帝倡导的道理),没有理由立为博士。
作品名称:勤学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王守仁
作品体裁:散文
原文: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注释:
(1)确:坚实。
(2)侪辈:同辈。
(3)乐易:愉快和蔼而又平易近人。
作品译文:
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该努力求学问。凡是学得不够勤快的人,一定是因为它所立的志还不够深切。跟着我求学的人,我不会把天资聪明当作是高级的,我反而是把勤劳确实谦虚自处当作高尚。各位试著观察同学之中:如果有「肚子里明明空空的,却假装很充盈;明明是没学问,却假装很有学问」,隐藏自己的短处、妒忌别人的长处,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说大话来欺别人这样的人,就算那种人天资很高超,同学们不会讨厌他吗?不会轻视他吗?他就算用那种方式来欺别人,别人就真的会被他所欺吗?会有人不在背后偷偷的嘲笑他吗?如果有人以谦虚缄默自我要求,已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深切的立志又努力实践,勤奋向学又喜好提问,称赞他人的优点,责怪自己的缺点;跟从他人的长处,揭明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在跟内在完全相同,就算那种人自居无能,而不求超越别人,别人就真的会以为他无能吗?有人不敬重他吗?各位同学看看这两种人,就知道要用什麽样的态度求学了。
刘禹锡《鉴药》
刘子闲居,有负薪之忧, *** 良弗知其旨。血气交沴,炀然焚如。
客有谓予:“子疾病积日矣,乃今我里有方士,沦迹于医,厉者造焉而美肥,跛者造焉而善驰,矧常病邪?
将子谒诸!”予然之,之医所。切脉、观色、聆声,参合而后言曰:“子之病,其兴居之节舛、衣食之齐乖所由
而致也。今夫藏鲜能安谷,府鲜能母气,徒为美疹之囊橐耳。我能攻之。”乃出一药丸,可兼方寸,以授予曰:“
服是足以瀹昏烦而锄蕴结,销蛊慝而归耗气。然中有毒,须其疾瘳而止,过当则伤和,是以微其剂也。”予受药
以饵,过信而膇能轻,痹能和;涉旬而苛痒绝焉,抑搔罢焉;逾月而视分纤,听察微,蹈危如平,嗜粝如精。
或闻而庆予,且关言曰:“子之获是药,几神乎!诚能遭己。顾医之态,多啬术以自贵,遗患以要财,盍重
求之,所至益深矣。”予昧者也,泥通方而狃既效,猜至诚而惑剿说,卒行其言。逮再饵半旬,厥毒果肆,岑岑
周体,如痁作焉。悟而走诸医,医大咤曰:“吾固知夫子未达也!”促和蠲毒者投之,滨于殁而有喜;异日,进
和药,乃复初。”
刘子慨然曰:“善哉医乎!用毒以攻疹,用和以安神,易则两踬,明矣。苟循往以御变,昧于节宣,奚独吾
侪小人理身之弊而已。
翻译:刘某(作者)闲居(家中),得了病, *** 良的食物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血脉和元气都不通畅,滚烫
滚烫的如同被火烤灼着似的。
有个客人对我说:“您的病很多日子了,如今我那有个方士(会方术之人),沦落混迹于医生(看来古代方
术高于医术。)得麻风病的去他那治疗会变成漂亮而健康的人,瘸子去他那治疗会变成善于奔跑的人,更何况常
见的疾病呢?请您去他那吧!”我同意了,来到医生那。把脉、看气色、听声音,综合诊断后他说:“您的病,
是因为起居作息时间节奏紊乱,衣食住行安排不和谐所导致的。如今五脏很难消化食物,六腑很难养育元气,只
能成为装病灶的皮囊了。我能治好的。”便拿出一枚药丸,大概有一寸见方的两倍那么大,交给我并说:“服用
这枚药丸足够祛除你的昏烦和郁结,消除病症恢复元气。但是药中是有毒的,必须病好了就停药,过量了就会打
破和谐,所以给你的剂量要少。”我拿了药来吃,过了两个晚上肿胀的脚轻松了, *** 感觉舒缓了;过了十天
奇痒的感觉没有了,不再会抓挠了;过了一个月可以分辨很细小的东西,听清楚很细微的声音,走高坡如履平地,
吃粗粮如同 *** 细的食物。
有的人听说后来庆贺我,并且关心地对我说:“您所得到的药,几乎是神效啊!实在难得遇到啊。观医生的
态度,多是吝啬医术让自己显得高明,留后患让自己有财源,何不再要点药,所达到的疗效更好呢。”我糊涂啊,
拘泥于通常的观点而贪心不满足现有的疗效,猜忌诚心而迷惑于邪说,终于按照他的话去做了。等到再吃了五天
的药,那药的毒性发作,周身胀痛,如同疟疾发作。醒悟了去就医,医生狠狠地责备道:“我就知道你不通事体
啊!”下了和解的要解除毒性,所幸还在危险的边缘;他日,吃了和解的药,便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刘某感慨道:“善哉医术!用毒攻击疾病,用和解之药安定心神,改换了两样都不利,有道理啊。如果遵循
老办法应付变化了的新问题,愚昧地执着于(过去的)章法和普通的见解,岂只是我等小人治疗疾病而已。”
对我是不爱你
书鲁亮侪的出色之处,在于巧妙地把记人与记事融合起来,以人物为中心,集中笔墨叙写“摘印”事件中的鲁亮侪,凸显鲁亮侪的“奇男子”形象。书鲁亮侪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书鲁亮侪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原文
书鲁亮侪
作者:袁枚
己未冬,余谒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坐甫定,阍启:“清河道鲁之裕白事。”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口析水利数万言。心异之,不能忘。后二十年,鲁公卒已久,予奠于白下沈氏,纵论至于鲁,坐客葛闻桥先生曰: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乾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饬亡素,至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溜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要盟。亮侪年七岁,为质子于吴。吴王坐朝,亮侪黄裌衫,戴貂蝉侍侧。年少豪甚,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掷涂赌跳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翻译
乾隆四年的冬天,我在保定直隶总督府拜见总督孙文定公。刚刚坐定,守门人进来报告,说:“清河道鲁之裕前来陈述工作。”我就到东厢房去回避,暗中看见这位魁梧的男子约七十多岁,大眼睛,宽额头,白胡须闪闪发光;讲述水利情况有条有理,洋洋数万言。我心中十分惊异,一直不能忘记。二十年后,鲁公已经去世很久了,我在南京沈氏家中停留,与友人畅论古今,谈到了鲁公,座中有位客人葛闻桥先生说:
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苛刻,提、镇、司、道及其下属,奉命守职,极其谨慎,在进见田文镜时,没有人眼睛敢东张西望。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
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鲁公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发愁,鲁公走上去一再行礼讯问原因,
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故意问:“你们问这个作什么?”回答:“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之故。”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咄!田总督早有命令,即使有十个鲁公,又有什么办法?何况鲁公正是取代李县令职位而来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他向鲁公作揖,请鲁公进去,说:“官印已经等公很久了!”鲁公也向他拱手回礼,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而且在读书人和老百姓中间,盛传着您的贤名,怎么会刚刚上任就亏空了国库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我一路来受了暑热,就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说罢,就一直走到别的房间中去,一面洗澡,一面思索,内心不能不有所感动。想了很久,他举手敲浴盆中的水,发誓说:“如果按照常规行事,就不是大丈夫了!”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大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到省里去。”李交给他官印,他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掷在地上,厉声说:“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的为人!”竟拍马飞驰而去。全县的人民都焚香送他。
到省以后,鲁公先去拜见布政司和按察司,禀告事情的前后经过。两司都说:“你犯了丧心病了吗?像你这样的做事,在别的总督巡抚面前尚且不许可,更何况是田公呢?”第二天早上,鲁公到衙门时,两司长官已经先在了。名片还没有投进去,全衙门已经在传呼鲁公入内。只见田公朝南而坐,脸色铁青,怒气很盛地在等着他,两旁排列着司、道以下文武官员十余人,田公斜着眼看鲁公说:“你不管县事而来,做什么?”鲁公答:“有事要报告。”问:“官印在哪里?”答:“在中牟县。”又问:“交给什么人?”答:“李县令。”田公一声冷笑,朝着左右看看说:“天下有这样去摘印的人吗?”都回答:“没有。”两司马上起立向田公认罪,说:“这是我们平时没有教诫,以致有这样狂妄背理的官员,请您将鲁之裕也一起撤职,把他交给我们,让我们来严厉审讯他们拉党结派作弊的罪行,以警戒其他官员。”鲁之裕脱下官帽,向前叩头,大声说道:“本来应当这样。只是让我讲明一下: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因为想谋求一官半职,所以来到河南。我能得到中牟县令之职,高兴非常,恨不能连夜就摆起仪仗,立即办理公事。没有想到一入县境,耳闻目睹李县令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竟这样好,士大夫对他也是一样;等见到他本人,知道他挪用银币又是这样的缘故。假如大人您已经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为了自己沽名钓誉,而空手归来,那是我的罪了。如果大人您不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回来向您说明这些原因,请示大人的意旨,这样或许可以不辜负大人爱才之心以及圣上主张以孝来治理天下的意旨。您若是认为李县令没有什么可以哀怜的,那么我再去取印也并不迟。不然,大人辕门外有数十名官员,都想求得一个官印而得不到,我是什么人,敢违拗您的旨意呢!”田公听了默然不言。两司给鲁公递眼色叫他退出。鲁之裕也不道谢,走了出去。刚走到屋檐外,田公变了面色走下台阶,呼叫鲁之裕:“回来!”鲁公之内跪下。田公又招呼他:“向前!”然后取下自己所佩戴的珊瑚冠戴在鲁xx上,叹息着说:“奇男子!这顶冠帽应该给你戴。没有你,我几乎错误地撤掉了贤官。可惜给皇上的奏章已经送出去了,没有办法了!”鲁公问:“几天了?”回答:“已经五天了,即使快马也追不上了。”鲁公说:“大人有恩,我能追还。我年轻时能一天走三百里;大人真要追还奏章,请赐给我一枝令箭作为信物!”田公应允了,于是鲁公马上就走。过了五天,奏章追还了。中牟县令最后太平无事。从此鲁公名闻天下。
在此之前,鲁亮侪的父亲曾任广东提督,因受三藩胁迫,与他们结了盟。当时亮侪只有七岁,被作为人质押在吴三桂处。吴王上朝时,亮侪穿了件黄裌衫,头戴插有貂蝉的武官帽子侍立在旁。他年轻英豪,读书完毕,每天与吴王帐下的健儿学习古秦国、越国作战时所摆的军阵以及掷涂泥、赌跳跃等各种武技,所以他的武艺尤其超人一等。
词句注释
鲁亮侪(chái):鲁之裕,字亮侪,湖北麻城人,官至直隶清河道道员。
己未:乾隆四年(1739年)。
孙文定公:孙嘉淦(gàn),字锡公,号懿斋,山西太原人,康熙进士,乾隆三年(1738年)任直隶总督,累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定公。制府:制军公署,即总督衙门。
甫:刚刚。
阍(hūn):看门人。清河道:清代省下分道,辖数县。清河道道员驻保定。白:报告。
大颡(sǎng):广额。
白下:南京旧时别称。
葛闻桥:名祖亮,江宁(今南京市)人,乾隆进士,官礼部主事。
田文镜:清汉军正黄旗人(汉人编入清兵籍),雍正年间任河南、山东总督,加太子太保,惩贪除暴,为政苛刻,卒谥端肃。提、镇、司、道:地方长官,提即提督,统辖全省水陆诸军,为地方最高级军官;镇,镇守一地的总兵官,军阶次于提督一级;司,一省设布政司、按察司及提学司,设长官布政使、按察使、提学使。下文“二司”指布政司、按察司。三司下有分巡道,位在知府之上。
中牟:县名,今属河南省。摘印:罢官。摄:代理。
簇簇然:一堆堆貌。
奚(xī)能为:能做什么。奚,何。
温温:谦和貌。
暍(yē):中暑,伤暑。
督抚:总督、巡抚。巡抚掌全省民政、军政;总督为朝廷派驻外省的最高长官,位在巡抚之上。
辕: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止宿时,围车作屏障,以车为门,称辕门。后因称衙署之外门为辕门,其行馆称行辕。
教敕亡素:平时没有教诫。敕,通“饬”,诫。
固:固然。
排衙:官员陈设仪仗,使僚属依次谒见,称排衙。
帑(tǎng):国库钱财。
屋霤(liù):屋檐。霤,同“溜”,檐沟。
珊瑚冠:清朝二品文官的朝冠。
微汝:无你。微,此处作“无”解。《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契箭:令箭。
三藩:清初,明降将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耿继茂为靖南王,称作三藩。要盟:以势力胁迫为盟誓。
质子:人质。吴:指吴三桂。
貂蝉:冠饰。《后汉书·舆服志》:“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嬴越勾卒:古代秦越两国战时一种阵形。嬴,秦国国君姓嬴。勾卒,古作“句(gōu)卒”,军阵名。掷涂赌跳:抛掷泥块,比跳高,此泛指武技。《资治通鉴·齐纪·明帝建武元年》记明帝好于隧中“掷涂、赌跳”。涂,泥也,以涂泥相掷为乐;赌跳者,以跳跃高出者为胜。
赏析
文章主要写鲁亮侪的“奇男子”特点,重点是摘印中牟那件事,但作者不是直接就写这件事,而是一层层创造气氛。他先写在保定孙文正公处初见鲁的印象:“心异之,不能忘”,鲁亮侪“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外貌已使人惊异,而“口析水利数万言”,尤其使袁心折。这时鲁已做到“清河道”,说明他对民生疾苦非常关心,因为那时水利是生民的命脉。在制府面前滔滔数万言也说明了毫无世俗那种在长官面前俯首帖耳的媚骨。这一节“心异之,不能忘”几个字是引起下文的关键。“心异之,不能忘”,二十年后在南京又“纵论至于鲁”,引出葛闻桥的一段正面介绍,也就是此文的主要部分。“鲁字亮侪,奇男子也”,这是这部分也是全文的眼目。全文都在着重写鲁的“奇”。为了表现鲁的“奇”,文章先用田文镜的威严来烘托。“提、镇、司、道"比县令官高得多,但在田文镜的面前“无敢游目视者”。鲁不是摆出官架子去摘印,而是微服骑驴去探明所以,足见鲁是有心人,关心人民的疾苦。中牟的人不忍李令之去,想向鲁公申诉,但有人摇手否决,因为“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另一层从私利说:“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这两条否定的理由越充分,后面鲁亮侪的行动就越奇越光彩。这是反衬鲁的奇特。接着,鲁与李令接触后的行动写得非常细致动人。鲁先是问明李令亏空公款的原因,然后写鲁的思想斗争:“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这个行动和语言表明鲁要冲破世俗观念和行为做一件非凡的事。这种行为,连李令也不能理解。“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写得十分有声有色。“合邑士民焚香送之”。这既说明李令之深得人心,和上文“骑驴入境”所见所闻相呼应,同时也说明鲁亮侪的行为深受士民的敬仰。
到了省城,鲁先向两司说明情况,得到的反应是:“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从两司的角度来反衬鲁的行为之非凡。去见田文镜,那气氛更为紧张,两司已将情况汇报了,还不等投名纸,“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到这里,读者均为鲁亮侪捏一把汗!然后田公是一段明知故问,鲁是据实回答。“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在已经紧张的气氛中又加把劲。以至于两司都想引咎自责:“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饬亡素,至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看来鲁亮侪非遭罪不可了。两司的态度,表明对田督的恐惧,也从反面为鲁的`一段义正辞严的呈述做铺垫,愈加体现出鲁的非凡奇男子特色。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鲁却胸有成竹。“免冠前叩首”这个动作细节,是对两司所说“并劾鲁”的回答和揶揄,不须多说,他自己把官帽去掉。“大言曰”三字表现鲁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在田文镜面前:“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无人敢大声说话,而鲁在田督盛怒的情况下偏偏“大言”以对。这段对话,有理有情有节,又为对方留有充分余地下台。“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这一点,是田文镜为之打动的,因为既恭维田文镜爱才,又抬出“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大帽子,田文镜不得不接受。“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鲁表面上把自己说得一如众人,实际上却自占地步。“田公默然”和前文“面铁色,盛气迎之”、“干笑”等相对照,说明在鲁亮侪面前田公已无所用其威了。两司也不敢说话,只好用眼色暗示鲁退下来。“鲁不谢,走出”,这个动作也反映鲁刚直不阿的性格,把纱帽看得无足重轻。田公“默然”以后,终于深受感动“变色下阶”,呼鲁回来,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前倨而后恭,和前文“奇男子”呼应。到这里,这场冲突应该以鲁的胜利而告终了,但却又生波澜。“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人们读到这里又不禁担心李令的前程。“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好像事情已成定局,山重水复疑无路了,但在奇男子面前,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公有恩,裕能追之。……五日而疏还。中牟令意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这种速度是惊人的。为了表明它的可靠,所以交代了鲁少年时的情况,说明“武艺尤绝人”的原因。这是对“奇男子”之“奇”的另一方面的补充。
全文重点在描写鲁亮侪的“奇男子”的特色,作者先从反面烘托,层层写来,笔酣墨饱,而最后又以简笔补充了他“武艺绝人”,日驰三百里的奇技。这种奇技,正好为前面的奇行服务,使中牟李令能够无恙。作者选材主要是突出气节方面,武艺方面没有多加渲染,因为鲁亮侪的特点是冲破世俗观念敢于依良心天理行事,强调这一点对世道人心大有裨益。如果过多渲染鲁的武艺如何高妙,那只不过是武林好汉罢了,反而冲淡了人物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