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听闻你始终一人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67

首页> 金融从业> 银行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骄冽

已采纳

(1)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在基层商业银行,仍存在对操作风险的事实认识不到位,忽视以制度管人的重要性,对执行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业务、重绩效、重任务,轻制度、轻执行、轻管理的现象。(2)人员配备与制度要求不相符。在银行业机构改革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基层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大量撤并,部分人员内退、外调、分流,但新人补充不足,造成了基层银行人员老化、兼岗,甚至要害岗位存在人少兼岗现象。(3)风险点分散、管理难度大。一是可能案发的部门多,会计结算、储蓄出纳、信贷管理、保卫押运等部门是基层行案件多发区。二是“印押证枪钞”管控难度大。三是制度规定烦琐,环节控制复杂,极易造成省略环节,违章操作问题。(4)内部审计功能滞后与业务快速发展的矛盾。近年来基层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快速增长,中间业务异军突起,如基金、股票托管、代客理财、黄金业务等成为非资产业务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但基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功能没有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内控手段有弱化之势。

156评论

听歌唱

一、合规意识淡薄,合规理念滞后。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银行的合规管理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内控优先的理念没有真正确立,重营销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重发展轻内控的意识比较浓厚,负面激励较严重。考核主要还是侧重在经营指标和业务发展的考核,对内控责任的划分和内控成果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部分银行业从业人员对合规管理的意义仍有模糊认识,存在某些偏差,认为待遇低、收入低便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合规标准;认为制度规定不尽合理就随意削弱执行力。二、合规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力有待加强。通过多年的制度建设,各家银行的制度已经相对健全,可在制度执行上却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制度执行简单化、表面化,抵触性、选择性、被动式或应付式执行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银行业从业人员明知制度的规定,却不认真执行,以不作为的方式放任 违规后果的发生,在执行制度上不求过得硬、只为图方便,凭关系办事,用感情代替制度;甚至盲目追求效益,粗放经营,乃至为了追求高业绩或是完成指标,弄虚作假,明知而违规。三、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尽完善。合规管理在人才成长、考核分配及激励机制方面的导向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到位,在检查监督、责任追究的约束机制方面,整体合力尚未形成。关于合规奖惩的制度尚未有效建立,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往往以“是否造成损失”作为评判标准,当违规没有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产生经济效益时,往往对存在的违规行为既往不咎,致使员工合规得不到奖励,违规受不到惩罚,甚至反而会获益。这样扭曲的合规激励约束机制使得员工觉得合规 “吃力不讨好”,对规章制度置若罔闻,为求业绩甚至刻意违规操作,导致银行合规管理文化氛围难以形成。

130评论

情仇爱恨

一、管理理念不到位

部分行(社)在经营管理理念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经营上重规模扩张、轻风险防范;管理上重任务考核、轻思想教育;用人上重业务能力、轻道德品行。

内控上重制度建立、轻过程控制等。“唯以数据指标论英雄”的考核机制导致基层分支机构案防工作呈现“宽松软”的状态,基层员工思想职业道德、法纪观念、合规意识有所淡化。

二、行为排查不到位

部分行(社)对银行员工异常行为、新兴业务领域方面的排查频度、力度不够。排查发现问题后仅简单地对员工进行经济处罚,忽视了举一反三及后续整改。上述情况易造成对银行员工异常行为发现不及时、违规行为纠正不到位、责任追究处理不严厉,导致一些员工存在侥幸心理,留下案件风险隐患。

三、问责处罚不到位

一些行(社)在对案件责任人和违规行为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时,往往避重就轻、处而不罚或弹性处理,制度形同虚设。

一是为了业务发展,带病提拔。有些违规行为责任人虽有违规但因拓展业务需要仍予提拔重用。

二是为了队伍稳定,带病流动。担心影响违规责任人职业发展,通过平级调离等形式“保护”违规责任人,未作降职降级处理。

三是为了维护形象,包庇纵容。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情况,使得一些应该及时处理的问题长期搁置。

四、方法手段不到位

目前,各行(社)开展的员工异常行为排查,都以参与非法集资、与客户非正常资金往来、违规代客办理业务、违规使用印章、经商办企业等为重点。

五、上级主管部门跟进不到位

虽然对员工的异常行为排查情况,各行(社)均会向上级主管部门及监管部门报送,而上级与监管部门因受限于自身实际情况,对于各行(社)开展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的调查无法做到全面覆盖、及时跟进,处置、监管震慑作用有所削弱。

相关建议

一、建立科学排查机制。适当缩小排查范围,排查重点应集中于法案可能性大的重要业务操作岗位或重点人员。改变排查方式,一般而言排查活动不宜公开进行,应采取低调、隐秘方式开展排查。探索改变排查方法,家访宜选择员工生日、重大节日等特殊节点进行。

将员工行为风险防范的工作思路从传统的发现问题、事后补救,逐渐转变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主动实现风险关口前移,真正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的产生。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明确排查各行(社)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负责人和员工在排查工作中的责任,严格督促落实排查制度,对应发现而未发现的员工明显异常行为,要及时作出相应处理,对于酿成事故或发生案件的要严肃追究排查人的责任。

三、调动员工参与热情。一方面,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团结、奉献的工作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将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命运紧密结合,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106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