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2
浏览数
9701
只爱你别爱我
对选出来的样本做审计程序,评价样本结果,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现在分别总结如下。在中华会计网校机考模拟系统中有相关练习题,大家可以做些练习以巩固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
一、分析样本误差: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样本的结果、已识别的所有误差的性质和原因,及其对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的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推断总体误差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1、在实施控制测试时,由于样本的偏差率就是总体偏差率的最佳估计,所以,注册会计师将样本偏差率直接视为推断的总体偏差率,但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抽样风险。
2、当实施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现的错报金额推断总体错报金额,并考虑这一结果对特定审计目标及审计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三、形成审计结论
1、统计抽样结果评价(在控制测试下将总体偏差率上限与可容忍偏差率比较;在细节测试下将总体错报上限与可容忍错报比较)。
2、非统计抽样结果的评价(在控制测试下将样本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比较;在细节测试下将总体错报与可容忍错报比较)。
你还欠我一句晚安
尚未汇总的错报接近重要性水平时,追加审计程序;尚未汇总的错报超过重要性水平时,扩大审计范围就会不同。接近时,要换一个程序试试,还用原来的程序,就算扩大范围,结果可能还是接近,没什么效果。超过时,证明程序是有效的了,这时候扩大范围,很有可能获取更多的错报。超过时,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是为了避免误拒风险,因为汇总数里包括推断误差,如果扩大范围后的结果能使注册会计师认为汇总数不重大(实际上是减少了推断误差,但这时的汇总数证明力却更强),则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接近时,实施追加程序是为了避免误受风险。如果扩大范围,得出结论是超过而支持了原来是“误受”,但又回到上面说的情况,可能存在误拒风险;那得再次扩大范围实施“超过时的扩大审计范围”,还不如追加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