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9592
穿着婚纱参加迩的葬礼
会计概念、职能和目标 【所属章节】 《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 会计概述 【知识详解】 知识点: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以提供经济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 【提示】未特别说明时,均以企业会计为主体进行介绍。 知识点: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 (一)基本职能 1.核算职能(最基本职能、贯穿全程) 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基金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2.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提示】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1.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2.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 3.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提供信息的质量。 (二)拓展职能 1.预测经济前景:判断和推测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2.参与经济决策:根据信息对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提供决策相关信息。 3.评价经营业绩: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知识点: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 1.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3.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一半是商业一半是艺术
【 #会计职称考试#导语】把工作当事业,把备考当工作考核,认真,是一种态度,这样便不愁拿证了。会计职称考试频道。祝大家备考顺利! 【主要内容】 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 【所属章节】 《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会计概述 【知识详解】 知识点1: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 1.概念:简称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是进行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基础。 2.分类:会计科目可以按反映的经济内容、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进行分类。 【回忆】 (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经济内容(六要素) (2)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 (二)账户 1.概念: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核算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小新点】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关系 科目:名称 账户:载体 设置会计科目——开设对应账户 2.分类:(与科目分类一致) (1)根据核算的经济内容,账户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共同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 (2)根据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3.账户的结构:账户是用来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企业经济活动的,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 因为经济业务导致的会计要素的变动不外乎增减两种,账户结构也分为左右两个基本部分,一方登记增加,一方登记减少。 【注意】具体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取决于记账方法和该账户所记录的经济内容。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链接】复式记账法 1.概念: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 2.分类:复式记账法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等。 借贷记账法概念: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提示】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知识点2: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所有账户的借方和贷方按相反方向记录增加数和减少数,即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就登记减少额。 【注意】具体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和该账户所记录的经济内容的性质。 通常情况下,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提示】备抵账户正好相反。(如坏账准备,累计折旧等) 【小新点】资成费借加贷减,收负所借减贷加,备抵相反。 【小新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 移项得:资产+成本+费用=收入+负债+所有者权益 口诀:资成费借加贷减,收负所借减贷加 1.资产类和成本类账户的结构 (1)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 【小新点】余额一般在表示在增加的一方。 (2)期末余额计算公式: 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小新点】“增加”正号,“减少”负号。 2.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1)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 【小新点】余额一般在表示在增加的一方。 (2)期末余额计算公式: 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小新点】“增加”正号,“减少”负号。 (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记账规则是指采用某种记账方法登记具体经济业务时应当遵循的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三)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对应关系与会计分录 1.账户对应关系,是指采用借贷记账法对每笔交易或事项进行记录时,相关账户之间形成的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2.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对每项经济业务列示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科目)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由应借应贷方向、相互对应的科目及其金额三个要素构成。 【提示】在我国,会计分录记载于记账凭证中。 3.会计分录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1)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1000 贷:原材料1000 (2)复合会计分录实际上是由若干简单会计分录复合而成(可以分解),具体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多借一贷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后续课程将深入接触) (四)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是指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通过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的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1.试算平衡的分类(后面详解) (1)发生额试算平衡 (2)余额试算平衡 ①发生额试算平衡 发生额试算平衡,是指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与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保持平衡,即: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发生额试算平衡的直接依据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②余额试算平衡 余额试算平衡,是指全部账户借方期末(初)余额合计与全部账户贷方期末(初)余额合计保持平衡,即: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初)余额合计 余额试算平衡的直接依据是财务状况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进行的。 试算平衡只是通过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均借贷平衡) 如果借贷双方发生额或余额相等,表明账户记录基本正确,但有些错误并不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因此,试算不平衡,表示记账一定有错误,但试算平衡时,不能表明记账一定正确。 【提示】不影响借贷双方平衡关系的错误包括: (1)漏记某项经济业务,使本期借贷双方的发生额等额减少,借贷仍然平衡; (2)重记某项经济业务,使本期借贷双方的发生额等额虚增,借贷仍然平衡; (3)某项经济业务记录的应借、应贷科目正确,但借贷双方金额同时多记或少记,且金额一致,借贷仍然平衡; (4)某项经济业务记错有关账户,借贷仍然平衡; (5)某项经济业务在账户记录中,颠倒了记账方向,借贷仍然平衡; (6)某借方或贷方发生额中,偶然发生多记和少记并相互抵销,借贷仍然平衡。
输给了你的野蛮败给了你的霸道
初级会计考试马上就要来了!复习的时候学会归纳各科重点,帮你稳拿60分!今天,深空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初级会计实务必考重点!这份必背考点清单@考生请查收!!1、会计概述必考重点:涉及到会计职能、会计等式、会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会计账簿及记账方法相关知识点,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相关技巧。2、资产、负债相关考点:第二章资产,涉及到的重要考点有银行结算制度是什么、银行存款如何核对、 应收账款怎么核算、 无形资产怎么核算;第三章负债涉及的常考考点是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如何核算、职工薪酬相关内容、增值税及消费税如何核算.3、所有者权益重要考点:对于回购股票的账务该如何处理、资本公积该如何核算、所有者权益变动业务又有哪些及所有者权益相关知识点。4、收入、费用和利润必考考点:第五章内容十分重要,通常委托代销商品如何核算、提供劳务收入核算问题、税金及附加核算的相关知识点、本年利润等考点为必考考点!考生应当重点掌握!5、财务报表重点内容:考生学习财务报表这一章,需重点把握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编制相关内容,对于利润表结构、编制相关知识点需掌握,通常财务报表会作为不定项选择题出现。6、管理会计基础必背考点:第七章管理会计基础,考生需掌握管理会计、产品成本概述相关内容, 对于废品损失及停工损失的核算能运用,其中产品成本计算问题要弄懂。深空网总结:距离初级会计考试越来越近,初级会计实务如何稳拿60分?以上这些必考重点,大家一定要重视,记得收藏!
优质会计职称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