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3394
再美也只是回忆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的合计额,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的合计数,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公式: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发出存货成本=发出存货数量*发出存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月末库存成本=月末库存数量*月末存货单位成本所以该题:存货单位成本=(8000+400*78+600*81)(100+1000)=78.82发出存货成本=(300+500)*78.82=63056月末库存成本=(8000+400*78+600*81)-63056=24744
陪你闹陪你感冒陪你笑陪你安好
会计等式会计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或会计方程式,它是对各会计要素的内在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所作的概括表达。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其公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综合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2) 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3)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这一等式综合了企业利润分配前财务状况等式和经营成果等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会计等式 英语为:accounting equation。在会计记账过程中资产和负债之间的等恒关系。如公司资产减去负债等于股东权益。[编辑本段]基本会计等式任何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定有一定数量的资产。而每一项资产,如果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就不难发现,一方面,任何资产只不过是经济资源的一种实际存在或表现形式,或为机器设备,或为现金、银行存款等。另一方面,这些资产都是按照一定的渠道进入企业的,或由投资者投入,或通过银行借入等,即必定有其提供者,显然,一般人们不会无偿地将经济资源(即资产)让渡出去,也就是说,企业中任何资产都有其相应的权益要求,谁提供了资产谁就对资产拥有索偿权,这种索偿权在会计上称为权益。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会计等式:资产=权益这一等式表明,会计等式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资产和权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归企业所有的一系列财产(资产),另一方面是对这些财产的一系列所有权(权益)。而且,由于权益要求表明资产的来源,而全部来源又必与全部资产相等,所以全部资产必须等于全部权益。而权益通常分为两种:一是以投资者的身份向企业投入资产而形成的权益,我们称为所有者权益;另一种是以债权人的身份向企业提供资产而形成的权益,我们称之为债权人权益或负债。这样,上述等式又可表达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就是基本的会计等式。然而上述等式仍存在不足。一方面,企业一旦进入正常的经营活动循环,其资产就会不断地变换形态。这时,再试图区分哪部分资产是业主投入形成的,哪部分资产是通过借款等渠道形成的,相当困难。对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从性质上看,债权人和业主对企业的要求权(权益)也是不同的。债权人希望借款人到期能顺利偿还本金,并能支付预定的利息;业主则希望通过有效的经营等活动,尽可能多地赚取利润。另一方面,企业赚得再多,债权人也只能得到约定的本息,多余的就归所有者了,这样,上述资产负债表等式也可以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一方面表明,负债的求偿能力高于所有者权益,另一方面,表明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全部资产抵减全部负债后的剩余部分,因此,所有者权益也被称为“剩余权益”。这一术语,形象、贴切地说明了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所享有的权益和风险:当企业经营成功、不断实现利润时,剩余权益就越来越大;反之,如果企业经营失败,不断出现亏损,剩余权益就会越来越小;当企业资不抵债时,剩余权益就为零或负数。对基本会计等式,我们要理解、牢记的是:任何时点,企业的所有资产,无论其处于何种形态(如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等),都必须有相应的来源。或者是借入的,或者是所有者投入的,或者是经营过程中所赚取的(这一部分也归所有者)。换言之,企业的所有资产都必定有相应的来源,这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在任何情况下,其左右平衡的关系都不会被破坏。[编辑本段]会计等式的含义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称为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编辑本段]会计等式包括:(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一个企业的资产和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资金的占用形式和来源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就有一定数额的资产。资产和权益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在数量上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必定相等。即:资产=权益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上述会计等式,说明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在关系,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因此,又称之为资产负债表等式。有时资产负债表等式也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二)收入-费用=利润收入、费用与利润的关系表示如下:收入-费用=利润 (2)上述会计等式说明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在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因此,又称之利润表等式。(三)资产负债等式与利润表等式之间的关系等式(1)反映的是企业某一时点的全部资产及其相应的来源情况,是反映资金运动的静态公式。等式(2)反映的是某企业某一时期的盈利或亏损情况,是反映资金运动的动态公式但仅从这两个等式还不能完整反映会计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式(1)与等式(2)可合并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3)企业定期结算并计算出取得的利润,取得的利润在按规定分配给投资者(股东)之后,余下的部分归投资者共同享有,也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因此上述等式又回复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由此可见,等式(1)是会计的基本等式,通常称之为基本会计等式或会计恒等式。等式(2)和等式(3)虽不是基本会计等式,但等式(2)是对基本会计等式的补充;等式(3)是基本会计等式的发展,它将财务状况要素,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和经营成果要素,即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有机结合,完整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内在联系。
墨朵
你看看下面的摘录吧:约当产量法是根据月末在产品盘点的数量用技术测定、定额工时消耗或凭借经验估计,确定它们的完工程度,再按完工程度,将在产品折合成产品的数量,然后将产品应计算的全部生产费用,按完工产品数量和在产品约当量进行计算,求出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约当产量法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一种计算方法。它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大,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和各项加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的情况。它在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应用很广泛。所谓"约当产量比例法",就是把月末在产品的数量按其完工程度,折合成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即约当产量),然后把完工产品的产量和在产品的"约当量"相加,构成"约当总产量"。再和发生的生产费用相除,得出费用分配率,用分配率去乘完工产品产量和在产品约当量,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应负担的成本和在产品应留存的成本。简称约当产量法。从上述概念我们得出计算约当产量可分四步,第一步、计算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率(完工程度) 公式1;第二步、计算费用分配率(即每件完工产品应分配的费用)费用分配率=(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产量+期末在产品约当量) 公式2;第三步、求出在产品的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费用分配率 公式3;第四步、求出完工产品的成本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数量×费用分配率月末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费用分配率 公式4例:某厂生产某产品,月末完工8件,在产品4件,完工程度50%,已知本月生产费用发生1800元,月初在产品200元,请用约当产量法分配月末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约当产量=4×50%=2(件)月初在产品(200)+本月生产费用 (1800)=全部生产费用(2000)费用分配率 =2000(8+2)=200完工产品成本=8×200=1600(元)在产品成本=2×200=400(元)从以上可知,约当产量法的实质是把在产品数量折算为产成品数量,换句话说是在产品的数量相当于多少产成品的数量。只要计算出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根据公式2、公式3和公式4就可顺利求出在产品成本和完工产品成本。而计算约当产量的关键是完工率(根据公式1)。在计算完工率时,要注意实际生产中在产品耗用的原材料和加工费用(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等)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必须分开讨论加工费用的完工率和原材料的完工率(也称投料率,下文用投料率表示)。因此,实际工作中在产品约当产量一般要求分成本项目计算,即算出直接材料的月末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直接人工的月末在产品和完工产成品成本、制造费用等加工费用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和完工产品成本,然后汇总得出月末在产品全部成本。即月末在产品成本=直接材料月末在产品成本+直接人工月末在产品成本+制造费用等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月末直接材料完工产品成本 +月末直接人工完工产品成本 +制造费用等完工产品成本首先我们看加工费用的完工率的计算。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测定,对于费用分配的正确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问题在于在产品完工程度的确定比较复杂,一般是根据月末在产品的数量,用技术测定或其他方法,计算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在具备较健全的产品的工时定额的情况下,可以按每道工序累计单位工时定额除以单位产品工时定额计算求得。某工序在产品完工程度=(前一道工序的工时定额 + 本道工序的工时定额×本道工序的平均完工程度) 工时定额上列公式中,本工序的工时定额乘以50%,是因该工序中各件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不同,为了简化完工程度的测算工作,都按平均完工50%计算。例:长城工厂乙产品的工时定额为40小时,经两道工序产成,这两道工序的工时定额分别为24小时和16小时,求两道工序的完工率。第1道工序完工率=24×50%40×100%=30%第2道工序完工率=24+16×50%40×100%=80%为什么第二工序完工率要加上第一序的定额工时呢?原因是第二工序在产品是第一工序完成加工后转到第二工序的在产品,所以应该加上,以此类推,假设上例第三工序工时为40,则第三工序完工率:第3道工序完工率=24+16+40×50%80×100%=75%其次我们看原材料的投料率(完工率)的计算。如果原材料在开工时一次投入,那么在产品耗用的材料同完工产品耗用的相等,即投料率100%。此时费用按完工产品的数量和在产品数量比例分配如果直接材料分工序在每工序开始时一次投入,则每一工序内的在产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与该工序完工的半成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相同,因而某道工序在产品完工率 = (前一道工序投料定额 + 本道工序投料定额) 材料消耗定额假定长城工厂丙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为80千克,经两道工序产成。这两道工序的材料消耗定额分别为32千克和48千克,直接材料在每道工序开始时一次投入。其完工率计算如下:第1道工序完工率=3280 ×100% = 40%第2道工序完工率=(32+48)80 ×100%=100%如果直接材料随着生产进度陆续投入,且在第一工序也是陆续投入的,则直接材料费用的投料率可按下式计算:某工序在产品直接材料完工程度 = (前一道工序的投料定额+本道工序的投料定额×本道工序的平均完工程度) 材料消耗定额假定前述长城工厂乙产品的直接材料投入为:第1道工序材料消耗定额32千克,第2道工序材料消耗定额48千克,与加工进度不一致(第1道工序工时定额24小时,第2道工序工时定额16小时)。按材料消耗定额计算的在产品完工程度为:第1道工序完工率=32×50%80 ×100% =20%第2道工序完工率=(32 + 48×50%) 80 ×100% = 70%
优质会计职称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