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好过失望
会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三个等式来表示,即: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收入—费用=利润。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1、第(1)个等式可以称之为静态等式,反映企业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
2、第(2)个等式可以称之为动态等式,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
3、第(3)个等式反映了在企业期末结帐之前,第(1)个等式和第(2)等式之间的辨证关系。
会计要素可以分为6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1、资产
资产资产资产随处可见,比如房屋、机器设备、运输工具、仓库里的货物等。
资产的概念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应用,但是在财务会计中对资产的定义与日常用语却存在很大的不同。
作为一项会计要素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另外,会计中入账的资产必须是可以可靠计量的。
资产通常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两大类,前者如货币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等,后者如长期投资、房屋设备等。根据经济周转特性的不同,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另外,根据特殊的目标,资产又划分为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等类别。
2、负债
总结起来,负债确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另外,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并且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一般按其偿还速度或偿还时间的长短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类。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构成了企业资本的来源。
所有者权益就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收入是会计活动带来的结果。
5、费用
有投入才有产出。如要销售产品,必须先生产出产品,为此,要消耗各种材料,支付工人工资,生产车间为组织管理生产也要发生各项制造费用;行政管理部门要支付各种管理费用;为销售产品要支付销售费用;筹集生产经营资金要支付财务费用;还会发生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营业外支出。此外,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也是一项费用……总之,费用的名堂可谓五花八门,令人应接不暇。
会计上,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作为一项会计要素的费用可以看做收入的减项,也可以说费用是消耗掉或者转移出去的资产,它具备3个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3)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一种收获。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滑了。
从数值上看,利润就是收入(包括利得)减去费用(包括损失)之后的净额。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利润
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记录是通过设置“账户”进行的。
所谓账户,就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所作的科学的分类,例如,在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中,有现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等具体项目,就必须相应地设置“现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等资产类账户;在企业的负债中,有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等具体项目,就必须相应地设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负债类账户;在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有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等具体项目,就必须相应地设置“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等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账户的名称,也称为会计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在会计制度中,对会计科目及核算内容均有具体规定和解释。
后来故事变成了事故
会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三个等式来表示,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第1个等式可以称之为静态等式,反映企业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第2个等式可以称之为动态等式,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第3个等式反映了在企业期末结账之前,第1个等式和第2等式之间的辨证关系。
会计要素可以分为6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1、资产
资产通常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两大类,前者如货币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等,后者如长期投资、房屋设备等。根据经济周转特性的不同,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另外,根据特殊的目标,资产又划分为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等类别。
2、负债
负债一般按其偿还速度或偿还时间的长短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类。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构成了企业资本的来源。
所有者权益就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收入是会计活动带来的结果。
5、费用
有投入才有产出。如要销售产品,必须先生产出产品,为此,要消耗各种材料,支付工人工资,生产车间为组织管理生产也要发生各项制造费用;行政管理部门要支付各种管理费用;为销售产品要支付销售费用;筹集生产经营资金要支付财务费用;还会发生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营业外支出。此外,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也是一项费用……总之,费用的名堂可谓五花八门,令人应接不暇。
会计上,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作为一项会计要素的费用可以看做收入的减项,也可以说费用是消耗掉或者转移出去的资产。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一种收获。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滑了。
从数值上看,利润就是收入(包括利得)减去费用(包括损失)之后的净额。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会计六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你无心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方面。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就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收入是会计活动带来的结果。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作为一项会计要素的费用可以看做收入的减项,也可以说费用是消耗掉或者转移出去的资产。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一种收获。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滑了会计6大要素之间的关系(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2)收入—费用=利润(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第(1)个等式可以称之为静态等式,反映企业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第(2)个等式可以称之为动态等式,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第(3)个等式反映了在企业期末结帐之前,第(1)个等式和第(2)等式之间的辨证关系。
如果怕疼那就笑
会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三个等式来表示,即: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收入—费用=利润。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1、第(1)个等式可以称之为静态等式,反映企业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
2、第(2)个等式可以称之为动态等式,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
3、第(3)个等式反映了在企业期末结帐之前,第(1)个等式和第(2)等式之间的辨证关系。
会计要素可以分为6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划分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的标准是一年。资产按照到期是否变为固定或可确定的货币分为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按照是否可辨认分为可辨认资产与不可辨认资产(商誉)。按照资产的存在是否确定分为确定性资产与或有资产。
收入特点:
①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不包括偶发事件产生的利得——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
②收入要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③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所以: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主营业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其他营业收入)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是日常活动,否则不能做收入)
流入的经济利益不属于收入而是利得,如工业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净收益。(营业外收入)
扩展资料:
台湾会计划要素分为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损益计算四大类。
海峡两岸会计要素划分的共同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的含义和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海峡两岸会计要素划分的主要区别:中国大陆明确划分有收入、费用、利润动态三要素,台湾仅以损益表示动态要素在一定时期变化的结果,并参与静态三要素的平衡。
国际会计准则在中,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产权、收益和费用五大要素。而且明确“收益的定义包括了收入和利得”,“费用的定义包括了损失,也包括那些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
中国与国际会计要素划分的共同点:中国六大会计要素的划分与国际会计准则五大会计要素的划分,其基本思路和格局是相同的。
中国与国际会计要素划分的区别:
中国将“利润”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而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国际会计准则明确收益要素包括收入和利得,而中国的收入要素仅是营业收入;国际会计准则明确其费用要素包括费用和损失,而中国的费用要素则不包括损失。
关于收益要素和费用要素包括的内容问题,国际会计准则是大口径,中国的会计准则是小口径。因为国际会计准则未单独设“综合净利”要素,如果收益仅是营业收入,费用不包括损失,那么利得、损失的经济事项就会游离于五大会计要素之外,因此,国际会计准则采用大口径是必然的选择。
会计准则将“收入”、“费用”要素定为小口径,因为单独设有“利润”要素,而且将“利得”、“损失”经济事项归纳在“利润”要素之中。就是说,中国会计准则在“利润”要素中包含了“利得”、“损失”等内容,因而其“收入”、“费用”要素采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要素
优质会计职称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