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会计课程标准

进与退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767

首页> 会计职称> 税务会计课程标准

6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违背心

已采纳

税务会计是近代新兴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即涉及会计中的税务问题,又涉及税务中的会计问题,还涉及国家税收和税法,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学范畴、法学范畴、会计学范畴。税务会计是现代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税务会计实质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企业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仅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涉及方面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会计分支。税务会计是以纳税人为会计主体,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依据国家现行的税收法规,运行会计基本理念和方法,对企业资金运动中的有关纳税的内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与筹划,目的在于使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地缴纳税金并向税务部门提供税务信息的会计学科:税务会计是为了专门适应纳税人的需要,将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同纳税活动相结合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187评论

放弃后的心痛

作为一名税收学专业的学生,我想我是有发言权的啦啦啦!像我们学校税收学专业的主修课程,也就是学科的必修课,分为学科基础必修和专业必修两类。

一、学科基础必修。主要有宏观经济学(3学分,48学时)、微观经济学(3学分,48学时)、货币金融学(3学分,48学时)、财政学(4学分,64学时)、会计学(3学分,48学时),还有计量经济学(3学分,48学时)和统计学(3学分,48学时)等,后面两门对于数学不太好的同学来说比较难一点,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有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作为基础哒!而财政学在这其中是学分最高的,有4学分之多,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它是最重要的。

二、专业必修。主要有税法(上下各3学分,分别48学时)、税收筹划(3学分,48学时)、税收原理与税制(3学分,48学时),还有税务会计(3学分,48学时)、财务管理(3学分,48学时)、中级财务会计(3学分,48学时)等。

首先,税法!这个我们分了两学期学完,总共6学分,96学时,可以看出这门课的重要性了!作为税收学专业的学生当然要把这门必修课程好好学透了!

其次,税收筹划、税收原理与中国税制,也是两门重量级的必修课程了,税收原理与中国税制偏理论一些,更多的讲的是原理;而税收筹划偏实务一些,会讲一些企业筹划的案例。

最后,税务会计、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这三门有个共同点就是跟会计相关!这里要强调的是:税务和会计不分家呀!要想学好税务必须要把会计基础打好,所以学科基础必修的会计学得好好学!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够满意噢!满意的话可以采纳一下~

36评论

夺我所爱我凭什么成人之美

我便是中南财大税收专业本科生,应该很有发言权了。税收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它融汇了会计、法律和财政三大专业知识,又形成了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学科体系。下面我们便来看看要学好这门课,主要需要掌握哪些专业课程。

一、中国税制

这应该是作为税收学专业学生的最基础的必修课了,算是入门级别的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税收基本原理,包括基本概念、经济原理等。再就是分为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对现行的每个税种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定义、税基、税率、征收范围、税收征管等,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税收的基本框架和体系结构。

二、财政学

税收和财政是紧密联系的,一收一支,都是政府调节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所以财政学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从国家政府的角度来深度解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税收的实质,进一步了解国家财政的运行机制。

三、税务筹划

这算是高阶专业必修课了,所以上这门课之前必须打好相关的专业基础。税务筹划一直都是好多税务专业人士的“金饭碗”,因为具有这种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一般在业内都是非常吃香的,可见要把这门课学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主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专业的筹划做到节税的目的,学习难度是有的,但学好后对专业能力的提升是肯定的。

3评论

小巷漫步

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不同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的结果设置课程,同时对税收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财经专业; 税收; 课程; 教学

税收作为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最重要的方面,一直受到各类企业的重视。掌握一定的税收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税收法规制度,正确进行各种税费的计算与申报,对涉税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处理,乃至采用合法手段减轻企业税负,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等等,是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财经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税收知识的相对欠缺是很多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通病。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在财经类专业中增开了税收方面的课程,继《税法》或《国家税收》之外,《税务会计》、《纳税筹划》、《纳税理论与实务》等也屡屡被纳入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之中。然而,这些课程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安排,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一、课程设置

据笔者了解,目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中税收类课程设置存在两种趋向:

(一)相关课程开设不足

有些院校仅仅只开设一门《国家税收》或《税务会计》课程。从市场上通行的教材来看,《税务会计》涉及的知识模块通常是税费计算与涉税事项会计处理,而《国家税收》则仅涉及税费计算知识模块。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相关专业所面向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学生税收知识欠缺现象依然突出。

(二)相关课程开设过滥

许多院校不管是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或是税收或财政专业,均在《国家税收》或《税法》之外加开《税务会计》、《纳税筹划》等课程,实行一刀切,而没有深入把握各门课程的内涵。课程定位不准,造成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叠,功能互相混淆。

如,各税种的计算既是《国家税收》课程里的主要内容,又在《税务会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两门课程同时开设则必然造成学生相同的知识学两遍;“所得税会计”是许多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或《高级会计》教材中的重点章节,而《税务会计》教材中往往也有大量篇幅介绍,税务会计老师通常都会把暂时性差异的确定,递延所得税的计算与账务处理等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造成两门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又如,税法教师在讲解相关税种的计算时,由于受课时限制,会将某些内容省略,认为学生在《税务会计》课程里还会学到;而税务会计教师则认为各税种的计算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无须重复讲授,这样就造成学生知识面上的盲点,相关税收知识欠缺。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各高职院校应深刻反思当前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的设置情况,在准确定位各专业所面向岗位群的基础上,深入进行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进行相应的职业能力分解,重新构架各专业所需要的税收知识体系,据此为各专业设置相关课程,既要避免开课不足、应有知识的欠缺,又避免了盲目贪多求全,更避免了各专业课程开设一刀切。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税收知识的要求与财政、税务专业的学生应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有别于会计专业。根据会计专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税费计算与申报及涉税会计处理应是其主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之一。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应将《税务会计》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取代《税法》或《国家税收》课程;同时开设《税务筹划》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财务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较之会计专业有所延伸,其核心岗位能力还应包括筹资管理,进而可细化到减轻企业税务成本,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因此,应将《税务筹划》也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税务、财政专业则不必开设《税务会计》课程,税务专业可将《税法》与《税务筹划》作为必修课,财政专业仅需开设《国家税收》课程即可。同一专业开设的各门课程应按照知识的递进性依次开设,如会计专业,应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到《税务会计》,及至《税务筹划》,并要严格区分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程特色,力求把重复内容缩减到最小。

二、课程内容体系

纵观当前税收类教材,无论是《税法》、《国家税收》,还是《税务会计》、《纳税理论与实务》,抑或是《税务筹划》,其内容编排体系大多是按税种分列,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也多局限于按税种讲授。这样安排,讲求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对宏观的《税法》或《国家税收》教材来说也许没问题,对研究型的本科、研究生学习来说也是适宜的,但对于要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的高职学生而言,其实有着致命的缺陷。现实工作中,企业发生的各类涉税事项往往不只涉及单个税种,如购销产品就涉及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或者资源税等,房地产销售业务,会涉及到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不同的涉税事项可能还要进行不同的所得税纳税调整,这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税收知识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申报及会计处理,而学生在以分税种的模式学习税收知识后,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遇到这样复杂的涉税问题往往不能作出圆满的处理。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单个税种的涉税处理都掌握得较好,可一遇到综合性的题目就丢三落四,在以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为背景的会计综合实训中要完成所有纳税申报就更难了。用人单位屡屡反映学生涉税处理能力较差,课程内容体系的编排问题不能不说是一大影响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在安排税收类课程内容体系时,同样应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岗位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开发课程标准,依据岗位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具体而言,《税务会计》、《纳税理论与实务》、《税务筹划》等课程内容应打破单一的按税种分类的编排方法,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分行业、分经营业务大类设置专题的方式。比如《税务会计》课程,对于与制造业、流通业联系紧密的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资源税等的计算与会计处理,可以购销业务为专题串联起来;房地产开发、销售业务通常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相联系,可将相关税种的学习以房地产开发为专题串联起来。课程内容的组织直接与工作过程衔接,方便学生进行多税种有机联系的学习,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税务筹划》,分税种讲授税务筹划的技巧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以企业投资、筹资、日常经营以及资产重组等各主要经营活动类别为主线排列知识或许会让学生更容易形成清晰的思路,而分制造类企业、流通企业、房地产企业及服务行业等等行业大类讲授税务筹划的方法可能更贴近工作实际、更能满足高职学生实践应用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退(免)税的申报、会计处理或筹划,在很多院校税收课教学中都被忽略了,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深入讲解,有的.甚至完全遗漏了。实际上,很多企业都会涉及到出口退税业务,熟练掌握出口退税的程序、退税的计算与申报及会计处理或出口退税筹划同样应是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代理等人员要具备的重要岗位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培养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面向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理论教学应与实践教学并重,两者互相融合,交替进行。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税收类课程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偏弱的现象,实践课时很少,更没有系统科学的对应实训教材,有的学校课程计划里甚至根本就没有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有的学校实践条件简陋,实践形式单一。比如《国家税收》课程,其实践课可能就是象征性地填几张纳税申报表,时间既短,内容也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些学校把《税务会计》的实践课与《财务会计》合并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当中,手工会计模拟在实验室进行,共用一套财务会计资料,完全没有突出税务会计应集中训练的内容,以上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许多院校税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至于《税务筹划》,出现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还是近几年的事,其理论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实践教学更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此外,笔者在对财经专业高职毕业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因在校期间没有接触过电子报税软件,当工作中需要利用报税软件进行网上申报时产生极度不适应感。事实上,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没有配备这类实训设施,也没有进行过类似训练。   由此,笔者认为高职教育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条件亟待改善,实践教学形式亟待改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其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税务会计》、《国家税收》及《税务筹划》等税收类课程实践性极强,更应广泛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通过设计适当的工作任务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税费计算与申报知识模块的学习中,应在实践课中为学生提供多税种纳税人企业的、包含了各项涉税业务在内的资料,将其细化成具有独立工作任务的多个小单元,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判断,正确进行税费计算并填制相应的纳税申报表。同时,在企业普遍实行电子报税的今天,税务会计课还必须增加模拟电子报税的训练,购买仿真电子报税软件,建立电子报税实训室,由学生独立完成电子报税业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熟悉电子报税的流程,增强动手能力,缩短就业适岗期。对《税务筹划》的教学,应将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和企业作为主要实践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除实践课教学以外,税收类课程在理论课教学中同样应注意深入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应大量采用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的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师根据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精心选择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直至解决问题,将复杂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实现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平稳过渡。

总之,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而税收类课程又有其特殊性,在组织教学时应牢牢把握两者特色并实现有机结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市场对财经专业学生税收知识结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先锋.关于《税务会计》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7):91-92.

[2] 胡鲜葵.对《税务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21):242-243.

[3] 王红云,赵永宁.财经院校开设《中小企业纳税筹划》课程的必要性[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6):174-177.

[4] 胡晓东.工商管理大学科中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2):101-104.

135评论

别逗

《税务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门涉及会计学,税收学等学科相关知识的,专门研究税务信息确认,计量和报告及税务资金筹划管理的边缘学科。随着税收和会计改革的深化,税法和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客观要求把它从财务会计中分离,独立出来,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使学生能理解税务会计基本理论及方法,较系统地掌握企业各税种的含义,计算方法及会计处理方法,纳税申报表的填列;2.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税务会计》课程实用性很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达到独立操作、正确处理每一税种的涉税会计核算业务。

6评论

最后的承诺只剩下好聚好散

作为一名税收专业的学生我来答一下

1、首先税收学专业主干课程:

中国税制、国际税收、纳税检查、税务管理、税收筹划、税务代理、电子税务、纳税评估、税源管理及数据分析、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等。

其中详细介绍一下,中国税制

中国税制课程的前身是《国家税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税收的研究基本上是学习和沿用前苏联的那一套理论,税收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发挥,致使我国税制结构单一、税种偏少且规定简单。反映到高校的教学中来,一门《国家税收》课程就可以较为全面的介绍税收的基本理论和税收制度的内容。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税收成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更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税收理论与税收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税收教学内容,而原有的《国家税收》课程已不能适应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对税务人才和税收知识的需求和高校税收专业的设置,许多高校逐步将《国家税收》课程划分为《税收概论》、《中国税制》、《税收管理》等三门课程。

2、税收专业主要的课程:

税收概论、税法Ⅰ、税法Ⅱ、税收管理、国际税收、纳税检查、税收筹划税收会计、财政学、西方财政学、政府预算管理、税务代理实务、财税管理信息化、财税信息系统实务、财政投融资、财政支出管理、地方财政学、电子政务、港澳台税制、公债经济学、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概论、政府采购学、政府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国财税史、中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行政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

其中详细介绍一下中国财税史

适用专业:本科财政税务专业。先修课程:财政学、中国税制。学时与学分:34学时,2学分

考试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教材:《中国财税史》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财政史》是高等院校财经类财政税务专业的基础课,着重于结合财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阐述中国财政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以便学生据以了解、掌握和运用中国财政演变发展的规律,为我国正在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作用。

3、税收学专业专业课程:

国际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收经济学、中国税制、国际税收、西方税收制度、纳税检查、税务代理实务、电子税务、税收筹划等。

重点介绍一下税收筹划

课程名称:企业税收筹划

课程类型:岗位技能课

学分:3

计划学时:48

实践课时比例:67.7%

主要授课方式:案例教学

考核方式:试卷+过程性考核

适用专业: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专业

先修课程:《税法》、《基础会计》、《中级会计》、《财务管理学》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51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