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7
浏览数
3931
神经妹的世界你不懂
1、存在:由存在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例如,如果不存在某顾客的 应收账款,在应收账款 试算平衡表中却列入了对该顾客的应收账款,则违反了存在性目标。
2、权利和义务: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 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 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例如,将他人寄售商品记入被审计单位的 存货中,违反了权利的目标;将不属于被审计单位的 债务记入账内,违反了义务目标。
3、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例如,如果存在某顾客的 应收账款,在应收账款 试算平衡表中却没有列入对该顾客的应收账款,则违反了完整性目标。
4、计价和分摊: 资产、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 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扩展资料:
但在实际工作中,结转账户余额有以下两种规范的做法:
一是将本账户年末余额,以相反的方向记入最后一笔账下的发生额内。例如,某账户年末为借方余额,在结账时。
将此项余额填列在贷方发生额栏内(余额如为贷方,则作相反记录),在摘要栏填明“结转下年”字样,在“借或贷” 栏内填“平”字并在余额栏的“元”位上填列“0”符号,表示账目已经结平。
二是在“本年累计”发生额的次行,将年初余额按其同方向记入发生额栏内,并在摘要栏内填明“上年结转”字样;在次行登记年末余额,如为借方余额,填入贷方发生额栏内,反之记入借方,并在摘要栏填明“结转下年”字样。
同时,在该行的下端加计借、贷各方的总计数,并在该行摘要栏内填列“总计”两字,在“借或贷”栏内填“平”字,在余额栏的“元”位上填列“0”符号,以示账目已结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末余额
过心无碍
错误。
收入类和费用类账户一般没有期末余额和期初余额。
期初余额是在会计账户中由上期转至本期的余额,期初就已存在,其数额与上期期末余额相同。所以期初余额的计算公式为:本期期初余额=上期期末余额
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本期发生增加额+本期发生减少额
扩展资料:
期初余额反映了以前期间的交易和上期采用的会计政策的结果。期初余额应以客观存在的经济业务为根据,是被审计单位按照上期采用的会计政策对以前会计期间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处理后的结果。期初余额与注册会计师首次接受委托相联系。
广义地讲,注册会计师无论是首次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还是执行连续审计业务,都会涉及期初余额审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初余额
深知你在敷衍我
资产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一般为借方余额(账户余额一般在增加方,下同)。 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公式为: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十本期借方发生额一本期贷方发生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贷方登记增加额,借方登记减少额,一般为贷方余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公式为: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一本期借方发生额。 会计的基础课程始于借方和贷方。借方在帐簿的左侧,贷方在帐簿的右侧。在这里,要牢记一条不变的定律:“借方=贷方”,换句话说,在任何交易中,都必须同时登记到帐簿的左右两侧,其原则如下:(1)资产增加时,记入借方;资产减少时,记入贷方。(2)负债增加时,记入贷方;负债减少时,记入借方。(3)所有者权益增加时,计入贷方;所有者权益减少时,计入借方。(4)成本增加时,计入借方;成本减少时,计入贷方。(5)收入增加时,计入贷方;收入减少时,计入借方。(6)费用增加时,计入借方;费用减少时,计入贷方。借贷记账法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分配之前为:资产+费用=所有者权益+负债+收入。要记住资产和费用的借贷方向相同。利润类科目的借贷方才会有亏损、盈利的说法,它是收入与成本费用相抵减后的结果,其贷方表示盈利,借方相反。收入类会增利:贷方会增盈,借方相反。成本费用类会减利:借方会增亏,贷方相反。
时光带走了好多的狗
一、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1、发生:由发生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例如,如果没有发生销售交易,但在销售日记账中记录了一笔销售,则违反了该目标。
发生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层是否把那些不曾发生的项目记入财务报表,它主要与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有关。
2、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例如,如果发生了销售交易,但没有在销售日记账和总账中记录,则违反了该目标。
发生和完整性两者强调的是相反的关注点。发生目标针对潜在的高估,而完整性目标则针对漏记交易(低估)。
3、准确性:由准确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
例如,如果在销售交易中,发出商品的数量与账单上的数量不符,或是开账单时使用了错误的销售价格,或是账单中的乘积或加总有误,或是在销售日记账中记录了错误的金额,则违反了该目标。
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
1、存在:由存在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例如,如果不存在某顾客的应收账款,在应收账款试算平衡表中却列入了对该顾客的应收账款,则违反了存在性目标。
2、权利和义务: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
例如,将他人寄售商品记入被审计单位的存货中,违反了权利的目标;将不属于被审计单位的债务记入账内,违反了义务目标。
3、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
例如,如果存在某顾客的应收账款,在应收账款试算平衡表中却没有列入对该顾客的应收账款,则违反了完整性目标。
扩展资料:
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认定正确只是为列报正确打下了必要的基础,财务报表还可能因被审计单位误解有关列报的规定或舞弊等而产生错报。
另外,还可能因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一些专门的披露要求而导致财务报表错报。
因此,即使注册会计师审计了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认定,实现了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具体审计目标,也不意味着获取了足以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因此,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相关事项在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正确性实施审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目标
却偏得你心
一、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
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的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则是隐含表达的。例如,管理层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存货及其金额,意味着作出了下列明确的认定:(1)记录的存货是存在的;(2)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同时,管理层也作出下列隐含的认定:(1)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2)记录的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均作出了认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就是要确定管理层的认定是否恰当。
(一)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期间的各类交易和事项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对期末账户余额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三)与列报相关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对列报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