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难见
下面是整理的“银行从业资格《法律法规》大纲内容:金融基础”,供考生参考,更多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资讯,网站将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银行从业资格《法律法规》大纲内容:金融基础
大纲概述:金融基础
(一)熟练掌握货币的本质、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基本内容;
(二)熟练掌握货币政策的内容、目标、原理及传导机制;
(三)熟练掌握利息及利率的内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四)熟练掌握外汇及汇率的基本内容、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一、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与演变
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其他具有相同价值的商品来表现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在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并最终产生货币。
第一节 货币基础知识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出现以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
货币币材和形制,经历了不断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和不兑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表现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特殊性表现在: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2.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在与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商品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可以是观念形态的货币
2.流通手段
在商品交换中,当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就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第二,不需要具有十足价值,可以用符号代替。
3.贮藏手段
当货币暂时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而保存起来时,就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特点: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第二,必须是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
4.支付手段
货币在实现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如偿还欠款、上交税款、银行借贷、发放工资、捐款、赠与等。
积极作用表现在:一是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突破了现货交易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二是借助于货币的支付手段,一部分债权债务关系可以相互抵消,可以节约现金流通费用。
消极作用表现在: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存在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的可能性。
二、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一)货币需求及影响因素
1.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
2.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水平
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2)利率水平
利息率与货币需求呈反比。
这是因为:利息收入可以看做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息率提高,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因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利息收入),会带来货币持有的减少,因此,货币需求趋于减少。相反利息率下降,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减少,货币需求趋于增加。
(3)社会商品可供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若以M代表货币需求量,P代表物价水平,Q代表社会商品可供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则根据货币流通规律有如下公式:M=PQV。可见,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货币需求成正比;货币流通速度同货币需求成反比。
(4)信用制度发达程度
信用货币制度发达程度与货币需求量成反比。
信用制度发达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支付结算减少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数量,从而使货币需求降低,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利于金融市场完善,增加可供人们选择的资产形式,人们的资产配置就有更多的选择,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就会减少
(6)公众的预期和偏好
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贬值时,会减少货币持有,则货币需求减少。人们偏好货币,则货币需求增加,人们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则货币需求减少。
(7)其他因素
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通讯等技术状况
(二)货币供给及货币层次划分
1.货币供给的含义
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一般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应的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构成。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
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愿望、社会各部门的现金需求、社会的信贷资金需求、财政收支等因素,都会影响货币供给总量。
2.货币供给量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广义货币,通常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是一般所指的货币供应量)。
(M2—M1)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
(三)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
1.存款货币创造过程
存款准备金(rd):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派生存款: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货币创造过程: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的。
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2.货币乘数及影响因素
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作用而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等风飘远
我为您整理了“银行从业2017《个人理财》重点之金融市场分类”,提供给您们方便广大考生学习和备考!
考点: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1.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按照金融交易的场地和空间划分。金融市场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的交易场所、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有专门设备的、有组织的场所,典型的有形市场是交易所。无形市场无集中固定的场所,通过电信工具和网络实现交易。
与有形市场相比,无形市场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
(1)交易场所不固定,分散交易。这是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一个最明显的区别。
(2)交易范围比较广。
(3)交易时间相对较长。不是集中、固定的。
(4)交易的种类多。
2.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按照金融工具发行和流通特征.将金融市场划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1)发行市场。金融资产首次出售给公众所形成的交易市场是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初级金融市场或原始金融市场。在发行过程中.发行者一般不直接同持币购买者进行交易,需要有中间机构办理。即证券经纪人。所以一级市场往往也是证券经纪人市场。投资银行是一级市场上协助证券首次售出的重要金融机构.它通过承销证券。确保证券能够按照某一价格销售出去。之后再向公众推销这些证券。
(2)流通市场。金融资产发行后在不同投资者之间买卖流通所形成的市场即为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它是进行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买卖的市场。流通市场在于为有价证券提供流动性。
难点点拨
该考点主要考查各种分类方法的分类依据,该考点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去年只是简单介绍了概念.今年加入了具体内容。
备考提示
本考点需要重点记忆按照不同分类原则的分类结果及其内容,考试中多以单选、多选形式考查。
暮晚情话
148、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证券的行为。参见:热点追踪》再次关注证券化。149、特定交易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具有单一目的即购买应收款和发行这些应收款抵押债务,从而为购买融资的交易机构。处于发起人和投资者之间,SPV允许应收款与发起人破产风险相分离。150、抵押担保债务证券(collateralised mortgage obligation,COM)多种类支付证券,通过一些种类证券或债券向投资者提供一些不同的现金流安排。因此这一附属担保品的现金流被分解或按优先次序排列以便满足具有对利率到期日结构和不同风险偏好的各种投资者要求。151、信用提高(credit enhancement)在一个交易结构里的一些要素被设计用于保护投资者免受发生在潜在附属担保品上的损失。152、不破产(bankruptcy-remote)在已证券化资产获得不破产资格的结构中,投资者的现金流不应受到发起人破产情况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