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会计公司

最深遗憾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81

首页> 会计职称> 唐芳会计公司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也就这一生

已采纳

人与人打交道时,相互之间免不了要使用一定的称呼。不使用称呼,或者使用称呼不当,都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所以我们在办公室也是要有正确的称呼,那么你对于办公室称呼礼仪了解多少呢?下面我就为打家整理了关于办公室称呼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办公室称呼礼仪

一、工作中的称呼

在职场上,职员所采用的称呼理应正式、庄重而规范。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下述四类。

1.职务性称呼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并表达敬意,是公务交往中最为常见的。在实践中,它具体又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况:

一是仅称行政职务,例如,董事长、总经理、主任,等等。它多用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氏,例如,谭董事、汪经理、李秘书,等等。它适用于一般场合。

三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名,例如,王惟一董事长、滕树经理、林荫主任,等等。它多见于极为正式的场合。

2.职称性称呼

对于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者,可在工作中直接以此相称。如果在有必要强调对方的技术水准的场合,尤其需要这么做。通常,它亦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仅称技术职称,例如,总工程师、会计师,等等。它适用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谢教授、严律师,等等。它多用于一般场合。

三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名,例如,柳民伟研究员、何娟工程师,等等。它常见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3.学衔性称呼

在一些有必要强调科技或知识含量的场合,可以学衔作为称呼,以示对对方学术水平的认可和对知识的强调。它大体上有下面四种情况:

一是仅称学衔,例如,博士。它多见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侯博士。它常用于一般性交往。

三是在学衔前加上姓名,例如,侯钊博士。它仅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

四是在具体化的学衔之后加上姓名,即明确其学衔所属学科,例如,经济学博士邹飞、工商管理硕士马月红、法学学士衣霞,等等。此种称呼显得最为郑重其事。

4.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若不了解交往对象的具体职务、职称、学衔,有时不妨直接以其所在行业的职业性称呼或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它多分为下述两种情况:

一是以其职业性称呼相称。在一般情况下,常以交往对象的职业称呼对方。例如,可以称教员为老师,称医生为大夫,称驾驶员为司机,称警察为警官,等等。此类称呼前,一般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二是以其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例如,对公司、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人们一般习惯于按其性别不同,分别称之为小姐或先生。在这类称呼前,亦可冠以姓氏或姓名。

二、生活中的称呼

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合理,一方面不可肆意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煞有介事,不然都会弄巧成拙。职员在生活中所常用的称呼,大致上有以下三类。

1.对亲属的称呼

对亲属的称呼,早已约定俗成。其关键是要使用准确,切忌乱用。不过,有时为表示亲切,也不一定非得符合标准。例如:儿子对岳父、岳母,儿媳对公公、婆婆,均可称为爸爸、妈妈,以示自己与对方不见外。

2.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称呼朋友、熟人时,既要亲切、友善,又要不失敬意。大体上应区分下列三种情况:

一是敬称。对于有地位、有身份的朋友、熟人或长辈,通常应当采用必要的敬称。

对长辈或有地位、有身份者,大都可以称之为先生。其前,有时亦可加上姓氏。例如,吴先生。

对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人士,以及其他在某一领域有一定成就者,往往可称之为老师。同样,在其前面也可以加上姓氏。例如,郗老师。

对同行中的前辈或社会上的德高望重者,通常可称之为公或老。具体做法是在其称呼前加上对方的姓氏。例如,杨公、夏老。

二是近亲性称呼。对邻里、至交,有时亦可采用大爷、大妈、大叔、阿姨等类似的称呼。它往往会给人以亲切、信任之感。此类称呼前,还可以加上姓氏。例如,许叔叔、马大姐、于阿姨等。

三是姓名性称呼。在平辈人之间或长辈称呼晚辈时,朋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对方姓名。例如,卫理、唐芳、刘微,但晚辈却不宜如此称呼长辈。

有时,朋友、熟人还可只呼其姓而不称其名,仅在前冠以老、大、小。具体做法是:对年长于己者或平辈称老、称大,对年幼于己者或晚辈称小。例如,老高、小陈。

对关系较为密切的同性或晚辈,朋友、熟人之间还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其姓,例如,之怡、志强、一萍,等等。但对异性却一般不宜如此称呼。

3.普通性称呼

在日常交往中,对仅有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酌情使用下述几种称呼:

一是以其职务、职称或学衔相称。

二是以其行业性称呼相称。

三是以约定俗成的泛尊称相称。例如,同志、小姐、夫人、女士、先生,等等。

四是以当时所在地流行的称呼相称。

三、涉外交往中的称呼

由于国情、文化、习俗与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在对外交往中所宜采用的称呼,往往与国内交往中常用的称呼有所不同。对此,每一位有可能参与对外交往的职员均应引起重视。在一般性的涉外交往中,根据交往对象的职业或其他属性的不同,对对方的称呼应有所区别。

1.商界人士

需要称呼商界人士时,通常均应称呼对方为小姐、女士或先生。有时,可以同时加上对方的姓氏或姓名。例如,玛丽小姐、比尔·盖茨先生,等等。在许多国家,人们并不习惯于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

2.政界人士

与政界人士打交道时,一般亦可以小姐、女士或先生相称。此外,还有两种方式可行:

一是称呼行政职务。有时,还可同时加上小姐、女士或先生等称呼。例如,市长先生。

二是称呼职务较高者为阁下。在多数情况下,阁下这一称呼,可与职务及小姐、女士、先生等称呼同时使用。例如,先生阁下、大使阁下等。但在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却并无阁下之称。

3.军界人士

在国外,人们称呼军界人士时,大都习惯于只称呼其军衔,而不称呼其职务。其基本方式有四种:

一是只称呼军衔。例如,将军、中校、少尉,等等。

二是在军衔之后加上先生。例如,少校先生、上尉先生,等等。

三是在军衔之前加上姓氏。例如,朱可夫元帅、史密斯将军,等等。

四是军衔与姓氏、先生一起相称。例如,布莱德雷上将先生,此种全称最为正规。

4.宗教界人士

对宗教界人士,一般只宜称呼其神职。具体方式大致上有三种:

一是仅称其神职。例如,牧师、阿訇、大主教,等等。

二是神职加上姓氏。例如,谢尔盖神父。

三是神职加上先生。例如,传教士先生。

5.教育界、科技界、卫生界、司法界人士

在称呼此类人士时,一般应以其职称、学衔为主要内容。其惯用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学衔。例如,教授、工程师、研究员、医生、法官、律师,等等。

二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蒙代尔教授、米罗大律师,等等。

三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后加上先生、小姐之类的称呼。例如,法官先生、博士小姐,等等。

四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后同时加上姓氏及先生或小姐。例如,里奈博士先生。

6.服务业人士

称呼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时,一般有下述两种常用方式:

一是称呼对方为小姐或先生。倘若了解对方的姓氏,有时亦可一并相称。

二是称呼对方为服务生。此种称呼,在饭店、餐馆、歌厅、商店大都可以使用。

7.社交界人士

在一切社交场合,小姐、女士、先生等称呼均最为适用。在一些国家里,称呼妇女时必须谨慎:已婚者应称之为夫人,未婚者应称之为小姐,而女士则多在不知其婚否时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姐、夫人、女士、先生均可与姓氏或姓名一并称呼。与姓氏合称,适用于一般场所。与姓名合称,则显得非常正式。

8.王公贵族

称呼来自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时,必须采用其规范性称呼。

对国王、王后,一般应称为陛下。

对王子、公主及国王的兄妹,通常应称为殿下。

对拥有爵位、封号者,则必须直接以其爵位、封号相称。例如,大公、勋爵、爵士,等等。

对国君之母,应称之为王太后或太后。

有时,可在王公贵族的头衔之前加上其姓氏或姓名相称。在某些国家,拥有爵位的贵族亦可被称为阁下或先生。

9.社会主义国家或兄弟党人士

对这类人士,一般可以称之为同志。同志这一称呼,大都可与姓氏或姓名构成合称。例如,卡斯特罗同志、金正日同志等。需要注意的是,同志这一称呼不宜滥用。

四、正式场合的忌称

在公务交往中,有一些称呼是职员所忌讳使用的。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失敬于被称呼者。这类忌称主要有下述五种。

1.错误性的称呼

它们均是称呼者粗心大意、用心不专所致。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误读。其原因在于不认识被称呼者的姓名,或者念错了对方的姓名。我国人名中的一些姓氏,例如,翟、冮、郇、眭等,就很容易被人误读。

二是误会。在此,它是指对被称呼者的职务、职称、学衔、辈分、婚否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例如,把一名未婚妇女称做夫人,显然就属于重大的失误。

2.不适当的称呼

有一些称呼如果在正式场合使用,均为不适当的称呼。此类称呼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替代性的称呼。在正式场合,若以下一个、12号等替代性称呼去称呼他人,亦为不适当的做法。

二是跨行业的称呼。学生喜欢互称同学,军人往往互称战友,工人可以互称师傅,专业造诣高者可称之为大师。但此种行业性极强的称呼一旦被用来称呼界外之人,通常则会给人以不伦不类之感。

三是不恰当的简称。某些同事之间使用的非正式的简称,例如,把范局长简称为范局,把沙司长简称为沙司,把周校长简称为周校,均不可使用于正式场合。

另外,与他人打交道时,不使用任何称呼,也是极不礼貌的表现。

3.不通行的称呼

有一些称呼,仅仅适用于某一地区,或者仅仅适用于国内。一旦它超出一定范围,就有可能产生歧义。此类非通行称呼主要有两种:

一是仅适用于某一地区。北京人称别人为师傅,山东人则习惯于称呼别人为伙计,这类地区称呼在其他地区往往难以畅行无阻。

二是仅仅适用于国内。一些中国人常用的称呼,例如,同志、爱人等,绝对不宜用于称呼一般的外国人。

4.庸俗性的称呼

在公务交往中,一些庸俗而档次不高的称呼,绝对不宜使用。动辄对他人以朋友、兄弟、死党、哥们儿、姐们儿相称,往往只会贬低自己的身份。

应当指出的是,在正式场合,不论对外人还是自己人,最好都不要称兄道弟。要是张口闭口张哥、李姐、王叔,不仅不会使人感到亲切,反而会让别人觉得称呼者的格调不高。

5.绰号性的称呼

在一般情况下,一名有教养的职员绝对不可擅自以绰号性称呼去称呼别人。不论自己为别人起绰号,还是道听途说而来的绰号,都不宜使用。一些对他人具有侮辱性质的绰号,则更是应被禁止使用的。

58评论

不理会

上班同事比你小的怎么称呼

上班同事比你小的怎么称呼呢?自己入职,发现同事年纪比自己还小应该怎么称呼呢?刚入职叫疏远不行,一下子叫亲近也不行,职场称呼是一件很大的学问,我跟大家整理上班同事比你小的怎么称呼,欢迎大家参考。

曾几何时,“美女”和“帅哥”变成了只代表性别的称呼。同样在职场上,同事之间、客户之间也不知何时冒出了一大堆新奇的称谓。“亲爱的”只代表我认识你,却不一定想得起你姓甚名谁;“老板”不一定是老板,可能就是跟自己平辈的同事;真正的老板不叫老板,冷不防就在新人口中变成了脱口而出的“老师”;被叫成“老李”、“老王”的也不一定真是元老,可能就是才工作了一年不到的半熟新人……身在职场,与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其中的差距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称呼,这也是“职场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融入职场文化的重要因素。

“亲爱的”,其实并不亲

“亲爱的,下班把你的打折卡借我用一下吧!”财务部的荣荣在和佳雯通电话,佳雯拿着话筒没心没肺地说:“好吧,亲爱的!”其实,这二位的关系说不上有密切,只是共事不过三个月的普通同事而已。而丽菁在网上购物的时候遇到一个店主,初次购物便被对方称呼为“亲”,连“爱的”都省了,开始听着陌生人这样叫自己,丽菁还真有点起鸡皮疙瘩,但多听两遍竟也习惯了,下次上网购物还想到她那里转转。

与“亲爱的”如出一辙的,还有“美女”、“帅哥”,某男同胞一声“美女”,话音未落,N女同事回头……此场景很像当年《唐伯虎点秋香》里的著名桥段,但“亲爱的”还有更广阔的用途。一个新职场人小璐,就被“亲爱的”忽悠过。本部门的一个女孩,平时总喜欢一口一个“亲爱的”叫她,小璐倒也能接受,因为在大学里已经很多人这样叫了,不过,不久小璐发现,这个女孩经常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工作扔给小璐做,以至于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工作时间已经不足以应付这些了,也由此让小璐上了大学以外的第一课。

职场专家锦囊——校园以外的“腻称”,已经演变成一种套近乎的公关手段,这样能快速拉近彼此距离,但对于接受者,却并不是一个“无害化”的称谓,当对方动机不纯的时候,适当的“软回击”即符合当下气氛,也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称呼事小,学问事大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希望叫全名或后面两个字就很好,占66%;认为叫英文名字最省事的比例是17%;虽然同事之间希望直接叫名字的比例最高,但一旦牵扯到上下级关系,领导的职务似乎比名字变得更为重要。数据显示,84%的职场中人对领导的称呼都带官衔,但其中学问也颇深。

新明刚刚大学毕业,在一家公司市场部任专员,入职有一个月了,平时他有事情都去请示本部门的负责人许总监,出于称谓的好听,新明平时都称他为“许总”。可是有一天,公司真正的老板陈总从国外公干回来,第一次与陈总和许总监的谈话中,新明禁不住习惯性地又称呼本部门负责人“许总”,而自己却一直浑然不知。事后老总虽然没说什么,但从此以后,陈总对新明没有级别概念的印象,却就此定格了。

职场专家锦囊——称呼得妥帖,不仅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可以为自己赢得不少印象分,反之却为人际关系设障。新明对称呼的无谓态度,已经令他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也因此毁掉了初次印象。在职场中,也有不少人称呼上级“头儿”、“老板”,甚至称经理为“老大”的,但除非你是和上级“摸爬滚打”混出来的“老人”,否则,称呼一定要谨慎出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场里面称呼的变化也颇耐人寻味,对称呼的巧妙用心,为职场带来了不少乐趣,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所以一直拥有广阔市场,事实上,这也是许多职场达人迅速打开局面积攒人气的职场润滑剂。同事和上司是职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在职场必修的一课,但这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要以“无害化”为出发点,避免误人伤己。

人与人打交道时,相互之间免不了要使用一定的.称呼。不使用称呼,或者使用称呼不当,都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所谓称呼,通常是指在日常交往应酬中,人们彼此之间所使用的称谓语。职员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不仅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和对被称呼者尊重的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着彼此双方之间关系的亲疏。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一个人称呼另外一个人时,实际上意味着自己主动地对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

在公务交往中,一名职员要想对他人采用正确、适当的称呼,通常必须兼顾下述四项规则:一是必须符合常规;二是必须区分场合;三是必须考虑双方关系;四是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此同时,对于工作中的称呼、生活中的称呼、涉外交往中的称呼以及正式场合的忌称,均应有所区别。

一、工作中的称呼

在职场上,职员所采用的称呼理应正式、庄重而规范。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下述四类。

1、职务性称呼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并表达敬意,是公务交往中最为常见的。在实践中,它具体又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况:

一是仅称行政职务,例如,董事长、总经理、主任,等等。它多用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氏,例如,谭董事、汪经理、李秘书,等等。它适用于一般场合。

三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名,例如,王惟一董事长、滕树经理、林荫主任,等等。它多见于极为正式的场合。

2、职称性称呼

对于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者,可在工作中直接以此相称。如果在有必要强调对方的技术水准的场合,尤其需要这么做。通常,它亦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仅称技术职称,例如,总工程师、会计师,等等。它适用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谢教授、严律师,等等。它多用于一般场合。

三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名,例如,柳民伟研究员、何娟工程师,等等。它常见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3、学衔性称呼

在一些有必要强调科技或知识含量的场合,可以学衔作为称呼,以示对对方学术水平的认可和对知识的强调。它大体上有下面四种情况:

一是仅称学衔,例如,博士。它多见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侯博士。它常用于一般性交往。

三是在学衔前加上姓名,例如,侯钊博士。它仅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

四是在具体化的学衔之后加上姓名,即明确其学衔所属学科,例如,经济学博士邹飞、工商管理硕士马月红、法学学士衣霞,等等。此种称呼显得最为郑重其事。

4、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若不了解交往对象的具体职务、职称、学衔,有时不妨直接以其所在行业的职业性称呼或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它多分为下述两种情况:

一是以其职业性称呼相称。在一般情况下,常以交往对象的职业称呼对方。例如,可以称教员为老师,称医生为大夫,称驾驶员为司机,称警察为警官,等等。此类称呼前,一般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二是以其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例如,对公司、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人们一般习惯于按其性别不同,分别称之为小姐或先生。在这类称呼前,亦可冠以姓氏或姓名。

二、生活中的称呼

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合理,一方面不可肆意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煞有介事,不然都会弄巧成拙。职员在生活中所常用的称呼,大致上有以下三类。

1、对亲属的称呼

对亲属的称呼,早已约定俗成。其关键是要使用准确,切忌乱用。不过,有时为表示亲切,也不一定非得符合标准。例如:儿子对岳父、岳母,儿媳对公公、婆婆,均可称为爸爸、妈妈,以示自己与对方不见外。

2、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称呼朋友、熟人时,既要亲切、友善,又要不失敬意。大体上应区分下列三种情况:

一是敬称。对于有地位、有身份的朋友、熟人或长辈,通常应当采用必要的敬称。

对长辈或有地位、有身份者,大都可以称之为先生。其前,有时亦可加上姓氏。例如,吴先生。

对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人士,以及其他在某一领域有一定成就者,往往可称之为老师。同样,在其前面也可以加上姓氏。例如,郗老师。

对同行中的前辈或社会上的德高望重者,通常可称之为公或老。具体做法是在其称呼前加上对方的姓氏。例如,杨公、夏老。

二是近亲性称呼。对邻里、至交,有时亦可采用大爷、大妈、大叔、阿姨等类似的称呼。它往往会给人以亲切、信任之感。此类称呼前,还可以加上姓氏。例如,许叔叔、马大姐、于阿姨等。

三是姓名性称呼。在平辈人之间或长辈称呼晚辈时,朋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对方姓名。例如,卫理、唐芳、刘微,但晚辈却不宜如此称呼长辈。

有时,朋友、熟人还可只呼其姓而不称其名,仅在前冠以老、大、小。具体做法是:对年长于己者或平辈称老、称大,对年幼于己者或晚辈称小。例如,老高、小陈。

对关系较为密切的同性或晚辈,朋友、熟人之间还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其姓,例如,之怡、志强、一萍,等等。但对异性却一般不宜如此称呼。

3、普通性称呼

在日常交往中,对仅有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酌情使用下述几种称呼:

一是以其职务、职称或学衔相称。

二是以其行业性称呼相称。

三是以约定俗成的泛尊称相称。例如,同胞、小姐、夫人、女士、先生,等等。

四是以当时所在地流行的称呼相称。

三、涉外交往中的称呼

由于国情、文化、习俗与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在对外交往中所宜采用的称呼,往往与国内交往中常用的称呼有所不同。对此,每一位有可能参与对外交往的职员均应引起重视。在一般性的涉外交往中,根据交往对象的职业或其他属性的不同,对对方的称呼应有所区别。

1、商界人士

需要称呼商界人士时,通常均应称呼对方为小姐、女士或先生。有时,可以同时加上对方的姓氏或姓名。例如,玛丽小姐、比尔·盖茨先生,等等。在许多国家,人们并不习惯于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

2、政界人士

与政界人士打交道时,一般亦可以小姐、女士或先生相称。此外,还有两种方式可行:

一是称呼行政职务。有时,还可同时加上小姐、女士或先生等称呼。例如,市长先生。

二是称呼职务较高者为阁下。在多数情况下,阁下这一称呼,可与职务及小姐、女士、先生等称呼同时使用。例如,总理先生阁下、大使阁下等。但在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却并无阁下之称。

3、军界人士

在国外,人们称呼军界人士时,大都习惯于只称呼其军衔,而不称呼其职务。其基本方式有四种:

一是只称呼军衔。例如,将军、中校、少尉,等等。

二是在军衔之后加上先生。例如,少校先生、上尉先生,等等。

三是在军衔之前加上姓氏。例如,朱可夫元帅、史密斯将军,等等。

四是军衔与姓氏、先生一起相称。例如,布莱德雷上将先生,此种全称最为正规。

4、宗教界人士

对宗教界人士,一般只宜称呼其神职。具体方式大致上有三种:

一是仅称其神职。例如,牧师、阿訇、大主教,等等。

二是神职加上姓氏。例如,谢尔盖神父。

三是神职加上先生。例如,传教士先生。

5、教育界、科技界、卫生界、司法界人士

在称呼此类人士时,一般应以其职称、学衔为主要内容。其惯用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学衔。例如,教授、工程师、研究员、医生、法官、律师,等等。

二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蒙代尔教授、米罗大律师,等等。

三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后加上先生、小姐之类的称呼。例如,法官先生、博士小姐,等等。

四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后同时加上姓氏及先生或小姐。例如,里奈博士先生。

6、服务业人士

称呼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时,一般有下述两种常用方式:

一是称呼对方为小姐或先生。倘若了解对方的姓氏,有时亦可一并相称。

二是称呼对方为服务生。此种称呼,在饭店、餐馆、歌厅、商店大都可以使用。

7、社交界人士

在一切社交场合,小姐、女士、先生等称呼均最为适用。在一些国家里,称呼妇女时必须谨慎:已婚者应称之为夫人,未婚者应称之为小姐,而女士则多在不知其婚否时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姐、夫人、女士、先生均可与姓氏或姓名一并称呼。与姓氏合称,适用于一般场所。与姓名合称,则显得非常正式。

8、王公贵族

称呼来自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时,必须采用其规范性称呼。

对国王、王后,一般应称为陛下。

对王子、公主及国王的兄妹,通常应称为殿下。

对拥有爵位、封号者,则必须直接以其爵位、封号相称。例如,大公、勋爵、爵士,等等。

对国君之母,应称之为王太后或太后。

有时,可在王公贵族的头衔之前加上其姓氏或姓名相称。在某些国家,拥有爵位的贵族亦可被称为阁下或先生。

四、正式场合的忌称

在公务交往中,有一些称呼是职员所忌讳使用的。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失敬于被称呼者。这类忌称主要有下述五种。

1、错误性的称呼

它们均是称呼者粗心大意、用心不专所致。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误读。其原因在于不认识被称呼者的姓名,或者念错了对方的姓名。我国人名中的一些姓氏,例如,翟、冮、郇、眭等,就很容易被人误读。

二是误会。在此,它是指对被称呼者的职务、职称、学衔、辈分、婚否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例如,把一名未婚妇女称做夫人,显然就属于重大的失误。

2、不适当的称呼

有一些称呼如果在正式场合使用,均为不适当的称呼。此类称呼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替代性的称呼。在正式场合,若以下一个、12号等替代性称呼去称呼他人,亦为不适当的做法。

二是跨行业的称呼。学生喜欢互称同学,军人往往互称战友,工人可以互称师傅,专业造诣高者可称之为大师。但此种行业性极强的称呼一旦被用来称呼界外之人,通常则会给人以不伦不类之感。

三是不恰当的简称。某些同事之间使用的非正式的简称,例如,把范局长简称为范局,把沙司长简称为沙司,把周校长简称为周校,均不可使用于正式场合。

另外,与他人打交道时,不使用任何称呼,也是极不礼貌的表现。

3、不通行的称呼

有一些称呼,仅仅适用于某一地区,或者仅仅适用于国内。一旦它超出一定范围,就有可能产生歧义。此类非通行称呼主要有两种:

一是仅适用于某一地区。北京人称别人为师傅,山东人则习惯于称呼别人为伙计,这类地区称呼在其他地区往往难以畅行无阻。

二是仅仅适用于国内。一些中国人常用的称呼,例如,同胞、爱人等,绝对不宜用于称呼一般的外国人。

4、庸俗性的称呼

在公务交往中,一些庸俗而档次不高的称呼,绝对不宜使用。动辄对他人以朋友、兄弟、死党、哥们儿、姐们儿相称,往往只会贬低自己的身份。

应当指出的是,在正式场合,不论对外人还是自己人,最好都不要称兄道弟。要是张口闭口张哥、李姐、王叔,不仅不会使人感到亲切,反而会让别人觉得称呼者的格调不高。

5、绰号性的称呼

在一般情况下,一名有教养的职员绝对不可擅自以绰号性称呼去称呼别人。不论自己为别人起绰号,还是道听途说而来的绰号,都不宜使用。一些对他人具有侮辱性质的绰号,则更是应被禁止使用的。

46评论

我介意

人与人打交道时,相互之间免不了要使用一定的称呼。不使用称呼,或者使用称呼不当,都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所谓称呼,通常是指在日常交往应酬中,人们彼此之间所使用的称谓语。职员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不仅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和对被称呼者尊重的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着彼此双方之间关系的亲疏。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一个人称呼另外一个人时,实际上意味着自己主动地对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在公务交往中,一名职员要想对他人采用正确、适当的称呼,通常必须兼顾下述四项规则:一是必须符合常规;二是必须区分场合;三是必须考虑双方关系;四是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此同时,对于工作中的称呼、生活中的称呼、涉外交往中的称呼以及正式场合的忌称,均应有所区别。一、工作中的称呼在职场上,职员所采用的称呼理应正式、庄重而规范。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下述四类。1.职务性称呼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并表达敬意,是公务交往中最为常见的。在实践中,它具体又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况:一是仅称行政职务,例如,董事长、总经理、主任,等等。它多用于熟人之间。二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氏,例如,谭董事、汪经理、李秘书,等等。它适用于一般场合。三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名,例如,王惟一董事长、滕树经理、林荫主任,等等。它多见于极为正式的场合。2.职称性称呼对于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者,可在工作中直接以此相称。如果在有必要强调对方的技术水准的场合,尤其需要这么做。通常,它亦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仅称技术职称,例如,总工程师、会计师,等等。它适用于熟人之间。二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谢教授、严律师,等等。它多用于一般场合。三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名,例如,柳民伟研究员、何娟工程师,等等。它常见于十分正式的场合。3.学衔性称呼在一些有必要强调科技或知识含量的场合,可以学衔作为称呼,以示对对方学术水平的认可和对知识的强调。它大体上有下面四种情况:一是仅称学衔,例如,博士。它多见于熟人之间。二是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侯博士。它常用于一般性交往。三是在学衔前加上姓名,例如,侯钊博士。它仅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四是在具体化的学衔之后加上姓名,即明确其学衔所属学科,例如,经济学博士邹飞、工商管理硕士马月红、法学学士衣霞,等等。此种称呼显得最为郑重其事。4.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若不了解交往对象的具体职务、职称、学衔,有时不妨直接以其所在行业的职业性称呼或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它多分为下述两种情况:一是以其职业性称呼相称。在一般情况下,常以交往对象的职业称呼对方。例如,可以称教员为老师,称医生为大夫,称驾驶员为司机,称警察为警官,等等。此类称呼前,一般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二是以其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例如,对公司、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人们一般习惯于按其性别不同,分别称之为小姐或先生。在这类称呼前,亦可冠以姓氏或姓名。二、生活中的称呼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合理,一方面不可肆意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煞有介事,不然都会弄巧成拙。职员在生活中所常用的称呼,大致上有以下三类。1.对亲属的称呼对亲属的称呼,早已约定俗成。其关键是要使用准确,切忌乱用。不过,有时为表示亲切,也不一定非得符合标准。例如:儿子对岳父、岳母,儿媳对公公、婆婆,均可称为爸爸、妈妈,以示自己与对方不见外。2.对朋友、熟人的称呼称呼朋友、熟人时,既要亲切、友善,又要不失敬意。大体上应区分下列三种情况:一是敬称。对于有地位、有身份的朋友、熟人或长辈,通常应当采用必要的敬称。对长辈或有地位、有身份者,大都可以称之为先生。其前,有时亦可加上姓氏。例如,吴先生。对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人士,以及其他在某一领域有一定成就者,往往可称之为老师。同样,在其前面也可以加上姓氏。例如,郗老师。对同行中的前辈或社会上的德高望重者,通常可称之为公或老。具体做法是在其称呼前加上对方的姓氏。例如,杨公、夏老。二是近亲性称呼。对邻里、至交,有时亦可采用大爷、大妈、大叔、阿姨等类似的称呼。它往往会给人以亲切、信任之感。此类称呼前,还可以加上姓氏。例如,许叔叔、马大姐、于阿姨等。三是姓名性称呼。在平辈人之间或长辈称呼晚辈时,朋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对方姓名。例如,卫理、唐芳、刘微,但晚辈却不宜如此称呼长辈。有时,朋友、熟人还可只呼其姓而不称其名,仅在前冠以老、大、小。具体做法是:对年长于己者或平辈称老、称大,对年幼于己者或晚辈称小。例如,老高、小陈。对关系较为密切的同性或晚辈,朋友、熟人之间还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其姓,例如,之怡、志强、一萍,等等。但对异性却一般不宜如此称呼。3.普通性称呼在日常交往中,对仅有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酌情使用下述几种称呼:一是以其职务、职称或学衔相称。二是以其行业性称呼相称。三是以约定俗成的泛尊称相称。例如,同志、小姐、夫人、女士、先生,等等。四是以当时所在地流行的称呼相称。三、涉外交往中的称呼由于国情、文化、习俗与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在对外交往中所宜采用的称呼,往往与国内交往中常用的称呼有所不同。对此,每一位有可能参与对外交往的职员均应引起重视。在一般性的涉外交往中,根据交往对象的职业或其他属性的不同,对对方的称呼应有所区别。1.商界人士需要称呼商界人士时,通常均应称呼对方为小姐、女士或先生。有时,可以同时加上对方的姓氏或姓名。例如,玛丽小姐、比尔·盖茨先生,等等。在许多国家,人们并不习惯于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2.政界人士与政界人士打交道时,一般亦可以小姐、女士或先生相称。此外,还有两种方式可行:一是称呼行政职务。有时,还可同时加上小姐、女士或先生等称呼。例如,市长先生。二是称呼职务较高者为阁下。在多数情况下,阁下这一称呼,可与职务及小姐、女士、先生等称呼同时使用。例如,总理先生阁下、大使阁下等。但在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却并无阁下之称。3.军界人士在国外,人们称呼军界人士时,大都习惯于只称呼其军衔,而不称呼其职务。其基本方式有四种:一是只称呼军衔。例如,将军、中校、少尉,等等。二是在军衔之后加上先生。例如,少校先生、上尉先生,等等。三是在军衔之前加上姓氏。例如,朱可夫元帅、史密斯将军,等等。四是军衔与姓氏、先生一起相称。例如,布莱德雷上将先生,此种全称最为正规。4.宗教界人士对宗教界人士,一般只宜称呼其神职。具体方式大致上有三种:一是仅称其神职。例如,牧师、阿訇、大主教,等等。二是神职加上姓氏。例如,谢尔盖神父。三是神职加上先生。例如,传教士先生。5.教育界、科技界、卫生界、司法界人士在称呼此类人士时,一般应以其职称、学衔为主要内容。其惯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学衔。例如,教授、工程师、研究员、医生、法官、律师,等等。二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蒙代尔教授、米罗大律师,等等。三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后加上先生、小姐之类的称呼。例如,法官先生、博士小姐,等等。四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后同时加上姓氏及先生或小姐。例如,里奈博士先生。6.服务业人士称呼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时,一般有下述两种常用方式:一是称呼对方为小姐或先生。倘若了解对方的姓氏,有时亦可一并相称。二是称呼对方为服务生。此种称呼,在饭店、餐馆、歌厅、商店大都可以使用。7.社交界人士在一切社交场合,小姐、女士、先生等称呼均最为适用。在一些国家里,称呼妇女时必须谨慎:已婚者应称之为夫人,未婚者应称之为小姐,而女士则多在不知其婚否时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姐、夫人、女士、先生均可与姓氏或姓名一并称呼。与姓氏合称,适用于一般场所。与姓名合称,则显得非常正式。8.王公贵族称呼来自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时,必须采用其规范性称呼。对国王、王后,一般应称为陛下。对王子、公主及国王的兄妹,通常应称为殿下。对拥有爵位、封号者,则必须直接以其爵位、封号相称。例如,大公、勋爵、爵士,等等。对国君之母,应称之为王太后或太后。有时,可在王公贵族的头衔之前加上其姓氏或姓名相称。在某些国家,拥有爵位的贵族亦可被称为阁下或先生。9.社会主义国家或兄弟党人士对这类人士,一般可以称之为同志。同志这一称呼,大都可与姓氏或姓名构成合称。例如,卡斯特罗同志、金正日同志等。需要注意的是,同志这一称呼不宜滥用。四、正式场合的忌称在公务交往中,有一些称呼是职员所忌讳使用的。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失敬于被称呼者。这类忌称主要有下述五种。1.错误性的称呼它们均是称呼者粗心大意、用心不专所致。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误读。其原因在于不认识被称呼者的姓名,或者念错了对方的姓名。我国人名中的一些姓氏,例如,翟、冮、郇、眭等,就很容易被人误读。二是误会。在此,它是指对被称呼者的职务、职称、学衔、辈分、婚否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例如,把一名未婚妇女称做夫人,显然就属于重大的失误。2.不适当的称呼有一些称呼如果在正式场合使用,均为不适当的称呼。此类称呼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替代性的称呼。在正式场合,若以下一个、12号等替代性称呼去称呼他人,亦为不适当的做法。二是跨行业的称呼。学生喜欢互称同学,军人往往互称战友,工人可以互称师傅,专业造诣高者可称之为大师。但此种行业性极强的称呼一旦被用来称呼界外之人,通常则会给人以不伦不类之感。三是不恰当的简称。某些同事之间使用的非正式的简称,例如,把范局长简称为范局,把沙司长简称为沙司,把周校长简称为周校,均不可使用于正式场合。另外,与他人打交道时,不使用任何称呼,也是极不礼貌的表现。3.不通行的称呼有一些称呼,仅仅适用于某一地区,或者仅仅适用于国内。一旦它超出一定范围,就有可能产生歧义。此类非通行称呼主要有两种:一是仅适用于某一地区。北京人称别人为师傅,山东人则习惯于称呼别人为伙计,这类地区称呼在其他地区往往难以畅行无阻。二是仅仅适用于国内。一些中国人常用的称呼,例如,同志、爱人等,绝对不宜用于称呼一般的外国人。4.庸俗性的称呼在公务交往中,一些庸俗而档次不高的称呼,绝对不宜使用。动辄对他人以朋友、兄弟、死党、哥们儿、姐们儿相称,往往只会贬低自己的身份。应当指出的是,在正式场合,不论对外人还是自己人,最好都不要称兄道弟。要是张口闭口张哥、李姐、王叔,不仅不会使人感到亲切,反而会让别人觉得称呼者的格调不高。5.绰号性的称呼在一般情况下,一名有教养的职员绝对不可擅自以绰号性称呼去称呼别人。不论自己为别人起绰号,还是道听途说而来的绰号,都不宜使用。一些对他人具有侮辱性质的绰号,则更是应被禁止使用的。

151评论

相关问答