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10832
记得有我陪伴过就好
1、基础工作欠规范。财务人员都知道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但就是会计核算这一基本职能在乡(镇)级政府财政财务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登记账簿不完整以及不登记明细账簿等问题存在于相当一部分乡(镇)级政府财政财务工作当中。(1)使用会计科目不规范导致隐瞒预算收入。各乡(镇)级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核算中,尤其是撤消乡级财政体制后,大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在核算非本级预算收入时都是把这些收入收列“事业收入”或“其他收入”科目,并直接予以使用,很少有单位使用“应缴预算款”科目。审计时查看非本级预算收入是否足额缴库,试图通过“应缴预算款”科目是难以发现问题的。(2)登记帐簿不规范导致账账不符、账表不符。个别单位的会计人员在对往来款项的核算中不设置明细账簿,有些单位虽然设置了明细账簿但登记不完整。尤其是年终报送会计报表时经主管部门调整有关报表数据后,对调整事项不做必要的会计处理,更谈不上登记账簿,因此而引起的账账不符、账表不符的问题较为普遍。(3)会计凭证装订欠整洁。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在装订会计凭证时对原始凭证不做相应的技术处理,不求美观和整洁,只求一订了之,敷衍差事,审计时会计凭证缺页、掉页的现象时有发生。2、往来帐项不及时清理。会计核算工作中少不了涉及对往来款项的清理,关于往来款项的帐龄、帐由等一般性事项,直接询问财务人员往往是一问三不知,要不就是解释不清楚,这主要是因为前任会计交待不清,后任会计又懒于梳理以前年度的这些往往来来,会计工作没有遵循连续性原则,致使部分单位的往来帐上已累计有大量的余额,近年的有,时间久远长达十多年以前的也有,任其一“挂”了之。如个别单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往来款项至今还挂列在帐上,往来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有些往来或许是实在的,有些往来已根本不存在或成了无法清收清付的呆帐、死帐,造成这些呆帐、死帐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也不乏有会计人员会计核算失误,事后又不予清理的事例,甚至个别单位连金融部门的贷款偿还与否都不清楚。3、收入、支出概念不清。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核算单位收支的真实和完整。大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在平时的会计核算中乱列收入、乱挤支出。审计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核算单位把收到的款项,既不管资金的来源渠道,也不管资金的实际性质,一并挤入单位的“事业收入”或“其他收入”科目,大量的扶贫专项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专项资金收入充斥其中。核算支出时,只要是支出的款项,不管支出去向,也不管支出的实际内容,统统记入“经费支出”或“事业支出”,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几乎存在于所有被审计单位的核算之中。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手握紧了就别再放开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水平较低,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二)依法纳税意识淡薄。 对现行的相关税收政策掌握不足,对企业所得税政策理解不够。纳税申报不实,税负偏低等问题突出,对税收检查存在侥幸心理。(三)中小企业所得税征管力量不足,汇算清缴和税前扣除项目审批时间集中,征管工作显得十分被动.(四)国税部门对所得税征管业务显得生疏,管理滞后,深层次的税收管理活动不够(五)优惠政策过多过滥,既未起到政策导向作用,又造成税负不公,影响企业之间公平竞争,更造成企业为享受优惠而挖空心思钻孔子.对策 (一)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切实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辅导和培训,健全财务制度,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三)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加大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四)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增强企业管理能力.(五)加强对中小企业所得税的日常管理。(六)完善监控措施,加大中小企业所得税征管力度。(七)强化税务稽查,重视以查促管。
携手把你挽
一、对单位负责人管理意识的冲击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是由原来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变革为“双基础”“双分录”“双报告”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分离又互相衔接的会计制度体系。虽然从表面上看,仅仅只是由于会计基本假设变化导致的会计核算体系变化,但是在会计假设前提变更的背后,是对单位负责人管理意识的冲击。例如,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体系下,行政事业单位实现了全成本核算。资产的折旧需计入日常费用核算,意味着以前“占山为王”“多拿多占”配置资产的观念会导致“占有资产越多,相应的资产折旧费用就越多”。而在评价单位绩效时,占有的资产量多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情”。特别是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需进行审计和公开的背景下,作为反映单位财务情况的载体,财务报表的主要内容是由单位负责人决定的,而不是财务人员决定。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应对新旧衔接,特别是如何在新制度体系下做好单位顶层设计安排,都是有待于单位负责人认真思考的课题。二、业务流程变革势在必行在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业务流程也在悄然间发生着变革。例如,单位合同管理虽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重要模块之一,但并不受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重视,并普遍出现未设置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合同由各部门分散管理、无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等问题,造成财务部门无法掌握单位全部合同特别是经济活动情况。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下,会计核算是以资金的收付为基础的,而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由于缺乏经济合同的必要信息,单位财务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准确确认和计量收入、支出,以及应收和应付往来款情况。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原有会计制度体系下的一些好像运转还比较“顺畅”“便捷”或者大家已经习惯的业务流程,在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下则会显得“走不通”“转不动”。财务信息流和业务信息流是相伴相生的同步关系,不可能割裂业务信息流而只强调财务信息流的改变。特别是在业财融合的大趋势下,财务信息的改变势必会影响到业务信息的改变,进而导致业务流程的改变。只有通过前端业务流程的梳理,才能产生新制度框架体系下所要求的财务信息。否则,如果只是变革会计管理体系,政府会计将会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木”。三、倒逼单位内部治理水平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正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做出新的部署。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水平,成为现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对比原有的预算会计体系,政府会计制度体系更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单位财务情况是内部治理水平的客观反映。内部治理水平的低下、日常运转的低效,直接体现在单位较高的成本费用以及较差的绩效评价级别上。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则可以倒逼单位内部治理水平的提升。财务数据来自上游业务系统,政府会计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从上至下单位内部管理理念、模式和流程的转变,从业务前端带动财务的转变。如果仅仅依靠财务人员从核算末端影响业务端,政府会计改革的过程将充满困难和反复。事实上,政府会计制度的具体核算规则可以嵌入到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具体的会计核算分录甚至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