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5
浏览数
1286
我不说你也懂
会计恒等式是指各个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须相等的一种关系式。会计等式(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即:资金运用=资金来源。该等式是会计记帐、核算的基础,也是编资产负债表的基矗它表明了股东与债权人两者在企业的资产中到底占了多大份额。在负债不变时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方向变化。所有者权益不变呢,资产就与负债同方向变化,而当所有者权益与负债都变化的时候,其资产的变化则等于两者之和。会计等式(二)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即:得到的-付出的=赚的(或亏的)企业的目标就是赚钱,只有取得的收入抵消为这笔收入所花的费用还有剩余,企业才算是盈利了。会计等式(三综合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企业在经营中,“收入-费用=利润”中的利润就表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也就是企业资产增多,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一时刻负债不变,赚与赔都是股东的。新的所有者权益=旧的所有者权益+利润=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而,新资产=负债+新所有者权益=负债+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个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状况,也就是企业经营中的某一天,一般是开始日或结算日的情况;而第二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情况,所有的资产都是为了赚钱,而资产一旦运用并取得收入时,资产就转化为费用,收入减去费用即为利润,又叫净收益。净收益又会做为资产用到下一轮的经营,于是就产生了等式三。等式三并没有破坏等式一,当利润分配后,分成股东收益和一部分交税后,等式三便消失了,又成了等式一。所以会计六要素不管如何转变,最后都会回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在实际工作中要是等式不平了,那就说明记帐有错。
最后一秒的心痛已落网
检验平衡,表是否正确。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公式主要是用于资产负债表的解释,也就是说,你企业拥有的全部资产分为两块,一块是你借入的,即负债;另一块是你自已的(包括初始投资和经营累计利润等),即所有者权益。所以说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2.收入-费用=利润这个公式主要用于利润表的解释,这里的收入和费用是广义的,具体的你可以看书,也可以看一下利润表。也就是说你企业创造的收入,减去你去付的成本和费用后,就是你创造出来归你所有的利润了。
旧人死杠破感情
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 明确了企业的产权关系,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② 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便于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③ 它在会计实务中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时进行分类、复式记账和构筑会计报表的依据。
会计恒等式是各个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须相等的一种关系式。它揭示了各会计对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帐、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不同会计期间,它的会计恒等式表示方法也不相同。
会计恒等式有以下几种形式:
1、资产=权益,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2、收入-费用=利润,。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扩展资料:
三条会计恒等式详解: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通常称为第一会计等式。如上所述,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表明各种经济资源的分布状况,来源于所有者投资和债权人投资(统称为权益)。所有者投资属于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投资属于债权人权益,表现为企业的负债。
资产与权益的衡等关系,是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是一定日期的静态数字。
2、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收人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即表现为利润。这一等式可称为第二会计等式,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是编制损益表的依据,是一定时期的动态数字。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这是将第一会计等式和第二会计等式相结合的第三会计等式,是利润分配前的会计等式。利润分配后,一部分利润将向所有者分配,退出企业;另一部分将作为留存收益计人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从而计人所有者权益,使这一等式消失,回复到第一会计等式。
这一会计等式体现了六项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利润分配前任一时刻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对于分析企业总体资金运动状况及其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恒等式
岁月凄凉怎奈忧伤
会计恒等式有以下几种形式:资产=权益,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① 明确了企业的产权关系,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② 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便于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③ 它在会计实务中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时进行分类、复式记账和构筑会计报表的依据。
以之我姓
你好,一点通网校回答的问题: 会计恒等式的作用(一)阐明了交易或者事项的内部规律 交易或者事项的客观规律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交易或者事项,不管是某一个交易或事项,还是某一会计期间的所有交易或者事项,会计恒等式都将永远成立。换句话说,使会计恒等式不成立的交易或者事项是不存在的。 (二)阐明了资产、广义费用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的数量平衡关系和对立统一关系 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除了只涉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者事项外,还会取得收入、利得,发生费用、损失。由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条件以及利得和损失的定义可知,收入的取得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费用的发生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二者兼而有之。这说明,对发生的每一笔交易或者事项,可能同时涉及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广义费用发生增减变动,但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交易或者事项,都有以下数量平衡关系: 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 其“对立”体现在:会计恒等式将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通过等式分为左右两方,等式两边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任何一方失去另一方,都将不复存在;“统一”体现在:不管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如何变化,这种数量平衡关系将统一在会计等式之中。(三)反映了交易或者事项的变动结果 这是因为,会计对象是由会计六要素和利得、损失构成的,在会计期间,对于企业发生的任何交易或者事项,只能直接涉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广义费用,而不会直接涉及利润。因为利润是一定会计期间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配比后的结果,反映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只有到会计期末,才能根据会计期间发生的全部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计算出净利润。而到会计期末,净利润实现后,又将其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值并入所有者权益。因此,会计恒等式揭示了企业某一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截止到该时点的某一时期广义收入、广义费用金额,即企业在某一时点有多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截止到该时点的某一时期有多少广义收入、广义费用。 (四)就是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记账规则、试算平衡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