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意闯荡
加强会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符合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本文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分析了目前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创新创业;培养路径一、会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要求(一)现代学徒制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现代学徒制是指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采取校企协同、工学交替的形式,采取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在教学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二)东北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构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急需培养大量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面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三)服务于区域人才发展目标“2010—2020年辽宁省人才发展规划”中的人才目标设定为:1.人才总量目标。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457万人增加到720万人,增长58%,其中经营管理人才95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20%,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人才培养政策及人才结构目标。各类人才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在产业、行业、区域和不同类型经济组织的分布明显改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石油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聚人才总量达到330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5万人。二、目前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不足(一)对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及内容研究的不够尽管在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提升过程中借鉴了国外个别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但是对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调研不够,尚未把握国外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最新动向。(二)青年教师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教学能力提升途径及手段还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工学结合、协同创新机制还有待完善。相比于国内外一流的实验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在实时性、互动性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三)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开发能力不足良好和适用的创新创业教材是全面落实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在这方面,教材的编纂还未构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材体系。(四)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按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要求专业教师经过近几年的教改实践,对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能全面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及方法,并受到学生一致认可和欢迎,但就总体而言,使教师完全脱离已经熟悉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为教师适应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提供相应的条件,尚需做进一步的努力。三、构建“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会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一)制定会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1.在学生专业能力方面。(1)能够通过课堂、文献、网络、实习实践、创新创业项目与竞赛、创客第二课堂等渠道获取创新创业知识,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知识,构建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2)具有较强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能使用应用软件进行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3)具有一定的大数据与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实践能力,能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技术分析、解决大数据与互联网业务实践的较复杂问题。2.在学生综合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具有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市场捕捉力;市场定位及市场营销能力;网络时代、大数据分析能力;投融资管理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协同创新能力。(2)具有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较强的领导与沟通合作技能、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3)能够运用创新思维训练方法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技能与不断尝试实践创新的能力,解决独立创业和组织内二次创业问题。(二)推动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在创新创业教学方面国外的做法与经验值得借鉴。例如俄罗斯要求应用型院校师资同时具备教育家、工程师、高度熟练工人三种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并主要采用脱产进修的方法对专业教师和生产教学技师进行培训,不断更新充实专业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1.在教学思想上力争解决。(1)重理论、轻实践。(2)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3)创新型人才培养意识淡薄等思想认识问题。2.在教学实践上力争解决。(1)知识传授“纵多横少”,基础狭窄。(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简单化,实践教学中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印证理论实验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3)实践教学模式实效性差,创新实践环境不稳定。3.在教师结构上力争解决。(1)目前教师队伍创新实践能力较弱,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创新教学能力上有差距。(2)青年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理论和知识结构,但大多是从院校出来直接从事教师职业,缺少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3)拥有“教师资格证”+“技术资格证”的“双证教师”与“双师型”教师还有一定距离。(4)引进教师的观念陈旧。由于一些政策原因,引进创新型教师时,过分强调了学历、职称条件,无形中弱化了对工程经验和技术水平的要求,引进的教师达不到“双师型”标准。(5)兼职实践指导教师比例少。一些院校尽管也从行业、企业中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但因人事管理制度和经费制约,兼职教师比例少,满足不了创新实践要求。
宿怡遗生
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倡通过“三练三创”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目的,即通过吃苦耐劳意志训练、组织纪律与团队精神训练、职业素质能力训练,使得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等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院校的积极号召下,就会计学专业而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是离不开学生自身的认识,同时也与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内容相关,分别探讨如下。1.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模式,形成创新意识结合目前课堂学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模式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一方面,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往往需要创新能力的渗透与参与,这个过程中本身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相比于过去的大学生而言,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整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因而真正吃过苦的学生越来越少,基于这个现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作为会计学专业学生,需要积极转变学习模式,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另外一个方面,也需要积极转变相关章节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工作,以此更好的适应我们自身的学习需求。2.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选择合理的创新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自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队伍的作用,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管理工作。在推进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突出专业教学的特征,满足基本的课程设置需要,另外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选择合适、针对性强的创新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突出教学实践特征,提升整体教学的有效性与创新性。3.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适应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教师方面也应该联合学生共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通过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来确保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特别需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根据实践教学的客观需要,进一步改善课堂模式,通过引导大学生接触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的方式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力,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会计制度创新意识,满足创新思维的发展要求。4.积极改进考核评价环节,将创新能力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环节,这不但是考核评价的特征所决定的,同样也是未来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所决定的。一般来说,高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需要设置会计制度的相关考核问题,另外还需要通过课堂随机提问等方式来进行综合评价,而制度规范与设计缺陷的分析则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予以考核,最后再将期末试卷、课堂参与等部分占比为50%,确保考核评价的有效性,满足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锦绣·下旬2021年6期
六弦绿漪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因为大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比社会活动更重要。生活中处处有新知,大学生作为“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在老师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积极开辟自己的第二课堂。只有首先有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大学生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身到课余实践中来。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再利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
瑟瑟叹息
创新创业能力是未来能否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提升自我的内在支撑,尤其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锲合,这也是本文的立意与关注点。一、会计专业大学生学科教育的特点与培养目标(一)会计学科教育特点的概况分析会计专业一般是由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两大部分构成,其主干学科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学。而核心专业课程一般由四个模块组成:如专业基础课程:以高等数学、基础会计、统计学等课程为核心,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学科素养,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专业主干课程:以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三是专业发展课程:开设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方向的相关选修课,目的是拓宽专业与就业空间。四是专业实验类课程:以基础会计模拟、会计信息系统实训、综合会计实训等课程为核心,并由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和社会调查四块单元所构成;通过本类课程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会计方法和技巧的专门训练,并具有运用理论知识处理会计业务的实际能力,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二)会计专业学科培养的目标会计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及各类政府部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素养,力求基础宽厚、专业扎实,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和会计、财税政策,具备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市场营销、经济管理、计算机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运用会计学及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从事会计实务、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等。二、目前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现状分析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较侧重于传授会计理论和知识,基本忽略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发展需求。其培养模式和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教育模式基本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相对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与欧美等大学自由灵活的创新教学模式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教育模式基本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格局上,如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学生课外活动的贵族式格局与非普惠性等;而授课方式均以课本专业知识教学为主,教育方式上多数实施应试型教育模式。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扮演被动的角色,他们机械地听课,完成布置的作业;未能有机地溶合到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中去,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没有得到更好地引导与开发。在课外活动中,侧重的是体育、文艺、游戏类,而科技型、竞技类、实践类的课外活动参与人数相对较少,关注度也比较薄弱。基本演化成少数精英荟萃的赛事活动和文档制作活动,无法真正普惠到广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实际需求。而国外会计专业的教学一般采取讲授、辅导、研讨、实践相结合方式。课堂讲授一般分专题进行,占课程内容约30%,而教学过程的70%,则需要学生们课下分析、研讨、实践或撰写专业论文等。(二)传统的专业培养比较侧重理论知识灌输,忽略了学科实践的内在特征资料显示: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及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需求大,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许多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理论与知识,却忽略了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其实习或实训环节的安排,也基本是走形式却没有什么针对性。同时,在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过分地注重专业知识的复制,热衷于课堂式的理论教学,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围绕着教师的理论思维进行布道等。这样就造成学生缺乏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忽略或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违背了人才培养教育的初衷。总之,人为地割裂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影响了会计学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影响了独立思考、创新等能力的塑造。(三)专业学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未能有机地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如果仅接受了较好的专业知识教育,可能会培养出一个乖学生,但未来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创造者;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评价的“高分低能”,或“智商高而情商低”等怪异现象。许多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完全割裂开来,把创新创业教育完全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忽略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本质;从而稀释了国民教育的整体投资效应,动摇了国家发展的根基。应该说,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能力则是专业教育的扩展;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度量,也必将成为未来社会选择毕业生的一条“红线”与硬性指标。这就需要我们会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们,要勇于担当使命、能够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