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考注册会计师的例子

青紗薄茶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371

首页> 会计职称> 成功考注册会计师的例子

5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拿起又放下

已采纳

注册会计师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从通过率就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平均各科通过率在25%左右,综合阶段通过率在80%左右。注会难度与考生基础有一定的关系。

99评论

帅得不要不要的

最快是两年。

注册会计师分为专业阶段考试和综合阶段考试。专业阶段包括6门,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战略和财管。六门全部通过才能考综合。

一、报名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为2016年4月1日-4月30日。《2016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报名简章》将在2016年3月公布。

二、考试时间

2016年8月27日综合阶段考试和英语测试

2016年10月15-16日专业阶段考试

2016年10月22-23日欧洲考区考试

(本文内容由百度知道网友浦江财经_贡献)

92评论

强欢颜假洒脱

【自我介绍】87年的小兔子一枚,虽然从小喜欢文科,但还是像很多小伙伴们一样被忽悠去学了理科。本硕都是985,本科是貌似有出息的理科,研究生读的则是不被人看好的法律硕士。七年本硕,两年工作,还是一个职场小菜鸟,希望在而立之年到来前能在工作上有所建树的同时考出CFA!【职业成长及考证经历】年份 经历2010 通过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2011 通过会计、审计、经济法、税法2012 通过财管、战略,取得CPA专业阶段合格证,开始实习2013 硕士毕业,入职某省属国企金融板块2014 通过CPA综合考试,取得CPA全科合格证【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到最后让我看清了自己】我是一个标准的理科生,高中分班就是理科班,大学本科读的又是一所国内TOP5高校的理科专业。虽然从小理科成绩都挺好的,但只是我比较乖而已,按部就班的好好学习罢了,其实对理科兴趣真的一般,反而从小爱看各种社科类的书籍,从经济到历史,从法学到政治,乱七八糟的书读了一堆,相信与我有同样经历的小伙伴应该不少。因为我所在的高中是一所以理科成绩闻名的重点中学,因此当年看到身边有个成绩很好的小伙伴因为喜欢文科而自主选择去文科班的时候,简直跟看到有人离家出走和女孩子私奔一样震撼!想不到自己在六年后也走上了同样的路,看来喜欢文科真是拦都拦不住。大学时候的我大一的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到各种教室去蹭课听,各种奇奇怪怪的专业课都听了好多。好在当年的学校各个专业实力都挺强的,也要感谢学校兼收并蓄的学风,被我蹭课的老师也都认真的回答我的问题。回想起读书时候的自己真是精力好,参加了篮球队、辩论队,又进了学生会,大二的时候还辅修了法学第二专业,晚上和周末要上二专业的课程。本科生活就这么绚丽多姿的结束了,对理科不感冒的我开始尝试着去求职。都说人生有三次成长,第一次则是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对于我而言,第一次成长是作为一个所谓的名校本科毕业生,发现自己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原来自己这么的没用。虽然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上了两个专业,还做过学生会的副主席,盲目的觉得自己找一份高大上的工作简直手到擒来,然而各种碰壁之后,发现事实远非如此。被浇了一盆冷水之后,开始反思:我到底会什么,我到底能做什么?反思的结论令自己汗颜,各种各样碎片化的知识作为一个学术背景或者专业背景是不错的,但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实际上我没有任何擅长的专业能力。换言之,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份需要扎实专业能力的工作都不适合当年的我。无奈之下,我只好选择读研来暂时逃避就业了,选择的专业也是被很多人不看好的法律硕士。不过这个专业到底好不好,其实不同的角度来看结论完全不一样的。大学四年的科学教育虽然没教我多少工作实用技巧,但是至少教会了我不人云亦云与独立思考,对法硕的看法这里就不多说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2009年,我22岁,那一年我下定决心,要在三十岁之前把司考、CPA、CFA三大证全部拿下!这三关每一关都不简单,每一本证书的背后都涉及到系统的专业培养与成体系的知识的学习。在当时,这个痴人说梦的想法简直遥远的让我不敢与任何人分享。然而,连梦想都不敢拥有的话,人生又有何意义呢?吃够了碎片化知识的苦的我,迫切的想拥有系统的知识结构,迫切的想拥有合格的专业技能。而选择考证,在我看来,正是一条捷径。2010年,首战告捷,通过了司法考试。因为本身有法学辅修的基础,又考上了法律硕士,这一关多少还算简单的。【挑战在注会 成就在注会】真正的挑战在CPA.虽然很多人把司法考试和CPA相提并论,但对于财会知识零基础的我来说,CPA比司法考试难太多了。第一年我报了四门,会计、审计、经济法和税法。借和贷都分不清楚的我,觉得会计分录就像画画一样神奇。会计这门课我整整啃了两个多月,复习了三轮,做完了两本习题,记了将近六万字的学习笔记。因为自己是理工科出身,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有这个坏毛病在看会计的时候别提多痛苦了。会计里面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规定,又不能像数学、物理学一样进行公式的推导与演绎,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得我简直满肚子都是难受的疑问。而我又是在法学院读书,我认识的懂会计的人少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某财务出身的同学终于被我问烦了之后,我被迫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在遇到疑惑的时候,如果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我就自己先编一个理由,只要这个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并且记在笔记里。然后在后续的复习中,如果发现了新的证据和逻辑,证明之前自己想错了,就把更新的解释附在先前的笔记后面;如果没有的话,就假定自己的想法暂时是正确的,毕竟有逻辑总比照搬照抄没逻辑要好。这种学习方法真是被逼出来的啊!财会出身的小伙伴应该不用这么苦逼!10年的会计题目虽然比较难,好在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之前我都想过了,所以顺利的考了80分。作为一个零基础第一次参加CPA考试的门外汉来说,我总算是入门了。审计就不用说了,简直是天书。一共复习了一个多月,整整四轮,记了八万字自己有时候都看不明白的笔记,才勉强算有点明白它在讲什么。这门课几乎是死磕磕过去的,就考了六十来分,也没有什么成功经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税法比较简单,感觉就像小学奥数做应用题,增值税和所得税有点绕,但是也就是难一点的奥数题的感觉,复习了半个月,七十多分顺利拿下。经济法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基本就是送的了,简单看了一个多礼拜,也是七十多分拿下了。总之,2011年报考的四门课都顺利通过了,有苦功、有技巧、有运气也有之前的积累,每一门都不太一样。但对于零基础冲刺CPA的我来说,四个半月的复习,考4中4,结果总算是还好。这里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1)由于记忆曲线的原因,大多数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如果做不到理解和掌握的话,都带不到考场上去。学了多少不重要,能带到考场上去多少才是决定你的分数的关键因素。2)做题是最接近考试形式的一种学习方法,因为考试就是通过做题来检验你的知识掌握程度的。不管是看书还是听录音,对知识的掌握都是定性的,而考试则是定量和精确的,只有通过做题才能真正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的转化为分数。3)学习不是请客吃饭,总有难啃的骨头,这是系统学习一门学科的必经之路。不要畏难,也不要轻言放弃,其实大家都好不到哪里去。我不推荐死磕,但是有时候找不到好方法了,死磕也是简单粗暴有效的方法。4)张三丰教导张无忌学太极剑的时候曾说过,忘得越多,学的越好。学习中记忆固然重要,但是能理解的地方一定要多去理解。不管是法律还是财务,没有什么制度和规则是莫名其妙的,任何规则的存在都有它背后的原因。当然,尽量别像我这样,用“瞎编学习法”去学会计,我那真是没办法……2012年,我报名了剩下的财管和战略。不知道是不是考前四门收获的信心,我觉得财管不难,至少比会计、审计简单。但是财管要求的做题量还是很大的,我还是做完了两本习题,然后考了77分。战略这本书其实体系很庞大,包含了大量管理学的知识,是财会专业在“高端”工作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的边缘地带,感觉已经不太像CPA的科目了。不过好在目前战略虽然书挺难的,真正要读懂不容易,但是考得不难,把一些常用的套路记记熟就可以混过去了。反正我就考了66分,勉强混过去了,囫囵吞枣学得一般。我一共花了七个月时间,记了二十一份笔记总共将近40万字,分两次通过了专业阶段的六门考试,前四门四个半月,后两门两个半月。现在说起来貌似挺顺利的,然而此中艰难与痛苦、孤独与疲惫,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每天起的比民工早,睡得比宿管迟,说是起早贪黑一点也不夸张。尤其是作为法学院的学生,经常不务正业的在图书馆看CPA一看就是一天,遇到难题想找个同学讨论下都不可得,那份孤寂现在自己回想起来都觉得后怕。然而这样的付出我觉得还是值得的,至少在随后的求职之路中就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比起自己本科毕业的时候,现在我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职业了,而不用再含含糊糊的和HR说我综合素质好之类的空话套话。【关于跨专业——请您听听我的想法】2012年开始实习,2013年正式入职,我也就算告别了学生时代。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对科学的贡献很遗憾真是可以忽略不计了。我喜欢的是“文理一身,君子不器”的格局,今天的这份工作在大多数时候正好可以发挥我所长。当然,跟各位大神比起来,在职场上我还只是个刚会爬的小盆友,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这里有一点要和各位想跨专业的、正在跨专业和已经跨完了的小伙伴们分享一下,千万不要在跨专业学习之后就放弃了之前的专业,否则就白跨了。你是要成为比两个专业的大多数人都强的精英,而不是放弃曾经的专业基础完全转行,那样的话意义就不大了。从理科生到法律硕士和司法考试,我依然保持了理科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四年本科的理学教育培养了我缜密的思维和对新知识的辩证吸收能力,这一点有时候比单纯的知识更有用。从法律硕士到注册会计师的学习,我依然每年都拿到了法学院的一等奖学金,我需要的是添砖加瓦,而不是推倒重来。2013年刚刚入职不久,就参加了CPA综合的考试,基本是裸考,理所当然的只考了五十分,挂了。我从连续的顺境中清醒过来:不是我有多聪明,不是多有学财务的天赋,而是曾经的努力付出收获了等价回报而已,千万不要又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可以以比别人更少的代价收获更多的果实。有了去年的教训,2014年考前特意请了五天年假(新人入职,一年只有五天……感谢领导批假!)来封闭式的学习与做题。没有什么诀窍,也没有什么花巧,这次比上次多付出了努力,于是也就收获了相应的回报。2014年综合73分,顺利拿下!【不是我们创造了梦想,而是梦想塑造了我们】2014年,我27岁了,离22岁过去了五年,距离30岁还有三年。五年前我种下梦想,希望通过八年的抗战推翻三座大山。现在,还有三年的时间,我的面前还有CFA.不是我们创造了梦想,而是梦想塑造了我们。进一步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的开拓自己的眼界,正如同司法考试锻炼了我系统化学习的能力,CPA考试建立了我自主学习一门全新领域的学科的信心,希望通过CFA考试,我能淬炼出流利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无缝对接全球化的专业研报,能够在把金融、财务、法律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于工作实践,能够与国外的前辈和同行们用同样的理论工具、转化最前沿的创新与研发成果。对各位前辈大神而言,三十岁不过刚刚上路罢了。希望在而立之年,我能够为下一阶段的事业拼搏做好最扎实的准备。最后用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勉励自己,也勉励所有的小伙伴: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非原创作品,经CPA考友论坛微信公众号授权复制黏贴,如需转载请征询(微信公众号:CPA考友论坛)同意。

91评论

何必有我

在会计行业出现过哪些成果的人士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会计专业成功人士事迹,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中国第一位会计师谢霖(1885~1969年)

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获商学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银行总司账,随即在银行进行会计改革,率先在中国使用国际通行的借贷记账法。1918年6月,他上书北洋政府建议制订会计师制度,后获委草拟章程;同年9月,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谢霖随即获颁第一号会计师证书。

二、被美国人称为“中国会计之父”的潘序伦(1893~1985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士,1927年回上海开设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次年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并分设会计专科学校、会计补习学校、会计编译所、会计图书用品,在全国各地形成庞大的会计企业集团,培养了大量会计精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立信复办至今,其影响深远。

三、替上海交易所设计会计制度的徐永祚(1891~1959年)

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练习生出身,后回母校神州大学银行科任教,并担任《银行周报》总编辑。19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前,特聘徐拟订业务规程,会计制度和培训会计,后开设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创办《会计杂志》、出版《改良中式会计》,其所创收付记账法,在商业会计中沿用至上世纪九十年代。

四、为中国会计准则贡献毕生精力的杨纪琬(1917~1999年)

毕业于上海商学院,1949年调财政部工作,1957年任会计司副司长,1980年任司长、1985年改任顾问,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首任会长,1993年任财政部会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国官方发表的《杨纪琬同志生平》中称他为“新中国会计界公认的一代名师”,为中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理论、会计教育和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做出了巨大而杰出的贡献。

五、敢于挑战洋会计师的奚玉书(1902~1982年)

上海复旦大学商学院会计专科毕业,先后任会计教师和开设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会计师事务所期间,努力维护民族利益,敢于挺身与外国同行“拗手瓜”,创办《公信会计月刊》达九年之久。

六、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会计理论的赵锡禹(1901~1970年)

曾在哈佛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留学,研究世界会计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在中央财经金融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61年开设《资本主义会计专题讲座》。他被称为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会计理论的学者。

七、移植苏联国营会计方法的余肇池(1892~1968年)

苏联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企业会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任财政部会计制度规章审议委员会委员,在移植苏联国营企业会计中起很大作用,最早编有《国营企业会计》一书,影响全国,并成为企业会计蓝本。

八、首位主管全国会计事务官员安绍芸(1900~1976年)

清华学堂毕业、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后,回国任会计教授,并开设会计事务所,1949年任财政部会计制度处处长,1951年改称会计制度局(现称会计司),他续任局长,主持设计一系列的会计制度,为当今会计事业打下基础。

九、自学成才的会计专家顾准(1915~1974年)

小学毕业后,曾就读中华联业学校商科,十三岁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当练习生,在潘序伦直接指导下工作。他从学徒做起,边做边学,十九岁写出第一本著作《银行会计》,1950年曾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后调北京从事会计研究工作,陆续写出《会计原理》等不少著作。

相关资料:

会计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核算和监督,提供经济信息,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为管理经济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料,并参与决策,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证书考试: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考试(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CPA、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考试CGA、特许公认会计师考试(ACCA)、公认会计技师考试(CAT)。

21评论

稳拿感情刀稳走感情路

考注册会计师难吗?古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考注册会计师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真下决心去考,那么即便过程很艰难,也是有希望通过的。高顿CPA每年都有很多考生,一次通过六科的。举两个最近的例子,一个是零基础+在职通过六科,一个是95后应届毕业生通过六科。下面详细介绍:

一、零基础+在职通过六科——黄同学

先晒一下黄同学的成绩单:

这位黄同学是高顿CPA面授班的一位学员,在职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通过六科。

学霸黄同学的经验:

考注会的这大半年让我很难忘。我是在职+零基础考生。查成绩的时候真的手抖,也不敢相信。那一刻,确实激动兴奋到极点。

我大概是从四月开始真正进入备考状态。我所指的备考状态是,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过六门,一定要过。那时候激情满满,觉得自己要去做一件大事,然而,内心又是特别宁静的,杂七杂八的事情我基本上都是自动过滤掉。其实那种专注于一件事的感觉是特别简单快乐的。其他的娱乐活动在我眼里都没有什么吸引力,一天不学习真的会难受。所以基本上没有周末(周末大都在高顿上课)和假期。

期间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切换。我记得从四月份开始,工作日我是每天六点多就自动醒,提前一个半小时到公司附近的星巴克或者麦当劳肯德基学习,这些都是我曾经奋斗的基地,内心的平静让我一点都不觉得这些地方吵。反而觉得不那么孤单了。

然后就是上班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工作后就是在抽时间温习或者做题,下班后就更不用说了,每天三个小时是雷打不动的。有人可能觉得很难,但是当你执行计划一步步向目标接近的时候,就不怎么需要毅力去坚持了,而是变成了生活习惯。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七个月。不可否认的是这中间有过痛苦和难耐,也有非常煎熬的时候,每次我都激励自己,如果你的面前有阴影,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坚持下去就好。一点都没有想过放弃。

二、95后+应届毕业生——张同学

还是先晒下张同学的成绩单

张同学是2017年应届毕业生,今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一次通过六门,总分463,平均分77。他是怎么学的?有没有什么绝招可以透露。

学霸张同学的经验:

审计:审计的书较为晦涩难懂,我选择听高圣荣老师的审计课,然后按照高老师的讲义进行学习,教材可以当作一本字典进行查询,同时审计对于实战经验也有要求,个人认为学了审计培养的是一种审计思维,遇到事项的时候可以问一个“为什么?”审计科目记忆量较大,尤其在审计的后半本书中,当对重点内容进行了记忆并且具备了审计思维能力后通过该科目应该不是问题。审计老师高圣荣对我帮助很大,审计这个科目他一再强调需要具备审计思维,所有的知识碎片应该最后构建起自己的框架,这样配合记忆才能游刃有余。这在备考中我深刻体会到了。

财管:最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门,题目的计算量较为巨大,平时练习过程中,一个NPV综合题耗费你一个多小时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了,关于这一门科目,没有任何捷径,只有多计算,虽然公式很多,但是当题目做了几遍甚至十几遍后,你会发觉公式的记忆本身已经没有了难度,剩下的只是锻炼答题速度和答题时间,同时由于是机考,所以考前的机考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不至于上了战场后敲一个根号都不知道在哪里找。

经济法:6科目中记忆量最大的一门,主观题章节除了物权合同票据外,公司证券破产几乎都需要死记硬背,经济法的主观题难度不是太高,历年真题的重复率很大,只要认真研读经济法的历年真题,主观题应该可以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

会计:对于科班出身的我来说,会计并不是6门中最难,复习难度较为适中,就和郁刚老师要求的一样,我的会计就背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会计科目,其他的知识点就靠理解,会计的知识点太多太多,那些犄角旮旯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只能考前再看,因为只要掌握了基础的东西,通过考试就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战略:又是一门记忆的学科,公司战略部分理解,部分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内部控制部分记忆的东西也是非常多,这是我开始学习课程以来最痛苦的一门,书本晦涩难懂,考试过程中我首先是一顿默写,将书本的原文原句默写出来,再去题目中寻找线索进行自我分析。这门课与经济法、审计一起,属于“背多分类型”。

税法:记忆与计算的结合,税法这一门课首先需要进行理解,实体税的计算都具有逻辑性,对于计算的部分首先需要多加练习,文字性的客观题则需要多看才能达到做题的感觉,税法考试只有两个小时,对于答题速度和答题时间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平时在练习时必须将自己限定在两小时内独立完成。

【总结】

注册会计师难,但每年都会有不少六科学霸,五科、四科、三科的也有很多。如果你看重注册会计师发展前景,那么,何不放手一搏,一味的畏难,那么,注册会计师必然是你不可翻越的大山。

75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