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膝反射

那只是敷衍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4670

首页> 医学> 执业医师膝反射

2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牛逼中的战斗机贱人中的VIP

已采纳

笔试考前准备1、考试前仔细检查您的证件如身份证、准考证;工具如2B铅笔、橡皮、钢笔(蓝、黑)或圆珠笔,并保证工具有效。建议将上述物品放在一个透明的公文袋内,既方便携带,又方便查看。 2、考前保证充足睡眠,吃早餐,有利于头脑清醒。 3、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到考场,以免因交通壅堵或其他小意外造成考试迟到。如有晕车或其他健康原因,建议到考点附近住宿。 4、进入考场后,仔细阅读考试规则,按考场提示填写答题卡和试卷上的个人信息。  5、考试开始后,根据个人习惯答题,建议按顺序回答,不要遗漏。可以先将答案标到试卷上,回答完毕后再涂答题卡,涂卡同时也是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6、如遇到不确定的题目,先不要苦思冥想,可以先选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并在试卷上用铅笔做标记,待所有题目回答完毕后再回头想这道题,以节省时间。  7、相信第一感觉,因为很多知识已经在思维中形成一个印象,如果反复思考还是不确定,就按照第一感觉来回答。 8、涂答题卡的时候要符合要求,不要反复涂改,以免影响计算机阅卷。 9、合理安排时间,先做题、后检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答完所有题目并涂卡完毕。  10、切记不要作弊。病史采集技巧模板:简要病史:×××××××××问诊内容:××××××××××××××××××现病史1、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①××症状的发病诱因(着凉、淋雨、劳累、饮食、药物、情绪、外伤等)。②××症状的特点:(强度、类型、部位、性状、次数、时间缓急、加重及缓解因素等)。③伴随症状(与症状相关的变化部分,与鉴别诊断有关的主要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2、诊疗经过①是否曾到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如到医院做过的检查项目)。②治疗情况(具体治疗“药物”、方法、用量、疗效及病情演变过程,疗效如何)。3、一般情况(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大小便、体重、精神状态等)。其他相关病史①有无药物过敏史、手术史、传染病史、冶游史等。②有无相关病史(有无类似发作史,有无××病史,有无××家族史,必要时女性病人应询问月经史、婴幼儿询问喂养史)。病例分析答题技巧1、抓紧时间答题,答题时间只有15分钟;2、诊断:包括主诊断+副诊断,主诊断只考大纲要求内容,再者,二者必须写全,否则不能满分;3、诊断依据:每个诊断需分别写出诊断依据;4、鉴别诊断:只写鉴别诊断名称,不写理由;5、治疗:治疗原则细化,包括治疗原则、具体措施、支持治疗、辅助治疗措施、健康教育、手术治疗等。体格检查一般检查1、体温测量检查前体温计读数<35℃;擦干腋窝; 2、血压测量打开血压计,水银柱应归0;气袖松紧度适宜,以可放进一个手指为宜,其下缘置于肘窝以上2~3cm;听诊器不可放置在气袖下,应放置与肱动脉上;测量完毕,向考官报告血压值; 3、皮肤检查蜘蛛痣时用棉签或火柴杆按压蜘蛛痣的中心,其放射小血管消失,去除压迫后蜘蛛痣又复现;瘀点:皮下出血点直径<2mm,瘀斑:3~5mm,瘀斑:>5mm; 4、淋巴结淋巴结检查顺序:颌下→颈部→锁骨上→腋窝→滑车上→腹股沟(从上向下);头颈部淋巴结检查顺序: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颌下→颏下→颈前三角→劲后三角→锁骨上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检查顺序:腋尖群→中央群→胸肌群→肩甲下群→外侧群;头颈部检查1、眼部左侧→左上→左下→右侧→右上→右下,呈“H”;眼球六向运动时,示指尖距被检者30~40cm;检查集合反射时,示指从1m外移至距眼球5~10cm;检查间接对光反射时,用手遮住光线; 2、扁桃体分度I度:不超过咽颚弓;II度:超过咽颚弓;III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胸部检查1、胸部视诊前胸部计数肋骨、肋间隙的标志是胸骨角(Louis角),其两侧于第二肋相连;后胸部计数椎体的标志是第7椎棘突,即被检者低头时,最突出部位;后胸部计数肋骨的标志是肩甲下角,平第7或第8后肋; 2、肺叩诊肺尖叩诊技巧:找到斜方肌,定位其前缘中点,向外叩诊5cm,做标记,向内叩诊5cm,做标记,二者连线,即为肺尖的宽度;肺下界叩诊技巧:找到右侧乳头,沿锁骨中线向下叩诊2个肋间(即第6肋间);在腋中线叩诊,自上而下沿右侧乳头向下叩诊4个肋间;在肩甲下线,即平第8肋间,向下叩诊2个肋间,即为肺下界;左侧不叩诊左锁骨中线。 3、心脏触诊检查心包摩擦感最佳条件为坐位、稍前倾、呼气末、收缩期;心包摩擦感是舒张期和收缩期双向的粗糙摩擦感,但收缩期明显; 4、心脏叩诊心左界:正常成人第V、IV、III、II肋间距胸骨中线分别为8cm、6cm、4cm、2cm,标记为第V乳头垂直线内约1cm;心右界:从第IV肋间叩,即从右乳头所在的肋间叩起,距胸骨右缘约2cm;第III、II肋间即为胸骨右缘; 5、关于腹水的几个概念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水量大于1000ml,水坑征提示大于120ml,液波震颤提示大于3000~4000ml; 6、几个反射中枢上腹壁反射——T7-8,中腹壁反射——T9-10,下腹壁反射——T11-12,肱二头肌反射——C5-6,膝反射——L2-4,踝反射——S1-2;基本操作1、普通部位的消毒顺序自内向外,自上而下;特殊(如感染、造瘘口等)部位消毒由外向内; 2、肥皂液洗手采用三段式刷手法,每一段3min,总共10分钟,刷手至肘上10cm,泡至肘上6cm,泡5min;需要连续施行另一台手术时,如果手套未破,可不用重新刷手,仅需浸泡70%酒精或1%苯扎溴铵溶液5分钟,再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手套。若前一次手术为污染手术,则连续施行手术前应重新刷手。 3、手术衣穿好的无菌区域肩部以下腰部以上的胸前,两侧腋中线以及双手、双臂; 4、脱手术衣先脱手术衣,再脱手套,应在手术室内比较空旷的区域穿无菌手术衣; 5、戴手套 选用适合自己的手套,手套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手术操作;在未戴手套前,手不能接触手套外面,戴好手套后,手套外面不能接触皮肤; 如手套外面有滑石粉,需用无菌盐水冲净; 手术开始前,可在空旷区域双手放于胸前; 6、换药与拆线无菌操作原则 三先三后原则换药次序先无菌伤口,再污染伤口;先污染伤口,再感染伤口;先普通感染伤口,再特殊感染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结核、耐药金葡菌等; 7、吸氧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即防火、防震,防油、防热;患者吸氧过程中,需要调节氧流量时,应当先将患者鼻导管取下,调节好氧流量后,再与患者连接。停止吸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吸氧时,注意观察病人脉搏、血压、精神状态等情况有无改善,及时调整用氧浓度;湿化瓶每次用后均须清洗、消毒;完毕后注意记录吸氧病人信息、开始时间等; 8、吸痰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动作要轻柔,以防止损伤黏膜;痰液黏稠时,可配合扣背、蒸汽吸入、雾化吸入等方法使痰液稀释;吸痰中患者如发生紫绀、心率下降等缺氧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待症状缓解后再吸;小儿吸痰时,吸痰管应细些,吸力要小些; 9、开放性伤口一期缝合指征伤后6~8小时;伤口污染较轻,且不超过8~12小时;头面部的伤口一般在伤后24~48小时;不满足以上条件,只清创,不缝合; 10、胃管置入术插管动作要轻稳,插入14~16cm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以利于操作;昏迷患者插管时,应将患者头向后仰,当胃管插入会厌部时约15cm,左手托起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加大咽部通道的弧度,使管端沿后壁滑行,插至所需长度;11、三腔二囊管止血法胃管插入深度45~55cm,三腔二囊管插入深度为50~65cm;食管囊充气量为100~150ml,胃管囊充气为150~200ml,管端牵引重量为5kg;充气先充胃气囊,再充食管气囊;放气先放食管气囊,再放胃气囊; 12、导尿术普通导尿男病人插入尿道为15~20cm,松止血钳,见尿后退出至无尿再插入2cm;Foley导尿管男病人插入尿道为15~20cm,松止血钳,见尿后退出至无尿再插入7~10cm,球囊注水15~20ml;普通导尿女病人,插入尿道约6~8cm,松止血钳,见尿后退出至无尿再插入2cm;Foley导尿管女病人插入尿道为6~8cm,松止血钳,见尿后退出至无尿再插入7~10cm,球囊注水15~20ml; 13、胸腔穿刺胸腔穿刺抽液:肩甲下角或腋后线第7~8肋间、腋中线第6~7肋间、腋前线第5肋间;胸腔穿刺抽气: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中线第4~5肋间; 14、腹腔穿刺点平卧位:左下腹部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平卧位: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约1cm、偏左或偏右5cm;侧卧位: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延长线相交处; 15、骨髓穿刺术髂前上棘穿刺点:病人取仰卧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的髂嵴,取骨面较宽较平处;髂后上棘穿刺点:病人取侧卧位,取髂后上棘最突出部位;胸骨穿刺点:病人取侧卧位,取胸骨中线第2肋间水平;16、腰椎穿刺术穿刺点相当于第3~4腰椎棘突间隙;成人进针深度约4~6cm,儿童约2~4cm; 嘱患者去枕平仰卧4-6小时; 17、动、静脉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一次穿刺失败,切勿反复穿刺,以防损伤血管; 如抽出暗黑色血液表示误人静脉,应立即拔出,压迫穿刺点3~5分钟; 18、脊柱损伤的搬运:搬运时必须保持脊柱伸直位不能屈曲或扭转,三人或四人施以平托法使模拟人平稳移到木板上(禁用搂抱或一人抬头、一人抬足的搬运方法); 19、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一手以拇指及示指捏住患者鼻孔,使其闭塞,以免漏气;按压-通气比率为30:2,对于婴儿和儿童,双人CPR时可采用15:2的比率;按压频率与力度:速率80 - 100次分,下压深度3 - 5cm; 20、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有创口者应先止血、消毒、包扎,再固定;用绷带固定夹板时,应先从骨折的下部缠起,以减少患肢充血水肿;夹板应放在骨折部位的下方或两侧,应固定上下各一个关节;大腿、小腿及脊柱骨折者,不宜随意搬动,应临时就地固定;固定应松紧适宜,以免影响肢体远端血供;多媒体机考1、心脏听诊二尖瓣听诊区:心尖搏动最强点,即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5~0cm;肺动脉听诊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主动脉听诊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三尖瓣听诊区:胸骨左缘第4~5肋间;2、心电图阅读口诀小三大五窦速缓——同一导联RR间距<3个大格为窦速,RR间距>5个大格为窦缓;三五之间无异变——同一导联RR间距在3~5个大格之间为正常;一度三度阻滞剂——I度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心率整齐,即RR间距相等;缺血梗死ST——心肌缺血表现为ST段压低,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ST段抬高,病理性Q波;P波缺如室上速,心率整齐难不住——室上速表现为P波缺如,少数交界性早搏变现为P波倒置;V1和V5区分右和左——区分左、右束支阻滞及左右心室肥大的右和左,分别看V1和V5的QRS波;V1上为有,V5上为左——V1R波向上,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右室肥大,V5R向上,为为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室肥大;宽大是完束——V1或V5导联的QRS波宽大,R波呈M型,为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高尖为室肥——V1或V5导联的R波高尖,为心室肥大;V1的R波高尖大于0mV(2大格)为右心室肥大,V5的R波高尖大于5mV(5大格)为左心室肥大;笔试Tips1、审清楚题干要求有的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有的要求选择错误的,有的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有时候也要求选择不可能的选项等。建议考生看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慌张,看清楚题目的要求。2、选项中语气十分绝对的不能选选择中有措辞完全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几乎是错误的,比如一定正确或一定是等,这些十分绝对的语句在学术界本来就不科学。3、字数最多的选项往往是正确的五个选项中,字数最多的候选答案往往是正确的。因为出题者一般不会费很大的力气去给一个错误答案码字。4、如果出现连续几个题的答案都一样要注意答题的时候,不可能上下好几道题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比如你在4——6题中答案全是C,其中的5题的答案是蒙的,你最好别蒙C5、相信第一感觉如果题目不是很确定,强烈建议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比如,这题你不是很确定,第一感觉选A,但是转头又觉得B好像也对,遇见这种情况的时候就选A。不要一会改B一会改A,因为本身就不确定的题目,这样纠结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只会白白浪费时间。6、有时最不可能的答案反而是正确答案对于有的感觉难度很大的题,建议考生要反其道而行之,选择答案中最不可能的答案。7、可以复查,但仅限于字面错误如果做完题目还有一定的时间,建议检查的项目是自己的名字、考号、答题卡的填涂是否正确等信息。不要再在题目的选项上面多做纠结,这样反而无益。来源-北医李睿医考:

55评论

分手快乐可我真的难过

2017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三抗原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  HBV DNA聚合酶位于HBV核心部分,是直接反映HBV复制能力的指标,是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HCV RNA在血清中的检出,表明血液中有HCV存在,是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  粪口途径传播见于甲型和戊型肝炎,体液传播是HBV、HDV、HCV的主要传播途径。  急性肝炎可分为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  黄疸型肝炎需要与溶血性黄疸和肝外阻塞性黄疸鉴别。  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及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防治。   第二节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主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典型病例的五期经过,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发热期的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   第三节 艾滋病   病原体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  传播途径主要是体液传播,其中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CD4+T淋巴细胞受损伤的方式及表现。  艾滋病的临床经过分四期及各期主要表现。  下列六项临床表现应考虑艾滋病的可能:体重下降10%以上;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发热1个月以上;全身淋巴结肿大;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疱疹;口腔念珠菌感染。  HIV-1抗体阳性标准为ELISA法连续2次阳性,经免疫印迹法证实。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  猪是主要传染源,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乙型脑炎典型的临床经过(三期)及临床类型。  病原学早期诊断为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治疗要把好三关即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细菌感染  第一节 伤 寒   明确伤寒流行病学特点。  伤寒发病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易引起肠出血、肠穿孔。  典型伤寒的四期临床表现及主要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伤寒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伤寒杆菌抗原抗体系统及诊断意义。  伤寒治疗首选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志贺菌属,包括: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  菌痢的基本病变特点是在结肠,急性期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慢性期则有肠黏膜水肿及肠壁增厚。  普通型菌痢及中毒型菌痢的临床表现。  中毒型菌痢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急性普通型菌痢需要与急性阿米巴病和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鉴别。  中毒型菌痢的休克型需要与爆发型流脑鉴别,而脑型需要与乙脑鉴别。  治疗原则:抗感染(喹诺酮类药物),补液,抗休克,对症,加强支持。   第三节 霍乱   霍乱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  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弧菌的主要传染源。  霍乱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霍乱毒素的作用,主要病理变化是严重腹泻造成的严重脱水。  霍乱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分为3期:吐泻期,脱水虚脱期,恢复期。  霍乱的诊断包括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粪培养阳性或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升高。  霍乱的治疗原则: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补液并纠正电解质紊乱,对症支持治疗。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双球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致病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脑膜炎双球菌可造成败血症,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是造成皮肤黏膜淤点的原因。  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表现: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和恢复期。  脑脊液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治疗主要是抗菌治疗,多采用青霉素治疗,氯霉素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头孢霉素适用于不适合应用青霉素和氯霉素的病人。   第五节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微循环障碍学说,包括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和微循环衰竭期。  注意休克早期临床表现的识别。  抗休克治疗原则: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护重要器官功能,早期应用肝素打断休克的恶性循环。   钩端螺旋体病   病原体主要为钩端螺旋体,我国雨水洪水型主要是拨摩那群,稻田型主要由黄疸出血群引起。  传染源主要由猪和野鼠。通过皮肤黏膜接触传染。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分为流感伤寒型、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肾衰竭型和脑膜脑炎型。  实验室检查:常用副凝试验。  治疗首选青霉素;首剂青霉素后,部分病人出现赫氏反应,主张首剂青霉素以小剂量为宜。庆大霉素、四环素也有较好疗效。   原虫感染  第一节 肠阿米巴病   病原体为溶组织阿米巴,大滋养体是组织致病型滋养体,小滋养体是肠腔共栖型滋养体,包囊是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型。  侵入肠黏膜的大滋养体引起口小底大的溃疡,溃疡间肠黏膜正常是阿米巴病特征性的肠道病理改变。  普通型肠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为缓慢起病,腹痛、腹泻,有腥臭味的果酱样黏液血便;主要并发症有肝脓肿、肠出血、肠穿孔及结肠肉芽肿。  治疗首选甲硝唑或替硝唑。   第二节 疟疾   病原学:感染人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型疟原虫四种。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过程,疟原虫子孢子,在肝内发育为裂殖体,裂殖体从肝内释放出大量裂殖子进入血循环引起典型临床发作,一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形成周期性发作。  疟疾的流行病学: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是传染源,按蚊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夏秋季多发。  典型间日疟的临床表现:突发寒战、高热、大汗,伴有全身酸痛、乏力,持续2~6小时后进入间歇期。  治疗:氯喹、甲氟喹、青蒿素衍生物等,能迅速杀灭红细胞内裂殖体,控制临床症状发作;伯氨喹能杀灭肝内红细胞前期的子孢子,为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并可防止传播的药物;乙胺嘧啶能杀灭各型裂殖体,可用于预防性用药。   蠕虫感染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病   【考点纵览】  病原体是日本血吸虫,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唯一的中间宿主。  传染源为病人和保虫宿主(猪、牛、羊、狗等家畜及鼠)。  传播途径:粪便入水,虫卵孵化出毛蚴,毛蚴在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人接触疫水后,尾蚴穿过皮肤黏膜进入体内感染。  临床分为急性、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和肺、脑异位损害。  治疗:吡喹酮为广谱、高效、低毒,口服方便的药物。   第二节 囊虫病   猪肉绦虫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脑囊虫病,皮下及肌肉囊虫病,眼囊虫病。  病原治疗:首选阿苯达唑(丙硫咪唑、肠虫清),吡喹酮;对症治疗。 神经病学   神经病学概论   上运动神经元发自大脑中央前回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其轴突形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在延髓锥体处大部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在各个平面上终止于脊髓前角;而皮质脑干束在各个脑神经运动核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需注意的是除面神经核的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外,其余的脑干运动神经核均受双侧支质脑干束支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肉无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支配电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分为皮质型(单瘫)、内囊型(三偏征)、脑干型(交叉瘫)和脊髓型(截瘫或四肢瘫)。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瘫痪肌肉有萎缩,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异常和失神经支配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脊髓前角细胞,引起弛缓瘫痪,其分布呈节段性,而无感觉障碍;前根,其分布也呈节段性,不伴感觉障碍;神经丛,其损害多为单肢的运动、感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分布的支配关系一样。  锥体外系主要组成部分为基底节,又称纹状体系统,包括尾状核、壳核及苍白球,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肌张力、身体姿势和协调运动。  小脑病变最常见的症状是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两大类症状。急性小脑损害表现为肌张力减低,构音障碍,意向性震颤。  感觉系统的解剖生理:痛温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角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中央后回的感觉区;触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角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大脑顶叶皮质的感觉区;深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中枢突进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和楔束,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通过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  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分为抑制性症状(感觉缺失和感觉减退)和刺激性症状。刺激性症状包括感觉倒错、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和疼痛。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末梢型、周围神经型、节段型、传导束型、交叉型、偏身型和单肢型。  视神经:视神经发源于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层,视网膜鼻侧半的神经纤维经视交叉后与对侧眼球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结合,形成视束,到达外侧膝状体,换元后发出纤维形成视放射,终止于枕叶视皮质中枢。  视神经损害不同部位临床表现不同。  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运动受限。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口角偏向健侧,皱额、闭眼、鼓腮、示齿不能。  常见深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反射、膝反射、踝反射;常见浅反射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  腰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周围神经病  第一节 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不闭合,试闭眼时出现Bell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吹口哨时漏气。  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神经水肿,如确系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口服无环鸟苷;维生素B族药物及理疗康复也起一定作用。   第二节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短暂的、反复的、发作性剧痛,持续数秒至2分钟,突发突止,病情逐渐加重,缓解期可数天至数年不等;而查体无阳性体征。  三叉神经痛需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牙痛、鼻窦炎、颞颌关节病鉴别。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药物有:卡马西平为首选,苯妥英钠、氯硝安定也有一定疗效;射频消融术选择性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简便、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对老年患者不宜接受手术者尤为适宜。   第三节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属迟发性超敏性自身免疫病。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半数以上病前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无力伴感觉障碍;脑神经以双侧面神经麻痹常见,可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典型的脑脊液改变是蛋白质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称为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逐渐减慢,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幅度下降。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需与急性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鉴别。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呼吸肌麻痹的处理包括对症支持和对病因治疗两方面,激素的应用尚有争议;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应用呼吸机指征时要及早应用呼吸机。   脊髓病变  第一节 脊髓压迫症   脊髓压迫症是由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而产生脊髓受压的一大组疾病,病变呈进行性发展,最后导致程度不同的脊髓横贯性损害和椎管阻塞;脊柱、脊膜、脊髓和神经根病变均可引起脊髓压迫症。  急性脊髓压迫症多数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伤,常伴有脊髓休克;慢性脊髓压迫症的症状是进行性的,通常分为刺激期、脊髓部分受压期和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期,可表现为神经根症状、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反射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注意鉴别髓外压迫和髓内压迫。   第二节 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是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导致双下肢或四肢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起病急,先有背痛、腹痛或腰部的束带感,常出现下肢瘫,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同时伴传导束型感觉障碍,4周以后进入恢复期。  急性期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维生素B族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恢复期加强肢体锻炼,促进肌力恢复。;

9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