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衍之心
教学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体验价值,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内化找准恰当的融合点后,不能只靠老师去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更重要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有机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情景教学法,安排学生课前观看《华尔街》、《大空头》等电影,就不同角色在电影中的行为选择在课堂上讨论,阐述自己如果是某角色会做如何选择以及选择的理由;比如各类财务造假案例、审计案例,让学生代入不同的角色角度,思考相关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如果自己处于那个位置,会做出什么选择,理由是什么。比如就实务相关的热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实务具体问题的真实想法,比如是否支持“996”是爱岗敬业的表现、如何看待社_中的“关系”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作价值判断,而是要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学生不同的看法进行启发并引导,不要设置明知实际存在但禁止学生讨论的限制,否则学生会觉得所谓讨论不过是流于形式。课程评价方式也可以更灵活,比如课前就某一问题发表问卷,收集学生的观点,课后就同一问题发表问卷,比较学生观点的变化;某些课程思政的教学甚至可以不设置结果的评价,只要求学生参与,但课程要留有余韵,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专业课程建设角度,要避免各自为战,课程与课程之间就同一主题,可以设计安排不同深度的教学活动,避免重复,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专业精神、三观塑造等的持续正面影响。锦绣·下旬2020年10期
飞蛾扑火别扑我
1分析教材结构使学生温故知新,找出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财务会计教材共分为十二章,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总论,介绍了财务会计的目标、六要素的基础知识、会计假设等。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介绍了会计的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由于在上一学期已经学过了基础会计,学生对会计六要素并不陌生,在介绍各部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们复习一下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其中:第二章至第七章介绍了有关资产的核算,在核算过程中将涉及大量资产类的账户,由此,让学生们回顾一下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第八章至第十章介绍了有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在核算过程中将要涉及大量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相同,都是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余额在贷方;第十一章介绍了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在核算过程中将涉及大量的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统称为损益类),其中收入类账户结构与负债类账户结构相似,即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期末一般无余额;费用类账户与资产类相似,即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期末一般无余额,而这两类账户期末无余额的原因是期末要对损益类账户进行结转,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无余额。第三部分:第十三章——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介绍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通过对教材结构的分析,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结合教材的内容复习了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温故而知新。2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点,做到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在财务会计教材中,有关资产章节的核算中都涉及到各种准备的计提及账务处理,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记混、记乱,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在讲完有关章节后要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做到前后融会贯通,使学生在理解其理论的基础上轻松掌握这些知识点。(1)账务处理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当有关资产的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或市价、未来可收回金额)时,就要计提相应的跌价(坏账)准备或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具体的账务处理都是:借:资产减值损失(共同点)贷:xxxxx有关资产准备(不同点)(2)关于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确认,共同点如下:②两者之中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要再估计另一项金额。③可收回金额的确认顺序:第一步:先用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其中公允价值先找销售协议价格,没有协议价格但存在活跃市场的,取其市场价格。第二步:按照上述顺序仍然无法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的,可收回金额按其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3)各种减值准备哪些可以转回,哪些不能转回。可以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不能转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项资产,如果期末成本高于可收金额(或市价、可变现净额)时,就要提取减值或跌价准备,道理是相通的。一方面要找到共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找到不同的地方,比较地去学,就可以熟练地掌握各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同一经济业务,不同会计主体(即双体比较式)的账务处理,使学生结合实务案例,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同一经济业务,不同会计主体”:是指有业务往来的对应双方,如买方和卖方、投资方和受资方、发行方和投资方等。针对同一笔经济业务,站在不同的会计主体,会计核算有所不同,但却是相互对应的经济业务。在教材第五章中介绍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在第九章中介绍了应付债券的核算,下面以平价发行债券为例进行说明。例:2010年1月1日,A公司以面值发行债券50000元给B公司,期限2年,票面利率6%,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收到款项存入银行。A公司会计处理:(1)2010年1月1日,借:银行存款50000,贷:应付债券——面值50000;(2)2010年12月31日,借:财务费用——利息支出3000,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3000;(3)2011年12月31日,同上;(4)2012年1月1日,借:应付债券——面值50000,——应计利息6000,贷:银行存款56000。B公司会计处理:(1)2010年1月1日,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50000,贷:银行存款50000;(2)2010年12月31日,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3000,贷:投资收益3000;(3)2011年12月31日,同上;(4)2012年1月1日,借:银行存款56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50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6000。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双方企业在业务发生时,发行方筹集资金形成长期负债——“应付债券”、投资方形成长期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债券的有效期内双方都要计提利息(如果有溢折价还有进行摊销):发行方发生“财务费用——利息支出”,投资方形成“投资收益”;在债券到期归还时,金额为本金与利息之和。总之,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学好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