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4824
泪眼迷离
最佳存货成本公式如下:
相关总成本TIC=DQ×K+Q2×Kc将“经济进货批量Q=(2KDKc)开平方”代入上式即可得到经济订货批量相关总成本公式:经济订货批量相关总成本=D(2KDKc)开平方×K+(2KDKc)开平方2×Kc将根号外的字母算进根号内:经济订货批量相关总成本=[K平方D平方(2KDKc)]开平方+(Kc平方2KD4Kc)开平方=(KDKc2)开平方+(KDKc2)开平方=12(2KDKc)开平方+12(2KDKc)开平方=(2KDKc)开平方
存货取得成本计算公式: 存货取得成本包括订单成本和取得成本。 订单成本=固定订单成本+年订单数×每单可变成本=固定订单成本+年库存需求÷每单订单订货量×每单可变成本 购置成本=年需求×单价拓展资料:成本核算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 概念:或称移动平均是指接收货物的成本加上原存货的成本除以接收货物的数量加上原存货的数量来计算加权单价,而采用发货存货的计价方法。特点:它的优点是允许管理人员及时跟踪库存余额,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和发放和持有的库存成本是客观的。缺点是平均单价需要每次收货计算一次,计算工作量较大,不适用于收货频繁的企业。 适用范围:是实际工作中使用最广泛的成本核算方法。单项计价法 概念:又称个体鉴定法、具体鉴定法、批量实际鉴定法。该方法假设存货的成本流与实物流一致,根据各种存货确定每批存货的采购批次或生产批次和期末存货,并根据采购或生产时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出每批出外库存和期末库存的成本。 特点:使用这种方法是合理和准确计算即将离任的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确定外向的批次库存和剩余库存批次为了确定收入,所以实际操作的工作负载很重,困难。 适用范围:适用于易于识别、存货种类不多、单位成本高的存货计价,如房地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全月加权平均法 概念:加权平均法是指通过剔除当月收到的总成本和当月的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存货的交货成本和存货成本。 特点:该方法仅在月末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平均单价是在市场价格涨跌时计算的,库存成本的分配更加均衡。但这种方法通常不能从账上提供已发行和已关闭存货的单价和金额,不利于加强存货管理。 适用范围:适用于每一时期存货成本变动不大。
揣测心思
存货成本计算公式是采购成本+订货成本+缺货成本+存储成本。存货成本的构成从理论上讲,存货的成本应该包括从购入到使商品处于可供销售的地点和状态的一切直接和间接的支出。它包括:(1)商品购买时的发票价格(价目表价格扣除商业折扣)减去购货折扣;(2)商品在运输中由买方负担的运费、保险费、税款支出和在途正常损耗等;(3)处理费用,例如对运输中弄皱的衣服重新加以烫平的费用。在企业中,为了方便,同一种存货往往堆放在一起,并不问它们究竟是何时从何地购入的。而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价格是千变万化的,不同批次购入的同种存货购价各不相同的情况经常发生,于是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问题:企业在计算发出货品或期末存货的单价时,究竟以什么样的价格为基础呢,通常有四种方法来确定发出货品的成本,分别叫具体辨认、先进先出、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它们都是企业经常采用的方法,各有优劣和使用条件。
故酒老友
《初级会计实务》
1.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2)移动加权平均法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2.材料成本差异
(1)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2)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3.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商品的核算
(1)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2)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4.固定资产折旧历年试题
(1)年限平均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不考虑残值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
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折旧率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
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考虑预计净残值)。
(4)年数总和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折旧率
5.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
6.某一时段履约义务收入和成本的计算
(1)本期确认的收入=交易价格总额×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
(2)本期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成本
7.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8.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1)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3)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9.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2)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或(总成本-完工产品成本)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4)定额比例法:
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月末在产品定额)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完工产品定额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定额
10.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分配率×该部门耗用的劳务量
(2)交互分配法:
对内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劳务总量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